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发作药物阶梯式加量治疗新诊断成人癫痫的长期结局及影响长期结局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癫痫库2009年3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就诊的新诊断成人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水平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 DDD)单药治疗新诊断成人癫痫患者获得3年无发作的可能性,并探讨影响长期结局的临床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6例新诊断成人癫痫患者,单药治疗3年无发作152例(48.1%),其中每日剂量≤25%DDD组(A组)9例、25%DDD<每日剂量≤50%DDD组(B组)89例、50%DDD<每日剂量≤75%DDD组(C组)44例、每日剂量>75%DDD组(D组)10例,3年无发作率分别为2.85%(9/316)、35.04%(89/254)、44.90%(44/98)和30.30%(10/33),B组3年无发作率明显高于A组(P=0.000),B组与C组3年无发作率无明显差异(P=0.088),C组与D组3年无发作率也无明显差异(P=0.142)。93.42%(142/152)的患者在75%DDD内获得3年无发作。单因素分析显示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与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儿童癫痫的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4-04—2015-08收治的15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丙戊酸镁组50例(A组)、拉莫三嗪组50例(B组)与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组50例(C组)。统计3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C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与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儿童癫痫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丙戊酸镁联合苯妥英钠治疗外伤性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07-02-2011-02我院住院和门诊外伤性癫患者1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丙戊酸镁治疗组(A组)50例,苯妥英钠治疗组(B组)50例和联合两药治疗组(C组)50例.观察统计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控制癫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的效果方面,3组患者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方面,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联合苯妥英钠治疗外伤性癫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在儿童部分性癫痫应用拉莫三嗪(LTG)与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初诊部分性癫痫患儿,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LTG与OXC单药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1a后临床疗效、对脑电背景活动的影响、脑电图间歇期痫性放电(IEA)改善情况及药疗安全性。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与IEA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66.67%,略高于B组的80.00%、6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脑电背景活动α波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治疗后的脑电背景活动θ波、δ波频率均显著升高,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期间所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莫三嗪与奥卡西平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患儿,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脑电图间歇期痫性放电,且药疗安全性相当,但LTG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脑功能等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AEDs)单药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143例新诊断癫痫患者,分为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PA)、托吡酯(TPM)和拉莫三嗪(LTG)治疗组,其中CBZ用于癫痫部分性发作,VPA用于癫痫全面性发作,而TPM和LTG用于各种类型癫痫发作,至少观察1年。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比较治疗后癫痫初次发作时间、治疗失败时间,同时比较各组患者达"6月、1年无发作"比例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组AEDs单药治疗后至癫痫初次发作时间、治疗失败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BZ、VPA、TPM和LTG组"6月无发作"率分别为80%、78%、87.9%、63.3%(均P0.05);"1年无发作"率分别为70%、66%、66.7%、50%(均P0.05)。TPM组不良反应率为63.3%,高于CBZ组(20%)、VPA组(24%)(均P0.01),而LTG组不良反应率为16.7%,与CBZ、VPA组相当(均P0.05)。结论从疗效和安全性综合考虑,新型AEDs治疗癫痫并不优于传统AEDs,其中TPM轻、中度不良反应还明显高于传统AEDs。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两种新药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与传统药物丙戊酸对初发癫痫疗效、脑电图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105例初发癫痫患者分为A、B、C 3组,A组采取左乙拉西坦治疗,B组给予拉莫三嗪治疗,C组行丙戊酸治疗,均连续用药6个月,比较3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同时治疗后随访1a,统计3组癫痫复发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3组(97.14%vs 91.43%vs 8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变化方面,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α波减少0.5Hz、θ波增多、δ波增多比例显著上升(P0.05),且与A组、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脑电图常规描记、诱发描记痫样波放电率均显著降低(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0%、25.71%,均显著低于C组的57.14%(P0.05)。3组随访1a癫痫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丙戊酸治疗初发癫痫疗效及随访1a复发率类似,均能明显抑制脑电图痫样波放电,但左乙拉西坦、丙戊酸对脑电图背景活动无明显影响,而拉莫三嗪影响明显;同时丙戊酸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丙戊酸镁联合苯妥英钠治疗外伤性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07-02—2011-02我院住院和门诊外伤性癫患者1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丙戊酸镁治疗组(A组)50例,苯妥英钠治疗组(B组)50例和联合两药治疗组(C组)50例。观察统计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控制癫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的效果方面,3组患者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方面,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联合苯妥英钠治疗外伤性癫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联合B族维生素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B12(甲钴胺)治疗,评估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记录2组治疗前后发病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发作频率分别为(2.85±1.09)分、(3.05±2.61)次/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癫痫药物联合甲钴胺治疗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疗效确切,可减少发作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输注时间与剂量对脑外科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后的影响。方法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180例,根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剂量和输注时间不同随机分为大剂量30min输注治疗组(A组)、大剂量3h输注治疗组(B组)和小剂量3h输注治疗组(C组),每组均60例,观察并分析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给药72h后白细胞计数变化值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C组体温变化值均小于B组,其中C组的体温变化值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当天A组和C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2.07%、52.54%,均低于B组的8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2.76%、64.41%,均明显低于B组的94.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脑外科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后效果最佳,而小剂量的给药方式对脑外科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预后效果最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吡仑帕奈(Perampanel,PER)单药治疗在儿童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新发、既往未使用过抗癫痫发作药物的局灶性癫痫患儿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2.4)岁,PER单药治疗组为PER组(23例),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单药治疗组为LEV组(23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PER组总有效率为87.0%(20/23),LEV组总有效率为73.9%(17/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PER组总有效率为78.3%(18/23),LEV组总有效率为60.9%(14/2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R组有2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嗜睡1例、头晕1例,通过暂时减少药物剂量、减慢加药速度,不良反应均消失。LEV组有3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均为不同程度的暴躁易怒,通过减慢加药速度,3~6个月期间2例患儿症状消失,1例患儿症状减轻。结论 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PER对于局灶性癫痫具有较好的抗癫痫效果,优于L...  相似文献   

11.
