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手术后远期肛门直肠功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97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及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的Altman分型、肿瘤体积和术中残余肿瘤体积与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相关(P<0.05),而性别、血清AFP水平、肿瘤性状和病理类型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不相关(P>0.05);在Altman分型Ⅱ型和Ⅲ型的新生儿中,术后出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和未发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者比较,畸胎瘤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型新生儿中上述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直肠功能的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前对Altman分类、肿瘤体积和肿瘤位置关系的准确预判,可有效避免肿瘤生长、瘤体对盆底、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及神经的压迫和侵犯,也可避免术中对重要组织脏器的损伤,并预防终末器官损害,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 SC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1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SCT患儿临床资料, 通过随访患儿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排便及排尿功能来评估其预后。将随访过程中出现肿瘤复发、排便及排尿功能异常中一种及以上并发症者归入预后不良组, 无上述情况者归入预后良好组。从手术年龄、肿瘤大小、Altman分型、手术路径、术中肿瘤是否完整切除、肿瘤是否破溃以及肿瘤病理类型等方面分析影响SCT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收治65例SCT患儿, 其中获得完整随访61例。61例患儿中, 术后出现肿瘤复发7例, 根据Altman分型, Ⅰ型2例, Ⅱ型3例, Ⅲ型1例, Ⅳ型1例;未成熟性畸胎瘤3例, 恶性畸胎瘤4例。术后出现便秘7例, 根据Altman分型, Ⅰ型1例, Ⅱ型2例, Ⅲ型3例, Ⅳ型1例;成熟性畸胎瘤2例, 未成熟性畸胎瘤4例, 恶性畸胎瘤1例。术后出现反复尿路感染3例, 根据Altman分型, Ⅱ型1例, Ⅲ型2例;成熟性畸胎瘤、未成熟性畸胎瘤及恶性畸胎瘤各1例。预后良好组48例, 预后不良组...  相似文献   

3.
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引起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7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危险度Lo-gistic回归法,从Altman分类、手术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术中肿瘤是否溃破以及破溃成分、病理类型等方面分析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 肿瘤复发共16例,复发时间为6~59个月,平均(16.25±14.01)个月.恶性肿瘤复发均为术后常规随访发现,良性肿瘤仅2例常规随访发现,其余因出现排便困难、骶尾部出现肿块等临床症状就诊.根据Altman分类,Ⅰ~Ⅳ型的复发病例(复发率)分别为8例(15.4%)、2例(10.5%)、1例(10.0%)和5例(31.3%).病理类型中,成熟性畸胎74例中复发9例,其中5例病理性质复发后转变为未成熟或恶性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6例中复发2例;恶性畸胎瘤17例中复发5例.肿瘤复发后的5年生存率(64.8%)与未复发病例(9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单因素及多因素危险度分析提示术中肿瘤实质成分溃破(P=0.028)、肿瘤残留(P=0.000)、未成熟(P=0.029)及恶性畸胎瘤(P=0.026)是骶尾部畸胎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而Altman分类、手术年龄、肿瘤大小以及囊液破裂并不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复发是影响骶尾部畸胎瘤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避免肿瘤实质成分溃破,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减少肿瘤复发.重视骶尾部畸胎瘤,特别是成熟性畸胎瘤的术后随访,有利于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儿童畸胎瘤的手术措施,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常见原因,以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 对2002年2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12例儿童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8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 6.67 岁.按Altman分类:Ⅰ型(显露型)5例,Ⅱ型(内外混合型)5例,Ⅲ型(哑铃状型)1例,Ⅳ型(隐匿型)1例.术前空腹血清AFP正常7例(<20 μg·L-1),5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2例 >1 210 μg·L-1.所有患儿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及尾骨,Ⅰ、Ⅱ、Ⅲ型患儿中9例采用经骶尾部倒"V"形切口切除术,2例因瘤体较大采取横梭形切口切除术,1例Ⅳ型患儿采用经腹骶联合切口切除术.恶性肿瘤患儿术后行联合化疗.结果 本组瘤体完整切除10例,术中瘤体包膜破溃切除2例.病理检查证实良性7例,恶性5例.12例患儿术后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 5 a.近期并发症有切口感染3例,直肠损伤1例;远期并发症小便失禁1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 骶尾部畸胎瘤须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切除尾骨、避免肿瘤破溃残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盆底修复,肛尾韧带重建及消灭死腔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的产前诊断与多学科协作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方案。