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山东省潍坊市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时空特征,探讨气温对潍坊市HFMD发病滞后效应及人群易感性。方法收集2015—2017年潍坊市HFMD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对日HFMD发病状况的定量关系及滞后效应。结果潍坊市2015—2017年HFMD总病例数为18 963例,男女比例为1.58:1;病例多集中于5—7月;气温对HFMD发病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日均温度达到33℃,滞后天数为6 d时,相对危险度最高(RR=1.76,95%CI=1.26~2.34);以日均温度的P_(50)为参考温度,高温(24℃、29℃)效应较低温(–2℃、4℃)效应显著;5岁以下儿童累积相对危险度高于其他人群。结论气温是潍坊市HFMD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5岁以下儿童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例数及同期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手足口周发病数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结果 2008—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共报告33 704例,年均发病率为143.8/10万,其中男女发病例数比为1.6∶1。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与低温呈负相关,且其作用时间较长,低温(P5)的累积效应在滞后7周达到最高,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0.05(95%CI:0.02~0.09);手足口病发病与高温(P95)呈正相关,但其影响时间局限于4周内,累积RR值最高可达1.69(95%CI:1.17~2.43)。手足口病发病与周合计日照时数呈非线性关系,日照时数较低、较高时发病危险均增加,累积RR值分别为5.55(95%CI:3.20~9.64)、1.55(95%CI:1.04~2.32)。周相对湿度较高时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但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可能是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可用于分析手足口病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徽省亳州市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亳州市2005—2011年疟疾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拟合准泊松quasipoisson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周平均温度、周平均湿度、周平均降雨量对疟疾发病的即时效应、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对周平均温度的即时效应分析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5~30℃),疟疾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温度越高,滞后效应的强度越大,最佳滞后时间约为1~3周;当温度为26℃且滞后时间为10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高,RR值为228.9(95%CI:8.0~6 547.9)。以降雨量0 mm为参照,降雨量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累积效应先增加后减小,降雨量越大,最长滞后天数越短;当降雨量为30 mm且累积时间为6周时,疟疾发病的累积危险度最大,RR值为3.79(95%CI:1.38~8.49)。以最低相对湿度31%为参照,周平均相对湿度的即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滞后时间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长滞后期为10周,当滞后时间为4周时疟疾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最大;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疟疾发病的累积相对危险度先增加后减少,当相对湿度为62%且滞后10周时的累积效应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为513.58(95%CI:14.70~17 943.94)。结论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对疟疾的发生均有影响,且有一定的滞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影响与滞后效应。方法 收集整理南宁市2010―2019年HFMD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 DLNM)分析南宁市HFMD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南宁市2010―2019年HFMD累计报告508 984例,发病主高峰在每年4―6月,次高峰在9―10月;男女报告发病率之比为1.57∶1,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HFMD发病与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气温为35.0℃,滞后d 9时RR值最大(RR=1.058,95%CI:1.037~1.079);相对湿度为86.0%,滞后d 14时RR值最大(RR=1.011,95%CI:1.007~1.014);气压呈“双峰”现象,气压为990.0 hpa滞后d 4时RR值最大(RR=1.022,95%CI:1.017~1.027),气压为1 030.0 hpa滞后d 5时RR值最大(RR=1.054,95%CI:0.988~1.124)...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27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5.09/10万,4~7月和11~12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以中位数18.2℃为参考值,日均气温在28.5℃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70,95%CI:2.04~3.58),低温(P_(5)=3.2℃)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9(95%CI:1.09~1.30),高温(P_(95)=30.7℃)情况下滞后0d时RR最大,为1.14(95%CI:1.04~1.26)。以中位数1002.10hPa为参考值,日均气压在991hPa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35,95%CI:1.84~3.02),低压(P_(5)=988.7hPa)情况下滞后5d时RR最大,为1.10(95%CI:1.06~1.13),高压(P_(95)=1015.8hPa)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0(95%CI:1.05~1.16)。