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价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AMI患者(AAMI组)和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3D-STI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的左心室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面积应变(A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AMI组患者左心室有12/17节段的LS,10/17节段的RS、AS,9/17节段的CS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在整体应变值上,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AMI组患者GLS[(19.59±3.52)比(9.25±2.16)]、GRS[(36.73±4.83)比(25.26±5.19)]、GCS[(22.63±4.38)比(15.15±3.98)]、GAS[(32.87±4.41)比(21.73±3.84)]值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节段心肌应变值检测准确,可作为临床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量化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利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2DSTE)应变成像技术无创性间接标测左心室(LV)电激动顺序的方法。方法选择健康成人12例(N组)、QRS波正常但ST-T异常者18例(R组)及左束支传导阻滞者26例(D组)。使用2DSTE分析LV3个标准心尖切面长轴应变,对于存在收缩早期正向应变的节段以心电信号R波峰为起点测量正向应变达峰时间为收缩起始时间(OTS),对于收缩早期为负向应变的所有节段测量第二帧时的应变值(S_n),以S_n的最大绝对值(S)计算2帧间(时间为T)的应变速率(-S/T),通过公式OTS_n=T-S_n/(-S/T)计算OTS。使用17节段模型的OTS表示LV机械激动顺序(MAS),并以17节段OTS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LV全局收缩起始时间(OTSG)和离散度(OTSSD)。比较MAS与公认的心内膜面电激动顺序(EAS)的一致性,并比较3组间OTSG、OTSSD及相应节段OTS的差异性。结果 N组LV中段较早收缩,其中下壁、侧壁和前壁中段最早,心尖段略迟,基底段更迟,尤以后壁基底段最迟。R组与N组接近。D组以前间隔中段最早,冲动沿室壁圆周方向或心尖方向朝LV游离壁扩布,侧壁及后壁中间段和基底段均较迟激动。3组MAS均与EAS大体一致。N组与R组OTS_G、OTS_(SD)及相应节段OTS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D组OTS_G和OTS_(SD)均大于N组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壁中段OTS较N组显著延迟(P0.05)。结论确切测算节段心肌收缩起始时间可间接地无创性地标测LV电激动顺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单纯性二尖瓣反流患者(MR)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MR患者60例,其中中度32例(中度MR组)、重度28例(重度MR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LAX)、心尖四腔心切面(4C)和心尖两腔心切面(2C)的二维动态图像,采用二维应变自动功能成像获取左心室6个心室壁共18个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LC)、左心室3个心尖切面的峰值收缩总应变(GLS)及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平均总应变(GLS-Arg)。结果各组LAX-GLS、4C-GLS、2C-GLS、GLS-Avg比较,重度MR组<中度MR组<对照组,P均<0.01。重度MR组及中度MR组前壁LS与对照组比较应变值降低(P均<0.01);各组除前壁外的5个室壁LS比较,重度MR组<中度MR组<对照组,P均<0.05。结论 2DSTI能通过测得MR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的减低早期识别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4.
张丽  林萍  于妍洁  赵久阳 《心脏杂志》2012,24(2):240-243
目的:探讨二维应变技术(2DS)评价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100名慢性肾脏病患者按肾小球滤过率分为3组,A组(n=30)、B组(n=30)及C组(n=40),同时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二维条件下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两腔切面、心尖长轴切面3个连续心动周期图像。应用2DS获取左室18个节段心肌应变(s)及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并计算整体应变(GLS)。结果:A组左室壁部分节段应变、应变率低于正常组。B组除间隔心尖段、下壁基底段、中间段以外,其余各节段收缩期应变均低于正常组, B组、C组各节段舒张早期应变率均低于正常组。其中,C组除前壁中间段、后壁心尖段以外,其他节段均较A组降低。B组、C组整体应变低于正常。结论:二维应变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维纵向应变(LS)、左心室壁整体扭转角度(LV-tor)在二维超声未探及左心室壁运动异常,而冠状动脉存在单纯左前降支(LAD)不同程度狭窄时,对左心室壁节段及整体收缩功能改变的评价价值。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例,取造影正常者27例为对照组,而单纯LAD狭窄50%~75%的患者25例(A组)、单纯LAD狭窄≥75%的患者23例(B组),分别采集常规超声心动图的心尖两腔、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及左心室短轴基底水平、心尖水平切面的16个室壁阶段二维灰阶图像。应用GE Echo PAC软件测量仅由LAD供血的相应左心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的LS,以及左心室基底段总扭转角度(Rot-base)、心尖段总扭转角度(Rot-apex)并计算出LV-tor,静息状态下应用M型超声测定左心室壁运动幅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等常规参数。结果 A组与对照组比较,LS值和LV-to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对照组、A组比较,LAD供应左心室壁相应节段的LS值(-24.2±1.8比-25.2±1.8和-25.1±1.4,P=0.037)和LV-tor(16.4±1.2比17.2±1.1和16.7±1.1,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3组间比较,LVEF和FS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当单纯LAD狭窄率≥75%时,LS值可敏感地反映出左心室壁节段收缩功能改变,而LV-tor可敏感地反映出左心室壁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变;左心室壁除相应节段出现收缩功能减低外,整体收缩功能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红宁  李滨滨 《心脏杂志》2008,20(2):166-168
