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体定制三维(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10例(3D组),传统TKA术10例(常规组)。纳入标准: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的或传统的初次行单侧TKA术患者,获完整随访者。排除标准:骨缺损较大需垫片或延长杆的患者,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和屈曲挛缩畸形,随访时间5个月者。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截骨时间、术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髋-膝-踝角(HKA)、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TC)与理想状态值的偏差。年龄、手术截骨时间、HSS评分、ROM、HKA角偏差、FFC角偏差、FTC角偏差、LFC角偏差及LTC角偏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侧别的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卡方检验;出血量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3D组和常规组的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68 ml和517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5);3D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5.7±2.2)min和(52.8±2.8)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5);3D组HKA角平均偏差(0.76±0.21)°、FFC角平均偏差(0.36±0.10)°、FTC角平均偏差(0.14±0.01)°、LFC角平均偏差(4.13±0.70)°、LTC角平均偏差(0.51±0.11)°,均小于常规组[分别为(2.71±0.73)°、(1.38±0.54)°、(1.23±0.82)°、(9.56±1.22)°、(0.96±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的膝关节ROM(109.7±5.8)°和HSS膝关节评分(86.8±5.6)分,与常规组[分别为(101.2±4.6)°、(84.3±4.8)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传统的TKA术,个体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最大优势在于截骨更精确、假体力线更精准,且手术截骨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5初次TKA前后均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的120例膝内外翻畸形,探讨不同程度膝内外翻畸形对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根据术前髋-膝-踝角(HKA)分为3组,比较3组间术后HKA的差异,并对术前与术后HKA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此外,分析术后下肢机械轴长度(LMAL)相对术前的变化及3组间LMAL平均改变量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肢的HKA、MPTA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PVA术前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57%(116/134)的患肢TKA术后LMAL比术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手术侧LMAL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轻度畸形组和重度畸形组中术后HKA在-3°~3°范围内分别占90.48%、81.25%和3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HKA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此外,术前HKA与术前KPVA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F=51.197,P0.001)。3组间术前KPVA、术前MPTA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外翻严重畸形可增加TKA术后下肢力线的偏差,TKA术后LMAL大多比术前延长,其中伴有膝内外翻严重畸形延长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余华晨  张宇  Paul Wong 《中国骨伤》2016,29(6):513-516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将4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接受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组),其中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3±6.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另一组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8±7.3)岁;左侧9例,右侧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S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个性化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3±4.7)min和(83.5±3.2)min;出血量分别为(287.1±24.9)ml和(363.4±47.2)ml。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84.8±3.2和84.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下肢力线分别为(2.8±0.6)°和(2.8±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的TKA较传统TKA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但是术后膝关节功能、下肢力线改善与传统TKA手术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内翻畸形程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86例在本院行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A),54例为轻度内翻(≤10°),32例为中度内翻畸形(10°~20°)。分析下肢力线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间围手术期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VAS评分、WOMAC评分、膝伸-屈ROM及HS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轻度组VAS、HSS、WOMAC及膝伸-屈ROM均显著优于中度组(P<0.05)。影像方面,轻度组术前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 FTA)[(190.4±5.6)°vs (196.3±6.1)°, P<0.001]、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73.4±3.8)°vs (67.2±3.1)°,...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95-1997
[目的]探讨泰勒氏架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MO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实施泰勒氏架辅助MO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2~55岁。术后依据"三维空间外架矫正处方"调整泰勒氏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和下肢力线,术后3个月拆除泰勒氏架。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测量胫股角(FTA)和髋-膝-踝角(HKA)评估下肢力线。[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截骨端骨不愈合等并发症。1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9.32±1.47)个月。截骨处在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HSS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膝关节ROM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TA及HKA术后3个月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泰勒氏架辅助MO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101膝),男21例(25膝),女66例(76膝);年龄51~85(67.6±7.0)岁。根据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不同分为4组:中立位组(A组),-3°≤HKA≤3°,50膝;轻度内翻组(B组),3°HKA6°,20膝;严重内翻组(C组),HKA≥6°,20膝;外翻组(D组),HKA-3°,11膝。