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庭性偏头痛为眩晕和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受到研究眩晕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与偏头痛一样,前庭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方面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药物的有效性。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等发现前庭性偏头痛与偏头痛存在许多共性。电生理技术、神经影像技术及检验技术为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文中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头晕或眩晕与头痛是神经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上有涉及头晕或眩晕与头痛交叉症状的患者,随着学科的发展进步,曾经先后被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相关眩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偏头痛性眩晕等.这不仅是2个症状之间的交叉,还是2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共同作用以维系机体平衡,前庭外周刺激信号通过前庭感觉通路传递到中枢的过程中与头痛的相关通路有可能产生交互,病理状态下有可能引发头晕或眩晕合并头痛,临床上有可能为"一元"疾病,也可能是"二元"疾病共病,因而存在争议,引发关注.2012年中华神经科杂志组织青年医生进行了关于患者偏头痛合并眩晕时应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还是偏头痛性眩晕的辩论[1];在国际上,国际前庭学研究领域权威——Barany学会(为纪念因从事前庭学研究获1914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奥地利学者Barany而命名)和国际头痛学会(IHS)共同探讨制定了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并于2012年在前庭研究杂志上发表[2].解读该诊断标准,同时了解与其进行鉴别诊断的相关头晕或眩晕疾病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对头晕或眩晕、头痛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良性复发性眩晕疾病,因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在人群中的高发病率以及较差的药物治疗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前庭性偏头痛的基因学研究对揭示其发病机制、开发诊断标记物及新型治疗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基因学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今后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诊疗提供参...  相似文献   

4.
前庭性偏头痛是头晕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对初级医疗保健的负担较高,造成患者工作时间缩短、生产力下降、社会财政成本显著增加等危害。前庭性偏头痛诊断主要依据偏头痛和前庭功能下降的相关临床表现。目前,前庭性偏头痛相关血清学指标缺乏特异性,但认为与5-羟色胺下降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升高关系较为密切。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状态,长期反复发病可以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此外,近年相关基因组学研究文献报道较多,但与该类疾病的相关性也有待于明确。  相似文献   

5.
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关系密切,两者发病率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卵圆孔未闭与前庭性偏头痛相关联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对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特征、分类与卵圆孔未闭的分流状态、解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前庭性偏头痛的病情转归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潜在相关性的可能机制有血管活性肽机制、微栓子机制、炎症相关机制、遗传因素等。尽管目前多数研究支持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通过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尚缺乏显著获益的研究证据,尤其是需要慎重考虑封堵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及风险,包括心房颤动和新发头痛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6.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表现为各种头晕 / 眩晕与前庭症状的疾病,发病机制尚 不明确,其患病率日益增高及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疾病,复杂的 临床表现及阴性的各项检查结果,使得临床医生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仍有一定的困难。神经影像技 术的应用极大地加深了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缺乏鉴别诊断的有力 手段。研究表明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在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 现从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面对这两种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相关性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包括前庭性偏头痛和良性阵发性眩晕,但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基于偏头痛发病机制所涉及的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反复激活可能引起前庭功能损伤,以及前庭性偏头痛头痛与眩晕发作顺序不同的临床特点,探讨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发生机制并综述其治疗进展,以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以发作性前庭症状为主,伴偏头痛特征的顽固性头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复发性头晕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热度较高。目前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正确诊断率不高,难治性前庭症状、头痛的反复发生易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了解前庭性偏头痛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部分参考。本文主要对前庭性偏头痛与焦虑、抑郁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前庭性偏头痛"是早已被认识但最近方被国际头痛协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认可的诊断概念。明确诊断前庭性偏头痛,首先需要熟悉诊断标准,其次需要掌握临床表现(如前庭症状性质、发作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最后需要与前庭性偏头痛具有相似表现的疾病(如特殊类型偏头痛、良性发作性眩晕、良性复发性眩晕和梅尼埃病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球囊.脑干.颈肌反射通路状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39 例偏头痛患者的前庭功能,并根据有无先兆发作、性别和有无偏头痛家族史,比较不同亚组偏头痛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差异性.结果 39 例偏头痛患者中13 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异常,异常率约为33.33%,但P13 波和N23 波潜伏期均于正常值范围.不同亚组比较,有偏头痛家族史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χ2 = 6.635,P = 0.001);而有无先兆发作和性别等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4,P = 0.906;χ2 = 0.017,P = 0.897).结论 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存在亚临床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侧球囊.脑干.颈肌反射通路不对称性,有偏头痛家族史患者更容易出现异常改变.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可以作为偏头痛患者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头晕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的常见病因包括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氏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而其他一些头晕或眩晕的病因,包括慢性主观性头晕、周围前庭阵发症、特发性双侧前庭功能减退症、偏头痛性眩晕、及雌激素相关性头晕等,由于临床重视不够或相对少见,因此较少诊断。  相似文献   

