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护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护组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预后优于无颅内压监护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可廓清血性脑脊液,避免了脱水剂的过度应用,减少脑的继发性损害,从而减少病残率与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理想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无颅内压监测组32例,未应用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组28例,加用颅内压持续监测,比较两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与无颅内压监测组相比,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根据颅内压控制引流速度、合理应用脱水剂及控制血压、保证有效满意的脑灌注压,进而降低了再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患者57例(监测治疗组)、镇静镇痛治疗患者6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以及甘露醇使用等情况。 结果监测治疗组1月及6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等均显著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且甘露醇使用量、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动态把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变化情况,能够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同时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监测、脑灌注压在丘脑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1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监测组)在保证脑灌注压(CPP)9.23~12KPA条件下持续颅内(ICP)及平均动脉压(MAP)监测,并在保持ICP0.8~2KPA情况下,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出血行双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对98例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对照组),持续血压监测,控制血压于发病前水平或低于入院水平20%,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同时评价在保证脑灌注压条件下颅内压监测在丘脑出血救治中应用价值。结果监测组死亡率5.6%(9/161)低于对照组死亡率18.3%(18/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保证脑灌注压、颅内压监测下血压控制可改善丘脑出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小脑出血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根据ICP值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全组死亡5例,其中3例为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1例为脑干功能衰竭,1例为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颅内压监测5~14d,平均7.8d,无探头植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2例发生颅内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平均8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1例。结论小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颅压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 d,平均5.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术后发生感染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包括良好和轻残)65例,占54.17%;恢复不良(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25例,占20.83%;死亡30例,占25.00%。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手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措施的实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52倒手术治疗分析: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取决于出血部位是否接近脑室;手术方式选择与出血部位、血肿大小、血肿侵入脑室系统的范围及性状有关;Ⅲ、Ⅳ脑室及中脑导水管铸型是临床预后的决定因素;尽快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是治疗高血压出血破入脑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并降低死亡率。方法:该组4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人用开颅血肿清除,血肿内引流、脑室外引流等手术方法加术后脑室内尿激酶注入、腰穿等方法。结果:优9例占22.5%,良15例占37.5%,差6例占15%,朱醒1例占2.5%,死亡9例上22.5%。结论;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 342例s 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分为破入脑室组(455例,33. 9%)与未破入脑室组(887例,66. 1%),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破入脑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5. 1±26. 7) d、出院时mRS评分4(3,5)分、死亡率14. 1%,未破入脑室组分别为(20. 9±21. 8) d、3(2,4)分及2. 5%,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破入脑室(OR=2. 521,P=0. 000)为s 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未破入脑室组与破入脑室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 24 h(OR=0. 566,P=0. 001 vs OR=0. 547,P=0. 032)均为两组保护因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OR=5. 146,P=0. 004 vs OR=11. 013,P=0. 000)、血肿形态不规则(OR=2. 053,P=0. 000 vs OR=3. 648,P=0. 000)、肺部感染(OR=2. 356,P=0. 000 vs OR=1. 994,P=0. 012)均为危险因素。对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密度、入院GCS评分作森林图亚组分析,仅血肿部位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预后总体差于未破入脑室者,破入脑室是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出血部位破入脑室与未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有明显不同;病程 24 h为破入脑室和未破入脑室预后的保护因素,而入院GCS评分≤8分、肺部感染、血肿形态不规则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伴发脑室出血的概率以及脑室出血的解剖部位并对脑出血病人的预后进行评估。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长沙市第四医院脑血管疾病中心7年来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的CT结果和临床病例资料,对病人进行遴选,统计破入脑室的概率以及出血的解剖位置和破入脑室的关系和病人的预后情况。结果共统计了307例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其中39.7%伴有脑室出血。通过统计得出丘脑和尾状核的出血最容易破入脑室(分别为52.7%和100%)。在病人发病后第三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和mRS预后评分,分值越高提示预后越差。伴有脑室出血的病人的平均mRS评分是不伴有脑室出血的病人的近2倍。结论很多自发性脑出血的病人都伴有脑室出血,这种出血发生概率和脑出血的量和部位密切相关。