比较4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术前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al Score,KSS),并分别比较术后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4±4.0)个月。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HSS、K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01)。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SS、K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B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以及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优于3°以外组(P0.05),胫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较3°以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翻型骨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与下肢力线分布有关,力线轻度内翻位分布可获得与中立位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股骨假体力线分布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性与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笔者自1998-03—2008-05采用闭合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CW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90例(95膝),与自2007-08—2012-07采用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OWHTO)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27例(30膝)进行比较。采用膝关节HSS评分、VAS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下肢力线通过手术前后下肢全长X线片胫股角(FTA)、下肢负重线比率(WBL)评估。结果 OWHTO组获得平均60(36~96)个月随访。OWHTO组术后1周内屈曲可达90°,术后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HS评分、FTA及WBL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WHTO组获得平均144(80~204)个月随访。CWHTO组患者长腿管型石膏管型外固定4周后,去除石膏固定行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2周,骨折愈合后逐渐负重行关节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FTA、WBL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感染、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无腓总神经神经损伤、股四头肌力量及髌骨轨迹改变,无下肢短缩等发生,但行CWHTO截骨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平台骨折发生。结论 2种截骨均能通过恢复下肢力线,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对于早期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开放楔形截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精准对线方法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2例(68膝)接受OWHTO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1月—2014年3月共29例(32膝)患者术中采用传统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传统组),2014年4月—2015年12月共33例(36膝)患者术中采用改良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观测术侧下肢机械力线,以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表示;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传统组1例截骨部位切口发生血肿,经对症处理后3周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传统组(t=11.934,P=0.000;t=11.663,P=0.000);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传统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7个月;改良组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13.2个月。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症状均消失。末次随访时,两组HSS评分以及WOMA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股胫角均得到纠正。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HKA角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下肢机械力线定位方法相比,OWHTO术中采用下肢机械力线改良精准对线方法,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医患双方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手术治疗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120例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62例采用UKA术,58例采用TKA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不良事件,UKA组仅1例患者切口浅表感染;TKA组浅表感染2例、神经麻痹1例、延迟愈合1例。UK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TKA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5.52±3.41)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疼痛加剧、功能严重减退者,均无需再次手术翻修者。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ROM、VAS和HS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未次随访时,UKA组膝关节ROM、VAS和HSS评分均显著优于TKA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FTA和MPTA均显著改善(P0.05),而PTS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MPTA和P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采用UKA的近期临床效果优于TKA。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对侧膝关节力线变化,并比较K-L分级(Kellgren-Lawrence grade)对于对侧膝关节力线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行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57例,分为A组(K-L分级≤2级)和B组(K-L分级2级),对比两组对侧术后-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机械轴偏离度(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膝关节间隙(joint space width,JSW)、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angle,MPTA)、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及术后-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值(leg-length discrepan-cy,LLD)。分析对侧力线变化与术侧力线变化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单髁置换术)对于对侧力线变化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方式、术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对侧术后-术前MAD、HKA分别是(-2.3±7.6)mm、(-0.6±1.0)°;B组对侧术后-术前MAD、HKA分别是(-8.0±14.3)mm、(-1.0±1.3)°,两组2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侧术后-术前JSW、LDFA、MPTA、JLCA分别为(0.6±1.2)mm、(0.4±1.6)°、(0.2±2.1)°、(-0.2±2.0)°;B组对侧术后-术前对侧JSW、LDFA、MPTA、JLCA分别为(0.6±1.4)mm、(0.4±1.7)°、(-0.1±2.2)°、(-0.4±2.3)°,两组4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术前LLD(-3.5±6.5)mm,B组为(-5.6±12.