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的骨折复位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的手术用时为(1.43±0.21)h,术中出血量为(318.25±3.46)m L,患肢开始负重时间为(13.12±1.24)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5.13±1.03)周。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术后3、6、12个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PA均大于术后即刻,TPA均小于术后即刻,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均高于术后即刻,且术后时间越长,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越高(P<0.05)。结论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改良后内侧倒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D组18例和常规组23例,2组均行改良后内侧倒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规组术前行膝关节CT平扫,3D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实体模型上模拟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第3天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Rasmussen评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结果 3D组手术时间[(127.3±11.7)min]较常规组[(167.4±15.8)min]短,术中出血量[(211.7±18.7)mL]较常规组[(291.6±25.3)mL]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55%)较常规组(26.08%)低,术后第3天Rasmussen评分及术后12个月HSS评分[(15.2±1.9)、(84.3±11.2)分]较常规组[(9.9±2.1)、(71.0±5.7)分]高(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改良后内侧倒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后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伴后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46例。依据后外侧平台塌陷的位置制定个性化的手术入路,其中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17例(A组),外侧腓骨小头截骨联合后内侧入路8例(B组),后内侧倒"L"入路21例(C组)。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Rasmussen影像学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骨平台角及内侧后倾角。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2~28个月,平均时间16个月;三组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B组出现1例腓总神经损伤,3周后恢复,1例腓骨截骨处出现不愈合;术后12个月Rasmussen评分为16.3分(范围:14~18分),优37例,良6例,可2例,差1例;术后12个月HSS评分平均88.6分(范围:85~94分),优33例,良8例,可4例,差1例。本组终末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3°~120°,平均115.5°。术后即刻和终末随访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后外侧平台塌陷的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可依据后外侧塌陷骨块的中心点位置来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后外侧塌陷的骨块往往是影响内侧平台劈裂骨块复位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6例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情况分别采用后外侧入路(42例)及后内侧入路(44例)途径进行骨折复位并实施内固定。结果手术后病人整体恢复情况良好,骨折基本愈合,术后病人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优良率为84.9%,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83.7%。病人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14.95、15.43,P〈0.05)。结论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固定牢固等优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手术在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能够有效完善关节功能复位与固定,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临床指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诊治的1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实施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患者60例为观察组,选择前外侧入路手术患者55例为对照组。评价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HSS评分、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HSS评分、Rasmusse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前外侧入路,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方式可有效缩短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少,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HSS评分、Rasmu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膝关节后内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4~ 55岁,平均36.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高处跌落伤6例.骨折类型:后内侧骨折8例,后外侧骨折2例,后内、后外侧髁同时累及5例.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24个月(平均15.4个月),1例术后发生创口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失效,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DeCoster等的评价方法评价复位情况:优8例,良5例,中2例,差0例.骨折愈合后行膝关节HSS评分71~ 94分,平均89.6分.结论:改良膝关节后内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暴露直接,复位固定操作方便的优点,疗效确切,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效径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行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手术。对比两组骨折复位效果、手术时间、膝关节恢复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三间隙显露入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2例患者,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其中Schatzker方法分型Ⅴ型3例,Ⅵ型9例,均为三柱骨折。在漂浮体位下联合后内侧倒L形与前外侧入路方法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在患者术后的5~3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了解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2例患者术后一年,膝关节HSS评分74~97分,平均88.7±0.7分。无一例出现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感染等不良临床表现。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在漂浮体位下联合后内侧倒L形与前外侧入路,对骨折处的愈合、固定、复位有显著的疗效,并可以预防出现并发症如术后骨折再移位、关节面塌陷等,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手术后一年内可以达到患者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研究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9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改良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改良组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切口愈合、骨折愈合等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改良组HSS、SF-36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HSS、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改良组较对照组高(P 0. 05)。改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 26%,2/47)低于对照组(19. 15%,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045,P 0. 05)。结论 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可促进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康复,且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6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后1年,统计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对比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 02%(40/43)高于对照组72. 09%(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较短,且膝关节活动度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后侧髁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累及后侧髁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治疗,手术切口类型:膝前正中联合后内侧3例,前外侧联合后内侧或后外侧7例,前外侧联合后侧倒“L”型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1.5周。愈合后下肢全长X线显示下肢力线无成角及旋转,无骨折移位、钢板螺钉断裂情况。按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法评估疗效:优6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4.6%。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前后联合入路能充分暴露胫骨平台骨折,直视下对其进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接受腓骨头上入路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采用3D打印模拟手术将患者分为3D打印组35例和常规组32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观察术后切口感染、腘血管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评估Rasmussen评分,末次随访时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6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4~22个月;2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均未发生腘血管损伤、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短于或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末次随访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腓骨头上入路治疗中,可以优化手术方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行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收治的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的64例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外后侧入路在胫前肌、腘肌和比目鱼肌两个间隙分别显露胫骨前外侧髁及后外侧髁,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分别用“高尔夫”与“T”形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前外侧和后外侧骨折。手术治疗后按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胫骨平台骨折修复情况,在按照HSS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无明显的塌陷。6~14周后骨折全部愈合,Rasmussen评分为6~18分,其中优28例,良30例,可6例,优良率高达90.62%;HSS评分为57~92分,其中优22例,良3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行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安全度高、创伤小,而且有助于骨折复位,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中,采用3D的Makerbot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三维模型,并根据骨折三维模型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及内固定物,于内固定前模拟手术过程。然后,行实际手术。观察21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复位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及临床疗效(术后Rasmussen放射评分、术后1年HSS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根据Rasmussen放射评分,优17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5.2%。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2例,膝关节僵硬1例,均无感染、医源性血管及神经损伤、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5.5±6.3)个月,术后1年根据HSS功能评分,优14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采用3D打印技术可优化手术方案设计,提高手术效率,促进膝关节功能良好的恢复,可作为术前准备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6.
