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间收治的65例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不同条件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结果不同放化疗方式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手术切除程度、不同KPS评分、肿瘤恶性程度不同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年轻患者以及行全切除术、病理分级低、KPS评分高的患者手术效果较好,生存时间长;年龄、手术切除程度、病理分级、KP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肿瘤再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有完整 临床资料的原发恶性胶质瘤术后及其复发再手术治疗患者48 例,术后同步放和(或)化疗.采用免疫荧光双 染色法检测并比较脑胶质瘤干细胞(GSCs)标记物CD133/Nestin 在原、复发胶质瘤中的表达,Kaplan-Meier 生 存分析和Cox 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原发术后放化疗肿瘤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前KPS 评分、肿瘤体积、切除程 度、GSCs 数目、两次手术间隔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33/Nestin 在原、复发恶性胶质瘤组织中阳性 表达百分数分别为(3.06 ±0.38)%、(14.89 ±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单Kaplan-Meier 生存 分析示原发术后放和(或)疗肿瘤复发再手术术前KPS 评分≥70 分、肿瘤全切、肿瘤体积<50 cm3 等因素显 著延长患者二次术后生存时间(P <0.05);Cox 回归风险模型分析表明再手术术前KPS 评分、肿瘤体积、切除 程度等因素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 <0.05).结论 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放和(或)化疗复发肿瘤富集胶质 瘤干细胞,复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是靶向胶质瘤干细胞治疗的重要举措,早期积极再次手术有益于延长患者 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收治的128例高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0~75岁,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在术后均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统计患者的生存率及死亡率,分析患者在不同性别、术前卡式评分(KPS)、术前是否存在癫痫、病理分级、是否存在囊变、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术后辅助放/化疗的因素影响下术后死亡率,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128例,在术后均接受了为期3年(36个月)的随访,共死亡63例(49.22%),生存65例(50.78%),中位生存期为(28.12±8.31)个月,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7%(103/128)、60.16%(77/128)、50.78%(65/128)。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可见,在不同性别、术前KPS评分、术前是否存在癫痫、是否存在囊变的因素影响下,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相比于Ⅰ~Ⅱ级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相比于肿瘤直径为3~6 cm、≤3 cm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手术切除程度为次全切除的患者相比于全切除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术后未接受辅助放/化疗的患者相比于接受辅助放/化疗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行多因素Logistic结果可见,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术后辅助放/化疗、手术切除程度为影响高龄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术后辅助放/化疗、手术切除程度为影响高龄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毅  师勇 《医学临床研究》2022,(7):1068-1071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扫描磁共振检查(DCE-MRI)定量参数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脑胶质瘤患者,均行DCE-MRI检查,记录定量参数血浆与细胞外血管外间隙间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并根据胶质瘤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PFS)评估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及Ktrans、Ve,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Ktrans、Ve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14例脑胶质瘤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71例,预后良好患者43例;预后不良组年龄、高级别占比大于预后良好患者,KPS评分、术后放疗占比、替莫唑胺使用≥4个疗程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预后不良患者DCE-MRI定量参数Ktrans、Ve大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级、Ktrans、Ve为预后的危险因素,KPS评分、术后放疗、替莫唑胺使用≥4疗程为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CE-MRI定量参数Ktrans、Ve值预测预后的Cut-off值为0.172/min、0.205,AUC值为0.932,0.890。【结论】DCE-MRI定量参数Ktrans、Ve是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应用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RI)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脑功能区的保护作用。方法 2022年6-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治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2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多模态MRI检查,图像融合后导入神经导航系统,拟定手术切口及入路。全身麻醉下开颅,术中唤醒麻醉行皮层/皮层下直接电刺激定位运动、语言和感觉区皮层及皮下通路后切除肿瘤,肿瘤切除满意、脑移位明显、肿瘤边缘达到电生理预警(<5 mm)时恢复全身麻醉行iMRI检查判断肿瘤残留情况。如发现肿瘤残留,将残留肿瘤重新标记并投射在显微镜下切除残留肿瘤至满意,然后再次行皮层下电刺激确定弓状束、锥体束的完整性。术后常规给予降颅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术后组织病理证实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于术后2~3周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记录术中iMRI显示的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3个月KPS评分;随访至2023年4月,行MRI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26例中首次iMRI显示肿瘤全切20例,6例...  相似文献   

6.
影响低度恶性胶质瘤合并癫痫的外科治疗结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手术治疗后有癫痫症状的低度恶性胶质瘤患者癫痫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1998~2002年经单纯病灶切除和癫痫外科治疗有完整资料的37例低度恶性胶质瘤合并癫痫的患者资料,分析年龄.病程,发作频次.肿瘤级别.切除程度,治疗方式等对癫痫预后的影响。【结果】30例患者术后癫痫消失。发作频次的多少及肿瘤切除程度对癫痫的预后有明显影响,肿瘤的大小对癫痫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单纯病灶切除时肿瘤全切后癫痫全部消失,而部分切除癫痫缓解率为40%,行癫痫外科治疗的患者全切与部分切除其癫痫缓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影响低度恶性胶质瘤术后癫痫发作的因素是术前发作的频次及术中肿瘤切除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不能全切的患者,应尽量行癫痫灶切除。  相似文献   

7.
