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泌体是胞内来源的胞外小泡,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介质,通过富含的多种蛋白质及miRNA等遗传物质调控细胞凋亡、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过程发挥生物学作用。干细胞(SC)疗法在功能性心肌细胞损伤修复中表现了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源外泌体可以提高心肌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生存能力,这表明MSC在心肌细胞损伤恢复中发挥的有益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外泌体有关。因此,外泌体疗法可能是心肌细胞损伤修复的一个无细胞治疗策略的新方向。本文主要对SC源外泌体在心肌细胞损伤修复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移植肝功能受损乃至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血后处理是在组织器官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对组织器官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阻断的处理方法.众多研究显示,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他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氧自由基、钙超载、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线粒体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综述外泌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提示外泌体是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系统,能被大多数细胞释放和吸收,在受体-配体间传递信号分子诱导功能的变化,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心肌细胞凋亡以及促血管生成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王刚  时光旭  韩骅  梁亮 《心脏杂志》2019,31(5):588-591
内皮祖细胞最早在外周血中被发现,随着内皮祖细胞的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发现内皮祖细胞也通过释放外泌体参与到了血管再生过程中。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疾病中,内皮祖细胞外泌体中的microRNA分子起到促进血管再生,以降低缺血/缺氧微环境带来的损伤风险并促进组织再生修复的作用。因此,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已经被看作是血管再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近年来内皮祖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血管生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血管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器官移植以及动脉介入治疗过程,其机制主要为细胞内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损伤导致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及贯穿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过程的炎症反应等。雷公藤类药物已被多项研究表明,具有明显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发挥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雷公藤对脑、肾、肝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6.
葛根素是从豆科葛属植物葛根中提取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脑血管和抗脑缺血组织自由基生成等药理作用。随着对葛根素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葛根素对心、脑、肺、肝、肠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药物。本文就近年来葛根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保护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对于急性中风患者施行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和功能已成为临床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并发症很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远隔缺血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的目的是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模型即脑缺血后给予远隔器官(双下肢缺血处理)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基于既往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这样假说:脑缺血再灌注时给予双侧或单侧下肢的缺血可以对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多方面,一方面,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减轻了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远隔器官的缺血产生了神经保护物质。本课题研究,为将来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特别是通过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延长治疗时间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动脉缺血预处理的方法,观察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表现为乳酸脱氢酶及组织蛋白酶D漏出减少,心肌水肿程度减轻,丙二醛生成减少(P均<0.01)。结论: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表明器官间存有交叉预处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活性氧(ROS)生成、细胞因子参与、肝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凋亡等有关[1].大豆异黄酮(SI)是人们公认的抗氧化剂及抗炎药物.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心肌、脑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3].但对HIRI是否具有保护效应,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SI对HIRI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脐带具有心肌特异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s-exosomes)对大鼠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后损伤过程中诱导凋亡的干预作用以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外泌体干预组(Ex组)、外泌体干预联合PI-3K抑制剂组(Ex+L组)。再灌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评估细胞活力,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以及Caspase-9和细胞色素C(Cyt 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心肌细胞Bax、Caspase-3、Caspase-9、Cyt C表达水平增高,凋亡比例明显增高,血清中LDH水平明显上升。Ex组可明显减少细胞损伤,降低促凋亡相关蛋白的水平,促使血清中LDH含量下降。结论干细胞外泌体可减轻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后损伤,这种保护机制可能与PI-3K/AKT调控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氙气被认为是一种性能稳定的麻醉气体[1],具有诱导迅速、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苏醒快等优点[2-4]。根据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氙气还具有显著的器官保护作用,尤其体现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5]。神经系统损伤是心血管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6],因此氙气对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值得关注。1.氙气对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机制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研究,但氙气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明确,被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外泌体是最近心血管领域的热点研究,不同的心脏细胞可以分泌不同种类的外泌体,而每一种心脏细胞又能产生携带不同信号分子的外泌体,因此目前对于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效应尚无定论。本文重点阐述了与心脏成纤维细胞有关的外泌体和心衰相关的研究进展。成纤维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于心脏有着双刃剑的作用,既能保护缺血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又能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促进心脏重塑。外泌体在心衰中的双向作用,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外泌体影响心脏病理生理的机制以及在心衰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心源性外泌体是由心脏细胞产生的包含大量生物活性分子的细胞外囊泡,它们是心脏细胞通讯的重要手段。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后4 h就可产生一些特殊的心源性外泌体组分,可作为早诊断的新标志物。心脏源性祖细胞等干细胞分泌的心源性外泌体,可以减少冠心病后心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管形成,减少纤维化的发展和改善心脏功能。这些心源性外泌体可装载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标记心肌靶向肽,发挥对缺血心肌的靶向治疗作用,现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大多心脏外科手术都需要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对脑、肾、肺及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不可避免。体外循环期间,心脏历经低温缺血,外周组织器官低灌注,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大量释放,激活不同的生化途径,最终导致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以及出血倾向。本文将介绍体外循环后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可能的药理学保护作用靶点,为新药研发与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观察离体大鼠Langendroff灌注心脏模型,37℃和30℃条件下,单次5min缺血、10min再灌注所形成的缺血预处理,对持续180min缺血、45min再灌注的心肌的保护作用.持续缺血期间控制心脏局部温度在20℃左右,并间隔30min经主动脉根部灌注St.Thomas晶体心麻痹液.实验发现,常温条件下,5min短暂缺血并不能引起大鼠心肌顿抑.常温下缺血预处理与晶体心麻痹液相结合,对离体大鼠灌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呈累加现象;低温下缺血预处理使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减弱,可能与心脏停跳前的快速降温有关;心肌顿抑不是预处理的可能机制;能量需求减少和细胞结构的保护可能是预处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期间,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增加具有双向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炎症的进展,而且还有一定的肝脏保护作用,促进肝细胞再生。这一双向作用可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以及其作用于不同受体有关。进一步研究这双向机制对临床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rmic preconditioning,RIPC)指一个器官或组织的短暂缺血再灌注可以在循环中通过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而使远隔器官对后续的损伤产生耐受作用。RIPC对受保护的靶器官不产生直接的损伤作用,且操作方便简单。RIPC的这些特点在临床中可行性很高,也能达到器官及组织保护作用,而且RIPC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已经被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有限的临床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痛灵滴丸预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心痛灵滴丸预适应对兔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心痛灵滴丸预适应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损伤,能显著提高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而且能加强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心痛灵滴丸预适应能诱导缺血预适应样心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体条件下,比较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两种保护性处理是否有叠加效应.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缺血预适应加缺血后处理组,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组织梗死面积,测定心肌酶.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顸适应组、缺血后处理加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血浆肌钙蛋白Ⅰ明显降低(P<0.05),但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缺血后处理加缺血预适应组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适应均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相似的心肌保护效应.这两种保护作用无叠加效应,提示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适应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心肌缺血后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后处理是指心肌发生缺血后,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再灌注/缺血的循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方法,赵志清等首先在犬的在体缺血再灌模型中,发现缺血后处理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具有心肌保护作用,Galagudza等在鼠的离体缺血再灌模型中证实缺血后处理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室颤动,有抗心律失常作用,Staat等在临床上证实了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内源性活性物质的释放、膜通道功能状态的变化和蛋白激酶的活化有关,现就缺血后处理的发现、机理和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