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特点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8年间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静脉压迫的处理及结果.对静脉压迫的处理采取细小静脉予以电凝阻断,岩上静脉复合体分支可部分阻断.保留主干;全程解剖分离血管压迫后予以Teflon围套式包裹三叉神经. 结果 静脉压迫可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全程:33例中22例既有静脉压迫也有动脉责任血管,11例责任血管为单纯静脉,其中3例为无名静脉,8例为靠近Meckel's腔的岩上静脉复合体;岩上静脉复合体按其引流模式分三种类型:微血管减压术后有效率为100%,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术后主要并发症是三叉神经和小脑功能障碍,但经治疗后均明显改善. 结论 岩上静脉复合体是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责任静脉,静脉压迫无论是主要还是次要压迫因素时,均需要妥善处理,对三叉神经充分有效减压.微血管减压术避免了遗漏静脉压迫,减少了复发,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稍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评价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及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5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分离血管神经后用Teflon补片分隔。结果术中发现24例有血管压迫,18例为小脑上动脉压迫,1例为基底动脉,3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岩静脉压迫,1例为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压迫,另1例未发现血管压迫。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临床适应证广泛,对神经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9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资料。结果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89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或显著减轻者78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11例。随访3~48个月(平均32个月),疼痛消失86例(94.5%),明显缓解、服得理多能够控制满意者5例,无复发病例。结论三叉神经入脑干区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入脑干区减压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无效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和再次手术探查情况.结果 发现Teflon片移位脱落3例,其它责任血管压迫2例,微小静脉横穿于三叉神经中间2例,岩骨压迫1例,余5例未探及明确原因.分别予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仅2例疼痛未缓解.结论 对于首次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无效的患者,应积极行二次手术探查,以解除血管和岩骨对三叉神经的可能压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压迫因素的处理对策,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资料。根据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取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以感觉根纵向梳理术等处理方法。结果岩静脉接触或压迫18例,所有病例均将岩静脉电凝、切断,12例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岩静脉接触或压迫合并蛛网膜粘连8例,岩静脉电凝、切断同时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单纯蛛网膜肥厚、粘连5例,全部行三叉神经颅内段全长蛛网膜粘连松解术,同时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既无静脉压迫,也无蛛网膜粘连3例,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纵向梳理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疼痛消失者32例,2例明显缓解;3例出现面部轻度麻木,半年后消失;1例不全面瘫1年后恢复;1例术侧听力减退,1年后无恢复。结论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非动脉性致痛因素处理更为复杂,术中针对不同的原因,单独或联合采用压迫静脉电凝切断、蛛网膜松解、感觉根纵向梳理术,可望取得理想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分析1412例随访12~144个月(平均74个月)的资料。结果疼痛消失1228例(87%),疼痛减轻140例(9.9%),术后复发44例(3.1%)。疼痛减轻和术后复发者再手术时发现遗漏压迫血管、减压材料移动是造成手术失败及复发的原因。结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遗漏三叉神经感觉根附近的责任血管,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显微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位置、分支情况,术中避免损伤岩静脉主干以及较粗大分支,对阻碍三叉神经暴露以及作为压迫血管的细小分支可予以切断。结果术中均发现岩静脉,根据岩静脉主干的数量分为:单干型17例(9.1%)、双干型102例(54.5%)、三干型68例(36.4%),术中发现岩静脉及分支为责任血管18例,其中动静脉混合压迫13例,单纯静脉压迫5例,术后1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结论岩静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1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老年患者,采取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采取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A组)治疗80例,采取微血管减压术(B组)治疗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麻醉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运用无牵拉显露技术、电生理定位技术、责任血管减压技术及静脉保护技术。术中发现血管压迫107例,行血管减压;对3例未发现血管压迫者行神经梳理。结果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5%),明显减轻4例(3.6%),部分缓解1例(0.9%)。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应用解剖学与电生理学相结合,确定责任血管并予以妥善处理,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静脉保护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及压迫特点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类型分为动脉压迫(155例)、静脉压迫(24例)和混合压迫(33例),根据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特点分为接触压迫型(123例)和粘连包裹型(89例)。