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显微吻合不同口径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而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直接影响到患者长期存活和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病人前臂无自体血管可用或动静脉距离较远时,应用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内瘘并应用于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2.
3.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3)
目的总结探讨进行长期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径与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系。方法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1例为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而行手术创建动静脉内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资料,记录分析不同吻合口径患者内瘘成功率、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01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转流术的患者,其中吻合口径5 mm 82例,吻合口径6 mm 81例,吻合口径7 mm 81例,吻合口径8 mm 57例,术后一期吻合成功率达100%,不同吻合口组术后通畅率:术后1个月,5、6、7、8 mm吻合口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3.90%、97.53%、97.53%、98.25%(P术后1个月 0. 05);术后半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85.37%、90.12%、90.12%、91.23%(P术后半年0.05);术后1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75.61%、86.42%、83.95%、85.96%(P术后1年0.05);术后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62.20%、75.31%、77.77%、77.19%(P术后2年0.05);术后3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54.88%、61.73%、71.60%、85.96%(P术后3年0.05),术后并发症(1个月内):术后血栓形成9例,术后手部肿胀6例,术口切口渗血9例,肢端窃血综合征1例。结论 7~8 mm的吻合口径较适宜,恰当吻合口径选择是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高位动静脉内瘘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內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前臂建立自体血管通路困难者施行高位动静脉內瘘术46例,初次手术血管条件差者1例,初次手术失败3例,多次手术且内瘘不通者42例。结果 46例全部成功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内瘘均自建立之日起4周后使用,均能达到透析的要求。术后观察1年内瘘通畅率100%。手术时间(60±25)min,血管吻合时间(28±10)min。结论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安全可靠,手术成功率高,对于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肘上高位建立动静脉内瘘术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主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保制度的改善,血液透析患者数量迅速增加,患者透析龄不断延长,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社会面临巨大的医疗及经济负担,该患病人群也遭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的一种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确保血液透析能够顺利进行,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外血液循环路径。在实际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各类原因而导致无法进行前臂动脉内瘘手术时,高位内瘘可能是他们选择的最后一条自身血管通路,所以延长高位内瘘的使用寿命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吻合方式(连续性血管吻合、间断性血管吻合)对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69例终末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成3组,连续缝合组、双侧间断缝合组、单侧间断缝合组,按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进行手术,比较各组间内瘘成功率的差异。结果间断缝合组与连续缝合组内瘘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间断缝合组与单侧间断缝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手术中,采取间断缝合法吻合血管比连续缝合法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而双侧间断缝合法与单侧间断缝合法比较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4)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65例(71例次)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随访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失访14例,死亡9例。余42例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一期内瘘通畅时间1~51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内,38例出现内瘘堵塞或流量不足,其中30例患者行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手术成功率86.7%(26/30),8例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1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其中1例未处理,2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修补术,3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皮瓣转移修复术,6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术。1例反复穿刺部位的人工血管失功,1例动脉吻合口严重狭窄,均予以再次造瘘。3例发生人工血管感染,均行人工血管取出术。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的并发症主要为内瘘堵塞和假性动脉瘤形成,利用手术和介入的方法可处理人工血管的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干预可提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60例.根据穿刺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绳梯穿刺法组、扣眼穿刺法组和区域穿刺法组,每组各20例患者,比较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12个月后三组患者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变化.结果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组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组,而绳梯穿刺法组和扣眼穿刺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内瘘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内瘘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4)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最佳的血管通路~[1,2],但其建立-维护-修复始终是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定期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功能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内瘘狭窄、流量不足等相关问题,及时处理上述问题可减少血栓形成及内瘘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内瘘失功。