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颅内动脉瘤术后脑缺血患者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择自2006年5月至2010年8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动脉瘤手术,且术后发现脑缺血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EPO皮下注射,剂量为3000IU,连用3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治疗.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2组患者入院当天、EPO/生理盐水治疗后1、2、3、4、5周各进行一次评分.利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测定缺血当天及缺血后1、2、3、4、5周时2组患者脑缺血面积. 结果 治疗第3、4、5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9.4±1.9)vs(11.3±2.3)、(8.7±1.7)vs(10.8±2.2)、(7.9±1.6)vs(10.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第3、4、5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缺血面积缩小百分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值分别为(21.6±4.1)%vs(16.8±3.1)%、(27.5±5.3)%vs(18.9±3.3)%、(32.8±5.5)%vs(19.5±3.4)%. 结论 EPO能够通过促进缺血脑组织微循环重建的机制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1)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单用或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的保护作用。(2)探讨临床应用G-CSF和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大鼠实验:72只大鼠制备局灶性I/R模型,分为G-CSF组(给予G-CSF)、EPO组(给予EPO)和对照组(均n=24),各组又分为1 d、7 d、14 d、28 d,共4个亚组(均n=6)。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面积检测。(2)临床试验: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G-CSF(GCSF亚组,12例)、EPO(EPO亚组,12例)和G-CSF+EPO联合(G-CSF+EPO亚组,12例)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1)大鼠实验:再灌注后14和28 d,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临床试验:治疗后1、7和14 d各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8 d、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治疗亚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G-CSF+EPO亚组疗效明显优于G-CSF亚组和EPO亚组(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8 d各亚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CSF、EPO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CSF、EPO能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减小梗死面积,对大鼠I/R损伤有保护作用。G-CSF和EPO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CA)患者术中应用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CVS)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手术的62例ICA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给予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对照组仅给予尼莫地平,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夹闭血管血流速度、脑脊液(CSF)中S100蛋白、血清神经元特异化烯醇化酶(NSE)水平等变化。结果术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夹闭动脉瘤近心端、远心端的血流速度、MCA的血流速度、CSF S100、血清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研究组的夹闭动脉瘤近心端、远心端的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MCA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CSFS100、血清NSE水平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8d,研究组的愈显率80.65%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58.06%(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77%与对照组的9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患者术中应用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CVS,减少脑损伤,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h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h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GOS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14d血清及脑脊液中NSE及MBP水平,治疗后7、14d对两组患者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cs)标准进行评分,3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效果。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DAI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NSE及M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7、14d患者GC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3个月随访GOS发现,治疗组患者预后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DAI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NSE及MBP表达水平,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使用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独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格拉斯哥(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CSS)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3.1%,88.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4.0%,48.0%(P0.05)。术后7d与14d观察组GCS评分为6.77±1.80与9.38±2.92,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4.62±1.74与4.55±2.85(P0.05)。术后7d、14d、21d观察组患者CSS评分分别为28.3±6.1、20.1±6.9与13.5±6.1,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34.8±5.7、30.9±6.5与27.5±7.8(P0.05)。结论使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HICH具有明显的疗效,同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二次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预处理与缺血再灌注模型(预缺血组),分别在短暂预缺血后1 d、3 d、7 d、14 d、21 d行脑缺血再灌注处理.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脑内EPO mRNA 、HIF-1α mRNA的表达;并与无缺血预处理组(无预缺血组)比较.结果 预缺血组1 d、3 d、7 d亚组的脑梗死体积较无预缺血组明显减小(均P<0.05) .预缺血组3 d、7 d亚组大鼠脑EPO mRNA、HIF-1α 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预缺血组的相应各亚组(均P<0.05);两组1 d、14 d、21 d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O mRNA与HIF-1α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7,P<0.01).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使EPO及HIF-1α表达在脑缺血后明显增高,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这可能是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SIAE)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84例。根据患者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SIAE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情况,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变化,术后3个月mRS分级情况,手术前、术后24 h血清NSE、S100β水平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mRS分级情况、预后良好率(对照组85.71%:观察组88.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血清NSE、S100β水平均升高,观察组血清NSE、S100β水平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感染、破裂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AE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与传统开颅夹闭术相当,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相较于开颅夹闭术,SIAE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对脑组织损伤较小,但治疗费用较高,临床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术防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栓塞术后1 d内行腰大池引流术释放脑脊液,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结果 两组栓塞术后3、7、10、14 d颅内压、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脑脊液SP100蛋白浓度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7、14 d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早期应用腰大池引流术能够显著降低CV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79例DAI患者伤后12h、1d、2d、3d、7d和14d的脑脊液NSE水平,并分析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关系。15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伤后12hDAI患者脑脊液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型组脑脊液NSE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预后不良组的脑脊液NSE水平则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或P<0.05);死亡组病人NSE水平持续增高。