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激素预防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效果。 方法检索截止2017年11月发表在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激素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效果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12项研究535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注射激素可降低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1),口服激素可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25,95%CI:0.11~0.54,P=0.000 4),而对于降低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效果(RR=0.54,95%CI:0.16~1.84,P=0.33)。口服激素(RR=-10.73,95% CI:-15.47~-5.98,P<0.0001)和局部注射激素(RR=-3.22,95% CI:-5.11~-1.34,P=0.0008)均可减少食管狭窄后EBD扩张次数。 结论激素对于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的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口服激素可以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但对于预防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无明显效果;口服激素和局部注射激素均可以减少ESD术后食管狭窄的EBD扩张次数,并且口服激素减少的效果优于局部注射激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29例,其中食管狭窄22例(16.7%),迟发型出血5例(3.8%),食管穿孔2例(1.5%)。将狭窄组(n=22)与非狭窄组(n=110)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和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ESD后影响管腔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光动力治疗在食管早癌及食管贲门恶性肿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例不符合ESD、手术、放疗指征、或不愿进行上述治疗的食管早癌及进展期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天,1周,1月,3月行内镜及并发症评估。结果 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月, 2例进展期肿瘤患者肿瘤体积接近50%至少1个月,1例早癌患者在随访中病理检查保持阴性。所有患者术后无食管穿孔、出血、急性心包炎、肝肾功能损害发生。光敏反应和术后狭窄为主要并发症。结论 光动力治疗在食管早癌及食管贲门恶性肿瘤中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不适宜行ESD、手术或放疗人群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标本的差异。[方法]55例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确诊为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55例均顺利完成ESD;4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2例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SD术后病理:炎症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早癌8例,浸润癌2例,巴雷特食管1例。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SD前的钳夹活检,有28处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49.09%(9/20)。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53.84%(14/26),重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45.00%(6/14),早癌诊断正确率80.00%(4/5)。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的低估率为67.56%(25/37)。术前术后病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率。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怀疑食管早癌的患者,应该积极微创手术治...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食管早期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ESD术后除了出血、穿孔、术后狭窄等常见并发症外,部分患者术后还可能在食管没有狭窄的情况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等症状,考虑与术后食管动力异常有关。本文主要就食管ESD与术后食管动力异常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ESD治疗的5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病变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7.8±13.1)岁。食管病变平均大小(2.1±0.9)cm,位于食管上段1例,中段4例;胃病变平均大小(2.5±1.5)cm,位于胃窦2例,胃角2例,贲门1例。ESD同期切除4例,分次切除1例,均达到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食管癌前病变伴胃癌前病变2例,食管癌前病变伴胃早癌2例,食管早癌伴胃早癌1例。5例患者10处病变均实现治愈性切除。术后1例出现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后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存活3例,死亡2例,死因与疾病内镜诊治无关。结论ESD可以作为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够对≥2cm消化道黏膜早癌进行整块切除,并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目前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大面积食管黏膜早癌进行ESD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食管管腔狭窄是其中之一[1-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并研究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短疗程口服甲泼尼龙预防大面积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食管狭窄的短期(≤3个月)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2年9月期间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14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病变患者(共15处病变), 内镜下评估后患者均接受了食管ESD治疗。术后采用定期曲安奈德局部浸泡联合7周甲泼尼龙口服治疗, 直至创面被再生鳞状上皮完全覆盖(>95%);若出现狭窄, 则进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术。主要观察食管狭窄率、首次内镜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激素浸泡次数、ESD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再生鳞状上皮生长速度及生长方式等;次要观察ESD术后出血、穿孔等不良事件及激素使用的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14例患者ESD术后无不良反应, 均使用激素浸泡联合口服方案预防性治疗, 有1例患者出现食管狭窄, 狭窄发生率为7.1%(1/14);首次扩张距ESD完成的时间间隔为39 d, 且只扩张1次。13例患者完成无狭窄鳞状上皮再生, 且无相关激素并发症。中位激素浸泡次数6.5次(4.0~14....  相似文献   

9.
