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及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局部麻醉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患者术中循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局部麻醉行CAS的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组(A组,41例)、TEAS组(T组,42例)、假EA对照组(C组,41例)。穴位的选择为术侧,水沟连百会,合谷连外关。对A组患者进行EA;对T组患者进行TEAS;对C组患者,采用假EA做对照。术中将BP和HR维持在基础值的80%~110%范围。记录术中的循环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 d BP和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T组术中尼莫地平的平均使用量均明显小于C组(P〈0.05)。A组和T组在术后1 d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T组麻醉非常满意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C组(P〈0.05),麻醉一般满意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 结论 TEAS及EA复合局部麻醉行CAS手术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3.
杜玲  黎华  张胜芝 《护理学杂志》2007,22(15):32-3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术后患者血压变化的特点,为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6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的血压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51例(78.46%)发生低血压,发生在扩张或支架置入时46例,术后5例;其中血压下降持续时间<30 min 26例,4 h 17例,24 h 6例,1周2例;血压<90/60 mmHg 24例,收缩压下降>40 mmHg 27例.仅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血压升高.结论 低血压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常见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恰当地处理是提高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麻醉对脊柱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脊柱手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4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TEAS连续波组(B组)和TEAS疏密波组(C组)。A组不给予TEAS,B组、C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采用2/15 Hz疏密波TEAS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随后B组100 Hz连续波,C组2/100 Hz疏密波直至术毕。三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于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后(T_1)、椎板减压时(T_2)、术后1 h(T_3)检测血清β-内啡肽、皮质醇、ACTH、NE浓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消耗总量以及辅助药物追加情况,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头痛、咳嗽咳痰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_1—T_3时A组β-内啡肽浓度明显高于B组、C组(P0.05),T_2、T_3时B组β-内啡肽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T_2、T_3时C组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A组、B组(P0.05)。T_2时C组ACTH浓度明显低于A组、B组(P0.05),T_3时A组ACTH浓度明显高于B组、C组(P0.05)。T_2、T_3时A组NE浓度明显高于B组、C组(P0.05)。A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总量明显高于B组、C组(P0.05)。三组丙泊酚消耗总量、辅助药物追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头痛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TEAS辅助麻醉可以减轻脊柱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与100 Hz连续波比较,2/100 Hz疏密波能更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前后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因素,分析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方法:回顾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我院行SPECT检查且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老年颈动脉狭窄68例,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是否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VBS)、侧支循环是否开放和支架成形术前后等情况时相关rCBF的变化.结果:单侧颈动脉狭窄按不同因素分组时相关rCBF下降例数的卡方检验:狭窄90%~99%分别与50%~69%和70%~89%患者比较,P值分别为0.046和0.020;合并VBS和不合并VBS患者比较,P值为0.927;侧支循环开放与无侧支循环患者比较,P值为0.222.颈动脉单侧狭窄与双侧狭窄患者比较,P值为0.046.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相关的rCBF下降区76%的患者得到改善,神经功能状况的改良Rankin评分由入院时(1.4±0.7)分降为术后的(0.4±0.3)分(P<0.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侧别可能是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相关rCBF的因素,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狭窄相关rCBF,临床相关症状亦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总结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重点;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相关的术前准备,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症,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支架置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均一次置入成功.术后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不良反应。提出术前周密的准备.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压、精神神经症状及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CAS组(n=102)与CEA组(n=3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脑部血流情况[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ICA-PSV)、阻力指数(ICA-RI)、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MCA-PSV)、搏动指数(MCA-PI)、脑血管反映性(CVR)]及神经功能[血清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 治疗期间及术后30 d内两组均无死亡患者。