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为95.8%,动脉压迫、静脉压迫和混合压迫有效率分别为98.1%、95.8%和84.8%,接触压迫型和粘连包裹型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2.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动静脉混合压迫以及术中粘连包裹可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各40例,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微血管减压术,比较2组术中所见血管压迫来源、压迫程度及血管压迫位置。结果典型三叉神经痛组压迫血管来源为单纯动脉占85.0%,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57.5%(P0.05);来源为动静脉混合占15.0%,显著低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42.5%(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组血管与神经位置接触者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出现萎缩者比例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者其压迫血管在近端者显著多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压迫血管在远端者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施血管减压术,术前鉴定其发病特点,在预测其压迫血管类型、位置及其与神经的关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全程围套式减压69例(观察组),常规减压57例(对照组)。所有病人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2年。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11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1例。观察组疗效优58例,良7例,中3例,差1例;对照组疗效优40例,良6例,中7例,差4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3.45%,2/58)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7/40;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可充分减压三叉神经,也可防止减压材料移位,在不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3例,术中发现小脑上动脉压迫22例,小脑下前动脉压迫5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例,静脉压迫5例;三叉神经根受动脉压迫扭曲或有明显压迹者24例,神经与动脉接触但无扭曲、压迹4例。28例动脉压迫者术后疼痛均消失,但2例三叉神经根仅与动脉接触而无明显压迹和扭曲者术后疼痛复发;5例静脉压迫者仅3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提出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在本病的发病中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神经根受压的程度。静脉压迫和动脉仅与三叉神经根接触而无压迹、扭曲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远不如三叉神经根明显受压者显著,应同时行感觉根切断术,以提高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报告了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其中11例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动脉压迫神经根,将压迫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纤维蛋白海绵或聚四氟乙烯片维持分离状态,术后除1例疼痛减轻外,其余疼痛完全缓解,另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但在神经根远侧段发现有粘连,将粘连松解,使神经根游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去除病因的手术方式,对已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亦可获得满意疗效,作者还认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顺应了当今微侵袭外科的趋势,将有望被更多地用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疗效及相关因素,总结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我科实施微血管减压术的6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结合年龄、病程、临床分型、压迫血管类型、近期预后等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67例患者术后疼痛均完全缓解,无后期并发症.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有效治疗措施,目前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2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病例资料。将术前MRTA检查情况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1例患者MRTA显示:症状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阳性194例,阳性率达91.9%,MVD术发现血管神经压迫201例,阳性率达95.3%:其中小脑上动脉82例(38.9%),小脑前下动脉41例(19.4%),基底动脉18例(8.5%),小脑后下动脉7例(3.3%),复合压迫42例(19.9%),静脉11例(5.2%)。MRTA显示无血管压迫17例,阴性率8.1%,而术中发现无责任血管10例,阴性符合率58.8%。症状对侧血管压迫阳性38例,假阳性率18%。结论 MRTA是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的有效方法,阳性率高,排除器质性改变致继发性可能外,可清楚显示血管压迫的存在、来源及走向,使术者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术后1周内疼痛明显缓解,1例疼痛轻度改善。术后分别电话或门诊随访3月至2年,32例疼痛完全消失;3例疼痛明显改善,但需结合小剂量药物控制;1例术后一个月左右复发。除1例怀疑有短暂性脑脊液鼻漏外无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手术病例严格选择(有典型症状,且术前MRI颅底薄层增强扫描提示痛侧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紧密接触),术中判定责任血管、解除压迫、充分且适当减压三叉神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微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的责任血管,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采用微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2例,根据术中所见分析责任血管,并分析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中,术中发现单一动脉血管压迫者22例(68. 75%),2支及以上8例(25. 00%),未探查到责任血管的2例(6. 25%);术后出现周围性面瘫、同侧听力下降饮水呛咳和脑脊液漏各1例,无脑出血、颅内感染和死亡病例;完全缓解24例,显著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 88%,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多变,术中需仔细探查充分减压,微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