方法以2015年4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接受MDT模式治疗的34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MDT团队由新生儿外科医生、产前诊断科医生、超声科医生、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组成。按照肿瘤长径大小将34例患儿分为巨大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13例),普通畸胎瘤组(肿瘤长径≤10 cm,21例),比较两组性别、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肿瘤性质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34例中,33例于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提示骶尾部肿物,经MDT团队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并讨论制定多学科协作诊治方案;另有1例于产后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3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成熟型畸胎瘤29例(85.3%,29/34),未成熟畸胎瘤5例(14.7%,5/34)。巨大畸胎瘤组和普通畸胎瘤组患儿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伤口愈合情况、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伤口感染3例、伤口裂开5例。34例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3年,无一例复发及明显直肠功能障碍。结论孕中晚期行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胎儿骶尾部畸胎瘤,MDT有利于改善SCT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儿童未成熟畸胎瘤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32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未成熟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9 h~103个月。肿瘤发生于卵巢9例,睾丸6例,腹膜后9例,骶尾部5例,纵膈1例,胃部2例。全部患儿均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接受化疗14例(Ⅱ级、Ⅲ级各7例),随访患儿生存情况。结果(1)32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2.2,发病中位年龄5个月,平均年龄24.8个月,1岁以下占65.6%。肿瘤发生部位以性腺最常见(卵巢多于睾丸)16例(50.0%),其次为腹膜后9例(28.1%)、骶尾部5例(15.6%),其他部位仅2例(6.3%)。(2)血清甲胎蛋白(AFP)比值大于83.17者3例(Ⅱ级1例,Ⅲ级2例)。(3)影响血清AFP阳性率的因素:病理分级Ⅰ级和Ⅲ级间血清AFP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6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部位的未成熟畸胎瘤患儿血清AFP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4)所有患儿均经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病理检查确诊未成熟畸胎瘤,Ⅰ级11例,Ⅱ级14例,Ⅲ级7例,术后接受化疗14例(Ⅱ级7例、Ⅲ级7例)。(5)随访时间3个月~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6个月,仅2例(2/32)出现复发,1例为卵巢畸胎瘤术前有破溃者,1例为纵膈畸胎瘤术后未予化疗者,其余均获得完全缓解(30/32,93.8%)。结论(1)未成熟畸胎瘤诊断后应及早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Ⅰ级伴AFP正常者,通常仅需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Ⅱ级伴AFP阳性、术中见肿瘤包膜不完整、侵袭周围组织或肿瘤破溃、瘤体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建议进一步联合化疗;Ⅲ级的患儿在术后都应及时辅以化疗。规范的综合治疗下多能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2)未成熟畸胎瘤患儿血清AFP测定对于术前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指导手术时机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术后动态随访监测肿瘤有无复发、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不同类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中期排便功能,探讨不同排便功能评分方法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并行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Wingspread分型法将患儿分为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组(高位组)、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组(中位组)和低位肛门直肠畸形组(低位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些患儿进行随访,了解其排便功能,分别应用Holschneider、Krickenbeck及Rintala三种评分方法评估其排便功能。同时选取我院就诊的非消化系统疾病的50例3~7岁儿童进行调查,完成评分量表,设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有122例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85例(69.67%),女37例(30.33%)。根据Wingspread分型,高位组10例(8.20%),中位组32例(26.23%),低位组80例(65.57%)。