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直肠是胃肠间质瘤的第三常见部位,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和解剖部位使其诊治具有特殊性。好发于直肠中下段且术后局部复发率偏高,都是直肠GIST治疗的难点。伊马替尼的围手术期治疗增加了手术切除率并降低了复发率,5 cm以下的直肠GIST靶向治疗联合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目前,国内外尚缺少直肠GIST的诊疗规范,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胃和小肠,GIST多具有恶性潜能,生物学行为可以从良性到高度恶性不等。GIST的预后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瘤体大小、核分裂数以及肿瘤是否破裂密切相关,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明显延长了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近年对于GIS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GIST个体化治疗的策略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临床上少见,仅占胃肠恶性肿瘤的0.8%,而发生在结直肠者更为罕见。本院自1997年至2002年共收治20例结直肠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胃肠间质瘤的克隆性及其不同瘤体之间的关系.方法:15个大小不同的瘤体均经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确诊后,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分离病变及病变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提取基因组DNA,经甲基化敏感的HpaⅡ或HhaⅠ消化,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和雄激素受体(AR)基因.通过BstⅪ消化和琼脂糖电泳显示PGK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AR基因CAG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为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杆状或长梭形.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CD117和CD34强阳性.克隆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分析的组织在PGK和AR位点的凝胶电泳图上均表现为两条带,具有多态性.其中15个肿瘤组织酶切后下带均消失,只保留上带,显示出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丢失,证明为肿瘤性病变.而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在酶切前后两条带密度无明显改变.结论:胃肠间质瘤属于单克隆性,多发性胃肠间质瘤起源相同,即起源于同一个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澳门仁伯爵医院及北京医院2002-01/2008-07资料完整GIST患者138例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测得的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表达结果,回顾性分析GIST临床与病理的特点及关系.结果:138例间质瘤位于胃90例(65.22%),小肠36例(26.09%),结直肠9例(6.52%),腹膜后3例(2.17%);最大直径1-14cm.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呈长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杆状或腊肠样或长梭形,大多数似平滑肌细胞,少许似神经鞘或神经纤维细胞;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空亮或微嗜酸性,核周出现亮区,核形多样与核分裂数成正比.梭形细胞型114例(82.61%),上皮样细胞型6例(4.35%),混合型18例(13.04%);核分裂小于或等于5个/50HPF99例,5-10个/50HPF24例,大于10个/50HPF15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为CD11797.38%,CD3473.91%,SMA6.52%,Desmin2.17%,S1002.17%;良性肿瘤24例(17.39%),低度恶性潜力39例(28.26%),中度恶性潜力33例(23.91%),高度恶性潜力21例(15.22%),恶性21例(15.22%).结论: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CD117对GIST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与CD34、SMA、Desmin、S100等同时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良恶性的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多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IST)在分子标记物、基因检测、靶向治疗药物药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有诸多进展。DOG1、PKC-θ、ETV1等新的标记物的发现有助于提高GIST的检出率,同时为寻找新的靶向治疗的靶点提供了方向。目前伊马替尼作为靶向治疗一线药物对于改善GIST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其耐药机制及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该文对GIST分子病理诊断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惠州地区居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探讨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5例GIST患者病案资料(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随访登记患者的生存时间,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GIST患者主要有血便、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其中血便102例(61.82%),腹痛117例(70.91%),腹胀141例(85.45%),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 cm 11例(6.67%),2~5 cm 55例(33.33%),5.1~10.0 cm 53例(32.12%),10 cm 46例(27.87%)。核分裂像/50 HPF:≤5个138例(83.64%),6~10个15例(9.09%),10个12例(7.27%)。CD117阳性155例(93.94%),CD34阳性132例(80.00%),SMA阳性65例(39.39%),S-100阳性13例(7.88%)。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10 cm 12例,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最小,结直肠间质瘤Fletcher分级最高,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随访151例(91.52%)患者,其中复诊随访36例,电话随访98例,家访17例,其中6例死于其他疾病,4例意外(自杀、车祸),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5%、72.02%和66.98%,平均生存时间为(23.37±1.51)月。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年龄、Fletcher分级、口服IM治疗均是GIST患者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胀,免疫组化可作为临床诊断GIST的常用指标,Fletcher分级评估患者预后,口服IM靶向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伴平滑肌分化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GISTs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通过手术方法切除病灶,采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检测平滑肌源性标志物高分子量钙调结合蛋白(H-caldesmon)、结蛋白(desmin)及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 65例GISTs中,有43例(66.15%)伴有平滑肌方向分化,其中H-caldesmon阳性30例(46.15%),desmin阳性7例(10.77%),SMMHC阳性6例(9.23%)。H-caldesmon与肿瘤直径、危险分级情况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desmin和SMMHC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分级等情况均无显著关联(P>0.05)。