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1~2016年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4个年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分析STEMI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结果本研究共抽取AMI病历758例;其中STEMI 558例,2001~2016年间,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上升(P0.05),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由24 h缩短至12 h(P0.0001)。未行再灌注治疗率无明显差别,2001年38.9%,2006年16.7%,2011年35.7%,2016年38.4%(P=0.34),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由0增至39.4%(P0.002)。24 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79.2%增至96.9%(P0.0001),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使用率由0增至96.9%(P0.001),他汀类使用率由0增至96.6%(P0.001),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由52.1%增至72.4%(P0.001),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率由54.9%降至43.3%(P0.002)。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死亡率分别为8%、10.2%、9.2%、7.1%(P=0.76),放弃治疗率2%、6.1%、7.3%、8.1%(P=0.53),死亡与放弃治疗率10%,16.3%,16.5%,15.2%(P=0.76)。结论 2001~2016年,该院STEMI患者医疗质量有改善,但与指南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001、2006和2011年,北京市三家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调查北京市3家协作医院,2001、2006、2011三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家协作医院的590份STEMI病历。2001-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4岁上升到68岁(趋势P=0.0215),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呈上升趋势。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再灌注治疗率无明显变化。24h内氯吡格雷由0.7%上升至82.2%(趋势P0.0001)、他汀由52.9%上升至91.4%(趋势P0.0001)。24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94.1%下降至77.3%(趋势P0.0001)、β受体阻滞剂由82.9%下降至67.3%(趋势P=0.0128)。平均住院时长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4d、10d、10d(趋势P=0.0014)。2001、2006和2011,年住院7d内病死率分别为15%、21%、19%,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16%、24%、23%,调整后两者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001、2006和2011年,北京市三家医院STEMI住院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再灌注治疗率无明显变化,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近12年来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自2003年4月至2015年3月行直接PCI的全部STEMI患者资料,根据STEMI的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第一组(2003年4月至2007年3月,362例)、第二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424例)和第三组(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417例),分析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药物和PCI情况以及30 d预后的变化趋势。结果入选1203例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平均年龄(62.2±12.6)岁,男954例(79.3%)。三组吸烟患者比例分别是62.4%、60.8%、54.0%,有显著降低趋势(P=0.015)。三组患者β阻滞药的使用率分别为90.9%、89.9%、85.9%,有显著降低趋势(P=0.02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的使用率分别为87.8%、86.3%、70.3%,有显著降低趋势(P0.001);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使用率分别为10.8%、51.7%、60.0%,有显著上升趋势(P0.001),但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及他汀类的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成功率分别为89.0%、92.0%、98.3%,有显著升高趋势(P0.001)。症状-球囊扩张时间分别为270(180,480)min、270(180,450)min、360(240,540)min,有显著延长趋势(P0.001);症状-入门时间分别为150(90,330)min、150(90,287)min、180(114,360)min,有显著延长趋势(P=0.010),但入门-球囊扩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在30 d预后方面,全因死亡率分别为9.1%、3.8%、2.9%;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6.9%、2.8%、2.2%;再发心肌梗死率分别为2.5%、1.2%、0.2%;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8.2%、14.2%、11.3%,均有显著降低趋势(均P0.05)。校正相关基线因素后,30 d全因死亡率仍有下降趋势[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0.54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82~0.765,P=0.001]。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RR 0.397,95%CI 0.214~0.739,P=0.004)和第三组(RR 0.328,95%CI 0.167~0.676,P=0.001)的30 d死亡风险均降低。结论在12年间,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的30 d总死亡率有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东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全国代表性的STEMI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三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2家协作医院的2 820份STEMI病历纳入研究。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6岁升至68岁(P0.01),女性患者比例由31.4%升至35.8%(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逐渐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由0%增至27.5%(P0.01),再灌注治疗率由49.7%升至58.8%(P0.01)。阿司匹林使用率由80%升至87.8%,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72.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16.7%升至89.6%,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41.5%升至55.5%(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由58.3%升至69%(P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天内病死率分别为6.8%、8.3%和5.7%,死亡+放弃治疗率分别为10.2%、12.4%和9.5%。调整后,2001年~2011年的7天病死率、死亡+放弃治疗率均无下降趋势。结论:既往十年间,我国东部农村STEMI住院患者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有效药物使用严重不足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001~2011年辽宁省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他汀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7家协作医院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结果 7家医院共计1 284例适宜他汀治疗的AMI患者病历纳入研究。