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TNS)处理对匹罗卡品诱发的癫痫大鼠的行为、海马区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对实验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炎性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大鼠,设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建立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6 h后,再分成单纯匹罗卡品模型组(pilo组)和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组(TNS组),分别给予假刺激和电刺激4 w后,再次进行匹罗卡品致痫,观察大鼠癫痫行为,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IL-1β、TNF-α的蛋白含量,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 (1)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后再次匹罗卡品致痫TNS组大鼠较pilo组发作严重程度减轻,持续时间较短,死亡率降低(P<0.05,P<0.01);(2)TNS组大鼠海马IL-1β和TNF-α含量较pilo组显著降低(P<0.05);(3)TNS组活性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较pilo组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实验性癫痫中,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有显著的抗癫痫作用,提高了癫痫发作的阈值,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及减轻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其病程及治疗时间均较长,其中约有30%的患者在经过2~3年以上口服抗癫痫药物的正规治疗后仍不能有效的控制住癫痫发作,这种药物难治性的癫痫患者在长时间发病期间极易造成精神心理障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症。癫痫合并抑郁后会增加致痫性,加速疾病进程,而癫痫的反复发作又会使抑郁症逐渐加重,造成恶性循环。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作为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 8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17 例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随访, 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17 例患者刺激时间6~29 个月,疗效判定采用McHugh 分级,6 例为McHugh Ⅰ A 级,7 例为McHugh Ⅱ A 级, 2 例为McHugh Ⅱ B 级,1 例为McHugh Ⅲ A 级,1 例为McHugh Ⅴ级。对 随访1 年以内及1 年以上进行分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 例患者有一过性声音嘶哑和开 机后咳嗽,无感染发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尤其是对于无法行切除 性手术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针对药物难治性癫痫也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目前除了切除致痫灶以外,主要的治疗措施有迷走神经刺激术以及直接或间接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能借助立体定向技术,精准刺激相应的神经核团,同时借助其可调节性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DBS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  相似文献   

5.
由于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在治疗震颤等运动障碍上显著的疗效及对基底节在癫痫发作控制上认识的深入,人们将其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动物实验中无论是全面性发作还是部分性的发作,高频电刺激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临床方面多数研究存在病例数少且随访期短的缺点,放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的效应可能源于丘脑底核的抑制,也可能是因为投射纤维以及核周纤维的兴奋,目前还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耳甲腔)迷走神经耳支电刺激(ta-VNS)与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RE)大鼠癫痫发作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颞叶癫痫大鼠,苯巴比妥钠(PB)诱导筛选RE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建模时用生理盐水代替匹鲁卡品)、RE组(不做刺激处理)、RE+ta-VNS组(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RE+假ta-VNS组(耳甲腔处安置电极片但不通电)、RE+VNS组(迷走神经刺激)和RE+假VNS组(植入迷走神经刺激电极但不通电)。4周刺激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发作频率,断头取脑制作海马切片行Nissl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和损伤凋亡情况。结果 1 RE+ta-VNS组和RE+VNS组癫痫平均发作频率分别减少72.0%和80.7%,均与RE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E+ta-VNS组和RE+VN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RE+假ta-VNS组、RE+假VNS组和RE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 Nissl和TUNEL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E组、RE+假ta-VNS组和RE+假VNS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严重,RE+ta-VNS组和RE+VNS组损伤较轻,RE+ta-VNS组和RE+VN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VNS和VNS均可显著低RE大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两者的效果接近,但是ta-VNS具有无创性、副作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甲腔刺激对药物难治性癫痫大鼠痫性发作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明确特定频率电刺激癫痫大鼠耳甲腔引起的行为学改变。方法 120只Wistar雄性大鼠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惯常发作的颞叶癫痫大鼠,苯巴比妥诱导建立并筛选药物难治性癫痫大鼠50只,随机分为刺激组(20只)、假刺激组(20只)、非刺激组(10只)。按特定参数进行刺激,刺激参数设定为:电流强度1mA,波宽500μs,频率20Hz,刺激时间30s,间歇5分钟,10h/d(08:00~18:00),连续刺激4周。24小时视频脑电监测大鼠发作情况,刺激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三组大鼠断头取脑后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并筛选药物难治性癫痫大鼠,耳甲腔刺激组大鼠癫痫发作次数明显下降,非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癫痫情况无明显改变。三组间癫痫发作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刺激前后癫痫发作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和非刺激组相比,刺激组大鼠定向航行试验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定向航行试验中刺激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频次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显著长于其他两组(P0.01)。HE染色发现假刺激组和非刺激组海马神经元明显变性、减少,刺激组则较轻。结论电刺激耳甲腔不仅能够显著抑制大鼠痫性发作,同时能改善因反复痫性发作而受损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9.
10.