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侧术后-术前HKA、MAD均与对侧术后-术前MAD之间呈正相关。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或单髁置换术的患者对侧膝关节力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对侧膝关节力线有所改善,并且不受手术方式的影响。其中较高K-L分级的患者改善明显,同时术侧HKA、MAD的改善与对侧MAD的改善呈正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一改善是否会延缓对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中国西南地区未合并软骨病变的早期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下肢力线角度,分析这一人群的下肢力线特点,为该地区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截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中国西南地区早期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纳入研究,男女各100例,均未合并软骨病变。在患者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上测量髋-膝-踝角(HKA)、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股骨外翻角,比较不同性别下肢力线的差异,同时与北美正常人群的下肢力线进行对比。结果中国西南地区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男性HKA、胫骨平台内翻角、股骨外翻角分别为(176.2±0.6)°、(5.1±0.9)°、(5.7±0.2)°,均大于女性[(175.6±0.6)°,(3.1±0.7)°、(5.7±0.1)°],且HKA及股骨外翻角小于北美正常人群,但胫骨平台内翻角较大(P 0.05)。结论中国西南地区早期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较北美正常人群的下肢力线内翻趋势明显,且女性下肢力线内翻趋势大于男性;该地区人群TKA术中截骨以股骨远端外翻6.0°,女性后髁外旋3.0°、男性后髁外旋5.0°为宜,但具体截骨角度应根据术前个体化测量结果及术中实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张式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和花式HTO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MCO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包括两组共30例MCOA患者,其中15例接受张式HTO,15例接受花式HTO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行疼痛视觉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此外,对患者进行影像评估。[结果]张式HTO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8.47±7.54) min,花式HTO组平均为(67.40±6.58) 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6~10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且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评分存在逐渐好转趋势(P0.05),但各相应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胫股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末次随访时张氏HTO组胫股角大于花式HTO组(P0.05)。[结论]张式HTO与花式HTO虽然在具体胫骨截骨位置,腓骨截骨与否,以及对力线恢复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却取得了类似的早期手术效果,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对4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7膝)行TKA治疗,采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F-36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摄双下肢全长片评估下肢力线。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60(54±4)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发生膝前痛,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后缓解。随访期间所有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未见骨溶解、假体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SF-36评分、下肢力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KA是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以缓解疼痛,纠正畸形,恢复下肢力线,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在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的疗效。方法 将111例行UKA治疗的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使用假体的不同分为活动平台组(采用Oxford活动平台假体治疗,63例)和固定平台组(采用ZUK固定平台假体治疗,4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疼痛VAS评分、KSS评分、髋膝踝角(HKA)。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年。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疼痛VAS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屈曲ROM:两组术后2年均优于术后1周(P <0.001),术后1周、2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1周HKA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KA差值(术后1周-术前)活动平台组大于固定平台组(P <0.05)。结论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和规范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活动与固定平台两种假体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活动平台在恢复下肢力线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41-1445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患者采用SVA入路TKA,40例采用MPA入路TKA。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结果] SV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MPA组(P0.05),但SVA组在切口长度、依托考昔追加量、直腿抬高、下地行走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MPA组(P0.05)。两组术前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膝ROM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静息状态下SVA组VAS评分均低于MPA组(P0.05),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运动状态下SAV组VAS评分显著低于MPA组(P0.05),术后1周静息状态下和术后3个月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SVA组膝ROM和HSS评分均高于MPA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膝ROM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PA入路相比,SVA入路行TKA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比较高屈曲型与普通型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1月对98例106膝采用普通型假体行TKA(普通型组):男30例32膝,女68例74膝;年龄(70.0±3.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78例82膝,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20例24膝。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为(56.1±21.6)分,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为(89.0±16.1)°。