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3.18%增加到2006年的93.44%和2011年的96.22%(P<0.000 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患者他汀使用率均逐年增加(均P<0.05)。未检测LDL-C患者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LDL-C检测的患者(P<0.000 1)。院内强化他汀的使用率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2006年的25.96%和2011年的57.99%(P<0.000 1)。多因素模型中,高脂血症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1.53,95%CI 1.09~2.13,P=0.013)。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较非PCI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2.70,95%CI 1.99~3.66,P<0.001)。心源性休克患者他汀治疗率明显降低(OR=0.43,95%CI 0.20~0.93,P=0.033)。结论 2001~2011年辽宁省AMI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增加,但2011年仍然有超过40%患者未接受强化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背景:男性和女性PCI术后脑卒中发生率和结局的比较数据有限。方法:我们对200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国家住院患者样本中选取了进行PCI住院治疗的患者,比较男性与女性PCI术后脑卒中发生率和院内并发症、病死率以及PCI术后脑卒中费用。结果:在8 753 574例PCI加权住院患者中,有49 097例(0.56%)伴有缺血性脑卒中。PCI术后女性脑卒中发生率较男性高,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女性为1.4%,男性为0.8%(OR=1.69,95%CI:1.62~1.77,P0.001),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女性为1.1%,男性为0.7%(OR=1.59,95%CI:1.52~1.63,P0.001),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0.5%,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为0.3%(OR=1.66,95%CI:1.61~1.72,P0.001)。风险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中西部城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城市STEMI住院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3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1家协作医院的3 073例STEMI病例纳入研究。2001—2011年,STEMI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2011年中位年龄63岁,女性比例24.7%。有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2001年的36.2%升至2011年的40.3%(趋势P值=0.031),有3个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从11.4%升至19.1%(趋势P值=0.001 5)。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比例由2001年的0.7%增至2011年的28.2%(趋势P值<0.001);溶栓治疗比例则由63.1%降至22.8%(趋势P值<0.001)。氯吡格雷使用率由2001年的1.4%升至2011年的91.4%(趋势P值<0.001);他汀类药物由22.5%升至96.6%(趋势P值<0.001);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2011年为56.9%,与2001年相比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72.5%降至2011年的68.5%(趋势P值=0.022);硫酸镁的使用率从26.7%降至20.4%(趋势P值=0.17)。肌钙蛋白检测率从2001年的12.6%增至2011年的58.2%(趋势P值<0.001)。7 d病死率2001、2006和2011年分别为8.3%、7.9%和5.4%,死亡加放弃治疗率分别为8.3%、10.3%和8.3%。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后,7 d病死率并无下降趋势。结论 2001—2011年,中西部城市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快速发展,新药使用大幅增长,但价格便宜、疗效明确的老药使用不足,且患者结局也并未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血栓形成引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特征及预后.方法 31例因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ST组)和93例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STEMI患者(对照组)接受直接PCI治疗.记录各例临床和PCI特征及1年随访结果.研究主要终点为院内及1年累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T组年龄较大(69.9±11.4岁比63.7±13.6岁,P=0.01),糖尿病(41.9%比22.6%,P=0.04)和既往心肌梗死史(29.0%比11.8%,P=0.02)明显增多;直接PCI后冠状动脉TIMI 3级血流显著降低(45.2%比92.5%,P<0.001).ST组院内死亡率(16.1%比3.2%,P=0.01)和MACE发生率(25.8%比7.5%,P:0.007)显著增高,术后1年总生存率及无MACE生存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7.4%比92.5%,P=0.016;59.4%比85.1%,P=0.001).结论 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治疗,其院内死亡及MACE发生率仍显著高于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的情况,评估不同强度他汀治疗与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的14 713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初始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观察高强度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40~80 mg或瑞舒伐他汀20 mg)和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其他他汀类药物和剂量)的应用情况,并据此分为高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根据治疗策略不同(175例患者治疗方式数据缺失),将患者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亚组(n=6 202)、溶栓亚组(n=1 435)、保守治疗亚组(n=6 901)三个亚组进行分析。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共2 394例(16.3%)患者初始应用高强度他汀治疗(高强度组),其余12 319例(83.7%)患者初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中等强度组)。24个月时,高强度组264例(11.0%)患者发生MACCE,中等强度组有1 783例(14.5%)发生MACCE(P0.01)。仅在保守治疗亚组中,高强度组24个月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中等强度组15.4%vs. 19.4%,P=0.0084),而在急诊PCI亚组(7.8%vs. 8.7%)和溶栓亚组(13.2%vs. 13.3%)中,两个他汀治疗组间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并非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37,95%CI:0.885~1.215,P=0.6513)。两种初始他汀用药策略与急诊PCI亚组、溶栓亚组、保守治疗亚组三个亚组患者远期预后均无关。结论:中国真实世界中STEMI患者住院后主要启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的初始用药强度与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发生率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93例高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用药以及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高龄患者随着时间的生存状况。结果高龄STEMI患者多数具有高血压(64例,占68.8%)和高脂血症(84例,占90.3%)。除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外,高龄急性STEMI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较高,达89.