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1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21例再次手术,其中13例血肿发生在术后6小时内;预后良好者153例,预后恶劣者57例,颅内压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有关,颅内压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50例经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放置脑实质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患者ICP,至ICP值持续稳定24h或患者死亡时结束。依据颅内压监测结果适当调整治疗,并观察患者术后1d、4d、7d颅内压与GCS评分、术后1d脱水前IC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ICP正常8例,未使用脱水剂,其余患者均使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应用2~11d,平均(5.4±1.8)d。监测过程中3例患者颅内压骤然升高,头颅CT复查发现颅内再出血,立即进行二次手术。患者术后1d、4d、7d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r=-0.4621,P0.05),即ICP越高,GCS评分越低。术后1dICP越高,预后越差。结论颅内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对指导术后治疗、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09—2017-09 80例颅脑外伤术后迟发性血肿并再次手术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测定患者颅内压,观察组给予连续性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发现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在12h内发现迟发性血肿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压监测可以早期发现颅脑外伤术后迟发性血肿,有利于患者及时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后窝血肿手术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收治的20例颅后窝血肿病例资料,其中外伤2例,自发性脑出血18例。均先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电极置入,再行后入路血肿清除术。根据颅内压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非计划二次手术病例。颅内压监测3~10 d,平均6.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出血。1例病人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症处理后治愈。随访1~12个月,根据GOS评价预后: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1例。结论颅后窝血肿手术联合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优势明显,可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疗效与预后转归。因此,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在老年颅脑损伤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对57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重型52例,中型4例,轻型1例)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指导脱水药物应用和开颅手术。结果57例中死亡19例,GCS评分3~5分29例中,死亡13例,死亡率45%;GCS评分6。8分23例,死亡6例,死亡率26%。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1分19例,2分1例,3分2例,4分14例,5分21例。结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有创进行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创伤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55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在3~5分者22例,GCS评分6~8分者10例,GCS评分9分者23例;行脑室型ICP传感器置入8例,脑实质型ICP传感器置入47例。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4~5分]和预后不佳组(GOS评分1~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的波动情况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GOS评分5分)6例(11%),中残(GOS评分4分)15例(28%),重残(GOS评分3分)9例(17%),植物状态(GOS评分2分)7例(13%),死亡(GOS评分1分)18例(31%)。两组的颅内压数值在置入时初始、术后变化的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颅内压波动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颅内压实时监测能够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时反映大脑顺应性变化及血流供应状况,有效指导阶梯治疗操作;同时也是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应用脱水治疗,若持续25mmHg,应用脱水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显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加重的患者施行手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经验决定脱水和手术方案。比较2组脱水药物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人均甘露醇使用剂量为(30.4±16.3)g/d,较对照组的(45.8±15.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高高龄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并可评估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 从107例颅脑外伤的患者中筛选出68例重型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34例患者均入院24 h内行颅内压监测,依据监测结果 控制颅内压,适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对照组3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79.41%.试验组中,死亡12例,病死率3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动态颅内压监测的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颅内压监测的时间为5~8d,平均(6.7±1.4)d,未发生颅内感染以及监测导管放置导致的大出血。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4例,中残11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动态颅内压监测,可早期诊断迟发性颅内血肿,指导药物治疗,减少术后并发征,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资料完整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均采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引流术后的血肿清除率、颅内压值、甘露醇使用病例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脑室探头血肿穿刺引流23例,血肿穿刺联合对侧脑室探头脑室引流9例。平均手术时间28.3 min,术后24 h内CT复查平均血肿清除率65.25%,NICU病房平均住院天数6.3 d,使用甘露醇治疗7例,术后颅内压<20 mmHg 30例,≥20 mmHg 2例。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20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能指导控制引流量,避免颅内压波动和再出血风险,指导药物治疗来降低并发症,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并改善预后,两者有效结合是高血压脑出血重要的微创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术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行手术治疗后入住重症监护中心60例患者,其中30例行无创性动态颅内压监测为观察组,30例行有创性动态颅内压监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脱水剂用量及应用时间。结果 2组在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和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颅内压检测仪可有效反映颅内压的变化,在指导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行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资料,随机分为颅内压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79例。比较两组脱水剂使用剂量、并发症发生率及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和剂量显著减少,而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GO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反映颅内压变化,对病人临床救治及判断预后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重症颅脑损伤65例,其中34例人院后予早期机械通气治疗(早期通气组),31例手术时行机械通气治疗(后期通气组)。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1h内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早期机械通气患者治疗后恢复程度好,良好、轻残率高于后期通气组;重残、死亡率低于后期通气组。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暂时降低颅内压,增加全身氧供,缓解重症颅脑损伤的继发性脑损害,为及时手术治疗争取了时间,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与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入院后急诊手术治疗,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血肿量较少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复查CT示大面积脑梗死形成后,行去大骨瓣减压术。药物治疗包括予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持血容量稳定。伤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死亡5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7例,良好2例。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术后抗血管痉挛,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结合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机制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石家庄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6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进行颅内压常规监测,研究组使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段内的颅内压水平以及1w内脱水剂甘露醇用药状况以及GC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9.8%,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8.8%,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6.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8%,对比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0h,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区别(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40及60h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用药状况以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结合有创态颅内压监测,能够对颅内压变化状况做到及时检测了解,便于第一时间实施颅内压降压治疗,利于患者预后,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结合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可行性。方法选取5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无创颅内压监测,分析其治疗后的压力变化及疗效。结果术后存活53例,存活率96.3%,死亡2例。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7例,Ⅱ级29例,Ⅲ级12例,Ⅳ级3例,Ⅴ级2例。术后ICP在24~48h内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镜手术结合无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病后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动态监测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0‐03—2013‐03收治的221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1112例和未监测组1102例,对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脱水剂的用量、时间及预后情况(预后良好、预后恶劣、再次手术)及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高渗性昏迷、急性循环衰竭等)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颅内压动态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分为有创监测组328例和无创监测组784例,分析两种监测方式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结果监测组患者脱水剂(20%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高于未监测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脱水剂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低于无创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创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行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患者详尽的IC P值,指导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无创监测较有创监测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颅内压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情况,记录术后1、3、5d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1、3、5d颅内压[(21.33±2.95)、(18.62±2.65)、(16.56±2.35)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66±3.23)、(29.19±3.11)、(27.72±2.89)mmHg](均为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4.8%(1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8/31)(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单侧外伤骨瓣减压窗手术,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患者两侧颅内压梯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50例(观察组),对照组30例,入院时、以后每天分别监测左右通道诱发电位,观察N2波潜伏期所对应的颅内压值,计算出颅内压差值大小与病情发展趋势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两侧压力差大于对照组,血肿增大的23例,其两侧压力差也增高。血肿清除后和保守治疗血肿缩小,其压力差也减少。结论 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是简单有效的监护技术,可以作为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工具,能较准确的反映颅内压和颅内压差,及早发现脑疝前驱期,对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