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是在脑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并且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它属于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BDNF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及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因脱髓鞘作用、轴突的断裂、神经细胞的死亡、胶质疤痕等而受到限制。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但效果均不理想。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作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具有功能强大的神经营养作用。随着近年不断深入的研究,GDNF越来越多的功能作用被发现,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以及对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其在促进脊髓损伤恢复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治疗是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从传统的大剂量激素冲击、手术解除压迫、术后康复锻炼等到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等均未取得满意效果。大量研究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新方法。该文就GDNF结构特性及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治疗是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从传统的大剂量激素冲击、手术解除压迫、术后康复锻炼等到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等均未取得满意效果.大量研究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新方法.该文就GDNF结构特性及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成熟神经元功能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脊髓BDNF是伤害感受反应的一个内源性调质。本文就BDNF在脊髓水平参与伤害感受调制的作用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岩峰  吕刚  赵宇  金哲  黄涛  于德水  董宝铁 《中国骨伤》2008,21(11):836-838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s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天移植NSCs。实验分为3组:NSCs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BDNF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天,A组B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天BDNF的表达量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s在移植后可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表达,是其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效果.方法 获取大鼠ADSCs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征,行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及腺病毒BDNF基因转染.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脊髓损伤对照组(A)、ADSCs治疗组(B)及BDNF转染的ADSCs治疗组(C).在脊髓损伤部位行相应处理:A组植入明胶海绵;B组植入含3.0μl(3×1010/L) ADSCs的明胶海绵;C组植入含3.0μl(3×1010/L)转染ADSCs的明胶海绵.行为学评分及观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成功分离并培养ADSCs,可于体外稳定增殖.术后7、14、28 d,C组运动功能评分为(10.55±0.80、14.39 ±0.25、19.71 ±2.14)分,明显高于A组(5.35 ±0.68、7.93±0.45、10.78 ±1.18)分、B组(7.01 ±0.39、10.33±0.27、14.87 ±0.37)分.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ADSCs脊髓组织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分布有BrdU阳性标记细胞;荧光染色结果提示部分BrdU阳性的移植细胞同时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结论 ADSCs在移植后能在宿主体内存活、迁移并分化.移植ADSCs之后,运动功能可见改善,证实ADSCs移植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们以重组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转染的嗅鞘细胞移植入大鼠损伤的脊髓,观察脊髓修复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将来应用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现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抑制凋亡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 2 7只 ,体重 1 80~ 2 2 0 g,随机分为对照组、BDNF组和生理盐水 (NS)组。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 0 .5cm处锐性切断 ,硅胶管套接神经 ,将BDNF和NS分别加入管中。于术后 3、6、1 2、2 4d取L4~ 6 脊髓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检测 ,切片作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计算脊髓内神经元的数目。结果 与NS组和对照组比较 ,BDNF组神经元凋亡数在伤后 6d由 (1 2 .5± 2 .2 ) %下降到 (9.3± 1 .8) % (P <0 .0 5) ;神经元存活率由(82 .6± 1 .2 ) %增加到 (88.1± 1 .4) % (P <0 .0 5)。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发生凋亡 ,BDNF可显著抑制这种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体内和离体的情况下都有维持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促使轴突延伸等功能,在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及促进其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成肌细胞对损伤脊髓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在T9水平制成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细胞组(A组)、成肌细胞组(B组)及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3个月,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FP)和运动诱发电位(MFP)等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轴突是否有再生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1)A组中3只大鼠损伤3个月后出现CSEP波,5只出现MEP波,B、C组动物未发现电生理信号恢复;(2)重新出现的CSEP或MEP信号均较损伤前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3)A组脊髓神经功能较B、C组有显著改善。结论 BDNF基因修饰细胞脊髓内移植能有效促进损伤脊髓神经的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雌性未交配SD大鼠60只,体重150~180 g,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BDNF中和抗体组(Ⅱ组)、炎性痛组(Ⅲ组)、炎性痛+IgG对照抗体组(Ⅳ组)和炎性痛+BDNF中和抗体组(Ⅴ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于左后肢外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50μl,制备炎性痛模型;Ⅰ组和Ⅱ组于左后肢外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0μl.造模后第1天时Ⅱ组、Ⅳ组和Ⅴ组分别鞘内注射BDNF中和抗体、IgG对照抗体和BDNF中和抗体15 .μg/10μl,1次/d,连续3 d.