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80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血流充足、安全、使用方便,已常规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AVF的好坏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因此维护血管通路的通畅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尤为重要。为保证血液透析有充足的血流量(250~300ml/min)且能够长期使用的血流通路,临床上一般将血液透析患者桡动脉和邻近静脉做血管吻合,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但是要维持长期血管通路通畅较为困难。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常合并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血压不稳定等,极易造成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我们分析了我院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危险因素及处理,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
长期性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随着血液透析(HD)技术的不断完善,尿毒症患者的存活时间越来越长,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来讲,建立长期的血管通路尤为重要,但由于部分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或不能长期维持动静脉内瘘,因此近3年来我们应用长期性双腔导管建立MHD患者长期血管通路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稀释法(ultrasound dilution,UD)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华西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TCC作为血管通路规律维持性透析6个月以上,并利用HD02血液透析监测仪行UD评估血管通路的HD患者。记录所有TCC患者循环率(access recirculation,AR)及实际血流量。评估UD方法在TCC再循环率危险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别,同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基于HD02监测的TCC患者再循环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TCC患者78例,UD监测分析显示:(1)组间比较结果提示,相比导管反接,导管正接的AR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vs. 34%(14%~42%),P0.01]。(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CC患者导管反接与AR独立相关[OR=14.754,95%CI(3.689~59.013)],而透析龄、TCC建立时间、糖尿病因素与AR的关联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反接是引起TCC患者AR的危险因素。基于UD的血管通路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管通路障碍,在HD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下一步拟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超声稀释法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评价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稀释法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观察血管通路血流量与患者心输出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为3~6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活动性疾病,均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使用Transonic HD02型血液透析监护仪对患者的血管通路进行检测,随访期为6个月,分别监测内瘘再循环率、内瘘通路血流量及心输出量等,并观察血管通路血流量与患者心输出量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0个月,内瘘血流量平均为(994.41±434.98)ml/min,心输出量平均为(6.38±3.14)L/min;随访6个月后复测相关指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内瘘血流量平均为(961.19±420.92)ml/min,心输出量平均为(6.12±4.17)L/min,但观察6个月与0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例(4.88%)患者出现再循环,均大于5%。(2)观察0个月,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为9.76%;观察6个月后,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为26.83%,二者比较,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管通路血流量与心输出量呈正相关(P〈0.05),提示患者低心输出量可能导致血管通路血流量的下降。结论:超声稀释法操作简便、非创伤侵入性、安全实用,适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功能评估,可以前瞻性监测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狭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I))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为HD患者建立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是延长其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生命线",理想的血管通路是HD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是最初和最好的HD通路,人工内瘘是第二理想选择,文献报道在美国使用人工血管内瘘透析的比例50%~([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难以建立血管内瘘的情况也日益增多,可用于建立血管通路的上肢血管耗竭,我科开展下肢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该项技术以来,为血管通路困难的HD患者增加新机会。但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相对于自体  相似文献   

7.