物理检查是K-DOQI指南推荐的内瘘功能监测手段之一,其简单易行,准确性高,在明确内瘘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8]。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8例动静脉内瘘手术及非动静脉内瘘手术血液透析病例,对其心功能变化进行分析。观察其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吻合口直径及吻合口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术后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值明显增高,吻合口直径,吻合口血流量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对血液透析病人的心功能有一定影响,不同动静脉内瘘方式,影响程度不一样。以端侧吻合最佳,侧侧吻合次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比较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端不同吻合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人工血管静脉端吻合方式,分为端端吻合组(49例)和端侧吻合组(47例),比较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周,端端吻合组的内瘘血流量高于端侧吻合组[(697±188) ml/min vs (601±15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6个月,端端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的初级通畅率(89.80%vs 89.36%)、辅助初级通畅率(93.88%vs 93.61%)、次级通畅率(97.95%vs 97.87%)和尿素清除指数(1.28±0.22 vs 1.31±0.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组的初级通畅率(65.31%vs 55.31%)和次级通畅率(91.83%vs 82.98%)显著高于端侧吻合组(P<0.05),辅助初级通畅率(79.59%vs 74.47%)和尿素清除指数(1.33±0.16 vs 1.35±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3%,端侧吻合组为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采用端端吻合方式时,内瘘血流量更大、通畅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寻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并发症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拟定减少AVF并发症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湖北省17家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成年患者106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透析龄、原发病、透析频次、首次透析使用通路类型、目前透析使用通路类型、与结局相关的指标。结果 AVF发生并发症400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7个显著影响因素与AVF并发症发生有关,分别为:年龄范围为18~40岁、透析龄≤60个月、血泵速度、透析频次1周1次和一周3次、血管选择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和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区域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穿刺针间的距离<5 cm和穿刺针间的距离≥8 cm及<10 cm。结论 可以针对影响AVF发生并发症的7个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减少AVF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非常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行非常规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追踪观察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首次穿刺成功率、透析中的血流量、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首次穿刺成功率和透析中的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假性血管瘤形成和血管狭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局部血管硬化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地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了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新发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应用钛轮钉机械吻合与手工缝线吻合动静脉内瘘(AVF)的使用寿命、影响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状况,总结两种吻合内瘘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吻合方式及内瘘保护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于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之间的所有新发ESRD需行血液透析患者47例,其中27例采用钛轮钉吻合器行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吻合,2()例采用传统血管端端吻合,随访24月,比较两组的内瘘通畅时间,并分别计算6、12及24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并分析影响内瘘通畅时间的相关因素及其随访24月的长期并发症状况。结果随访24月钛轮钉组内瘘通畅时间为(19.85士6.876)个月,手工缝线组为(22.95士3.268)个月。钛轮钉组内瘘6、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2.6%、81.5%、66.7%,而手工吻合组为100%、95%、9()%,原发病、低蛋白血症、房颤及吸烟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AVF的使用寿命,尤其是应用钛轮钉吻合AVF的患者。手工缝线组在心衰、静脉过度曲张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方面较钛轮钉组患者多。结论虽然钛轮钉机械吻合AVF在手术方法上简单容易操作,但对患者自身血管要求较高,手工缝线吻合组内瘘通畅时间明显比钛轮钉组延长,但其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钛轮钉组高。 相似文献
18.
<正>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狭窄和血栓形成是AVF最常见的并发症,常直接导致AVF丧失功能[1,2]。无论是新建立的内瘘,还是在使用过程中,血液透析患者终身都笼罩在内瘘无法正常使用的阴影中,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和经济损失。据相关报道:新建立的AVF有50%的内瘘狭窄或血栓形成发生在透析前,84%发生在透析第1年[3];在AVF使用的6个月、1年、2年、3和4年中,AVF通畅率分别为79. 5%,70. 0%,65. 0%,60. 5%,48. 0%[4]。内瘘失功后主要治疗措施是重新建立内瘘,这会极大地减少患者有效血管供给,反复重建会耗竭血管通路,而预防内瘘狭窄和血栓形成的措施有限,效果不佳。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缩短内瘘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高压静脉内瘘患者12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透析后立即拔针(常规拔针法)和后延10 min拔针(延时拔针)各720例次.比较两种方法穿刺点止血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延时拔针法穿刺点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拔针法,相关并发症(局部出血、血肿、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拔针法(均P<0.01).结论 对高压瘘患者透析结束后延10 min拔针可缩短内瘘拔针止血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