13.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发作性前庭疾病,目前研究认为前庭蜗神经血管交互压迫为引起眩晕短暂发作的原因.根据Bárány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详细的病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对VP的诊断起排除作用.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目前临床治疗以奥卡西平及卡马西...  相似文献   

14.
前庭性偏头痛(VM)是前庭症状与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头晕。VM发病率较高,目前为止临床对VM的认识尚不足,误诊、漏诊率高。近年来,VM诊断有泛化的趋势,不利于VM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文中对VM的发病机制以及VM作为一种离子通道病的假说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减退、人格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和精神障碍等表现为特征,并伴有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典型病理学改变。目前临床常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结构影像学技术,仅能发现出现了脑组织结构改变的AD患者,但无法实现疾病的早期和超早期诊断。功能影像学和分子影像学分别能从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评估AD的发展进程和变化,功能影像学技术包括CT灌注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等,通过检测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来评价大脑活动和功能的改变,对诊断临床前AD有着指示性作用。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在确定AD标志性生物靶点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放射性示踪剂,识别和结合AD特征性病理分子,从细胞层面的病理变化实现AD早期发现。相比于结构和功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对AD早期发现、分级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有着更大的作用,为阐明发病机制、研发药物新靶点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该文概述了AD各类影像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相关技术的临床和科研价值,并评价不同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偏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nomic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e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病理学改变、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一临床确诊的CADASIL家系,调查先证者及其家族的发病情况、病程变化及误诊情况;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先证者青年起病,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先兆型偏头痛,进而出现波动渐进性记忆、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显示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或小灶性梗死,以及特征性的颞极白质损害.皮肤血管活检:电镜下见小动脉基底膜增厚,其中存在嗜锇颗粒物质沉积.全家系4代中,已有4代6人呈临床或亚临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青年期发病的家族性先兆型偏头痛可能是CADASIL的早期表现,影像学磁共振的特征性表现和皮肤活检发现嗜锇颗粒是确诊该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以反复发作的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该病缺乏特异的影像学特征,其在磁共振上可表现为脑白质异常、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增多或扩大等影像学改变。其中血管周围间隙的改变属于脑小血管病,与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目前,关于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本综述总结了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病机制;两者引起常见并发症的病理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临床上对其有更多的关注、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是常见的特发性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其中慢性偏头痛是偏头痛最常见的致残并发症,其中约有8%的患者由发作性偏头痛转化而来。慢性偏头痛患者中,约26%的患者病情可在两年得到缓解。其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下行疼痛调节网的功能障碍、三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改变、丘脑对中枢敏化的影响、药物造成的中枢敏化和预防几方面论述了慢性偏头痛的基本发病机制,为缓解偏头痛慢性化进程、临床药物的靶向研发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 MRI)技术描述月经性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的脑功能改变,探索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对10例发作间期的月经性偏头痛患者和10例受教育程度、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行rf MRI扫描,计算低频振幅(ALFF),采用双样本t检验得到差异的脑区。结果偏头痛组左侧额叶ALFF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偏头痛组双侧枕叶、双侧丘脑ALFF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月经性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发作间期仍然存在皮质及皮质下脑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被列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长期反复发作累积效应可引起进行性脑功能障碍。国内外评估认知功能手段多种多样,常用的是认知功能量表。最近,事件相关电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分别因其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评估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现从认知量表、事件相关电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偏头痛与认知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