目的探讨采用应变(strain,SRI)及应变率(strain rate,SR)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方法选取26例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应变及应变率技术,在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点分别放置在后间隔及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心肌,测量收缩期室壁不同节段的心肌应变(SRI)、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组各节段的SRI、SRS及SRE显著降低(P<0.05,P<0.01),各节段间的SRI及SRS阶梯差消失,SRA无显著改变。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左心室收缩及舒张障碍,应变及应变率技术不失为无创定量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分析正常1~3个月龄婴儿,与正常成人心脏左心室各节段室壁心肌纵向收缩功能,为进一步评价该月龄婴儿的心肌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成年人43例,正常1~3个月龄婴儿30例。采集并存储心尖段四腔心切面,应用软件描记分析,获得左心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结果:1~3个月龄婴儿与成人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1~3个月婴儿左心室壁心肌的纵向应变与成人左心室壁心肌纵向应变不同,该月龄婴儿心肌未发育到成人心肌程度。VVI技术可以客观分析该阶段婴儿的局部心肌纵向运动功能,并且便捷、准确的为临床判断其心脏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节段性收缩功能及左心室重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汉中市中心医院于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AMI患者(AMI组)、30例健康对象(健康组),采用RT-3DE检查并测量并计算左室心肌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前壁和下壁各节段舒张末期容积(rEDV)、收缩末期容积(rESV)及各节段射血分数(rEF)等指标。结果 AMI组的LVM、LVMI、LEDV、LESV高于健康组,AMI组的EF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组的的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下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rEDV、rESV均显著的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组的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rEF均显著的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T-3DE能评估AMI患者左心室重构及梗死心肌代偿节段的数目及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面积应变评价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明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左心室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对照组和78例病例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未见明显节段性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组所有分支狭窄均小于50%,病例组至少一条主要分支狭窄大于70%,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17节段的面积应变,比较缺血心肌节段和正常心肌节段面积应变的差异。结果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前壁中间段、前间隔基底段与中间段、心尖部面积应变和平均面积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左回旋支供血区域侧壁心尖段、后壁基底段与中间段面积应变和平均面积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下壁中间段与心尖段面积应变和平均面积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面积应变是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的一种可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四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构型尚未改变时的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与节段应变功能,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同时段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各45例,应用四维应变成像技术检测,自动生成左室收缩功能参数:1常规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心搏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球形指数(Spl);2整体应变参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室整体面积应变(LVGAS)、左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3节段应变参数:选取左室节段纵向应变(LVRLS)、左室节段面积应变(LVRAS)等。将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左室收缩功能常规参数:EDV、ESV、SV、CO、EF、Sp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左室整体应变参数:LVGLS、LVGRS、LVGAS、LVGC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左室节段应变:LVRLS、LVR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RLS以基底段的前、后间隔壁,中间段的后间隔壁、下壁,心尖段的间隔壁与下壁最为明显;LVRAS以基底段的后间隔壁、中间段的前、后间隔壁、下壁最为明显。