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步探讨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非典型房扑CARTO标测的方法学和射频消融效果。 4例经电生理标测证实的非典型房扑患者 ,男、女各 2例 ,年龄 2 4~ 5 7岁。 1例为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三房心外科术后 ,1例为慢 快综合征。房扑发作时在右房或左房CARTO标测 ,三维重建右房或左房 ,寻找房扑折返径路的关键峡部区域行线性消融。结果 :3例为右房非峡部依赖性房扑 ,1例消融径线为 2条 ,即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IVC)口和右房后外侧至IVC ,1例消融径线为右房前中外侧 ,1例为右房下外侧。 1例左房房扑 ,消融径线位于右上肺静脉口下方至卵园窝。 4例均即时消融成功。随访 8~ 2 4个月 ,有 1例先心病术后房扑复发 ,再次行CARTO标测发现房扑折返环位于左房 ,划线消融未成功。结论 :CARTO标测非峡部依赖性房扑有一定的优势 ,能显示房扑折返环和关键峡部 ,并能指导线性消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一例罕见的心房分离,探讨其发生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常规导管放置,测定各部位不应期,诱发房扑、房颤.并对其进行标测,用经典方法消融房扑。结果 本例心房分离表现为右房房颤、左房房扑,心室受右房房颤所控制。射频消融后,房扑不能诱发,同时心房分离现象亦消失。结论 心房分离可能由心房之间不应期不同所致,左右心房自我保护性阻滞使各自节律得以维持。对于房扑始动的心房分离,可经射频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及结果。方法入选先心病外科术后房速患者,首先行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起源心腔。之后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导下行靶心腔的电解剖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对大折返关键峡部或局灶房速的最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共入选26例,诱发出30种心动过速,其中单纯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3例;单纯右房疤痕折返房速4例;右房疤痕房速合并房扑6例,其中3例为两者同时存在形成"8"字折返,3例为两者先后出现;单纯局灶性房速2例;合并有疤痕折返及局灶两种机制的1例。首次消融手术成功率96.2%(25/26),随访(38±23)个月,有6例患者复发。共经三次消融后,总体手术成功率88.4%(23/26)。结论先心病外科术后的房速以三尖瓣环大折返房扑最为常见,其次为游离壁大折返;总体而言,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右房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学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右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特征、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 40例右房房速病人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右房内交替移动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结果 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0例房速中10例为自律性房速,30例为非自律房速。36例(90%)射频消融即刻成功,36例有39个房速病灶位,其分布:房间隔21个,右房侧壁15个,希氏束旁(Koch三角尖)2个。4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改良房室结成功,3例合并心房扑动划线消融成功。有1例希氏束旁房速术后出现Ⅲ°AVB。结论 右房房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其病灶部位以房间隔或右房侧壁为多见,希氏束旁房速消融应注意防止出现AVB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对5例阵发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行右房射频消融术。3例单型房扑消融成功,2例复合型房扑/房颤失败。3例成功者随访6个月无复发。房扑与右房内大折返运动有密切关系。射频消融结果与右房结构、房扑的类型及折返运动有关。右房射频消融的远期效果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并同意行RFCA治疗患者,常规电生理检查分别在高位右房(HRA)、右室心尖部(RVA)2个部位行S1S1刺激和程控期前收缩刺激,记录房速的诱发和终止方式。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法,单根消融导管于右房或左房(经房间隔穿刺)内标测寻找最早心房激动或用多极导管作为参考电极,再用大头导管寻找消融靶点。根据消融结果,分析房速的起源部位、消融即时成功率、并发症、复发原因以及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24例房速患者中,22例(88%)右房房速,3例(12%)左房房速(1例患者同时存在左、右房2个部位房速)。4例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存在,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同时合并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24例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治疗(实际消融25例次),均采用温控消融,按预定消融终点,23例次即时消融成功,即时成功率92%(23/25),平均X线曝光时间(32±6.4)min,消融失败2个病例中,右房房速和左房房速各1例,再次消融成功。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机制、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46例房速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4例患儿采用三维电解剖学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和指导消融。消融采用预设温度50~60℃。结果46例患儿均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局灶性房速,分别表现为短阵自限性、阵发持续性和持续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其中1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41例,其中单一源性房速39例(右房27例,左房12例),多源房速2例,成功率为89%。结论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房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心脏病外科术后右房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共入选27例心脏外科术后持续性右房房速患者,在心动过速状态下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建立右房激动标测图和电压图,标示出疤痕区及双电位区,并揭示心动过速的机制。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起源点进行消融。结果心动过速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单环折返包括右房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15例)和切口折返性房速(5例);双环折返性房速(3例);两种以上机制(包括局灶性)的复杂房速(4例)。术中即时手术成功率100%。随访过程中5例复发房速,3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右房房速多数与外科手术切口疤痕相关,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应用常规和三维电生理标测方法经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因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4例患者,早期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之后随机采用Carto和Ensite三维标测方法指导导管消融。结果:44例患者共诱发出54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其中37种(37/54,68.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典型心房扑动(AFL)锯齿形F波,31种心房扑动(31/54,57.4%;31/37,83.8%)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IVC-TA)峡部,4种心房扑动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下腔静脉峡部,2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三尖环之间。另外17种(17/54,31.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房扑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5种(15/ 54,27.8%)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或疤痕—上腔静脉或疤痕与疤痕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随访1例复发,行2次消融成功。1例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当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房颤与房扑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房颤的射频治疗方法。方法 对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 40例中有6例患者发生房扑,行右房峡部消融,1例行Halo电极标测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12-30个月房颤消失或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房颤与房扑为两种密切相关的心律失常,消融右房峡部可能对部分房颤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择体表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病例 ,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肌袖电隔离的结果 ,探讨短阵房扑与心脏大静脉肌袖和房颤的关系。 