结论日均气温、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低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的影响,为其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潍坊市2005—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每日报告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2005—2015年潍坊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共报告发病2 459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62∶1;发病集中于20~70岁年龄组(占78.05%);发病人群以农民最多,占81.64%,其次为工人、学生。各气象因素中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与HFRS发病数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平均气压与该发病数呈正相关(P0.05)。HFRS发病风险与气温的反应关系呈倒"U"型,以气温中位数15℃为参照,在日平均气温为10℃时滞后0 d的相对危险度(RR)达到1.06(95%CI:1.03~1.19),HFRS发病风险最高。以相对湿度中位数66%为参照,最大日平均相对湿度(100%)时滞后5 d的HFRS发病风险最高,RR值为1.03(95%CI:1.02~1.09);日平均相对湿度为53%时0~30 d的累积滞后效应的RR值达到1.56(95%CI:1.09~2.48)。结论气象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甘肃省凉州区气象因素对肺心病门诊人数的影响效应。  方法  搜集甘肃省凉州区2014-2016年日气象数据(气温、气压、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等)和每日肺心病门诊就医人数,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气象因子对肺心病门诊就医人数的影响关系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4-2016年凉州区肺心病门诊人数合计20 462例,平均日门诊人数为18.67例,肺心病日门诊人数与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与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日均气温对肺心病门诊人数影响最大(r=0.133,P < 0.001)。在日平均温度最高,滞后16 d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最高(1.26,95%CI:1.13~1.40),气温每升高1℃,肺心病门诊人数将增加1.26(95%CI:1.13~1.40)。极端低温(-18℃)时不存在发病危险,在极端高温(29℃),滞后0~15 d时对肺心病门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达到最大。  结论  气象因子是影响凉州区肺心病门诊人数的重要因素,肺心病的患病风险会因为气温变化而增加,且影响效应会再当天立即发生。高温效应维持时间较短,相对危险度高,而低温对门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则相对较低,并且滞后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量化评估广州地区日均气温与早产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与越秀2个区2005—2011年的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日均气温与早产的关联性,并评估高低气温对早产的冷热效应及累积冷热效应。结果广州市白云与越秀2个区2005—2011年共活产分娩263 322名,早产儿22 903例,早产率为8.70%(95%CI:8.59%~8.81%);日均出生早产儿(9.01±5.61)例;日均气温为(23.35±6.51)℃;日均相对湿度为(66.98±13.98)%;日均SO2浓度为(43.48±28.88)μg/m3;日均NO2浓度为(50.60±50.14)μg/m3;日均PM10浓度为(80.46±61.61)μg/m3。日均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暴露—反应关系近似U形,根据累积相对危险度最小的值对应确定参照气温为25.9℃。在滞后期第0~21天内,日均气温的累积风险效应从31℃开始显现出统计学意义,RR值为1.280 3(95%CI:1.014 9~1.615 1),并在34℃时达到最大,RR值为1.689 9(95%CI:1.076 7~2.652 6)。对于冷效应及累积冷效应,在整个滞后期内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热效应,高温(日均气温为32℃),滞后1 d时风险效应最大,RR值为1.052 8(95%CI:1.014 2~1.092 9);对于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为第0~14天内达到最大,RR值为1.511 7(95%CI:1.210 5~1.887 8)。结论在广州地区,高温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可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宁波市气温对居民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发病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它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2011—2016年宁波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ILI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宁波市日均气温与每日ILI发病人数的关系曲线呈"V"型,最小发病效应温度为26.0℃;ILI发病存在一定的冷效应和热效应,滞后21d累积效应的RR(95%CI)分别为2.771(95%CI:1.806~4.250)和1.419(95%CI:1.137~1.772)。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宁波市居民ILI发病风险,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ILI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均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最适宜温度为参照,分别估计高温和低温情况下平均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的相对危险度。结果高温影响快速且持续一周,低温影响相对缓慢但持续时间长达14 d;低温对于全死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死因的滞后14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2(95%CI:1.000~1.024)、1.025(1.006~1.043)、1.020(1.001~1.037);高温对于全死因、心血管疾病的滞后14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9(1.004~1.047),1.035(1.004~1.068),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与其他病因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死亡率上升,但低温影响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成都市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及人群易感性。