脑胶质瘤中VEGF、EGFR表达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胶质瘤的主要特征是在脑实质中浸润性生长,可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向脑组织侵袭性生长,其侵袭性强、术后复发快、病死率高,临床通过手术、放化疗及中医治疗疗效仍不尽人意。其预后的关键是肿瘤的分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血管的生长密切相关。肿瘤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内皮钙粘素(VE‐cadherin)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59例脑胶质瘤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根据 VE‐cadherin 水平将脑胶质瘤患者分为 A 组(VE‐cadherin 水平<800 ng/mL ,n =23)、B组(VE‐cadherin 水平为800~1500 ng/mL ,n =25)、C 组(VE‐cadherin 水平>1500 ng/mL ,n =11),比较三组患者1年生存率。【结果】年龄、肿瘤部位、术前 KPS 评分、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术前癫痫、术前水肿、肿瘤囊变、VE‐cadherin 水平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具有显著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 KPS 评分、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放疗剂量、VE‐cadherin 是影响颅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A 组、B 组、C 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5.65%(22/23)、80.00%(20/25)、54.55%(6/11),A 组生存率显著高于 B 组、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76,P =0.015<0.05)。【结论】可溶性 VE‐cadherin 水平是影响颅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术后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40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病人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7个月,原部位及原部位边缘复发者31例,远隔部位及多部位复发者9例。病理分级与原发肿瘤保持同级别者13例,级别进展者27例。手术切除全部病灶的病人预后优于病灶部分切除的病人。结论复发性胶质瘤总体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治疗结合术后放化疗有利于改善预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脑胶质瘤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86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3年随访,回顾患者病历、影像学及病理资料,以病理分级、年龄等10项因素为解释变量,以生存状况为结局变量,先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0.10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暴露于不同独立因素下的生存折线,Log-rank检验。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病理分级、低KPS评分、中线结构移位、次全切手术、放疗剂量<50 Gy者预后相对较差(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分级、KPS评分、放疗剂量纳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放疗剂量≥50 Gy者较<50 Gy者预后好(χ2=8.120,P<0.01);病理分级越高生存周期越短(χ2=11.543,P<0.01);年龄<50岁者较≥50岁者生存状况好(χ2=4.662,P<0.05);KPS评分≥70分者较<70分者生存状况好(χ2=8.664,P<0.05)。结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脑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的术前计划和预测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在常规成像基础上,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查采集全脑DTI原始数据,经工作站生成二维的部分各向异性伪彩图(FA color)和三维的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提供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信息,优化手术方案,保护皮层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并预测患者预后.术前、术后行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所有病人术前DTI图像采集经后处理均生成二维FA color图和三维锥体束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术前成功地显示出锥体束与脑内肿瘤的位置关系以及肿瘤对锥体束的影响,优化手术方案.36例病人中,20例DTI清楚显示肿瘤未累及锥体束,低级别16例、高级别4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6和93;12例DTI显示肿瘤紧邻锥体束并推移,低级别6例、高级别6例,术前、后KPS评分平均为80和94;4例DTI显示肿瘤在大体上已浸润及/或破坏锥体束,低级别2例、高级别2例,术前、后KPS评分为67和80.结论在常规的MR成像后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研究,优化涉及重要白质纤维束如锥体束的脑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保护皮质下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并可预测患者临床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2.
常香云 《天津护理》2012,20(4):217-218
恶性脑胶质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占脑肿瘤的40%以上,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术联合放疗和化疗[1].三维适形放疗较传统放疗能更好地将射线汇聚于肿瘤靶区,提高剂量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对于术后恶性脑胶质瘤行放化疗同步治疗为美国综合癌症网(NCCN)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该方案中推荐使用新型烷化剂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我科于2010年5月开始采用同步适形放疗加口服TMZ化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复发脑胶质瘤,是指原发性脑胶质瘤术后以及其他治疗后再次复发,既可单发,也可多发.复发脑胶质瘤的部位大多较局限,约80%左右的复发病灶在其原发灶周围2 cm处[1].脑胶质瘤的复发与手术切除程度、肿瘤的病理分级、术后放化疗等因素有关.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率可达50%以上,复发后的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侵袭力更强[2],其组织学分化的恶性特征也更加明显[3],成为加速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4].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提高,显微技术、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技术的普及,间质内放化疗等新技术、新疗法手段的应用,使复发脑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取得显著进步.关键词:脑肿瘤;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429(2013)11-0096-0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幕上低级别胶质瘤(WHO Ⅱ级)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0年5月经手术切除病变、术后病理证实为低级别胶质瘤的115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24个月.以患者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症状、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及病理结果为自变量,以术后Karnofsky评分(KPS)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胞质多聚腺苷酸化成分结合蛋白4(CPEB4)、胃泌素释放肽(GRP)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4例脑胶质瘤患者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作为脑胶质瘤组(94例)同时取距离肿瘤组织5 mm处的组织作为癌旁组(94例),另取同期颅脑损伤减压术切除的脑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8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PD-L1、CPEB4、GRP表达情况;分析PD-L1、CPEB4、GRP在脑胶质瘤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异,并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临床病理特征脑胶质瘤组织中PD-L1、CPEB4、GRP表达;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D-L1、CPEB4、GRP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脑胶质瘤组患者组织中PD-L1、CPEB4、GRP强阳性及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胶质瘤组织中PD-L1、CPEB4、GRP在WHO分级Ⅲ~Ⅳ级中阳性率高于Ⅰ~Ⅱ级在KPS评分<80分患者中阳性率高于KPS评分≥80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1~3年,出现复发者16例(17.02%),肿瘤源性死亡4例(4.26%),预后不良共20例(21.28%)。