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3例胸段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例报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集3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特点、临床特征、脊髓MRI和DSA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平均年龄48岁,慢性病程,缓慢进展,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深浅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病初具有波动性,脊髓MRI可见脊髓轻度肿胀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斑片状轻度强化,脊髓前后有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全部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经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症状均得到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导致症状恶化。结论 SDAVF以中年多见,缓慢进展,特征表现为波动性下肢无力及小便障碍,极易误诊,脊髓前后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是特异性表现,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及早确诊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避免残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容易误诊。现分析3例得到早期诊断病例的资料,以期制定SDAVF早期诊断的策略。方法对近年来得到早期诊断的3例SDAVF患者诊断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特征、诊断程序及内容。结果3例SDAVF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或麻木,运动后加重等特点。磁共振检查出现脊髓周边血管流空影及局部脊髓水肿均高度提示SDAVF,均通过DSA获得确诊。结论对于临床表现疑似SDAVF患者,脊髓MRI扫描和进一步的DSA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于SDAVF的认识。方法 对6例确诊SDAVF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中老年男性,1例为青年女性。6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在胸腰段脊髓,其中3例有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根受累。双下肢麻木症状发病3例,骶尾部或双下肢疼痛发病2例,下肢无力发病2例,6例患者均有尿便和性功能障碍,1例急性起病,5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2例呈进行性病程,无明显波动,4例病程中病情有明显波动。脊髓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全部病例均见到脊髓轻度增粗和髓内弥漫性长T2异常信号灶,4例脊髓表面尤其是背侧可见到迂曲血管流空影,腰骶段受累病例更加明显。6例均行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见到供血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瘘口以及明显蜿蜒迂曲延长的引流静脉从而确诊本病。全部6例患者的临床体征水平与影像学上病变水平均不甚一致,影像学表现重于临床。4例患者接受了1~3次的介入栓塞治疗,其中3例取得较好疗效,但这3例患者均有复发。结论 SDAVF有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男性中老年患者多见,主要为胸段脊髓或腰骶段脊髓、神经根的症状体征,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步态异常或运动障碍、尿便和性功能障碍均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先后受累。病程可呈慢性进展,可在波动中进展,也可以进展中有波动。脊髓MRI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可有提示。及早规范的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以双下肢渐进性麻木、无力1年余,加重伴大小便障碍9个月为主要临床表现,脊髓MRI显示T9~L1髓内以长T2长T1为主之异常信号,超选择DSA造影可见位于入LT12椎管处一硬脊膜动静脉之瘘口,成功地进行了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术。结论SDAVF为一具有直接的动静脉交通性病变,常伴有小型畸形团,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肢体麻木、无力及大小便障碍,MRI有助于诊断,但仍须DSA确诊。阻断连接瘘口与冠状静脉丛的引流静脉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显微外科手术效果可靠、复发率低,尽早地确诊和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男性,平均年龄52.3岁。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集中在双下肢、二便和性功能。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浅感觉障碍、深感觉异常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3例患者在腰椎穿刺后症状体征曾有加重。以胸腰段脊髓受累为主,可见到脊髓轻度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脊髓前后有迂曲状、"虫蚀样"的血管流空影;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11例接受了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10例在治疗后即刻改善,1例复发。4例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恶化。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本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脊髓MRI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是避免误诊的关键,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及早规范的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加深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9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的一组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治疗转归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病变部位:2例累及颈段,3例累及胸段,4例累及腰骶段及马尾神经根。缓慢进展4例,病程中有波动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并在应用激素后病情突然恶化2例。临床上表现为不对称的横贯性脊髓和(或)神经根症状体征,二便和性功能全部受累。脊髓MRI多表现为长节段脊髓病变,T2像矢状位上见到"铅笔征",还可以在髓周见到串珠样、虫蚀样、或管样的多发血管流空影。受累节段越靠近腰骶段及马尾区,髓周见到异常血管流空影比例更高,病程中症状波动机会也更多。脊髓DSA检查见到动静脉瘘口和粗大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确诊。