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 从107例颅脑外伤的患者中筛选出68例重型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34例患者均入院24 h内行颅内压监测,依据监测结果 控制颅内压,适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对照组3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79.41%.试验组中,死亡12例,病死率3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颅脑外伤行开颅手术患者,术中放置颅内压探头于硬膜下或脑室中;术后用颅内压监护仪连续观察颅内压数值,同时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根据颅内压的变化及时指导、调整治疗方案。结果本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25例,未使用脱水剂;其余患者均使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甘油果糖等降颅内压药物,应用时间为2~11 d。1例患者术后当天死亡,死亡原因为脑干功能急性衰竭。3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颅内压骤然升高,考虑颅内迟发性血肿或脑挫伤血肿增大,及时复查头颅CT证实诊断而行二次手术治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第1 d脱水前颅内压越高,其术后6个月时的预后越差(χ~2=9.55,P0.05)。患者术后颅内压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呈负相关(r=-0.643,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脑外伤术后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开颅术后的脑水肿、迟发型颅内血肿以及再出血等引起的高颅压可导致继发性脑损害。国外及国内TBI救治指南均强烈推荐对重型TBI患者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1,2],开颅术后持续的ICP监测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用ICP监测仪对我院42例TBI开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ICP)在重度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01-2013-12收治33例侧脑室穿刺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30例未行侧脑室穿刺监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存活率、生存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平均ICP为(35.82±11.45)mmHg,术后明显下降为(20.43±7.14)mmHg,共监测7~14d。观察组,良好率30.3%,病死率为18.18%;对照组,良好率1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病死率为30.0%,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2例(36.36%),对照组18例(6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穿刺监测ICP可动态了解颅内继发性病变,及时掌握最新情况,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临床救治赢得时间,是降低病死率,提高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术中IC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组(GOS 4 ~5分)和较差组(GOS1 ~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中ICP的波动规律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手术初始、去除骨瓣后及关颅术后的ICP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ICP波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09-07—2013-02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监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脱水药物的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甘露醇的总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脱水药物的用量,且能更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50例经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放置脑实质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患者ICP,至ICP值持续稳定24h或患者死亡时结束。依据颅内压监测结果适当调整治疗,并观察患者术后1d、4d、7d颅内压与GCS评分、术后1d脱水前IC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ICP正常8例,未使用脱水剂,其余患者均使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应用2~11d,平均(5.4±1.8)d。监测过程中3例患者颅内压骤然升高,头颅CT复查发现颅内再出血,立即进行二次手术。患者术后1d、4d、7d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r=-0.4621,P0.05),即ICP越高,GCS评分越低。术后1dICP越高,预后越差。结论颅内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对指导术后治疗、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靶向管控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千佛山医院神经外科诊疗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住院的168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应用ICP监测的sTBI患者设为试验组(88例),同期未应用ICP监测的sTBI患者为对照组(80例)。对2组患者甘露醇的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出院时GOS评分、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治疗时长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甘露醇的使用时长及总量均显著降低,住院及NSICU治疗时长显著减少,而预后良好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颅内感染率和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创ICP监测下的靶向管控对于sTBI患者可以动态监测患者ICP变化,及时评估病情,更有效地控制甘露醇的使用,显著降低住院时长,提高患者预后,降低颅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13.5 mmHg(81.6~183.6 mmH2O),儿童为3.00 ~ 6.75 mmHg (40.8~91.8 mmH2O).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Hg (204 mmH2O),即为颅内高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痊愈35例,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2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P<0.05)。治疗7 d,观察组甘露醇应用量、甘露醇应用时间、N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21例(21.0%)、脑疝5例(5.0%)、颅内感染6例(6.0%);对照组肺部感染46例(46.0%)、脑疝24例(24.0%)、颅内感染19例(19.0%)。观察组肺部感染、脑疝、颅内感染等发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有助于将颅内压控制于理想水平,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取50例颅脑损伤患者并分成3组,其中急诊手术组20例,颅内血肿保守治疗后加重再手术组10例,保守治疗组2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20例。