脑出血的病人如果合并脑室出血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术; 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内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 08±3. 46) d,对照组为(14. 44±4. 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血肿清除联合侧脑室颞角颅内压传感器植入引流术治疗破入脑室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3月~2016年3月共收治破入脑室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58例,将其分为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和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联合侧脑室颞角颅内压传感器植入引流术组,其中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组30例,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联合侧脑室颞角颅内压传感器植入引流术组28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骨瓣去除率、死亡率、日常生活能力(ADL)良好率和脑积水发生率。结果大骨瓣血肿清除术组血肿清除率、骨瓣去除率、死亡率、ADL良好率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90%(27/30)、40%(12/30)、3.3%(1/30)、66.7%(20/30)和10%(3/30),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联合侧脑室颞角颅内压传感器植入引流术组血肿清除率、骨瓣去除率、死亡率、ADL良好率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89.3%(25/28)、0%(0/28)、3.5%(1/28)、71.4%(20/28)、0%(0/28),骨瓣去除率和脑积水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联合侧脑室颞角颅内压传感器植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20%~25%[1],急性期的死亡率高达30%~40%,其致残率与死亡率高居所有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2],如何最大程度化挽救患者性命,减少患者的花费,降低其后遗症,采用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我科从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对10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特别是丘脑及尾状核出血后极易破入脑室,病残率及病死率极高[1,2].传统神经外科手术需经内囊处理,创伤大且难以施行脑室引流;神经内镜微创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已成为脑出血疾病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3,4].我们应用了自制的透明硬质通道作为工作通道,在“空气环境”下为内镜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同时能使用较粗的吸引管进入血肿腔,有效地清除脑室内和脑室壁内(丘脑或尾状核)的血肿.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对8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经验教训,现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09-07—2013-02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监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脱水药物的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甘露醇的总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脱水药物的用量,且能更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ICP监测技术对23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监测,根据术后监测ICP值波动范围,指导临床脱水药物应用或及时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监测ICP 24 h,每2 h 1次,根据ICP监测平均值,术后6 h ICP出现峰值。术后1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1例,Ⅱ~Ⅲ级(部分恢复自理能力,需人帮助,轻残)15例,Ⅳ~Ⅴ级(卧床或植物生存状态,重残)3例,死亡或自动出院4例。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应用ICP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ICP)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脱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4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监护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CT检查,结合ICP决定手术方式,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CT检查决定手术方式。监护组根据ICP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去骨瓣手术率、二次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及内环境紊乱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下钻孔引流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资料。发病24 h内行血肿腔钻孔置管引流,同侧侧脑室植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导管并指导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计算术后24 h内及拔管前血肿清除率,统计手术时间、颅内压值变化及甘露醇使用病例数。术后6个月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预后。结果术后24内血肿清除率平均61.87%。拔管时血肿清除率:80%(40例),60%~80%(6例),无血肿再扩大病例。手术操作平均33 min。初始颅内压值:20 mm Hg(6例),≥20~30 mm Hg(32例),30 mm Hg(8例)。术后颅内压值持续20 mm Hg(41例),≥20 mm Hg(5例),使用甘露醇(5例)。术后6个月ADL评分:Ⅰ级:(3例),Ⅱ级:(30例),Ⅲ级:(11例),Ⅳ级:(1例),Ⅴ级:(1例)。结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下钻孔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有利于精确调控术中血肿抽吸及指导术后治疗,可改善预后。符合目前精准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1对象与方法 本科于2002年1月~2006年6月收治38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人,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0~79岁,平均55.6岁;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3~25年。规律服用降压药20例,不规律服药18例。其中8例在停药后3~4d发病。3例为第2次发病。发病到入院时间1~48h,平均3.5h。GCS4~7分5例,8~11分15例,12~15分18例。出血位于基底核区25例,左侧额颞叶6例,右侧颞叶7例,均破入脑室系统。血肿量28~100ml,平均35ml。  相似文献   

20.
的探讨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影像学特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1)A组血肿以脑室系统为主,脑室外血肿量小于30ml者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2)B组血肿以脑室系统为主,脑室外血肿量大于30m1者行血肿清除术+对侧脑室外引流术;(3)C组血肿以脑实质内为主,为单侧脑室积血,第Ⅲ、Ⅳ脑室无铸造形,脑室外血肿量大于30ml者行血肿清除术。结果A组恢复良好率59.40%,不良率18.7%,病死率21.9%;B组恢复良好率58.40%,不良率20.8%,病死率20.8%;C组恢复良好率57.1%,不良率23.8%,病死率19.1%。结论对脑出血破入脑室者根据头颅CT影像学特征,并结合脑室内、外血肿情况综合分析,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