结论:四维应变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价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的左心室功能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心脏扩大且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84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NICM组43例和ICM组41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2D-STE分析NICM和ICM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结果 NICM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ICM组明显减低(P0.05),但两组间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后壁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D-STE结果显示NICM组和ICM组整体纵向应变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NICM组心尖段局部纵向应变值(RLS)增高(P0.05),基底段RLS降低(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基底段RLS/(中间段RLS+心尖段RLS)比值区别NICM与ICM的价值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792,截断值为0.47,灵敏度为63.4%,特异度为88.4%。结论 NICM和ICM患者具有不同的二维应变超声特点;2D-STE应变分析有助于NICM和ICM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孤立性CLBBB患者35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其分为A组(LVEF≥50%,18例)和B组(LVEF50%,17例)。另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集各组二维超声数据,采用Simpson法测定LVEF。记录并比较各组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的三维应变数据: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C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LVGAS),以及各组间左心室心肌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三维应变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各三维应变参数诊断CLBBB合并心功能减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与B组LVGLS、LVGRS、LVGCS、LVGAS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组LVGLS、LVGRS、LVGCS及LVGAS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局部三维心肌应变数值均呈递减改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参数诊断CLBBB合并心功能减低的曲线下面积为0.805~0.910,准确性较好,其中LVGLS的敏感性(96.4%)及特异性(76.7%)高于其他应变参数。结论:CLBBB患者左心室心肌不协调运动,主要以前壁及前间隔的改变为主;左心室不协调运动导致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减低。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早期、敏感、准确地评价CLBBB患者的左心功能,其中LVGLS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ganig,QTVI)技术分析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心肌收缩同步性运动情况.方法 采集18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NVM组)和30例健康对照组的常规二维图像,启动组织多普勒(DTI)程序,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心室长轴观、两腔观和四腔观共3个切面的QTVI图像.分别描绘左心室侧壁、后间隔、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等6个室壁的基底段及中间段共12个节段的组织速度曲线.测量左心室12个节段的QRS波起始点至各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Q-Ts),计算48例检查者左心室12个节段的Ts最大差值(Max-△Ts).结果 NVM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各壁基底段Q-Ts均明显长(P均<0.001),且以左心室侧壁、后壁、下壁延迟为重;左心室各壁中间段Q-Ts均明显长(P均<0.001),且以左心室下壁、侧壁、后壁延迟为重.NVM组左心室12个节段的Max-△Ts为(161.9±93.2)ms,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的(61.2±27.4)ms,P<0.001.结论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存在心肌收缩运动的不同步性.且左心室各壁中间段Q-Ts最延迟的部位依次为下壁、侧壁、后壁,有别于既往文献报道的其他原因所致心力衰竭时左心室各壁中间段Q-Ts最延迟的部位依次为侧壁、后壁、下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为标准,评估组织多普勒(DTI)技术测定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测量节段运动异常患者的误差.方法:选取超声节段运动异常(异常组)与正常者(对照组)各20例,用VVI技术在左心室相同部位采集的数据为参照,比较DTI技术测量心肌应变、应变率的重复性.结果:VVI技术同时测定对照组与异常组心肌应变及应变率,观察到室间隔或左心室侧壁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所有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对比对照组与异常组间DTI技术的应变,可见室间隔及左心室侧壁的基底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DTI技术应变在心尖段与中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技术应变率在对照组与异常组,除了左心室侧壁心尖段外,P均<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I技术测定对照组及异常组心肌节段应变、应变率的图像差异较大;而VVI技术测定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各节段应变与应变率的波形差别很小.