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规大骨瓣减压术与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01—2018-10间淅川县中医院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行常规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4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2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与第30天,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昏迷指数,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性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病人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3例,分别采用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性双侧减压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定病人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随访1年,测定术后不同时期病人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长度分别为(1. 90±0. 34) cm和(12. 81±2. 41) 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8. 25±16. 74) ml和(180. 45±20. 26)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 72±0. 36)天、(6. 32±1. 07)天和(2. 81±0. 52)天、(8. 90±0. 96)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 33%和9. 30%,手术疗效分别为90. 70%和86.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1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天评分分别为(3. 04±1. 26)分和(3. 91±1. 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ODI评分分别为(13. 51±2. 26)分和(10. 79±3. 52)分,对照组分别为(14. 11±3. 23)分和(10. 94±2. 47)分,与术前[观察组术前(32. 14±5. 15)分,对照组术前(33. 31±4. 9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椎间隙高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疗效与开放性双侧减压固定术相当,但创伤小,疼痛轻,同时可缩短病人术后恢复时间,对病人远期脊柱稳定性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2例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单侧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重度残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天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7天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和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50例。抽取2014-10—2016-05间接受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抽取2016-07—2018-02间采用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术后6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改良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发生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控制性阶梯式去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在控制性阶梯式去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与常规去大骨瓣快速减压术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术后脑梗塞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控制性阶梯式去大骨瓣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去骨瓣减压术中出现的恶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及术后脑梗塞等情况,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固定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89例,将89例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对照组45例,接受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67. 53±8. 47)分钟,出血量为(170. 25±23. 67) ml,对照组分别为(102. 41±8. 05)分钟和(430. 58±26. 37)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疗效为差等的病人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疗效的优良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为83. 22±12. 05,对照组为80. 45±15. 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更短,术中损伤更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不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在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11—2017-12间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2组患者均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促进临床症状早期缓解,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本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阶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5天,两组患者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0天,观察组GC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P0.05);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2.50%,同对照组15.00%比较,明显较低(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与死亡率分别为22.50%,5.00%,同对照组5.00%、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1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1例,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观察组49例,行PFNA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一般情况、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时间(48. 59±5. 54)分钟、术中出血量(96. 58±3. 55) ml、术后下地时间(6. 54±1. 55)天、住院时间(7. 26±1. 22)天、骨折愈合时间(11. 23±2. 44)周;对照组分别为(78. 59±5. 56)分钟,(117. 89±3. 58) ml,(10. 59±1. 54)天,(15. 59±1. 24)天和(13. 59±2. 47)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病人优良占57. 14%,较好占30. 61%,尚可占10. 20%,差占2. 04%,对照组分别为39. 22%、27. 45%、23. 51%和9. 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病人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FNA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应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疗效的差异。方法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病人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开腹手术,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术中各项指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 3%,对照组为68. 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病人住院时间为(4. 9±1. 3)天,术中出血量(14. 6±2. 2) ml,对照组分别为(7. 6±1. 4)天和(31. 2±4. 1)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4%,对照组为26. 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研究组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临床各项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病人去骨瓣减压术(DC)后早期行颅骨修补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DC术后STBI病人12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DC术后早期(1~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对照组65例,DC术后晚期(3~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天,测量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及大脑皮质、基底节区、丘脑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到达峰值时间(TTP)、通过时间(MTT)。结果术后14天,观察组患侧与健侧MCA的Vm分别为(70.13±9.25)cm/s、(69.45±9.96)cm/s,对照组分别为(66.17±7.82)cm/s、(67.86±9.63)cm/s,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术后患侧MCA的V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观察组大脑皮层、基底节区及丘脑的CBF改变值分别为(29.88±6.32)、(8.87±2.61)、(7.61±1.64)[ml/(100 g·min)],均高于对照组的(19.84±5.13)、(4.15±1.15)、(5.37±1.52)[ml/(100 g·min)](P0.05);观察组大脑皮层、基底节区及丘脑的CBV改变值分别为(3.81±0.64)ml/100 g、(1.11±0.33)ml/100 g,均高于对照组的(1.62±0.52)ml/100 g、(0.47±0.15)ml/100 g(P0.05);观察组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TTP值改变值分别为-(5.22±1.06)s、-(3.50±0.56)s,均高于对照组的-(2.78±0.85)s、(1.99±0.51)s(P0.05),但两组间MTT改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3.73±0.5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2±0.71)分,BI及GOS评分分别为(85.83±6.79)分、(4.05±0.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12±6.14)分、(3.72±0.41)分(P0.05)。观察组的预后优良率为88.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8%(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47%,与对照组的10.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BI病人DC术后早期施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有利于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龄前列腺增生对病人前列腺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高龄前列腺增生病人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分析两组病人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为(166. 