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VD和PBC手术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5例)和B组(55例),分别采用MVD和PBC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A组(P0.05);B组治疗痊愈率显著低于A组(P0.05);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三叉神经抑制反应和面部麻木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2组口角疱疹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VD手术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有效提高总体疗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并有助于预防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而PBC手术治疗则具有医源性创伤小、操作难度低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TN)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4例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后,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分析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15例患者术前MRI示蛛网膜下腔间隙尚宽、存在血管压迫,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予以再次行MVD术;术后14例患者疼痛消失,1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3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无复发患者。19例患者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PBC)术,术后所有患者面部疼痛均消失,但均出现面部麻木,并发咀嚼肌无力11例、角膜炎1例、口唇疱疹2例,1例患者术后10个月疼痛复发。结论 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再次行MVD及PBC术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需根据影像学评估和患者状况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TN患者随机分为MVD组和PBC组各70例。对比2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2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差异。结果 PBC组中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MVD组(P0.05)。PBC组术后即刻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MVD组(P0.05),而2组术后3个月、术后1 a疼痛缓解情况及术后1 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VD组(P0.05);术后6 h,PBC组患者血清NE、Cor、MPO水平均低于MVD组(P0.05)。结论 MVD和PMC术治疗TN的远期疗效均较好,且复发率低;MV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小于PMC,但PMC手术应激刺激低于MVD,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n=71)和常规组(n=57),常规组给予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较短[(2.76±0.52)h、(7.23±1.59)d vs(3.87±0.64)h、(9.85±2.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良组(17.98±2.94)cm3显著大于常规组(17.10±1.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95.77%高于常规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4%较常规组19.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1.41%vs 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佳,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对54例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按选用术式不同分为3组:A组37例,行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B组5例,术中未发现血管压迫,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R);C组12例,压迫血管不明确,均在MVD后加行PR.结果平均随访51个月.A组总有效率86.5%,复发率10.8%,无效率2.7%;4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次行PR治愈.B、C组总有效率100%,无复发.并发症:行PR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1例,复视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结论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术中探查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VD)和神经根低功率电凝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复发和责任血管不明确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明确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技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8年由同一组神经外科医生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1例部分复发及术中责任血管不明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电凝组(应用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治疗法)和MVD组(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电凝组复发患者手术有效率较MVD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 6%对比72. 2%,P 0. 05);电凝组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手术有效率较MVD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 3%对比86. 9%,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和MVD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低功率电凝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复发患者及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yna-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Dyna-CT 引导下PBC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Dyna-CT引导下穿刺,颅底3D-CT重建证实穿刺针抵达卵圆孔。通过穿刺针将带导丝CTZ-14球囊导入Meckel腔,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结果 住院时间3~9 d,平均5.6 d。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4例,明显缓解2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为94.2%(16/17)。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5例、咀嚼略乏力9例、眼角干涩2例、口角疱疹5例,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Dyna-CT 引导下PBC,是针对复发三叉神经痛、高龄、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三叉神经痛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 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93.7%)、口唇疱疹发生率(39.2%)明显高于MVD组(分别为46.8%、3.9%;P<0.05),而耳鸣发生率(0%)明显低于MVD组(11.7%;P<0.05)。PBC组术后1年复发率(10.8%,8/74)与MVD组(5.7%,4/7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BC与MVD治疗PTN疗效肯定,各具优势。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血管的PTN,优先选择MVD治疗;顽固复发、年老体弱以及存在基础病的PTN,建议选择PBC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提高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疗效,探讨不同术式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纯三叉神经减压组(减压组)19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切断组(切断组)55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定位毁损组(定损组)11例.比较3组近期和中期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64例随访6-33个月,疼痛消失率减压组为94.4%,定损组和切断组达1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减压组未遗留面部麻木不适,切断组面部麻木不适占50%,定损组占1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屯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在三叉神经减压术基础上行定位毁损术,既能保证疗效,又可改善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6—2014-09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骨瓣清除术,实验组实施小骨窗开颅术,对比2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88%vs 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0.50±5.67vs 40.85±7.