研究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随机选取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改良膝关节后侧入路治疗,对其骨折愈合情况随访5-24个月。30例患者治疗后骨折均愈合良好,膝关节复位优良率达80.0%,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达83.3%。术后2例出现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但经康复科康复锻炼后改善,现情况良好。采用改良膝关节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可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进行良好复位和有效固定,加速骨折的愈合,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且有暴露直接、损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点,配合恰当的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入路术式在治疗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将8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人路术式(弧形切口、S形切口等)治疗,观察组采用“T”入路术式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采用Barthel评分及Rasmussen评分表对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54.2±4.8)d及(324.7±53.9)d;观察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42.5±3.6)d及(182.5±13.4)d.观察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Barthel评分及Rasmussen评分分别为(62.3±12.4)分及(14.8±3.8)分,术后12个月Barthel评分及Rasmussen评分分别为(75.3±10.2)分及(18.2±3.4)分;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Barthel评分及Rasmussen评分分别为(77.6±13.4)分及(1 9.2±3.1)分,术后12个月的Barthel评分及Rasmussen评分分别为(89.6±12.8)分及(27.3±2.5)分.2组术后12个月的Barthel评分和Rasmussen评分均较术后6个月明显升高(均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的Barthel评分和Rasmussen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入路术式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可以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保护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后侧开窗植骨内固定在涉及后髁SchatzkerⅤ型和Ⅳ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对35例涉及后髁SchatzkerⅤ型和Ⅵ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其中23例采用了辅助前外侧小切口。对后内外侧髁直视下复位,后外髁皮质下开窗自体髂骨植骨,T型锁定板结合拉力螺钉固定。测量术后X线片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参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5±6.35)个月,测量术后X线片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平均85.6°±2.3°;后倾角(PA)内侧平台平均8.53°±2.42°、外侧胫骨平台平均7.85°±2.83°。X线片骨折愈合时间1136个月,平均(21.5±6.35)个月,测量术后X线片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平均85.6°±2.3°;后倾角(PA)内侧平台平均8.53°±2.42°、外侧胫骨平台平均7.85°±2.83°。X线片骨折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4.53±3.45)周。完全负重时间1418周,平均(14.53±3.45)周。完全负重时间1419周,平均(16.65±2.75)周。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102°19周,平均(16.65±2.75)周。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102°132°,平均117.5°±10.3°。Rasmussen放射评分14132°,平均117.5°±10.3°。Rasmussen放射评分1417分,平均16.5分,优14例、良21例。其中关节面塌陷(5.27±0.615)分,平台增宽(4.48±1.384)分,膝内外翻(5.44±0.827)分。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1717分,平均16.5分,优14例、良21例。其中关节面塌陷(5.27±0.615)分,平台增宽(4.48±1.384)分,膝内外翻(5.44±0.827)分。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1729分,平均23分,其中疼痛(4.43±1.32)分,行走能力(4.61±1.23)分,膝关节活动度(4.05±1.67)分,膝关节稳定性(4.55±1.35)分,伸膝关节(4.75±0.86)分。优9例,良23例,可3例;优良率91.42%。结论对于涉及后髁SchatzkerⅤ型和Ⅵ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辅助前外侧小切口,后侧开窗植骨内固定。能较好的暴露骨折部位,允许直视下复位固定。可减少手术创伤,牢靠安全固定,达到良好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756-2757
目的探讨膝正中切口和双切口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分别采用膝正中切口(对照组)和双切口入路内固定(观察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愈合程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内翻角及后倾角方面,治疗后均好于治疗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及Rasmussen评分方面,术后两组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及2年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皮肤延迟愈合4例、切口感染2例,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双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对皮肤、软组织血供影响小,可达到准确复位和牢固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针对不同分型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以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46例患者临床资料,SchatzkerⅢ+Ⅳ型21例,SchatzkerⅤ+Ⅵ型25例,比较两种类型骨折患者术中情况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hatzkerⅢ+Ⅳ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显著低于SchatzkerⅤ+Ⅵ型(P0.05),而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chatzkerⅢ+Ⅳ型患者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间点Rasmussen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显著高于SchatzkerⅤ+Ⅵ型患者(P0.05);SchatzkerⅢ+Ⅳ型复位优良率显著高于SchatzkerⅤ+Ⅵ型患者(P0.05)。结论: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更适合SchatzkerⅢ+Ⅳ型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临床治疗,可以有较好术后复位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