低位组Krickenbeck评分为(66.99±25.22),高位组为(60.00±25.91),均明显低于中位组(81.25±1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位组Holschneider评分为(69.46±24.59),明显低于低位组(83.94±20.48)及中位组(87.28±1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组Rintala评分为(79.69±19.49),中位组为(86.41±13.39),均明显高于高位组(65.50±2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低位组Krickenbeck评分低于其他两种评分方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组总体Rintala评分为(80.29±19.4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同龄儿(98.6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中期患儿仍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不同畸形类型患儿中期评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Krickenbeck评分在评价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时评分较其他两种评分方法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新生婴儿骶尾部畸胎瘤诊治情况与长期预后。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2000年9月至2021年9月间收治的104例年龄<3月龄的新生婴儿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7例, 女67例;平均孕期38.96周, 平均出生体重3 369 g。均在收住院后尽早行肿瘤切除及尾骨切除术, 同时对肿瘤及其边缘进行病理活检。出院后门诊随访每1次, 观察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等指标及影像学复检, 检查患儿生长发育、智力、大小便情况等。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04例中, 良性成熟型96例(92.31%), 恶性8例(7.69%), 包括2例卵黄囊瘤, 均无转移发生。平均瘤体直径6.93 cm。按Altman分型, Ⅰ~Ⅱ型占82.69%(86/104)。产前诊断率32.69%(34/104), 以孕15~39周产前筛查检出。58例合伴其他畸形, 心血管畸形占91.38%(53/58), 其次为泌尿系畸形8.62%(5/58)。患儿平均住院天数24.18 d。平均随访7.84年, 随访率73.08%(76/104), 无死亡病例, 复发1例。智力差6.58%(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手术切除小儿Ⅲ、Ⅳ型骶尾部畸胎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Ⅲ型8例,Ⅳ型4例。先经腹腔镜游离瘤体的腹腔部分,结扎肿瘤供应血管,再经骶尾部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1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失访,10例获得半年以上的随访,其中1例复发,其余病例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儿骶尾部畸胎瘤切除术是有效、安全、可行、损伤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男孩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 ARM)临床特征并评估其学龄前期的排便功能障碍的特点, 为ARM术后早期肠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ARM男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Rintala排便功能评分表于2023年1月进行横断面调查, 最终89例患儿完成调查问卷, 根据Krickenbeck分型分组, 其中泌尿系瘘(rectourological fistula, RUF)组36例, 皮肤瘘(rectoperineal fistula, RPF)组53例。调查评分包括7个方面:控便能力、便意、排便频率、污便、失禁、便秘、社会问题。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RUF组肛门成形手术年龄及手术体重明显大于RPF组(z=-6.931, P<0.001;z=-6.967, P<0.001);RUF组脊髓发育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RPF组(χ2=7.924, P=0.005);RUF组骶骨指数低于RPF组, 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AVAP方案治疗儿童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10年2月住院治疗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25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经手术病理活检证实,术后予AVAP方案按不同分期化疗6~12个月。分别计算Ⅰ、Ⅱ期及Ⅲ、Ⅳ期患儿生存率,及不同原发部位的生存率。结果Ⅰ、Ⅱ期生存率100%,Ⅲ期、Ⅳ期生存率55.6%,Ⅲ、Ⅳ期生存率明显低于Ⅰ、Ⅱ期(P=0.016)。性腺肿瘤生存率85.7%,性腺外肿瘤生存率66.7%,骶尾部肿瘤生存率60%。结论Ⅰ、Ⅱ期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经手术及术后AVAP方案化疗,可获得理想的生存率;Ⅲ、Ⅳ期疗效不理想,需探寻更合适的治疗手段。性腺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好于性腺外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骶尾部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尤其不佳。  相似文献   

12.
正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TC)是畸胎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以新生儿及婴儿期最多见。在活产新生儿中发病率约1/27 000[1]。本院近期收治1例产前诊断新生儿巨大骶尾部畸胎瘤,现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其产前诊断、预后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案,探讨制订合理的产前指导方案来改善患儿预后,提高该类疾病患儿整体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76例骶尾部畸胎瘤术后长期随访宋家其,李建国1961~1986年,收治骶尾部畸胎瘤76例。其中男27例,女49例;良性68例,恶性8例(均系1岁以上);显露型70例,骶前型3例,混合型3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5~25年。本组术前5例患儿出现便秘及尿潴...  相似文献   

14.