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术后7、14、28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46±6.37vs 27.04±7.70;17.62±6.07vs 21.46±8.41;12.08±5.31vs 20.74±6.94)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45.11±9.17vs 115.16±18.75)、住院时间(17.25±4.55vs23.44±5.64)、术中出血量(52.42±9.32vs 185.12±12.4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8.74%vs 53.1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骨瓣清除术,安全指数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合并梳理术治疗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复发原因。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13例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后复发患者行MVD术合并梳理术(internal neurolysis,IN)。对其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手术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叉神经MVD术后复发原因主要为血管压迫和蛛网膜粘连,其次为Teflon肉芽肿。随访期结束时,疼痛强度分级(the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pain intensity scale,BNI)为BNI I级9例,BNI II级2例,BNI III级1例,BNI IV级1例。术后细菌性脑膜炎1例,头皮延迟愈合1例和面部麻木13例。结论三叉神经MVD术后复发原因主要为血管压迫和蛛网膜粘连,其次为Teflon肉芽肿。对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来说,MVD术合并梳理术是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ectasia,VBD)并发三叉神经痛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stem trigeminal nerve evoked potential,BTEP)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合现有文献报道分析。结果 MVD后W2波未恢复正常,术后患者疼痛症状虽缓解,但出现面部麻木。结论 BTEP可能预测TN术后有无面部麻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臂引导下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到2021年12月PBC治疗的49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手术时间平均(75.71±30.33)min;住院时间平均(3.78±1.12)d。术中球囊呈“梨形”43例、椭圆形5例、哑铃型1例;充盈体积0.3~1.0 ml,平均(0.59±0.16)ml。术后疼痛即刻缓解为100%。术后随访4~44个月,平均(21.18±11.6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治愈39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4例;治愈率79.6%,总体有效率为91.8%。随访期间9例复发,复发率为18.4%。术中球囊呈梨形病人治愈率(88.4%,38/43)明显高于术中球囊呈其他形态的病人(16.7%,1/6;P<0.05)。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病人的治愈率(88.6%,39/44)明显高于未出现面部麻木的病人(0%;P<0.05)。结论PBC治疗PTN的近期疗效显著,术中球囊呈“梨形”和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提示病人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VD治疗,随访时间5年以上,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术后疼痛消失419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率86.9%,部分病人有短暂可逆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面部麻木、周围性面瘫、耳鸣和听力下降。随访时间5—12年,失访24例;出院时疼痛消失的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38例,其中5年内复发24例,5年以上复发14例,复发率9.5%。结论MVD是目前惟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病因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手术后三叉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好保留,其长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和伽玛刀放射外科(gamma knife radiosurgery,GKRS)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病人的近期疗效,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老年ITN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病人行MVD,29例病人行GKRS。采用Mc Gill疼痛评分和BNI疼痛强度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 MVD组病人术后1周、1、3、6个月疼痛缓解程度显著高于GKRS组(P 0.05)。MVD组病人术后1个月疼痛缓解率达到94.1%,术后12个月缓解率为88.2%;GKRS组术后疼痛缓解率逐渐升高,术后12个月缓解率达到69.0%。MVD组术后面部麻木3例,脑脊液漏和硬膜下血肿各1例;GKRS组术后面部麻木2例和感觉异常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和GKRS治疗老年ITN病人均安全有效,可根据病人情况积极行MVD治疗,如不耐受或拒绝手术,可选GKRS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联合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将58例采用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28)。实验组术中使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自发性肌电图(EMG),对照组术中未使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3.3%(28例),术后发生眩晕1例(3.3%),听力下降1例(3.3%),无面瘫发生。对照组术后有效率67.9%(19例),术后发生眩晕8例(28.6%),听力下降9例(32.1%),面瘫6例(21.4%)。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判断三叉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联合应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的价值.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我院采用MVD治疗5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以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未使用这两种电生理监测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眩晕、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有效率为93%(28例),发生眩晕1例(3%)和听力下降1例(3%);对照组术后有效率为68%(19例),发生眩晕8例(29%)和听力下降9例(32%).两组MVD治疗疗效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中,联合应用TSEP和BAEP作术中监测能较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三叉神经MV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案将11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61例)与对照组(54例),观察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结果 (1)2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颅内血肿、脑梗死、脑脊液漏、假性脑脊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麻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水肿及脑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尽管手术操作复杂,但其复发率较低,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术式。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患者创伤小、某些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主要适用于合并其他器官疾病的年老体弱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岩上静脉相关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术中处理方法及术后面部麻木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7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根据术中观察岩上静脉是否压迫三叉神经,分为单纯静脉型(n=49)、动静脉混合型(n=272)及单纯动脉型(n=459),比较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型、动静脉混合型和单纯动脉型治愈率分别为93.88%、98.90%、98.91%,术后面部麻木的发生率分别为73.5%、46.3%、30.5%。单纯静脉型和动静脉混合型面部麻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纯动脉型(均P0.05)。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发生率依次为:单纯静脉型动静脉混合型单纯动脉型,术中充分暴露小脑水平裂及三叉神经根部、充分保护岩静脉、减少神经和血管的牵拉可降低面部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08—2016-01安阳市人民医院82例ITN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采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统计对比2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手术前后2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均较术前增大,且研究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20%(5/41)低于对照组31.72%(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优于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可减少手术用时及康复用时,改善三叉神经周边部分脑池容积,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