84±8. 75)ml,手术时间为(52. 13±5. 42)分钟、导尿管留置时间为(1. 59±0. 24)天;对照组分别为(198. 36±13. 85) ml、(68. 51±7. 12)分钟和(2. 39±0. 35)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切除组织重量为(48. 93±5. 42) g,对照组为(35. 52±4. 61) 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病人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DFR)、睾酮(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病人EDFR(28. 16±5. 74) fmol/mg,T(13. 38±7. 68) pg/mg,TNF-α(10. 23±1. 79) pmol/L,PAS(4. 17±0. 74) ng/L,对照组分别为(35. 14±5. 74)fmol/mg、(16. 16±7. 68) pg/mg、(13. 14±2. 68) pmol/L和(6. 87±1. 68) 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病人尿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病人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分别为(24. 32±1. 31)ml/s、(23. 61±2. 15)ml,对照组分别为(20. 09±20. 16)ml/s,(28. 16±2. 3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前后,两组病人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 78%,观察组为4. 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剜除术治疗高龄前列腺增生病人,能降低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支架外固定联合二期髓内钉固定在胫骨干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病人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一期采用支架外固定,二期采用髓内钉固定;对照组一期采用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病人手术一般情况、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和Rasmussen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和7天时的周径差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5.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周径差分别为(5.41±1.02)cm和(5.38±0.97)cm,疼痛程度分别为(7.47±1.23)和(7.44±1.0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7天周径差分别为(1.13±0.35)cm和(2.54±0.67)cm,疼痛程度分别为(2.34±0.76)和3.59±0.8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的Rasmussen评分分别为(15.25±2.03和(15.28±2.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Rasmussen评分分别为(20.75±3.05)和(27.35±3.78),对照组分别为(18.34±3.02)和(23.71±3.6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痂出现时间分别为(15.67±3.08)天和(4.15±0.98)周,对照组分别为(18.25±3.13)天和(5.82±1.01)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支架外固定联合二期髓内钉固定在胫骨干开放性骨折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术式治疗高龄直肠癌病人的疗效及对其免疫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80例直肠癌高龄病人,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采用传统多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研究组病人的切口长度(2. 8±0. 4) cm、住院时间(7. 9±1. 8)天、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 6±1. 4)天及术后VAS评分(2. 6±0. 4)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180. 2±7. 2)分钟,长于对照组病人(144. 5±7. 5)分钟(P 0. 05);研究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率(7. 5%)与对照组病人(12. 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研究组病人的免疫炎性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 0. 05);两组病人术后1年生存率(87. 5%vs 85. 0%)及复发率(5. 0%vs 7. 5%)的差异情况比较无差异(P 0. 05)。结论单孔腹腔镜下治疗高龄直肠癌病人的预后与多孔腹腔镜无差异,但可减轻术后免疫应激反应,手术适应证需严格把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椎后1/3切除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行伤椎后1/3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重建减压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影像学表现、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JOA评分及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丢失度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 44%,与对照组的4. 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伤椎后1/3切除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改善病人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椎体矫正度丢失,改善功能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及血清NSE,S100B的影响。方法脑外伤病人131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77例)接受常规联合高压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天,14天,30天给予格拉斯哥损伤评分(GCS);于治疗前和治疗14天和30天检测病人血清中NSE和S100B水平;治疗90天和1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病人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天,14天,30天后,观察组病人的GCS评分较治疗前时升高(P0.05);治疗14天,30天后,观察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NSE和S100B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天,30天后,两组血清中NSE和S100B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病人的NSE和S100B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天和1年随访发现,观察组病人GOS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改善中重度颅脑外伤病人的短期和长期预后,降低病人外周血中NSE和S100B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病人的手术效果及对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HICH病人11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微创组48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开颅组62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ICU时间、住院总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病人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微创组和开颅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0.6±22.1)分钟和(179.4±29.5)分钟,手术出血量分别为(37.2±8.6)ml和(187.5±32.0)ml,ICU时间分别为(4.2±1.0)天和(5.9±1.5)天,住院总时间分别为(15.8±2.0)天和(19.4±2.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血肿清除率为(90.6±6.2)%,开颅组为(86.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病人术后4周及术后3个月的NIHSS评分分别为13.9±3.7和6.8±1.8,开颅组对应时间点分别为15.5±4.1和8.2±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的MMSE评分(24.8±2.8)高于开颅组(22.5±3.6)(P0.05);术后4周及术后3个月,微创组的ADL评分(49.8±6.2,71.3±5.8)均高于开颅组(46.3±5.7,67.5±6.2)(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HICH较小骨窗开颅手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血肿清除及术后病人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陈莉  洪林  吴珍  杨绍珍 《护理学杂志》2004,19(16):67-69
选择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1、2周,分别测颅内压(ICP)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ICP低于对照组,GCS高于对照组,GOS优于对照组,两组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示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护理要点是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加强用药观察,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Slicer结合术中超声定位在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3D-Slicer结合术中超声定位组)和对照组(常规微创手术组),两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平均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颅内血肿量、发病至手术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方面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Slicer技术与术中超声检查对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行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对颅内血肿的精准定位及术中评价血肿清除效果达到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将1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ACDF治疗)和对照组(行ACC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性高度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128.3±32.4)min,对照组(163.2±43.6)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1.4±122.5)ml,对照组(319.2±308.7)ml;以上指标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8.1±3.6)d,对照组(9.5±4.2)d;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观察组(12.1±2.2)分,对照组(11.7±2.1)分;颈椎总活动度:观察组26.6°±7.3°,对照组30.5°±8.1°;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观察组23.5°±7.4°,对照组16.1°±7.2°;椎间节段性高度:观察组5.6°±0.4°,对照组4.7°±0.8°;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较ACCF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颈椎生理弯曲和椎间节段高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