结论检测脑脊液NSE水平变化不但有助于评估DAI严重程度,而且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防治作用及缓解头痛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将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SAH患者96例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脑脊液置换组(置换组)及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脑脊液置换组(治疗组),比较3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和头痛缓解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置换组及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头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较置换组明显降低(PO.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对预防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有效,可明显缩短患者头痛缓解时间,但为降低再出血发生率,脑脊液置换术应在动脉瘤填塞术后进行。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9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5-2009年的脑出血患者93例,随机分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47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6例;治疗组在入院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冰帽局部亚低温治疗7 d,同时静滴依达拉奉30 mg/d,qd,连续14 d;于入院时、发病21 d行头CT检查,计算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于入院时和21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肿及水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21 d后,联合治疗组的血肿体积(11.32±7.56)ml较对照组的(15.01±3.95)ml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体积在治疗后(15.33±12.65)ml则较对照组(21.64±13.71)ml明显降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36%,较对照组的69.57%明显提高.结论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适于基层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uE PO)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75例)按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的规范给予常规治疗;rH u-EPO组(18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 u-EPO 3000IU/次,每周3次,疗程4 w。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和28 d,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水平;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和28 d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结果经rH u-EPO治疗7 d、14 d和28 d后,患者血清NSE和S100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后7 d、14 d和28 d,rH u-EPO组临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 u-EPO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血清NSE和S100B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9例Hunt‐Hess分级相同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照组34例行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CSF),2组均经深静脉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观察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临床神经功能评分(CS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发生率低,且治疗后脑脊液(CSF)RBC数目以及压力明显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术后CVS的发生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静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周围水肿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于入组第7、21天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神经功能改善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第21天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ESS评分在治疗后7、14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醒脑静有益于促进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水肿消退和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综合防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cular spasm,DCVS)综合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a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48):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2mg/h持续泵入14d.治疗组(n=48):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1)甲基强的松龙30mg/kg体重静点,1次/d,连用7d.(2)盐酸法舒地尔30mg人液静点,3次/d,连用14d.(3)依达拉奉30mg入液静点,2次/d,连用14d.(4)腰穿或脑室穿刺放血性脑脊液.两组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表现,意识变化以GCS、病情以Hunt&Hess分级、预后以格拉斯哥(GOS)评分、CT、MRI、TCD结果为评价指标.结果 (1)总体病情GCS、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头部CT或MRI:治疗组出现脑梗死灶10例(10.4%)低于对照组21例(43.8%)(P<0.05).(3)TCD:出血后1d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单位:cm/s)对照组为115.8±11.5,治疗组为112.5±12.1,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7、14d对照组分别为158.9±13.6,199.4±17.2,129.5±14.4;治疗组130.7±11.8,140.1±16.4,116.7±13.9,在7d治疗组血流速度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2.1%)(P<0.05).结论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选取2013-06—2015-06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早期动脉瘤夹闭的基础上,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评价和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半年后脑积水发生率(32.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MCA流速(95.10±20.12)cm/s明显低于对照组(116.87±29.99)cm/s,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使患者的神经及意识得到更快恢复,在防治脑积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体积的变化规律。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3h、24h、3d、7d、14d及21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标记的梗死体积。结果缺血2h再灌注3h组已经出现较明显的梗死灶(梗死体积占前脑体积14.4%),再灌注24h组梗死体积最大(24.3%),显著大于再灌注3h、7d、14d、21d组(P<0.05)。再灌注3d组梗死灶仍较大 (23.8%),再灌注7d组梗死体积缩小(5.0%),再灌注14d组梗死灶进一步缩小(1.2%),再灌注21d组梗死灶基本消失(0.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梗死体积之间呈显著相关(r=0.61,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于24h达最大,21d时基本消失。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梗死体积之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12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1例)和常规治疗组(6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4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检测血清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8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治疗前、治疗后7 d、21 d行头部CT检查,计算血肿和水肿体积;治疗后28 d和90 d进行疗效及Barthel指数(BI)的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血清S-100β及NSE水平、NDS、血肿及水肿体积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1);依达拉奉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P<0.01);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86.89%)和显效率(21.34%)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63.93%,9.84%)(均P<0.01)。结论依达拉奉通过减少神经细胞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脑出血具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腩缺血恢复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神经功能和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对照组(对照组,12只)、BMSC移植组(15只)及假手术组(15只),各组又分为缺血后28 d、35 d、42 d 3个亚组.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用改良黏附物移除试验(MST)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在脑缺血后21 d,给BMSCs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PBS.在脑缺血后28 d、35 d、42 d(移植后7 d、14 d、21 d),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Ang-2及Tie-2 mRNA和蛋白的水平.结果 BMSCs移植组大鼠各时间点亚组的MS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BMSCs移植组及对照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的Ang-1、Tie-2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脑缺血后28 d、35 d,BMSCs移植组脑组织Ang-1、Tie-2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脑缺血后42 d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Ang-2 mRNA及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缺血恢复期BMSCs移植能改善神经功能,并使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Tie-2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对Ang-2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