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罕见的铜代谢异常,其特征是铜在肝脏、大脑和其他器官中的异常积聚。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以肝脏和神经系统异常临床表现为主要特征。肝型表现为肝细胞功能障碍,范围从脂肪变性到肝炎、纤维化及急性肝衰竭,神经型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震颤、说话困难、肌肉僵硬及性格变化[1]。该疾病由ATP7B中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在大多数人群中估计患病率为1/30000,在普通人群中突变载体频率为1/90[2]。  相似文献   

2.
<正>结节性硬化综合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各种非神经组织错构瘤及良性肿瘤性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最早由VonRecklinghausen报告,而后由Boureville进行更详尽的描述,故又称Boureville病[2]。除骨骼肌、周围神经及脊髓外,所有分化于3个胚层的组织或器官如脑、皮肤、肾脏、眼、肺、心脏、肝脏、骨骼等均可以累及。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容易误诊。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结节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本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1病例资料患者,男,37岁,农民。因胡言乱语2 d,发作性抽搐1 d  相似文献   

3.
<正>肝豆状核变性( HLD) 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1-3],由位于 13q14. 3 编码 ATP7B 基因突变所致[4]。HLD 的全球患病率为 1 /30000 ~ 1 /10000[5]。但近期英国一项研究[6]发现,HLD 的患病率为 1 /7026。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降低致残率。但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不典型性以及基因的不完全外显性,往往导致误诊甚至漏诊。目前基因测序成为诊断及筛查的有力工具,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 HGMD) 共收集 995 个 ATP7B 突变[7],突变分散在整个基因中,其中单核苷酸错义和无义突变最常见,其次是插入 /缺失,剪接突变少见[8]。H1069Q 突变在欧洲人后裔中最常见,Arg778Leu 错义突变为亚洲人群常见突变[1],使其存在明显的地区及种族差异性、不同的人群、突变位点及其突变类型不同。本文回顾性分析 1 例以头部不自 主 抖 动 ...  相似文献   

4.
铜蓝蛋白的代谢和低铜蓝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铜蓝蛋白在人体铜的转运和铁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和Menkes综合征均可表现为血浆铜蓝蛋白降低。其中,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是铜蓝蛋白基因变异导致铁异常沉积于脑、肝脏等组织所产生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痴呆、舞蹈样动作、糖尿病、视网膜变性等。肝豆状核变性因其不典型的肾脏、血液、骨骼、精神等系统损害的表现常被误诊。本文介绍了铜蓝蛋白的代谢和表现为低铜蓝蛋白血症的几种神经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1]。其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异常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海马锥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及神经元缺失[2]。A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治疗花费高等特点。AD的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65岁以上老年人群AD患病率约为5%,而在85岁以上人群中甚至高达20%[3]。研究报告显示,到2050年,预计每33 s就会出现1例新的AD病例[4]。随着对AD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亦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好发于青少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铜代谢障碍导致铜离子在机体各脏器异常沉积引起多系统损害。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硬化及豆状核变性。不同地区、种族及个体差异,铜离子沉积的速度、部位及程度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肾脏损害及角膜K—F环;生化特征表现为血浆铜蓝蛋白及血清铜离子水平低下,24h尿铜排出量增加。[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帕金森病是第二大进展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运动功能障碍~[1]。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左旋多巴药物替代治疗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2],但是随着病程进展,而且药效随之减退,长期服药可导致异动症和波动现象~[1]。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结合对基底节环路和帕金森病病理生理的认识,Benabid等~[3]发现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与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亦称Wilson病)是以铜离子代谢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机制是由于Wilson基因(13q4.1)突变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ATPTB蛋白或ATP7B酶)发生改变,引起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和胆管排铜障碍,使铜离子在肝、脑(尤其是基底节)、肾、角膜等组织中沉积;临床表现为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F环等。肝豆状核变性好发于青少年,亚洲国家(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据我院李洵桦等统计,肝豆状核变性占我院神经遗传病门诊的10.14%,仅次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名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 ,WD),为 atp7b基因缺陷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在国际上属于罕见疾病,在中国是神经系统遗传病中仅次于肌营养不良的第二常见疾病。其特征为胆汁铜排泄和肝内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过量的铜在肝脏、脑、角膜等组织器官内积蓄,导致肝病及锥体外系症状等肝外表现。早期诊断与排铜治疗对改善WD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然而该疾病复杂的表现型使其诊断颇为困难,不同个体间的疾病转归也可迥异。近十年来,分子遗传学方法与临床疾病研究的结合愈发紧密,从分子水平准确识别并预测疾病的发展,进而采取更为有效的个体化干预,是分子遗传学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核心。本文就W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解读《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豆状核变性[HLD,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编号:277900]又名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10万~1/3万[1],致病基因携带者约1/90[2],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越来越多见.好发于青少年,是至今为数不多、可治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之一,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晚期或不恰当治疗可致残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以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及时合理的治疗对肝性脑病预后尤为重要[1]。研究显示:肝性脑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内啡肽和强啡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神经系统中β-内啡肽可能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积聚与肝性脑病的[2-3]  相似文献   