瘘口阻断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都是可以选择的治疗办法。本病可以有复发,本组介入栓塞治疗组复发率更高。激素治疗后病情恶化的2例患者在明确诊断、尽快行手术治疗后,仍然可以逐渐缓慢恢复。结论 SDAVF是一组在临床和影像学上有其特点的疾病,脊髓MRI检查有助于诊断,脊髓DSA检查是确诊的手段,当怀疑或者临床不排除本病可能时,避免首先使用激素治疗,而应当先尽早明确诊断。瘘口阻断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都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即使是激素应用后病情恶化的患者,及早进行手术或栓塞治疗也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确诊的SDAVF病例资料,均为单一瘘口供血。病灶位于胸段9例,腰段6例,均经半椎板入路行显微手术夹闭瘘口。结果 9例在复合手术室完成,6例在常规手术室完成。术后14例行脊髓MRI复查示脊髓周边的血管流空影消失。10例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示瘘口消失。15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6.8±8.1)个月,其中4例病人症状消失,6例病人症状好转,5例病人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SDAVF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MRI检查、脊髓血管造影及显微外科手术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本例起病隐匿,早期误诊为急性脊髓炎,予以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瘘口夹闭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明显缓解。随访5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本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脊髓MRI检查为首选,选择性脊髓DSA是诊断金标准,显微手术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DSA诊断经验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选取近5年我院经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分别经全椎板入路(4例)及半椎板入路(20例),紧靠硬脊膜下电凝并切断瘘结构向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术后予以扩容、血液稀释、改善循环、减轻水肿等药物治疗,24例患者均于刀口拆线后复查造影,证实脊髓表面引流静脉未再显影,术后3个月脊髓MRI检查及6~18个月随访,大部分患者脊髓表面静脉流空影消失,水肿减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症状多变,查体定位不准确,需根据脊髓MRI发现异常,并行脊髓DSA确诊,瘘口多偏于一侧,经半椎板入路多可显露并切断引流静脉,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早期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并行手术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5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栓塞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资料与方法 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48.3岁,14例有肢体缓慢进行性肌力下降,1例表现为突然肢体不全瘫痪,有腰或背部疼痛者8例,有不同程度括约肌障碍者7例。MRI均可发现脊髓背侧异常增粗的血管迂曲影,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均证实为硬脊膜动静脉瘘并向脊髓表面引流。早期6例以聚乙烯醇(PVA)或硬脑膜颗粒栓塞,1例以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NBCA)栓塞,8例均行手术单纯夹闭硬膜下从瘘口传入的已动脉化的脊髓背侧静脉。  相似文献   

11.
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9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SCAVL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1990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99例SCAVLs,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99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行手术治疗65例,介入治疗3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3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6例和髓周动静脉瘘(PMAVF)8例,各型SCAVLs病例术后获好转者分别为19例、17例和4例。结论脊髓MRI和DSA是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对SDAVF和Ⅰ型PMAVF宜首选手术治疗,对SAVM应尽可能采用手术切除(或术前辅以栓塞治疗)畸形灶,对Ⅱ型或Ⅲ型PMAVF宜取介入治疗或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治疗时,应针对动静脉短路进行根治性治疗,即手术和/或栓塞来闭塞瘘口和去除畸形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中脊髓血管造影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SDAVF患者, 共47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行脊髓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确定供血动脉来源、瘘口位置、引流静脉等后, 采用电凝方法切除瘘口。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DSA评估SDAVF治疗情况。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mALS)标准评估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血管造影相关的并发症, 无一例患者误伤脊髓血管及瘘口残留。术后随访(10.8±4.3)个月(3~24个月)。至末次随访, 症状改善41例, 未改善5例, 加重1例;术后随访mALS中位数为2分(1~3分), 与术前的3分(2~4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程>12个月的16例患者中, 5例mALS未改善;病程>6~12个月的27例患者中, 1例mALS未改善;病程为0~6个月的4例患者mALS均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CT血管成像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F)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其中1例因未能完全栓塞,改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栓塞情况。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行Aminoff-Logue评分,判断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门诊随访的患者同时复查脊髓MRI,以判断栓塞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DSA显示,5例完全栓塞,1例瘘口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造影显示肋间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肋间动脉后复查胸椎CT,显示肋间肌内血肿形成,术后持续胸背部疼痛3 d后缓解。