方法 整理成都市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逐日发病数据资料和同期平均气温资料,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不同气温和滞后期下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分析不同人群相对危险度的差异。结果 成都市研究期内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63 776例,其发病具有周期性。对于总体人群而言,短期内平均气温与RR呈现“U”型关系。当滞后0~7 d,平均气温为-0.5℃,累积RR为1.59(95%CI:1.18~2.14),平均气温为34.5℃,累积RR为2.16(95%CI:1.60~2.91),但高温和低温下的RR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减小。当滞时间延长,平均气温与RR呈现倒“U”型关系,中等气温下RR更高且随滞后期延长而增大。分组结果显示,高温和低温时散居儿童发病的RR更高。结论 气温对不同人群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效应具有差异性,且随着滞后期的变化而改变,应适时针对性的调整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联。结果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共活产分娩438 021例,早产儿29973例,早产率为6.84%(95%CI:6.77%~6.92%);日均出生早产儿(11.72±5.63)例,气温均值为(23.41±6.38)℃,相对湿度均值为(67.34±13.84)%,气压均值为(1012.94±6.88)h Pa;风速均值为(6.99±3.70)m/s。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总体上各气象因素与早产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分别达到最大值(34℃、100%、1 032.2 h Pa、26 m/s)时,在滞后期(0~26、0~1、0~25、0~24 d)内总体风险效应达到最高,RR值分别为2.01(95%CI:1.28~3.16),1.25(95%CI:1.08~1.45),1.67(95%CI:1.03~2.71)和4.91(95%CI:0.63~38.11)。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0~26 d内最高,RR值为1.47(95%CI:1.16~1.86);累积潮湿风险效应在滞后0 d时最高,RR值为1.12(95%CI:1.05~1.19);累积高气压效应在滞后期0~25 d内最高,RR值为1.34(95%CI:1.01~1.78)。首次怀孕、首次分娩、男婴及孕33~36周的早产亚组对气象因素较为易感,特别是对高温因素。结论广州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素可能是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京市0~5岁儿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的流行病学分布,并探讨气温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为制定手足口病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南京市2011—2016年5岁及以下儿童HFMD的日发病数和日气象变量资料。对HFMD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HFMD日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  结果  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0~5岁儿童手足口病104 977例,男女性别比为1.49∶1,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3.5/10万,呈季节性双峰分布,南京市溧水区和浦口区为HFMD高发地区;EV-A71阳性、CV-A16阳性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阳性分别占HFMD阳性标本的32.5%,29.1%和38.4%;5岁及以下儿童HFMD发病数与日平均气温呈非线性关系,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当滞后14 d时,气温对手足口病的累积效应呈倒“U”型,气温为25.7 ℃时效应值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为2.71(95%CI=1.93~3.81);不同人群分析显示,男童和 < 1岁组儿童更易受气温的影响。  结论  南京市≤5岁儿童HFMD流行具有季节性、地区性分布特征,气温对HFMD发病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利用2001—201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计算气温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北京市API呈现下降趋势,气温与API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212,P0.001),高温(P90)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为1.85(95%CI=1.63~2.10),低温(P10)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为0.38(95%CI=0.32~0.45),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论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火炉城市"重庆市极端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及其时间规律。方法收集重庆市2011—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及气象、环保等数据,控制空气污染、时间长期和短期趋势等混杂因素,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极端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对于脑血管病死亡,高温的影响在当天最大(RR=1.66, 95%CI:1.19~2.33)、持续2 d;低温的影响滞后4 d、持续12 d,最大RR值出现在第6天(lag 6)为1.22(95%CI:1.06~1.41)。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高温的影响在当天最大(RR=1.88,95%CI:1.12~3.15)、持续7 d;低温的影响滞后1 d、持续27 d,其最大RR值出现在第2天(lag 2)为2.05(95%CI:1.32~3.20)。极端高温(34℃)对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累积风险分别为2.08 (95%CI:1.49~2.90)和2.63 (95%CI:1.27~5.42),极端低温(2℃)对两者的累积效应分别为4.61 (95%CI:1.85~11.5)和120 (95%CI:3.72~463)。