术后,CAS组患者ICA-PSV、MCA-PSV、CVR、5-HT水平、GABA水平、MMSE评分均高于CEA组,MCA-PI、ICA-RI及NIHSS均低于C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4%,低于CEA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专职介入护士护理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血压影响。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围术期由病房当班护士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由专职介入护士进行术前访视、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前和术中高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职介入护士实行一对一护理干预,能更充分地做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围术期护理,提高患者心理顺应能力,有利于稳定情绪、稳定血压。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及有效治疗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方法,但术中和术后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以及发生再次狭窄或闭塞的风险,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分析CT灌注成像(CTP)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疗效的评估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2月—2020年2月期间44例颈动脉狭窄并接受CAS治疗的患者资料,所有入选患者于手术前、手术后2个月行CTP、HR-MRI以及DSA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TP与HR-MRI参数的差异,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颈动脉残余狭窄的效能。结果 CTP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2个月大脑动脉相对脑血流量明显增多,相对通过时间、相对达峰时间明显减少(均P<0.05),相对脑血容量无明显差异(P>0.05);HR-MRI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2个月血管面积、管壁面积以及管腔面积无明显差异(均P>0.05),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明显减小(均P<0.05)。DSA检查出16支颈动脉存在狭窄,颈动脉狭窄改善率为80.00%,CTP检查出颈动脉存在狭窄12支,颈动脉狭窄改善率为85.00%,HR-MRI检查出颈动脉存在狭窄14支,颈动脉狭窄改善率为82.50%,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残余狭窄的诊断效能相当(P>0.05)。结论 CTP、HR-MRI均可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CAS疗效评估,两种方法补充使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对丘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随机均分为单纯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对照组)和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异氟醚吸入全麻联合硝普钠静脉泵注行控制性降压,观察组在常规全麻行控制性降压时复合TEAS,电刺激强度8~10mA,频率2/100Hz,取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两组比格犬均将MAP下降至麻醉前的40%水平,并在40%~45%MAP水平维持60min。在控制性降压开始前(T0)至基础值的70%(T1)、60%(T2)、50%(T3)、40%(T4)及在40%~45%MAP水平维持10min(T5)、20min(T6)、30min(T7)、40min(T8)、50min(T9)、60min(T10)时,观察丘脑局部脑血流(rCBF)的变化。结果在控制性降压开始时,观察组的rCBF(161.80±73.65)P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3±50.65)PU(P<0.05)。与T0时比较,T5~T10时观察组rCBF均明显增高(P<0.05)、T1~T10时观察组rCB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压降至40%MAP水平维持60min时,TEAS复合药物全麻行控制性降压能明显增加丘脑血流,改善血氧供应,可能有利于脑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改良电休克(MECT)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M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TEAS组(X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X组入室后先行TEAS 30 min,取百会、印堂、内关(双侧)和太...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剖宫产产妇常见并发症和机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初产妇80例,年龄22~40岁,BMI 18~32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TEAS联合麻醉组(T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术后镇痛方法相同:采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T组于术前30 min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穴,术中持续刺激至术毕;C组不贴电极片。记录两组产妇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液体输注量等一般情况,术后PCEA维持VAS评分≤3分,记录产妇48 h内PCEA镇痛药用量、羟考酮补救镇痛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评分、寒战发生率和评分。记录两组初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两组产妇一般情况、48 h内PCEA镇痛药用量、羟考酮补救镇痛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T组初乳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 TEAS可减少剖宫产产妇恶心呕吐、寒战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有助于产妇早泌乳早排气,缩减住院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围术期行右侧合谷、内关、足三里、胆囊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激反应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30~55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及术中全程接受右侧内关、合谷、足三里、胆囊穴经皮电刺激;C组采用单纯全麻。记录麻醉诱导前、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的HR和MAP。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5 min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记录拔管后5 min、术后6、12、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T组拔管时和拔管后5 min 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拔管后5 min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拔管后5 min、术后6、12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机器人妇科手术术中患者需长时间处于头低位及CO2气腹下,可能增加脑水肿的风险,造成苏醒延迟和躁动。