结论:DTI技术应变、应变率的测量误差均较VVI技术明显,重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患者左心室各节段面积应变峰值及达峰时间,评价其左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拟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冠脉造影检查选出病例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病例组分为三组,左前降狭窄组(LAD)15例,左回旋狭窄组(LCX)11例,右冠脉狭窄组(RCA)9例。经胸采集心尖四腔心切面的左室全容积三维动态图像存储,应用3DT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得出左心室16节段的面积应变峰值(PAS)及整体面积应变峰值(PAS-glo),左心室16节段面积应变达峰时间(TAS)及整体面积应变达峰时间(TAS-glo)。比较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面积应变曲线的形态和走形趋势基本一致。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狭窄冠脉所对应支配的节段面积应变峰值明显降低,达峰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D组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室间隔中间段的PAS降低,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室间隔中间段的TAS延长;LCX组后壁基底段、侧壁基底段、后壁中间段的PAS降低,后壁基底段、下壁基底段、后壁中间段、侧壁中间段的TAS延长;RCA组室间隔基底段、下壁中间段的PAS降低,室间隔基底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TAS延长。整体面积应变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冠心病早期患者的左室局部应变的异常,从而评价其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分析比较有或无颈动脉斑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确定可能影响这些患者左心室应变值的变量。方法:纳入8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55%)的T2DM患者,其中38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2DM+颈动脉斑块组),43例不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单独T2DM组)。另纳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分析,比较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和整体径向应变(GRS)。结果:①3组间左心室几何形状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单独T2DM组患者的左心室重塑更为普遍,左心室肥厚最常见于伴有动脉斑块的T2DM患者;③相较于对照组,单独T2DM组患者GLS和GCS值均明显下降(均P0.05),T2DM+颈动脉斑块组患者GLS、GCS、GAS和GRS值均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单独T2DM组(均P0.05);④空腹血浆葡萄糖(FPG)和动脉斑块均与T2DM患者的所有应变值独立相关。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的结合可以检测有或无动脉斑块的T2DM患者的亚临床左心室异常,二者结合有助于重新评估T2DM人群的心功能损害程度,为临床更好的管理T2DM人群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MRI)电影序列的特征追踪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探索其与急性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的关系,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应变演变规律。方法入组7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死12 h内接受急诊PCI,术后2~5 d,行心电门控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采集电影序列图像,同时行钆对比剂延迟强化,得到短轴强化序列图像。其中20例3~5月后复查MRI。应用Tom Tec 2D CPA软件分析电影序列,得到局部心肌应变指标,(包括各节段内膜圆周、径向、纵向应变峰值),和整体心肌应变指标(包括整体圆周、径向、纵向应变值),应用Segment分析软件计算延迟强化序列各个节段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结果本研究74例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为(11.81±7.28)%。分析得到537个无梗死节段,425个非透壁梗死节段,182个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峰值基底段无梗死节段(–23.90±10.92)%、非透壁梗死节段(–18.94±10.51)%、透壁梗死节段(–14.24±9.05)%,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16)。圆周应变峰值中间段无梗死节段(–22.13±9.98)%、非透壁梗死节段(–17.47±8.72)%、透壁梗死节段(–12.71±8.92)%,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00)。圆周应变峰值心尖段无梗死节段(–22.46±10.31)%、非透壁梗死节段(–19.51±12.49)%、透壁梗死节段(–13.81±11.13)%,两两比较发现,透壁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低于无梗死节段(P=0.000)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1),但无梗死节段与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向应变峰值在基底段与中间段,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及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尖段三个阶段指标分别是(–20.26±12.42)%,(–14.82±11.29)%,(–11.94±9.73)%,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43)。