病程(14.5±3.3)年。同期对46例50膝采用高屈曲型假体行TKA(高屈曲型组):男8例10膝,女38例40膝;年龄(68.6±8.9)岁。其中OA44例47膝,RA2例3膝。术前HSS评分为(58.9±25.3)分,ROM为(91.0±19.3)°。病程(13.9±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普通型组发生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脑脊液漏致持续性头痛;高屈曲型组发生1例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普通型组及高屈曲型组住院费用分别为(3.9±0.6)万元及(5.2±0.8)万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组91例98膝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高屈曲型组44例47膝获随访,随访时间11~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1年SF-36量表调查,两组除生理职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7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普通型组及高屈曲型组ROM分别为(123.6±16.7)°和(129.1±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分别为(92.5±14.5)分及(91.2±17.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屈曲型假体TKA术后近期ROM大于普通型假体,但SF-36量表评价及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普通型假体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两型假体间的疗效有无差异及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医师施行的78侧初次TKA进行回顾。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施行固定平台TKA手术的患者共30侧,14侧置换髌骨;施行旋转平台TKA手术的共48侧,36侧置换髌骨。术前和术后随访行膝HSS评分、测量关节伸直角度和屈曲角度,以比较两型假体TKA疗效;比较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TKA疗效;在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中,分别比较固定平台TKA和旋转平台TKA的疗效。结果成功随访76侧,平均25.2个月。旋转平台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0±11.5)°优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1)。髌骨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髌骨置换组(102.5±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P0.05;t=3.747,P0.01),术后屈曲角度与后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未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与固定平台TKA的术后HSS评分、屈曲角度无差异,伸直角度差别无临床意义。髌骨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TK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9±13.0)°与后者术后的屈曲角度(96.7±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总体疗效相似,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屈曲角度;置换髌骨并不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视频辅助出院教育(video-assisted discharge education, VADE)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恐动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5月在本院拟进行TKA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60例采用视频辅助出院教育方案(视频组),60例采用常规出院教育方案(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和Tampa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ROM和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24 h两组间VAS评分、ROM、HSS评分、Tamp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1个月,视频组在VAS评分[(0.9±0.9) vs (1.4±0.6), P<0.05]、ROM [(119.5±7.0)°vs (115.5±7.5)°, P<0.05]、HSS评分[(85.7±3.3) vs (84.4±3.3), P<0.05]和Tampa评分[(31.8±3.5) vs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股骨外翻角(VCA)截骨全膝关节置换对下肢和假体力线的影响。[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126例(139膝)拟行初次全膝关节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3例(70膝)采用个性化非负重位测量VCA截骨TKA(个性化组);63例69膝采用固定VCA为6°截骨TKA(常规组)。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拍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力线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个性化组70膝术前非负重股骨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个性化VCA的分布范围是3.40°~12.20°,平均(6.85±1.77)°,在5°~8°范围的比例为60.00%;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VCA的分布范围3.40°~11.90°,平均(6.64±1.72)°,在5°~8°范围的比例为61.43%。非负重位与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V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负重和负重状态下VCA的差异1°的比例为20%。两组术后影像测量方面,个性化组的HKA角和FFC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但是,术后两组间FTC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的HKA和FFC理想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股骨外翻角变异性大,采用个性化股骨外翻角截骨较固定6°股骨外翻角截骨术后可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冠状面力线和股骨假体力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步态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受3D打印导板辅助TKA治疗的20例(2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组)。患者年龄50~69岁,平均57.2岁。病程4~7年,平均5.6年。骨关节炎分级:Kellgren-LawrenceⅢ级5例,Ⅳ级15例。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为(170.8±5.6)°,内翻畸形。按照年龄及侧别进行配比,选择2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为对照组。年龄51~70岁,平均56.7岁;HKA为(178.8±0.6)°。两组HK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2,P=0.000)。比较手术组手术前后HKA、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6个月使用Vicon三维步态捕捉系统进行步态分析,比较手术组与对照组运动学参数,包括步速、步频、步长以及支撑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支撑相平均髋关节旋转角度、支撑相平均踝关节旋转角度。结果手术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9.0个月。术后6个月WOMAC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影像学复查示,术后4周HKA为(178.8±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03,P=0.000);假体位置良好,股骨后髁截骨线、外科通髁线及髌骨横轴平行,内翻畸形均矫正,下肢力线恢复至中立位。术后6个月步态分析显示两组运动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3D打印导板辅助TKA术后早期患者步态主要表现为步速、步频及步长减小,膝关节屈曲范围减小,代偿性髋关节及踝关节旋转范围增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