目的坦度螺酮与乌灵胶囊治疗癫痫共病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癫痫共病焦虑患者53例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基础上,A组26例给予枸橼酸坦度螺酮10mg,3次/d,口服;B组27例给予乌灵胶囊3粒,3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12周随访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分值变化、癫痫发作情况来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行肝功、肾功、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来评估两种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1)抗焦虑效果比较:A、B 2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抗焦虑效果于治疗4周、8周、12周后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发作频率比较:2组治疗12周后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后发作频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不良反应比较:A组于治疗后8周出现头晕1例,B组于治疗后4周、8周分别出现便秘1例、胃肠道不适1例,发生率分别为3.85%、3.7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给予抗焦虑治疗12周后女性发生焦虑的可能性大于男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枸橼酸坦度螺酮与乌灵胶囊均可改善癫痫共病焦虑患者的焦虑及缓解癫痫发作频率,两者间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别,安全性均良好;(2)女性可能是影响抗焦虑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诊治的12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至少半年,通过超声法测定所有患者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密度正常组与骨密度异常组,比较2组癫痫病程、发作类型、抗癫痫用药(种类、用药数量)、治疗时间等情况,分析癫痫患者骨密度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骨密度异常70例,正常50例。骨密度异常组GTCS、抗癫痫用药10a、多药使用比率分别为78.6%、55.7%、64.3%,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的62.0%、28.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发作类型、抗癫痫用药时间、用药数量为癫痫患者骨密度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骨密度均有一定的影响,临床需积极控制癫痫发作,特别是GTCS,建议尽可能选择单药治疗,最大限度缩短用药疗程,以有效预防骨密度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B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C组给予托吡酯治疗。对3组疗效进行评价;对3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3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0%、70%和75%,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3组各项疗效评价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55%、45%和15%,A组或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皮疹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疗效基本相当,但托吡酯的不良反应较少,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注射液对奥氮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奥氮平单药)、B组(奥氮平联合MECT)和C组(奥氮平联合MECT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各50例,观察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于治疗前、后评估各组疗效及认知功能,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PANSS总分及各项评分显著下降(P均0.05);B、C两组PANSS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及总分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A组(P均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不同方案治疗后,B组MCCB语言记忆、视觉记忆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A、C两组MCCB符号编码、语言记忆、视觉记忆、空间广度、数字序列评分较治疗前、及B组明显增高(P均0.05);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可减轻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5例,A组为缓慢加药组,B组为快速加药组,进行为期6周的研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不良反应评定量表(UKU)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评价齐拉西酮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ANS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F=85.978,P0.01);两组间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F=0.550,P0.05);两种不同给药方法与PANSS评分时间无交互作用(F=0.906,P0.05)。治疗前后体质量、血糖、血脂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显著高于B组62.5%(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缓慢加药与快速加药的疗效相当,但快速加药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抗癫痫药托吡酯(妥泰)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和24h动态脑电图(AEEG)变化。方法:用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实验,对38例癫痫患者给予托吡酯单药治疗,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后20周时癫痫发作频率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和AEEG的变化。结果:托吡酯单药治疗癫痫总有效率81.58%,不良反应较小;AEEG痫样放电率治疗前73.68%降至治疗后39.47%,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异常慢波治疗前26.32%,增加至治疗后55.26%,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托吡酯单药治疗癫痫有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并可使AEEG痫样放电减少和慢波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单用托吡酯或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期为儿童癫痫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08—2016-02收治的12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给予不同药物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托吡酯治疗组60例,左乙拉西坦治疗组60例。持续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维持治疗6个月后,乙拉西坦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托吡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中均发生不良反应,但总体症状轻,属于轻度不适,可较快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药托吡酯或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均可作为儿童癫痫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10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50例,分别给予常规急救治疗与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纳入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设为C组,对3组治疗前后的血清NSE水平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A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A、B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B组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清NSE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癫痫持续状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血清NSE水平的降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01—2014-07收治81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1)与B组(n=40)。B组予以单纯药物治疗,A组行支架置入治疗,比较2组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及NIHSS评分。结果 A组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7.1%,显著低于B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血管狭窄率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管狭窄率与NIHS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与B组0.0%(0/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血管狭窄程度大幅降低,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且神经功能缺损获得明显改善,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04—2013-06我院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110例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围手术期实验组预防性使用丙戊酸钠药物,对照组使用安慰剂预防癫痫发作。预防性治疗6个月,比较2组术后治疗癫痫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1个月未发生癫痫,术后3个月2例,术后6个月3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对照组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丙戊酸钠可显著降低癫痫发生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