前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d和7d监测颅内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值,后两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4天和7天监测颅内压FVEP值,共3次,每次监测颅内压之后即刻腰穿测定颅内压进行对照,比较二者之间差别。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颅内压时,15min内连续3次测定FVEP值并记录,取平均值,分析所得240幅FVEP的N2波,总结N2波波形特点,比较同一测试者随着颅内压的改变FVEP值的变化情况。结果FVEP值和腰穿结果基本接近,用等效检验方法比较,结果提示二者之间等效,可以准确反应出颅内压的改变趋势。术前和术后颅内压改变较大,颅内压越高N2波潜伏期越长。结论仪器所测颅内压和腰穿测得的颅内压结果相比较,二者之间无差别。FVEP值和颅内压变化成正相关。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辅助工具,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美国强生公司Codman颅内压监护仪监测ICP 43例(监测组),未进行ICP监测4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6个月,监测组预后良好率(65.1%,28/43;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5%,17/43;P<0.05)。监测组脱水药物使用时间、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能实时动态反映ICP变化,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脱水药物时间与剂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ICP)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 2018-01—2019-05收治的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1例,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床边急诊行ICP脑室型传感器(Codman ICP,美国强生公司)置入术,ICP持续上升且>25 mmHg(1 mmHg=0.133 kPa),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对照组21例患者,入院时家属拒绝行ICP置入术,复查颅脑CT或MRI显示中线移位>1 cm+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进行性下降时,急诊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术后GOS预后分级法评定临床治疗效果,与存活患者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8例,病死率38.1%;存活13例患者,存活率61.9%;GOS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0例;其中恢复良好(Ⅲ级+Ⅳ级+Ⅴ级)8例,良好率38.1%。对照组死亡2例,病死率9.5%;存活19例,存活率90.5%。GOS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8例,Ⅳ级7例,Ⅴ级1例,其中恢复良好16例,良好率76.2%。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能够及时动态把握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变化,有利于观察临床手术指征并确定手术最佳时机,从而为临床实施手术提供有效、直观的量化指标,也同时为此类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尽管缺乏Ⅰ级证据,但国内外颅脑创伤(TBI)诊治指南都将ICP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之一给予推荐[1-2].然而2012年12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学者Chesnut等[3] Benchmark Evidence from South America Trials: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BEST:TRIP)研究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因为这是ICP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创伤(sTBI)疗效评估的第一个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结果,其结论为:对于sTBI患者,将目标集中于控制ICP在≤20 mm Hg内治疗模式的疗效,并不优于以影像和临床监测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应用脱水治疗,若持续25mmHg,应用脱水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显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加重的患者施行手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经验决定脱水和手术方案。比较2组脱水药物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人均甘露醇使用剂量为(30.4±16.3)g/d,较对照组的(45.8±15.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高高龄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并可评估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压增高是颅内疾病或颅内继发性病变的一种反映,颅内高压亦是神经科的危重症,如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导致脑疝形成,于短时间内危及患生命,因此颅内压监测是颅脑疾病治疗的重要前提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连续性颅内压监测可作为“早期报警系统”,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高颅压症。《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强调了颅内压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的重要性例。目前,临床上采用的颅内压监测多为有创性监测方法,它可较为准确地反映颅内压水平,但由于技术条件要求高,操作复杂,而且并发症较多,如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和颅内出血等,因此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范围。传统的腰椎穿刺方法监测颅内压虽然简便易行,但属于有创性检查,对于病情严重不能配合或有形成脑疝危险的患,被视为禁忌。另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颅脑手术后甘露醇合理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有创颅内压监测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根据颅内压调整甘露醇用量,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应用甘露醇。结果有创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的应用时间及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指导甘露醇的合理应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后窝血肿手术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收治的20例颅后窝血肿病例资料,其中外伤2例,自发性脑出血18例。均先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电极置入,再行后入路血肿清除术。根据颅内压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非计划二次手术病例。颅内压监测3~10 d,平均6.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出血。1例病人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症处理后治愈。随访1~12个月,根据GOS评价预后: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1例。结论颅后窝血肿手术联合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优势明显,可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疗效与预后转归。因此,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