联合三个指标而言,GISTs伴平滑肌方向分化情况与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和危险分级情况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 伴有平滑肌方向分化的GISTs患者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对3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GI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9例,61.35%)和空肠(6例,19.3%)为主.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20例,64.5%)和消化道出血(12例,38.7%)、腹部包块(8例,25.8%)为主要表现.病理报告良性13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6例.免疫组化CD 117阳性28例(90.3%),CD34阳性26例(83.9%).结论 (1)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易造成误诊.(2)CD 117和CD 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3)治疗应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Mazur和Clark提出并命名,多呈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GIST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早期发现和争取手术切除,但85%的患者术后会复发;不能手术者和已有转移者对常规的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光镜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对比分析CD117、CD34、Vim、S-100、SMA、NF、CD45的表达情况;对9例CD117表达不明确的病例,做原位分子杂交c-kit基因测定;对29例交界性及恶性GISTs标记细胞增殖抗原蛋白(PCNA)及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免疫组化显示CDm阳性率为82.0%。9例CD117表达不明确的病例中,7例具有较强c-kit杂交信号。29例交界性及恶性GISTs的PCNA阳性表达率为28.6%~77.3%,Mcm5表达率为14.3%~81.8%。CD117、CD34、Vim、S-100标记具有重要的确诊价值,c-kit基因测定可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PCNA及Mcm5表达呈正相关性,可指导临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5岁,因上腹胀1年就诊.患者1年前出现上腹胀,持续进行性加重,无黄疸、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粪便性状改变,无其他系统表现.5年前患者曾因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底有5 cm×4 cm类圆形包块,表面光滑,术后病理诊断GIST,危险度中度(图1),切缘未见肿瘤细胞,术后未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当时腹部影像学检查未见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未行术前辅助治疗、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小肠原发GIST,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 KIT基因外显子9、11、13、1...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由胃肠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发生的一种肿瘤,是一种独立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临床上非常少见,仅占胃肠恶性肿瘤的0.8%。术前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报道如下,探讨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治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诊疗方法以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10年收治的26例G IST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26例CD117阳性,20例CD34阳性。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G IST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本组GIST发病年龄29—75(平均54.5±13.5),男16例,女8例,主要发生在胃、小肠、直肠.并多以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物、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进行积极外科治疗,肿瘤切除率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3%.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确诊.肿瘤大小从2-16 cm(平均6.6±3.9 cm).基本病理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较少.5例核分裂像>5/50HPF者其肿瘤直径均>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4例核分裂像为2-5/50HPF者肿瘤直径在3-5 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1.7%,62.5%和66.7%.S-100阴性, SMA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外科手术仍是未转移的GIST的首要治疗方式,并且其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为CD117, CD34和Vim阳性,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空肠间质瘤发病率较低,而发生在十二指肠悬韧带15cm以内者更为少见,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我院自1978年以来共收治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5cm以内空肠间质瘤12例,并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治疗疗效及其与种类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接受免疫组化和病理组织确诊的晚期GIST患者172例。给予伊马替尼治疗,1次/d,均连续服药1年,评估病灶改变。结果伊马替尼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为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59例,疾病稳定(SD)5例,疾病进展(PD)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9%。危险度、转移灶、转移灶手术状况与使用伊马替尼的疗效有显著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转移灶手术状况、病灶出现转移(包括肝脏转移和多脏器转移)是影响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老年GIST患者,伊马替尼疗效较好,且与该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隋翔宇  胡三元 《山东医药》2015,(12):106-108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尽管病理检查是确诊GIST的惟一方法,但对大多数可切除的原发局限性GIST,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外科手术仍然是GIST的惟一治愈方法。对局限性可切除、复发转移GIST,手术仍能使患者获益。基因检测不仅对确诊GIST非常重要,且有助于判断靶向药物治疗反应及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20.
任艳彩  卫琮玲 《山东医药》2004,44(36):19-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被认为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描述。为了对GIST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良恶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对46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