6例患者中,5例为门诊随访,1例为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5个月(4.0~22.0个月)。术后3个月,6例患者的Aminoff-Logu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0±0.7)分、(4.0±1.5)分,P<0.05];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中因拔管困难而留置体内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相关并发症。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出院后10个月行DSA随访,未见瘘口显影。结论初步推测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SDAVF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患者栓塞后出现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例SDAVF患者的血管造影、栓塞、手术治疗资料,以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例SDAVF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均以NBCA胶成功栓塞;栓塞后即刻均无明显异常,但两患者分别于栓塞后3 h和5 h出现症状明显加重,表现类似于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造影复查发现瘘口复发,1例患者再次行NBCA胶栓塞,治疗后显著好转,随访半年,恢复正常;1例患者由于供血动脉纤细,微导管插入困难,予以急诊手术夹闭瘘口,术后患者症状较出院时有恢复,随访8个月,症状好转。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SDAVF的重要方法,若瘘口没有完全栓塞,有一定复发率甚至有急性加重可能,及时造影复查可以明确原因,再次完全栓塞或手术治疗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向脊髓表面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0月诊治的5例向脊髓引流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单纯行栓塞治疗,1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结果术后DSA示5例患者的瘘口均完全消失,达到解剖治愈。4例随访6个月-2年,肢体肌力及感觉均有一定恢复,MRI示脊髓表面迂曲血管流空影消失,DsA示瘘口消失、无复发。结论向脊髓引流的DAVF患者脊髓血管造影常显示正常,应注意行脑血管造影,避免漏诊、误诊,治疗主要以血管内栓寨为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上对SDAVF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SDAVF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邀请神经内科及影像科专家结合相关文献对S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解读。结果 :1例S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右下肢麻木、行走不稳,麻木自右足小趾沿右腿外侧向上扩展至肛周,并逐步伴有腰部疼痛、二便障碍。胸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第9胸椎以下呈中心分布的长条状T2加权成像高信号影,增强可见脊髓周围强化小血管影;腰椎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脊髓圆锥T2加权成像信号增高。在全身麻醉下行SDAVF切除术。术后1.5年进行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SDAVF的临床表现混杂,多不具有特异性;老年人以慢性进行性脊髓病变症状为表现时,应考虑本病可能。脊髓MRI对提示SDAVF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应掌握本病的经典MRI特征,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改善预后,避免症状恶化至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例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以运动障碍为首发表现的有8例,感觉障碍9例,大小便障碍3例,头痛4例。15例患者中9例行脊髓MRI或MRA检查,均表现为长节段脊髓髓内病变,脊髓髓周见虫蚀样异常信号影。所有患者均接受了DSA检查。15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2例,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虽然SDAVF发病率不高,但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尽早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经单侧椎板开窗入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6例经脊髓MR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临床资料。结果  5 4例患者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 ,显示瘘口全部消失。 38例患者术后 6个月行脊髓MR复查 ,显示脊髓周围的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 ,T2 像髓内高信号影消失或明显减少。 5 4例患者获随访 ,随访时间 3~ 36个月 ,2 4例症状完全消失 ,2 7例症状改善 ,3例无变化。结论 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的手术方法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畸形(SCV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二例SC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二例患者均为成年男性,隐袭起病,以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为主要症状,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曾均被误诊为"脊髓炎"。脊髓MRI可见多条蚯蚓状蜿蜒血管流空影,伴脊髓受压、缺血改变。结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脊髓肿瘤、脱髓鞘病变及脊髓炎症相混淆,MRI及DSA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总结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脊髓血管造影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夹闭瘘口,其中经全椎板切除入路9例,经半椎板切除入路4例。结果瘘口位于上胸段2例,中胸段3例,下胸段6例,腰段2例。全部病例手术后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异常瘘口及迂曲引流静脉。随访2—36个月,13例中症状基本消失、痊愈5例,症状改善、好转7例,无变化1例。结论脊髓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定位瘘口位置,是诊断硬脊膜动静瘘的金标准。手术夹闭瘘口方法简单,夹闭瘘口确切可靠,效果肯定,可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