迷走神经刺激术-程控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难治性癫痫,并探讨其治疗机制和方法。方法 个体化的VNS疗效预测和精确无误的VNS植入,适时恰当的刺激参数程控调校,并以长程脑电图、SPECT观测VNS带来的脑功能改变。结果 接受VNS术3个月后,3例病患的发作频次均减少50%以上,2例在应急磁铁的辅助下基本不再表现复杂性发作,1例不再表现全身失张性发作,而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偶有复杂发作,生活质量提高。脑电图原有的棘波、尖波消失或减少,阵发性异常消失或时间缩短。发作间期SPECT表现为原有的低代谢灶缩小。结论 恰当地应用VNS能够为难治性癫痫提供一种有效、微创、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脑深部电刺激是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新兴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概述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诸多潜在靶点,归纳了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这些靶点包括胼胝体下扣带回,伏隔核,腹侧内囊和腹侧纹状体区域,内侧前脑束等区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相关基础研究,在突触可塑性、神经电生理、神经环路及神经递质等层面进一步讨论了脑深部电刺激发挥治疗效果可能的机制,并对其进一步推广的应用潜力做出评估和展望。结合现有临床研究结果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多靶点联合刺激可能是提高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三叉神经慢性电刺激(trigeminal nerve stimulation,TNS)对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海马和皮层内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T1)表达的影响,探讨TNS治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将达到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Pilo)组和经皮三叉神经慢性电刺激(TNS)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Pilo腹腔注射,随后对照组和Pilo组均给予为期一个月的经皮三叉神经假性电刺激(TNS)组给予为期一个月的真性电刺激。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和Western blot分析海马和皮层内VGLUT1的表达。结果 TNS组和Pilo组海马、皮层内VGLUT1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约在72 h左右达到高峰。在24 h时,TNS组海马和皮层内VGLUT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ilo组(P<0.01),而在以后各个时间点均低于Pilo组(P<0.05,P<0.01)。结论经皮三叉神经慢性电刺激能够减少癫痫大鼠脑内VGLUT1的表达,从而影响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推测TNS抗癫痫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3.
尽管目前癫痫的药物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20%~30%的患者对癫痫药物治疗反应差,部分癫痫发作难以有效控制,即所谓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癫痫病灶切除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找到确切病灶,而且部分患者手术后效果不佳。1988年,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开始应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部分性癫痫,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癫痫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癫痫发病率约23/10万/年,每年新增癫痫病人30余万;其中70%的病人经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癫痫能得到完全控制或显著降低,仍有10%~20%的患者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不敏感[1]。通常认为经2种可达有效血药浓度的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2年后,平均每月发作次数≥1次持续18个月以上的称为难治性癫痫。手术仅对部分难治性癫痫有效,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其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的术前、术中脑电图定位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62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普通脑电图监测(REEG)、长程脑电图监测(AEEG)、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定位;术中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依据脑电图定位及不同发作类型选择适合术式切除致痫灶,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月至4年,满意(术后无发作)340例,占55%;显著改善(发作减少>75%)223例,占36%;良好(发作减少50%~75%)37例,占6%;效差(发作减少<50%)21例,占3%;无加重病例;有效率达97%.结论 以脑电图监测为基本手段,采用综合定位的方法结合术中ECoG监测明确癫痫灶的部位和范围以指导手术,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人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VNS治疗的1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以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评估胃肠道功能。结果 术后12个月,13 例发作频率平均减少50.9%,6例发作频率减少≥50%,7 例发作频率减少<50%。术后3、6、12个月,GSRS评分分别为(5.08±1.64)、(4.54±1.34)、(3.77±0.97),较术前[(5.85±1.92)]均显著改善(P<0.05)。GSRS评分与癫痫发作减少无显著相关性(r=0.02,P>0.05)。结论 VNS能够改善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人的胃肠道症状,但与癫痫控制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5年中国抗癫痫协会的癫痫临床诊疗指南,我国癫痫患病率约0.4%~0.7%,有约600万活动性癫痫患者[1].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控制,但仍有约30%~40%为药物难治性,即合理使用两种ASMs治疗后仍不能控制发作[2].反复癫痫发作对患者的...  相似文献   

18.
张桐  汤继宏 《癫痫杂志》2019,5(6):463-466
癫痫患儿中约有3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无手术治疗指征时的一个选择。VNS治疗癫痫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长期大量的临床应用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癫痫综合征,如Lennox-Gastaut综合征、Dravet综合征,或难治性局灶性、多灶性癫痫均是很好的适应证。同时,临床应用VNS治疗难治性癫痫发现其对患儿的认知功能等方面亦有明显改善。文章从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发展史、参数设置、适应证、可能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付孟  张锦凤 《癫痫杂志》2023,(2):147-150
癫痫是一种短暂性脑神经异常放电引起人体机能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目前已然波及全球5 000万余人,人们通常使用药物控制发作,尽管引入了各种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仍有约1/3的患者无法通过ASMs正规治疗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Drug-resistant epilepsy,DRE),持续的癫痫发作会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随着神经外科对立体定向技术的逐步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精神和神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DBS在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同时该技术的可调节性、可逆性及良好的安全性促使人们通过DBS对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世界各地已有一定数量的患有不同精神障碍或神经障碍的患者接受DBS治疗,其运用于DRE也得到了良好疗效,本文就DBS的神经调控机制、相关靶点、副作用及研究现状作如下概述,以期对DRE的治疗提供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4例药物难治性、全身性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脑炎后继发癫痫6例,外伤后继发癫痫3例,原因不明5例,所有患者均行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术后3周内开机,初始刺激参数为:刺激电流0.25 mA,频率30 Hz,刺激时间30 s,间歇时间5 min,脉宽500 μs.刺激电流强度以0.25 mA为一调整单位逐渐递增,并综合其他参数调控以到达满意疗效. 结果 随访3月以上,14例患者术后发作频率平均减少63.6%,其中3例发作频率减少<50%,11例发作频率减少≥50%,6例发作频率减少>80%,2例发作停止.5例患者使用磁铁后发作控制得到改善. 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有效、安全的方法,对全身性癫痫发作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