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多,分别达41.9%和28.0%。预后分析表明,2年内预后良好的患者占33.3%,住院期间死亡占32.3%,院外死亡占2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是药物保守治疗的高龄急性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3.18,95%CI 1.09~9.26,P=0.03),女性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是男性患者的3.18倍;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OR=67.17,95%CI 2.73~154.50,P=0.01)和未使用利尿剂(OR=0.06,95%CI 0.00~0.95,P=0.04)是高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接受药物保守的高龄急性STEMI患者女性往往较男性预后更差。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和未使用利尿剂是导致高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冠脉搭桥术后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特点和成功再血管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01月到2016年01月136例行冠脉搭桥术后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包括STEMI 和 NSTEMI)冠脉造影特点、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特征。结果:91.7%的STEMI患者和57.1%的NSTEMI患者罪犯血管是桥血管(P=0.001),其中,静脉桥血管是罪犯血管的比例超过动脉桥血管(210根静脉桥中82根 vs 165根动脉桥中4根。P<0.001)。自身冠脉成功行PCI100%,桥血管成功行PCI 86.1% (P=0.002)。院内死亡率8.1%,其中STEMI患者死亡率16.7%,NSTEMI患者死亡率6.3%(p=0.104)。PCI成功患者死亡率3.3%,PCI失败患者死亡率70% (P<0.001)。结论:冠脉搭桥术后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更可能是静脉桥血管,自身冠脉行PCI的成功率更高,成功行PCI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梗死相关血管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条件的STEMI患者180例,分为两组:常规PCI组100例,采用PCI治疗方式;乌司他汀+PCI组80例,在PCI方式上加用乌司他汀。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TFG)、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乌司他汀+PCI组术后白介素-6与常规PCI组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介素-10、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常规PCI组比较,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乌司他汀+PCI组TFG 0~Ⅰ级(5.0%比18.0%,P=0.016),TFGⅡ~Ⅲ级(95.0%比82.0%,P=0.028),TMPG 0~1级(7.5%比20.0%,P=0.024),TMPG 2~3级(92.5%比80.0%,P=0.002)患者比例较常规PCI组均有显著变化。术后乌司他汀+PC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4±4.6)mm比(54.6±5.2)mm,P=0.046],左心室射血分数[(62.2±9.8)%比(58.4±10.2)%,P=0.048)]与常规PCI组比较,均有显著变化。乌司他汀+PCI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在住院期间(1.2%比5.0%,P=0.038)、1个月(1.2%比3.0%,P=0.046)以及6个月(3.8%比12.0%,P=0.018)发生率均较常规PCI组显著降低。结论与常规PCI组相比,乌司他汀+PCI组相关梗死血管的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低,心功能改善较好,MACE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能否在入院时筛选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获益更大的高危患者。方法:应用TIMI危险评分对26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TIMI评分0-4分)及高危组(TIMI评分≥5分),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急诊PCI与溶栓治疗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TIMI评分高危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危组(14.4%:2.8%,P=0.001),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的(9.2%:26.3%,P=0.012)。而低危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与溶栓治疗则死亡率无显著差异(2.2%:3.9%,P=0.618)。结论:TIMI危险评分可作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估再灌注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并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008~2015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每月的前5例;出院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患者,每月的前5例。共938例纳入研究。结果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由65岁降至61岁(P=0. 045);肌酐由82. 70μmol/L降至70. 85μmol/L(P=0. 002);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从49. 2%升至59. 5%(P=0. 024),既往史中明确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比例从17. 5%升至32. 3%(P<0. 001)。治疗方面:STE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比例由68. 1%升至72. 2%。入院2 h内P2Y2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从80. 4%升至90. 3%(P=0. 002),Ⅱb/Ⅲa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从21. 3%升至30. 4%(P=0. 002),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的应用无明显改善。患者院内结局:院内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由9. 6%降至4. 6%(P=0. 023),院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15. 0%降至4. 6%(P=0. 023),院内出血的发生率由2. 9%降至0. 4%(P=0. 011)。2008~2015年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2013~2015年出院患者2年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5. 47%、10. 89%、10. 34%,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8~2015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ACS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有高血压史及冠心病史的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STEMI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加,P2Y2受体拮抗和Ⅱb/Ⅲa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但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类能明确降低死亡率的药物仍然存在使用不足情况,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仍存在差异。院内死亡率无改善,但住院期间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出血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1 189例,其中男性869例,女性320例。