预后不良组患者PD-L1、CPEB4、GRP阳性表达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L1、CPEB4、GRP阳性是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B=2.535、2.164、2.373,95%CI=1.513~105.257、1.764~42.973、1.274~90.311,均P<0.05)。结论 PD-L1、CPEB4、GRP在脑胶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增高且与WHO分级、KPS评分有关,并影响患者预后,检测PD-L1、CPEB4、GRP对脑胶质瘤患者的病理分级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组织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5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为肿瘤组,收集同期52例正常脑组织为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ZEB2、CCL20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二者表达情况与生存的关系。根据随访3年的生存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通过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组ZEB2、CCL20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P <0.05)。156例脑胶质瘤患者3年生存率为69.87%。ZEB2、CCL20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均低于ZEB2、CCL20阴性表达患者(P <0.001)。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理分级、ZEB2与CCL20阳性表达均是导致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术前KPS、术后放疗、替莫唑胺疗程均为保护因素(P <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ZEB2与CCL20表达水平均上调,二者表达均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应用标准和长周期替莫唑胺疗法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2016年收治的117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替莫唑胺治疗周期的差异分为标准周期组75例(6周期)和长周期组42例(≥9周期),记录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等预后指标,并分析影响PFS和OS的相关因素。结果长周期组较标准周期组有更长的PFS、O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终点时的生存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PFS和OS的影响因素包括TMZ化疗周期、年龄、肿瘤分级、肿瘤切除程度、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情况,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TMZ化疗周期、肿瘤分级、肿瘤切除程度、IDH基因突变情况,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等因素均可对PFS和OS产生影响。结论 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长周期TMZ疗法较标准周期疗法预后更佳,可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PFS和O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2例脑胶质瘤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13例,女9例,性别比例1.4∶1.年龄19 ~ 65岁,中位年龄43岁.KPS评分50~90分,中位评分80分.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18例,肢体乏力14例,言语不清7例,癫痫发作5例,智力减退2例,偏瘫1例.中位生存期19个月,2年的生存率为67.9%.单因素预后分析中性别、年龄、KPS评分、分型、病理类型不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高级别胶质瘤中位生存期9个月,低级别22个月(x2=8.780,P=0.003),病理分级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脑胶质瘤病罕见,男性、中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单因素预后分析病理分级为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技术和常规超声检查在脑胶质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5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A组(32例)和B组(18例),A组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诊断,B组患者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确诊脑胶质瘤的诊断结果、两组患者切除胶质瘤的残留率及复发率、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机能状况(KPS)评分。结果A组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共有低级别脑胶质瘤2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8例,其中超声造影技术诊断低级别脑胶质瘤2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8例;B组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共有低级别脑胶质瘤13例,高级别脑胶质瘤5例,其中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低级别脑胶质瘤11例,高级别脑胶质瘤7例。A组患者切除胶质瘤的残留率为21.88%,低于B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切除胶质瘤后复发率为12.50%,低于B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后KP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显示脑胶质瘤的肿瘤边界,有利于脑胶质瘤切除手术,还可以降低术后脑胶质瘤的残留率和复发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及患者短期预后关系。方法 75例术前MRI诊断并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的患者,在知情同意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下,分为A组39例(采用超声造影判断肿瘤切除程度)及B组36例(采用常规超声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3、6、12个月分别进行随访,并用ADL量表及KP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75例患者术后失访3例,72例中两组患者总体3、6、12个月预后ADL评分A组较B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29.69 vs 43.70,P=0.002;30.01 vs 43.36,P=0.004;30.26 vs 43.10,P=0.005);两组胶质瘤高级别组ADL评分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20.52 vs 27.95,P=0.045;20.30 vs 28.20,P=0.035;20.23vs 28.18,P=0.036);两组患者3、6、12个月总体预后KPS评分A组较B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s:69.48±22.81 vs 81.43±19.94,P=0.030 6;67.04±25.10 vs 80.57±24.31,P=0.031 0;65.24±21.32 vs 78.66±22.9,P=0.015 6),两组高级别组KPS评分A组较B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s:70.23±24.66 vs 56.16±22.56,P=0.0482;68.67±24.44 vs 54.0±23.22,P=0.028 4;67.56±22.12 vs 53.13±21.43,P=0.028 4),ADL及KP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总体低级别胶质瘤较高级别脑胶质瘤预后好。结论术中超声造影与术中常规超声相比对改善胶质瘤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优势,尤其是对改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