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第3、5、7、10、14天时,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于造模后第3天PWTL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6脊髓背角,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PWTL、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Ⅳ组PWTL缩短,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上调,Ⅴ组PWTL缩短(P<0.01),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Ⅳ组PWTL、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PWTL延长,脊髓背角BDNF和p-ERK1/2的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 脊髓背角BDNF可通过其下游的p-ERK1/2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神经营养因子 (NTFs)在神经再生、突触形成以及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是目前发现的活性最强的运动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2 ] 。本实验旨在观察外源性GDNF对大鼠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重组人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 :第一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提供 ,纯度大于质量分数 90 % ,浓度为 1g/L。2 .实验动物及分组 :体重 2 5 0~ 3 0 0g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 45只 ,随机分为 3组 :生理盐水 (SAL)组、GDNF组和NG…  相似文献   

1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不仅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也在非神经组织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和生殖系统表达。本文综述了BDNF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BDNF在卵泡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和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脊髓内转移对神经根损伤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制作大鼠神经根切断吻合模型,分为两组:治疗组通过显微注射法在立体定位仪上将2μl重组腺病毒BDNF载体(AxCA—BDNF)直接注入大鼠神经根损伤部相应的脊髓腹角;损伤组注射病毒缓冲液。术后观察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T-HRP)逆行标记的神经元数目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的改变。结果:与损伤组比较,治疗组神经根伤后CT—HRP标记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增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的恢复率明显升高。结论:AxCA—BDNF基因治疗对大鼠脊髓水平的神经根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谷氨酸转运体(GT)、孤啡肽(OFQ)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炎性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8~ 10周龄,体重300 ~ 35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5):生理盐水组(NS组)、炎性痛组(IP组)、吗啡组(M组)和GT激动剂riluzole组(R组).NS组于左后足踝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50μl,其余3组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 μl.3d后,NS组和I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M组鞘内注射吗啡10 μg;R组鞘内注射riluzole 10 μg,30 min后注射吗啡10 μg.注射药物容量均为10μl,2次/d,连续7d.于鞘内给药前、鞘内给药2、4、6d和鞘内给药结束后1 d(T0-4)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4时痛阈测定后取左侧脊髓背角,采用RT-PCR法测定OFQ mRNA和BDNF mRNA的表达.结果 与NS组比较,IP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P组比较,M组T1,2时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上调(P<0.05或0.01),T3,4时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R组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下调(P<0.05或0.01).结论 炎性痛大鼠长期注射吗啡时脊髓GT功能降低,导致谷氨酸水平升高和OFQ、BDNF表达上调之间的失衡,可能在吗啡耐受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Jiang H  Jin DD  Qu DB  Wang CT  Ju G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4):1609-1612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神经干细胞并观察其对于体外培养的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存活及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以PCR技术从人脑cDNA文库中获取人BDNF基因片段。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多顺反子的MSCVBDNFIRES2EGFP重组鼠干细胞病毒表达载体,病毒经PT67细胞包装后感染神经干细胞株C17.2。通过免疫组化,RTPCR,ELISA检测BDNF的表达,在双室共培养系统中共培养3,10d后观察经筛选的稳定表达株对原代培养DRG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结果RTPCR证实BDNF基因在C17.2细胞中转录,ELISA分析显示转基因C17.2培养上清中在转染24h后即可检测到BDNF表达,并在3个月后仍表达(14.6±0.8)ng·d-1·10-1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B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DRG细胞突起生长较长交织呈网状的,节细胞存活较多。结论干细胞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能够在神经干细胞C17.2中稳定表达,并且B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对体外培养的DRG细胞的存活及突起、延伸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ANFH)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技术建立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给予髋周臀大肌注射GDNF(8.0μg/只),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干预1周。分别于第5、10、15、20天进行股骨头多排螺旋CT、显微CT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结果影像学观察示,GDNF注射后第15天开始,实验组股骨头骨小梁逐渐丰富、密集,间距变窄,骨皮质厚度及密度增加;对照组股骨头骨小梁分布稀疏,间距增宽,部分断裂,骨质密度减低。第15、20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骨矿物质密度、组织骨矿物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股骨头内骨小梁粗大,骨细胞分布广泛,细胞核着色深,脂肪细胞分布较少;对照组骨小梁分布稀疏,形态不完整,部分断裂,骨细胞空陷窝和脂肪细胞增多,骨细胞和造血细胞减少。第15、20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骨细胞空陷窝率分别为:13.3±3.2%、10.6±2.4%和71.0±7.5%、78.6±5.3%,两组比较,实验组骨细胞空陷窝率显著减低(P0.05)。结论 GDNF可通过抑制骨细胞坏死,保持骨小梁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我们利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营养神经及其易于诱导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双重作用机制,观察BDNF对亚低温环境下移植干细胞的环境营养作用以及其促进向神经元分化的体内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