骶尾部畸胎瘤(sacrococcygeal teratoma,SCT)是小儿常见的肿瘤,但合并脊膜膨出少见,术前较难确诊[1].现总结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诊治的3例小儿骶尾部畸胎合并脊膜膨出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本组3例患儿,男1例,女2例,1例入院时间2008年7月,2例入院时间2011年2月,手术年龄分别为10个月、9d、3个月,3例患儿术前均以骶尾部包块就诊,瘤体位于骶尾部中央,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9cm,囊实性,界限清楚,包块表面均有皮肤覆盖,无破溃,患儿哭闹时无冲击感,2例皮肤表面有较多毛发,1例皮肤表面有色素沉着;肛门直肠检查均在直肠后壁、骶骨前可触及囊实性肿物,直肠壁光滑,3例患儿双下肢无畸形,肢体感觉及活动正常,无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DD(disposable 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片、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及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广东省深圳市和河南省郑州市6个区30个幼儿园的6 030名3~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使用DD和使用时长、是否可独立完成排便及开始时间、是否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DD使用情况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使用DD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的年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 146份,DD使用率87.9%(4 522/5 146)。使用DD组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年龄分别为(31.13±9.62)个月和(27.18±8.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P0.001);调查发现共有337名儿童有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为6.54%,其中使用DD组的患病率为7.08(320/4 522),未用DD组患病率为2.72%(17/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01)。377名排便功能障碍患儿中,便秘201名(259.64%),大便失禁93名(27.60%),直肠脱垂43名(12.76%)。随DD使用时长增加,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呈现升高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9,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常见,出生后长期使用DD和缺乏排便训练是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儿Currarino综合征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4例Currarino综合征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 男7例, 女17例;年龄为(19.58±14.37)个月, 年龄范围为2~47个月。患儿肛门直肠畸形包括直肠会阴瘘16例、肛门狭窄2例、直肠前庭瘘3例、肛门闭锁1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例及一穴肛1例。14例患儿因排便困难就诊, 45.8%(11/24)的患儿来本科就诊前存在诊治不当的情况。所有患儿均进行腰骶椎X线、骶尾部超声、骶尾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下消化道造影检查。手术治疗采用经后矢状入路(经典后矢状入路8例、局限性后矢状入路13例)、肛门入路(1例)、前矢状入路(1例)和经骶后弧形切口切除臀部瘘管及包块(1例)。15例肠造瘘患儿术后3~6个月进行关瘘术。随访评估并记录每例患儿的排便和排尿功能, 排便功能评估采用Rintala评分。结果 2例患儿存在神经源性膀胱, 5例患儿存在生殖系统畸形(双子宫1例, 双角子宫1例, 双阴道2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儿童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例Ⅱ-Ⅲ型直肠脱垂患儿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t。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h,平均2.5h。术中元大出血、副损伤,术后无肠瘘、感染、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住院6~8d,平均7d。6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腹泻、便秘及排便不畅,排便控制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对儿童Ⅱ-Ⅲ型直肠脱垂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手术,可针对性地消除复发因素,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在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例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的诊治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月龄(5.11±2.67)个月,所有患儿Ⅰ期行回肠末端造瘘术,Ⅱ期行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手术。术后随访2年,采用李正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法进行排便功能评分。定期肛管直肠测压,记录和比较患儿排便频率、性状及近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84.43±30.46)min,出血量(27.57±10.63)mL,肠功能恢复时间(3.29±0.91)d,术后住院时间(7.86±1.77)d。术后1~3个月排便频率为8~20次/日,术后6~9个月排便频率为4~8次/日,术后1~2年排便频率为2~4次/日(接近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1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排便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0),术后1年和术后2年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542)。肛管直肠测压从术后6个月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肛管反射舒张压P=0.027;肛管静息压P=0.010;直肠静息压P=0.034)。术后6个月内因排便次数多致肛周湿疹、皮肤破溃6例,予以造口粉、氧化锌或芦荟软膏涂抹后恢复;小肠结肠炎1例,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无便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安全可行;排便功能可在术后6个月至1年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切除小儿Ⅲ型骶尾部畸胎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15例小儿Ⅲ型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资料。先经腹腔镜结扎肿瘤供应血管并游离瘤体的腹腔部分,后经骶尾部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12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开腹。术后均顺利恢复,经半年以上的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儿骶尾部畸胎瘤切除术是有效、安全可行且损伤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手术年龄25d至5岁,女16例,男10例。Ⅰ型(显型)9例(34.6%),Ⅱ型(混合型)13例(50.0%),Ⅲ型(哑铃型)3例(11.5%),Ⅳ型(隐型)1例(3.8%)。骶尾入路手术21例,经腹骶尾联合入路手术5例。结果26例中,获随访22例(良性20例,恶性2例),存活20例,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8例,其中大便失禁2例,切口皮下积液感染3例,皮瓣坏死2例,慢性窦道1例。结论术中修复盆底、重建肛尾韧带及消灭死腔是防治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