先比较女性与男性之间年龄,合并症等基线资料和典型症状,院内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再分析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68.51岁vs.60.76岁,P0.001),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高(24.4%vs.14.6%,P0.001;61.3%vs.42.2%,P0.001),脑力劳动者少(3.4%vs.23.7%,P0.001),吸烟和饮酒者少(27.2%vs.68.1%,P0.001;2.2%vs.27.0%,P0.001);女性患者中有明显诱因和出现典型胸痛者少(27.5%vs.35.9%,P=0.008;50.9%vs.68.2%,P0.001),出现并发症者多(41.9%vs.32.2%,P=0.002),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低(67.2%vs.77.7%,P0.001),院内病死率高(17.5%vs.7.9%,P0.001)。女性对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很明显(OR 2.459,95%CI 1.684~3.593,P0.001);校正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后,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消失(P=0.109),而年龄,高血压和低急诊再灌注治疗率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2,P0.001)。结论:女性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者多,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率低所致。女性不是造成STEM2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1-2011年南阳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及院内结局进行分析,旨在评价过去10年间该地区STEMI患者诊疗情况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2001、2006、2011年我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历,提取详细临床信息,分析其中STEMI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和院内结局。结果:本研究共抽取急性心肌梗死病历234份,其中217例STEMI患者。结果显示:2001-2011年,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的应用显著增加(阿司匹林:2001年79%,2011年94%,P0.05;氯吡格雷2001年0%,2011年95%,P0.05;他汀2001年31%,2011年95%,P0.05),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应用率仍比较低,且10年间无明显增加(β阻滞剂2001年51%,2011年55%,P0.05;ACEI类药物2001年61%,2011年59%,P0.05);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并无显著改变(2001年43%,2011年47%;P0.05);院内病死率10年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1年9%,2011年10%;P0.05)。结论:过去10年间,南阳地区STEMI患者院内再灌注率无明显增加,病死率无显著降低,二级预防用药显著不足。医疗实践与指南之间的重要差距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2006~2021年15年间于南阳市中心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特征,PCI情况和院内结局的变化。方法 分别随机抽样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06年、2011年、2016年、2021年行PCI患者的住院病历,筛选有效信息并分析15年间行PCI患者的临床特征、PCI情况及住院结局的变化。结果 按照随机抽样法共抽取在院期间行PCI病例936例,2006~2021年间,行PCI患者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降低,既往有卒中病史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既往心肌梗死过的患者比例明显下降(P<0.0001)。院内发生心力衰竭的比例逐年下降,在院期间阿司匹林及相关替代类药物应用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氯吡格雷及其替代类药物应用无明显变化(P=0.122),他汀类药物及ACEI/ARB类药物应用率明显升高(P<0.0001),多考虑干预单支血管,左前降支植入支架比例升高。支架的类型也逐渐替代为药物洗脱支架,绝大多数已更换为国产支架,住院天数及花费呈下降的趋势。结论 2006~2021年间南阳地区接受PCI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介入治疗手段逐步成熟,院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救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48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选的STEMI患者240例为观察组,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STEMI急救模式;以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选的STEMI患者240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方式进行急救。观察两组再灌注治疗情况,包括90 min内直接PCI率、就诊-心电图(ECG)时间、入院-导管球囊扩张时间(D2B)、PCI成功率,比较院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分析随访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随访2年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90 min内直接PCI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3.047,P 0.01),就诊-ECG时间、D2B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χ2/Z=4.737、10.608,P 0.05)。观察组PCI成功率、院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1.039,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8.710,P 0.01),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t=4.993,P 0.01)。观察组随访6个月内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5.013,P 0.01),且随访2年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82,P 0.05)。结论对行PCI的STEMI患者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STEMI急救模式,能缩短救治时间,减少MACE发生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患者院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3763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PCI或CABG)患者根据院内是否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对两组院内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非他汀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3.1%)、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3%)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4%、2.0%)。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住院使用阿司匹林以及住院使用他汀类药物是预测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利于降低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和成功再血管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AMI患者(包括STEMI和NSTEMI)冠脉造影特点、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特征。结果:91.7%的STEMI患者和57.1%的NSTEMI患者罪犯血管是桥血管(P=0.001),其中,静脉桥血管是罪犯血管的比例超过动脉桥血管(210根静脉桥中82根vs 165根动脉桥中4根,P0.001)。自体冠状动脉100%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桥血管成功行PCI 86.1%(P=0.002)。院内病死率8.1%,其中STEMI患者病死率16.7%,NSTEMI患者病死率6.3%(P=0.104)。PCI成功患者病死率3.3%,PCI失败患者病死率70%(P0.001)。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AMI患者,罪犯血管更有可能是静脉桥血管,自体冠状动脉行PCI的成功率更高,成功行PCI术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