2 3例阵发性房颤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发作的房扑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2 3例中有 17例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标测 ,有 14例标测到短阵房扑和房颤 ,其中单纯短阵房扑发作 8例 ,短阵房扑触发房颤 6例 ,均提示短阵房扑为起源于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其中肺静脉 10根 ,上腔静脉 4根 ,均进行了相关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 ,成功 13例。结论 :短阵房扑的发生机理是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这种机制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短阵房扑可能是房颤由肌袖电活动触发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是治疗这一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Rhythmia系统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进行超高密度激动标测及消融.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二尖瓣置换瓣术后出现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术中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发作时运用Rhythmia系统网篮电极标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左房和/或右房),确定并消融房扑折返关键峡部或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法在心房扑动(房扑)射频消融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房扑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时采用单导管标测法消融房扑30例。所有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将10极冠状静脉窦(CS)导管远端2对电极放置于CS内,余位于CS外,并使之有一定的张力,使导管贴靠于三尖瓣环和低右房。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线性消融三尖瓣峡部,房扑发作患者在房扑下消融,窦律患者在CS远端电极起搏下消融,可在术中随时把大头消融导管置于希氏束部位,用于评价是否已完全达双向阻滞,即:起搏CS远端电极,刺激信号至CS近端电极A波的距离大于至希氏束A波的距离,则CS口至低右房单向阻滞;CS近端电极起搏,刺激信号至CS远端电极A波的距离大于至希氏束A波的距离,则低右房至CS口单向阻滞,从而达双向阻滞,CS近端电极起搏所需电压较高,有的患者可达24mA。结果:所用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房扑患者均成功行三尖瓣峡部线性射频消融,达到双向阻滞,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4个月~2年,无房扑复发。结论:单导管标测法对房扑患者行三尖瓣峡部线性射频消融操作简单、快速,可完全用于评价消融结果,成功率高,并且节省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机制、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 44例房速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4例用非X线心脏磁电解剖学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和指导消融。右心房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交替移植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结果 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4例房速中11例为自律性房速,33例为非自律性房速。40例(91%)射频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右心房静止患者的心脏电生理与临床表现特点。方法9例拟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年龄48.7±18.6岁。分别记录体表心电图、右房心内电图并经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或食管电极记录左房电位,并给予心房刺激。结果9例患者的右房多部位均未记录到心房电位,10V电刺激不能激动局部心房肌。左房电位记录显示5例患者未记录到左房电位,2例为房扑,房颤、房速各1例。体表心电图7例未记录到房波,1例为房扑,1例为房颤,心房波振幅≤0.05mV。1例植入双心室起搏起搏器,1例植入右室双部位起搏器,其他病例植入右室起搏器。结论部分病例右心房的病变重于左心房,可以表现为右房静止;右心房静止者,左心房可以存在电活动,而体表心电图多数表现为心房静止。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心房静止不能说明左右心房都不存在电活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线性射频消融已成为根治心房扑动的首选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房扑的电生理机制及其分类方法,房扑消融时的标测技术,消融径线的选择,消融成功的判断标准和射频消融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线性射频消融已成为根治心房扑动的首选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房扑的电生理机制及其分类方法,房扑消融时的标测技术,消融径线的选择,消融成功的判断和射频消融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外科手术后的瘢痕相关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内电生理和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特点及消融方法。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我中心诊治的1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右心房房速患者,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和射频消融。结果14例患者中有4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和Carto电解剖标测符合右心房大折返性房速且在Carto电解剖电压标测中显示出“自发性瘢痕”,瘢痕分布于右心房游离壁。这4例患者年龄32~48岁,病史(23.40±15.43)个月,曾使用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2例患者右心房轻至中度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和心外科手术史及导管消融史。3例患者在瘢痕区内标测到缓慢传导的峡部,2例可诱发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逆时针心房扑动(房扑)。在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与瘢痕之间、下腔静脉与瘢痕之间、瘢痕与三尖瓣环之问,瘢痕与瘢痕之问或瘢痕区内缓慢传导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4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随访(4.2±1.8)个月,3例未再发作心动过速,1例偶尔发作非持续性房速,服药控制良好。结论“自发性瘢痕”相关性右心房大折返性房速临床少见,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8~50(36.2±12.3)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心房颤动2例。其中3例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未获成功。经股静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腔,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及关键峡部,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消融。结果: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偏间隔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片状消融获得成功,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右肺下静脉间隔部,并指引消融导管行右肺下静脉至二尖瓣之间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中1例标测其最早激动点位于下腔静脉口,此处行环状消融获得成功,另1例位于上腔静脉后方穿过界嵴中部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左房心房颤动患者,1例在窦性心律下其致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左右上肺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成功;另1例在心房颤动持续发作下行左上下肺静脉环状消融及左右上肺静脉间线性消融成功。6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13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对复杂、难治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阐明和指导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房颤消融术式,电生理检查表明大部分的房速、房扑为大折返机制,另一些为局灶性房速。初次消融的消融线出现缝隙可能是出现大折返性房速、房扑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新发的左房房速、房扑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