内镜治疗食管早癌,在进行EMR或ESD操作后,易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期各种相关文献报道资料,展示了该项并发症的可能发病机制、有效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虽然已有7种预防及治疗措施,但尚无较完美的方案,还需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狭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ESD治疗的15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手术及食管狭窄发生情况等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5例患者中23例(14.8%)出现食管狭窄,多因素分析表明,ESD术后食管狭窄与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病史显著相关。结论 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EMR/ESD病史是ESD术后食管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食管全周浅表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长期保留胃管对食管狭窄预防及治疗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的食管全周浅表癌患者,术后置入胃管患者15例(胃管置入组),无胃管置入患者23例(无胃管置入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情况、病变位置、病理分期、术后并发症、食管狭窄程度(进水情况)、疼痛情况、住院次数及医疗费用等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位置及术后病理分期的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胃管置入组相比,胃管置入组患者可进水率较高(11/15比6/23,P<0.05),发生疼痛次数较少[(7.3±3.1)次比(10.7±3.6)次,t=3.00,P<0.05],ESD后至食管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的住院次数和医疗总费用均明显低于无胃管置入组(P<0.05)。ESD后迟发性出血率、穿孔率以及首次狭窄出现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食管全周病变患者行ESD后长期保留胃管可减轻食管狭窄程度,具有较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口服醋酸泼尼松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52例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对照组20例(ESD术后未采取任何预防狭窄的措施),口服组17例,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15例。主要观察: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ESD术后内镜下扩张次数、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以及是否有手术和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事件,是否有内镜下扩张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ESD术后狭窄率分别为85.0%(17/20)、47.1%(8/17)和46.7%(7/15),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率分别为75.0%(15/20)、23.5%(4/17)和20.0%(3/15),内镜下扩张次数分别为3.50(2.25,6.00)次,0.00(0.00,2.50)次和0.00(0.00,2.00)次,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7.7±9.4)d、(110.1±46.0)d和(147.4±9.4)d,上述四个指标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口服组与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比较,ESD术后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和内镜下扩张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孔,其余患者均未发生ESD、糖皮质激素、内镜下扩张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泼尼松或者口服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均可有效且安全地预防食管ESD术后的狭窄,且口服联合局部注射激素可延长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心理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食管早期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随着治疗器械和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ESD导致的出血及穿孔并发症也逐渐减少,但术后出现狭窄的概率仍较高。因此有必要分析ESD术后出现狭窄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以此扩大食管ESD 的适应证,使大面积的食管浅表肿瘤能在内镜下被切除,且不引起食管狭窄。此文就目前各种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方法的机制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125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125例中食管病变67例,胃病变41例,十二指肠病变1例,结肠病变6例,直肠病变10例;病灶共143个,平均直径2.66cm。所有病灶均在内镜下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4.6min。术中少量出血占7.2%,延迟出血占4%,穿孔发生率4.8%,术后发热率12%,4例ESD后病理基底有癌细胞浸润追加外科手术治疗。住院时间4~50(平均11.87)d。随访3~31个月,其中1例残留,2例复发,6例出现食管狭窄,1例发生支气管胃食管瘘。[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随着内镜操作医师技术水平的提高,内镜器械的改进,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预后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因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77例(切除病灶186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性切除者147例,术中发生并发症者4例,经治疗均痊愈,147例均进入随访组;非治愈性切除23例,其中5例补充外科手术治疗,2例行术后放疗,余跟踪随访;无法评估7例,全部进入随访组。共计随访160例,其中门诊内镜随访116例,电话随访44例,失访17例,总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随访6个月者15例,6~12个月者28例,12~36个月者68例,36个月者49例;术后食管狭窄11例,病变复发6例,其中2例接受外科手术,4例再次行ESD术;3~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生存率高,预后及远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2015-05—2016-10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8例,分析病变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果]58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整块切除,手术时间30~90min,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44.83%(26/58)。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50min、病变环周比≥3/4及创伤面积≥8cm^2是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性因素(P<0.05),而术后发热症状与食管狭窄的发生无关。[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治疗安全有效,有整块切除率高、术中出血量少、穿孔率低等优势,但术后易出现食管狭窄并发症,需操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把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口服醋酸泼尼松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预防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病变周径≥3/4周的56例食管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服用醋酸泼尼松预防狭窄分为醋酸泼尼松组(n=26)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如出现吞咽困难则予内镜下扩张治疗,比较2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扩张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病变形态、术后病理以及浸润深度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醋酸泼尼松组食管全周型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3.85%(14/26)比23.33%(7/30),χ2=5.53,P=0.02]。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相比,狭窄发生率下降[30.77%(8/26)比60.00%(18/30),χ2=4.78,P=0.03],解决狭窄所需的扩张次数减少[(3.85±2.57)次比(9.83±5.82)次,t=7.22,P=0.00]。2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醋酸泼尼松组患者使用激素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 结论 口服醋酸泼尼松预防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接受ESD治疗的54例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疗效及ESD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54例ESD术治疗者中,早期食管癌占51.9%(28/54),癌前病变占48.1%(26/54),ESD手术用时(71.6±8.6)min。整块切除率为100.0%(54/54),完全切除率92.6%(50/54),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总的ESD术前后病理一致率为79.63%,ESD术中出血发生率52.3%,均为少量出血,未见迟发性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成功率高,较为安全,但有相当比例的患者ESD术前后病理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食管全周浅表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长期保留胃管对食管狭窄预防及治疗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的食管全周浅表癌患者, 术后置入胃管患者15例(胃管置入组), 无胃管置入患者23例(无胃管置入组), 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情况、病变位置、病理分期、术后并发症、食管狭窄程度(进水情况)、疼痛情况、住院次数及医疗费用等资料。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位置及术后病理分期的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胃管置入组相比, 胃管置入组患者可进水率较高(11/15比6/23, P<0.05), 发生疼痛次数较少[(7.3±3.1)次比(10.7±3.6)次, t=3.00, P<0.05], ESD后至食管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的住院次数和医疗总费用均明显低于无胃管置入组(P<0.05)。ESD后迟发性出血率、穿孔率以及首次狭窄出现时间,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食管全周病变患者行ES...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发展,较大范围的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已可实现完整有效的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相比,食管ESD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恢复快等优点;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ESD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更高,也便于精确的组织学评估。但较大范围的食管ESD术后并发症尤其是狭窄和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制约了ESD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因此,食管ESD术后狭窄的防治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