结论极端高温和低温对两种疾病死亡的滞后效应不同;极端低温的累积效应高于极端高温,尤其是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温和风速对兰州市肺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及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08—2016年兰州市肺结核逐日发病人数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进行温度和风速与肺结核发病的关联性研究。结果 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肺结核16 996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以(36~64)岁患者最多(40.92%)。气温与肺结核的发病呈非线性关系。以年平均气温(11.11℃)为参照,低温效应呈倒U形,在-9℃,间隔6 d时最为显著,RR值为1.14(95%CI:1.02~1.26);低温(T=-5.2℃)累计效应在间隔14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和65岁及以上人群RR(95%CI)分别为1.30(1.11~1.53)、1.30(1.10~1.55)和1.25(1.06~1.46)。高温效应呈S型,在28.0℃,间隔3 d时RR值最大,为1.13(95%CI:1.01~1.26);高温(T=20.1℃)累计效应在间隔5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RR(95%CI)分别为1.31(1.00~1.71)、1.51(1.14~2.00)。风速与肺结核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增加人群肺结核发病危险性,低温效应持续时间较高温长。低温主要影响男性、青壮年和老年人,高温主要影响男性和青壮年。风速增大也会使肺结核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北京市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和NO2)浓度及该期间就诊于某医院的北京户籍湿疹病例。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通过平滑函数控制长期趋势、节假日效应和星期几效应,拟合日均气温与每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北京市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结果日均气温与每日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型,最适气温为10℃。对于总人群、女性、儿童、15~34岁人群,高温在不同滞后时间的累积效应均高于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高温(P99,30.44℃)相对于最适气温,总人群、女性、儿童和15~34岁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分别为1.87(95%CI:1.14~3.07),1.62(95%CI:1.01~2.58),1.44(95%CI:0.55~3.78)和1.13(95%CI:0.72~1.75)。对于男性和60岁以上人群,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的累积效应;在滞后0~15 d时,低温(P1,-8.04℃)相对于最适气温,60岁以上人群因湿疹就诊的RR值为2.23(95%CI:1.09~4.55)。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引起湿疹就诊风险增加,且滞后效应约为15 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气温指标与儿童肺炎患者住院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2017年宁波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0~14岁儿童肺炎患者住院资料和同期宁波市气象资料,采用广线义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别定量评估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各气温指标的第1百分位数为低温,第99百分位数为高温)与儿童肺炎住院量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纳入儿童肺炎住院患者4 542例,住院量分布具有明显季节性,夏季较低而冬季较高。排除相对湿度、PM2.5、长期趋势、季节趋势等混杂因素后,高温和低温时儿童肺炎住院量均呈增加趋势;分别采用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为暴露指标时,高温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累积滞后0~7 d儿童肺炎住院量增加的RR值分别为1.52(95%CI:1.04~2.23)和1.59 (95%CI:1.08~2.34);采用日最高气温为暴露指标时,低温效应在累积滞后0~5 d和累积后0~7 d时有统计学意义,累积滞后0~7 d儿童肺炎住院量增加的RR值为1.30 (95%CI:1.02~1.66)。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能造成儿童肺炎发病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19.
张艺  郑浩  孙凤霞  韦丽  莫小小  葛明  熊丽林 《现代预防医学》2023,(22):4077-4082+4129
目的 探讨南京市极端气温对居民急救接诊量的影响并评估其归因风险。方法 收集南京市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逐日急救接诊量数据资料、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评估极端温度暴露对急救接诊量的滞后效应、累积滞后效应和人群归因风险。结果 低温和高温均会增加南京市每日急救接诊量。极端低温在滞后14 d对非意外、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急救接诊量的累积效应达到最大,RR(95%CI)值分别为1.32(1.27~1.38)、2.17(1.95~2.41)和1.17(1.12~1.22);极端高温对非意外和呼吸系统疾病急救接诊量在滞后7 d累积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1.26(1.19~1.34)和1.41(1.23~1.64),而心血管疾病急救接诊对高温不敏感。气温造成的非意外、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急救接诊量分别为21 639、5 397和3 083例,对应的AFs分别为8.26%、19.06%和3.88%,其中归因于冷效应的AFs为5.05%、14.09%和3.67%,归因于热效应的AFs为3.22%、4.97%和0.21%。结论 高温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对曲靖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2017-2019年曲靖市气象因素与HFMD发病的相关性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7-2019年曲靖市共报告25 902例HFMD,HFMD日发病数与日均气温、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以气温对HFMD发病影响最为明显(r=0.51);DLNM拟合结果显示,日均温度20 ℃左右时对HFMD发病的影响最大(RR=1.408, 95% CI: 1.064~1.864, P=0.017);日均温度在无滞后情况下,对HFMD产生的影响最大,随后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结论  气温是曲靖市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