建立长期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要前提条件,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的血透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一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差,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另外有些患者内瘘长期使用后发生血流量减少和闭塞.对于这些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血管通路是建立体外血液循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血流量充足、能够长期使用且并发症少的血管通路对于达到充分透析、改善血透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老年、并发糖尿病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在血透患者中占比例增高,血管通路日益成为持续改进透析质量的瓶颈.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对目前临床应用的自体动静脉内瘘、PTFE移植血管内瘘冲心静脉导管等各种血管通路的成功建立及影响因素、适应证以及对这些通路的评价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初,当Scribner和他的同事研究出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技术和一整套制备透析液的装置后,血液透析才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替代治疗在世界范围开始应用。作为血液透析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的效能是血液透析医护过程十分重要的,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应当能够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使用时间长,而且并发症少。除了选择合适的时机建立血管通路,并且能够选择最佳的方法和理想的部位制作血管通路,及时地评估血管通路的功能,必要时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血管通路并发症,才能更好维护血管通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内瘘(AVF)如血流量过大会诱导血液透析(HD)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如血流量不足就不能满足HD需要.我们在AVF手术缝合时采取加或不加钛环方式,对比二者血流量的差异,探讨更理想的AVF术式.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来延续生命~([1-2])。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公认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3-5]),与人工血管移植内瘘(AVG)、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具有通畅率高、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但相当一部分内瘘因成熟不良不能为透析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其发生率最高可达65%~([6])。目前对于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尚无统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为10.8%,目前大约有1.2亿CK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人数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递增~([1]),血液透析(HD)是CKD患者最常使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占所有行肾脏替代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70%~80%~([2])。建立长期、稳定、安全的血管通路是HD顺利完成的前提。自体动静脉内  相似文献   

13.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充足的血流量是透析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应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而导管功能不良是影响长期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1].血栓和纤维鞘形成是造成导管功能不良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影响导管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美国慢性肾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报道[2],后期导管功能丧失的病例98%是由于血栓和纤维鞘形成.因此,预防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极为重要.我中心采用小剂量口服华法林予长期导管抗凝,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血液透析和长期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单纯的血液透析(HD组),另一组进行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D+HP组)。每位患者每个月化验一次血常规、透析前后肾功能及电解质。利用公式每个月计算出sp Kt/V,每三个月测算一次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流变化率。比较两种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 HD+HP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较HD组明显降低,2组透析充分性无显著差异,HD+HP组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HD+HP组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上升(P0.05),血压明显下降(P0.05);HD组患者血红蛋白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可以延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改善肾性贫血,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目前仍然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最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而血管通路是ESRD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生命线,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通路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中心静脉导管及人造血管三种类型,其中自体AVF因为其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成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第一选择,也是2006年NKF-K/DOQI推荐的最佳永久[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在航空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血液透析的109例患者,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原发病、血管通路及单次血液透析中患者的透析前后尿素氮、透析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干体质量和超滤率等。根据单室尿素清除率(single-pool Kt/V,spKt/V)结果分为达标组(spKt/V≥1.2)与未达标组(spKt/V1.2),分析探讨MHD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与临床数据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透析相关性凝血、泵控血流量、动静脉内瘘、干体质量共5个因素与spKt/V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345,95%CI 1.240~15.070,P0.05)、透析相关性凝血(OR=5.497,95%CI 1.213~27.125,P0.05)、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OR=0.105,95%CI 0.012~0.889,P0.05)和泵控血流量(OR=0.984,95%CI 0.969~0.998,P0.05)是单次血液透析spKt/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HD患者单次血液透析充分性与患者性别、透析相关性凝血、泵控血流量及使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血管通路被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血管条件不佳以及内瘘未成熟或失败的患者而言,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选择[1]。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简便快捷、痛苦小以及血流量大等的优点,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18.
由于深静脉置管术后即能使用,可保证足够的血流量,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其作为长期或临时性血管通路.目前颈内静脉置管是最常用的深静脉置管方式,但也有一些透析中心选择颈外静脉为置管部位.为了进一步观察颈外静脉置管的使用情况,我们回顾性比较了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透析中心经颈外静脉和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情况,以期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另一可选择的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19.
血管通路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内瘘血管的长期穿刺,局部损伤等因素,瘘管可能出现狭窄,导致患者肢体远端肿胀.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透析治疗。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了解血管通路狭窄的部位、程度、走向等,可为进一步手术处理或数字减法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后3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手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做参考.方法 针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3种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241例),根据其自身血管条件、原有内瘘情况、血管彩超等检查结果,施行以下3种之其中一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原有内瘘近心端重新吻合血管(92例)、使用取栓管球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87例),另选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62例).随访2年,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通畅率、平均血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94.2%、96.8%,2年通畅率分别为80.4%、82.7%、80.6%,2年平均内瘘血流量分别为(250±24) ml/min、(240±21)ml/min、(230±16)ml/min,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均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血液透析患者,应依据血管条件选择手术方式来重建血管通路.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血管资源,可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