径向应变峰值在基底段无梗死节段(31.92±17.47)%与非透壁梗死节段(22.35±1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透壁梗死节段(17.78±16.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非透壁梗死节段与透壁梗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径向应变峰值在中间段无梗死节段(32.13±16.37)%、非透壁梗死节段(25.20±15.85)%、透壁梗死节段(15.20±10.48)%,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00)。径向应变峰值心尖段无梗死节段(27.42±14.94)%与非透壁梗死节段(20.51±15.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透壁梗死节段(16.59±1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非透壁梗死节段与透壁梗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PCI术后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纵向应变及径向应变达峰值均较急性心肌梗死时有升高趋势。其中非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取绝对值)及纵向应变(取绝对值)较PCI术前升高[(–16.88±9.92)%比(–19.46±11.31)%,P=0.018;(–12.02±9.46)%比(–16.67±11.29)%,P=0.000];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取绝对值)及径向应变较PCI术前升高[(–13.83±9.47)%比(17.20±10.63)%,P=0.035;(18.36±12.85)%比(24.55±14.8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在急性期局部心肌应变在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透壁梗死节段之间有差别。PCI术后3~5个月,非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及纵向应变较急性期时改善,而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及径向应变改善。心脏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技术与钆对比剂延迟技术相结合,可从功能学和组织学特征两方面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探讨正常人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分布规律。方法 43名健康体检人员,男24名,女19名,应用RT-3DE半自动内膜边界探测技术测量左心室各节段局部射血分数(rEF),并将各测值行节段间比较。结果左心室各节段局部射血分数并非均匀一致,在基底段及中间段,以后间隔最低,相邻的前间隔和下壁次之,左室游离壁相对较高。但在心尖段则相反,以侧壁心尖段最低,间隔心尖段最高。沿左室长轴纵向分组比较,rEF测值从基底段向心尖段呈逐渐递增趋势,各节段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沿左室短轴横向分组比较,下壁、后侧壁节段组测值最大,前壁、后间隔和前侧壁节段组次之,前间隔节段组最小。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简便、准确评价左心室局部射血分数,正常左心室各节段局部射血分数测值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前及术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后缩短(PSS)的变化规律,探讨HOCM患者术后左心室心肌舒张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纳入2012年至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扩大室间隔切除术的39例HOCM患者。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左心室壁18个节段(前壁、下壁、前室间隔、后壁、后室间隔、侧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应变曲线。计算心肌收缩后应变指数(PSI),以PSI≥20%判定为该节段发生了PSS。对比分析术前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PSS分布情况以及术后各节段PSS的变化情况。结果:39例HOCM患者,共702个节段。术前共44个节段发生了PSS,其中基底段31个、中间段10个、心尖段3个。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PSS发生率以及PSI依次递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患者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以及二尖瓣反流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收缩末期内径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峰减速时间(DT)缩短(P0.05)、二尖瓣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较术前增快(P0.05)。术后共19个节段发生了PSS,其中基底段10个、中间段6个、心尖段3个。与术前相比,术后总PSS发生率(2.71%vs. 6.27%)以及平均PSI[(2.34±2.33)%vs.(3.68±2.79)%]均显著降低(P均0.05),其中以基底段PSS发生率以及平均PSI降低最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OCM患者的PSS发生率及PSI增高以室间隔基底段为著。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PSS发生率及PSI均较术前降低,以基底段为著,提示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HOCM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35 例CHF患者与25 例正常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到左心房横径(LAD)、左心室短轴横径(LV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标准心尖位左心流出道切面, 四腔心切面, 两腔心切面,应用2D-STI测量各个室壁收缩期最大应变。比较CHF组及正常对照组的二维结构及收缩期最大应变。结果:与正常人相比,CHF患者左房室明显扩大,LVESV、LVEDV增大,心功能减低,收缩期左心室心尖各切面室壁的最大纵向应变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2D-STI可以准确地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