12.
"软双相抑郁"的临床相关因素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双相疾病具有时相转换的可能性[1] ,因此有人提出“软双向 (softbipolar)”[2 ] 、“假单相双向障碍 (pseudo -unipolarbipolardisorder)”[3] 或“假性单相障碍 (falseunipolardisorder)”[4 ] 等概念。为此 ,我们对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抑郁 (即软双相抑郁 )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并与反复发作抑郁症作对照分析 ,目的是发现双相抑郁在未发展为双相抑郁之前即“软双相抑郁”的有关特征 ,以助于临床实践中早期认识 ,及时采取防治对策 ,预防疾病转相。1…  相似文献   

13.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沉积在组织中,而引起肝脏和神经病学的改变,为了进一步明确Wilson病的神经病学与精神病理学之间关系,本文作者用MMPI对有或无神经病学症状的病人,进行分别测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精神障碍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 ,精神障碍伴有神经病理改变 ,和有关的神经疾病有共同的病理过程[1 ]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 ,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1% ,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约为6% ,我国为3% ~5% .有25% ~30% 的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行为 ,11% ~19% 自杀身亡[2 ]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最重要的致残疾病 ,对于个体和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3 ] .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疾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1/5有认知功能损害.65岁以后,每增加5岁 ,痴呆的风险就会翻倍.8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痴呆患病率达到40% [4 ] .  相似文献   

15.
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铜代谢紊乱为特征,组织内铜持续增高,对肝脏、脑、肾脏、眼和其他器官产生毒性作用。儿童以肝脏损害最常见,表现形式可从单纯转氨酶升高到暴发性肝炎,但神经症状不常见。1956年以来仅有5例成人有肝脏损害表现的Wilson病用青霉胺后出现神经症状的报道,未见导致儿童神经系统损害的报道。现作者报道1例有肝脏损害的儿童Wilson病使用青霉胺后出现神经症状,停药并改用锌治疗后神经症状消失。 患儿,男性,9岁,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因单纯转氨酶升高(约为正常值的两倍)入院。查体仅有肝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由Smoker于1986年命名, 是一种罕见的动脉疾病, 以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和弯曲为特征, 发病率为0.05%~18.00%[1]。V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其病理机制可能涉及到血管内部弹性层退化, 网状纤维缺乏以及平滑肌萎缩等[2]。VBD临床表现复杂, 以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 其次为脑神经和脑干进行性压迫、脑出血、脑积水等, 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变异性[3]。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VBD的主要手段[4]。高分辨率MRI(high resolution MRI, HRMRI)对于判断颅内动脉附壁血栓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本文报道1例在HRMRI指导下抗凝治疗的VBD患者, 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VBD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7.
<正>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以及内脏组织中广泛分布嗜酸性透明核内包涵体[1]。临床疑似NIID时,可借助MRI图像的特征性改变及皮肤病理活检协助并明确诊断[2]。  相似文献   

18.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以髓鞘脱失、轴索损伤、不同程度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及进行性神经功能残疾为主要病变特征[1]。目前髓鞘脱失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2-3]MS存在着自由基产生过多、氧  相似文献   

19.
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较常见的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以脑、肝脏及其他组织细胞内渐进性铜蓄积为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豆状核变性为主的锥体外系症状和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消化系统症状多见。目前临床上关于WD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这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20.
进行性皮质下胶质增生 ( PSG)为一种罕见的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类似于 Pick病 ( Pi D) ,但又与 Pi D的病理特征截然不同。194 9年 Neumann等 [1、2 ]报告 3例皮质下白质和灰质核团明显的胶质细胞增生患者并称为 Pi D 型。 1967年 Neum ann和 Cohn再次报告 4例 ,首次提出 PSG的概念 ,后者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目前有数十例散发性和家族性 PSG病例报告 ,家族性 PSG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 1 0 ] 。现就近年来国外有关 PSG资料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Revesz等 [7] 认为 PSG为朊蛋白疾病的某种亚型而非Pi D的亚型。近年来 ,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