本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能否改善机器人妇科手术苏醒和恢复质量,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筛选拟在全麻下行机器人妇科手术的患者,年龄18~65岁,BMI 18~30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TEAS组(T组)、无关穴位组(N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手术结束给予TEAS(足三里、三阴交、跗阳、昆仑)、髋部电刺激和无刺激。测定麻醉诱导前和术毕时血清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MMP)-9(MMP9)和S100β浓度。记录苏醒期、PACU内和术后24h恢复指标。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毕时T组APQ4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毕时C组MMP9和S100β浓度明显升高(P0.05或P0.01)。T组患者呼之睁眼时间[(18.3±6.7)min]和拔管时间[(19.4±6.6)min]明显短于C组[(21.9±7.3]min和(23.1±7.3)min](P0.05)。T组PACU内最高VAS评分明显低于C和N组(P0.05)。结论 TEAS可缩短机器人妇科手术患者的呼之睁眼时间,改善术后镇痛。脑水肿相关分子AQP4、MMP9和脑损伤相关分子S100β的改变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前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检索ScienceDirect、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1月。收集麻醉诱导前采用TEAS用于术后辅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820例患者,其中TEAS组409例,对照组411例。Meta分析显示,TEAS组术后4、12、24、48 h 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 h,MD=-1.45分,95%CI -2.69~-0.20,P=0.02;术后12 h,MD=-0.50分,95%CI -0.98~-0.02,P=0.04;术后24 h,MD=-0.75分,95%CI -1.10~-0.40,P<0.01;术后48 h,MD=0.38分,95%CI -0.74~-0.02,P=0.0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5,95%CI 0.24~0.51,P<0.01),两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麻醉诱导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全麻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60例,随机均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患儿予持续TEAS两侧合谷和内关穴位,两组麻醉诱导后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后若患儿出现不能安慰的躁动,则静脉给予芬太尼0.5 μg/kg(T组)或1 μg/kg(C组).于入室时、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以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的变化.记录拔管时,拔管后5、10、15、30 min小儿麻醉后躁动(PAED)评分和疼痛评分(CHIPPS).结果 与入室时比较,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E、NE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显著高于T组(P<0.05);T组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10 min时β-EP高于入室时和C组(P<0.05);T组患者拔管后各时点PAED和CHIPPS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TEAS可减少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腹腔镜肠道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肠切除手术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TEAS组和对照组。TEAS组在手术当天及术后3d内每天给予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TEAS一次,对照组操作同TEAS组但不开启电源。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24、48、72h血清胃动素浓度;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d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后24h血清胃动素浓度明显升高[(218.5±52.3)pg/ml vs(141.8±45.8)pg/ml,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9.4±3.2)h vs(29.6±7.8)h,P0.05]明显提前,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23.2±4.7)h vs(36.5±8.9)h,P0.05],术后3d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16.7%vs 36.7%,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促进腹腔镜肠道手术围术期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PubMed等数据库,纳入有关TEAS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推荐的RCT质量评价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5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34篇RCTs,患者3 593例,TEAS组1 781例,非TEAS组1 812例。与非TEAS组比较,TEAS组术后24 h内恶心发生率(RR=0.46,95%CI 0.36~0.59,P<0.001)、术后24 h内呕吐发生率(RR=0.47,95%CI 0.37~0.59,P<0.001)明显降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MD=-6.42 h,95%CI -8.53~-4.32 h,P<0.0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MD=-8.72 h,95%CI-10.64~-6.80 h,P<0.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MD=-11.83 h,95%CI -14.67~-8.98 h,P<0.001)明显缩短。
结论:TEAS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降低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预处理对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肛肠手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在腰麻下行肛肠手术的患者195例,男122例,女73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腰麻前TEAS预处理组(A组)、手术结束时TEAS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A组于腰麻前经皮电刺激中极穴(RN3)、气海穴(RN6)、关元穴(RN4)、关元俞穴(BL26)和八髎穴(BL31-34),疏密波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6~10 mA,刺激时间30 min;B组于手术结束后立刻选取与A组相同的穴位、频率、刺激强度及刺激时间;C组不予电刺激。记录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首次排尿等待时间以及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以及术后尿潴留和术后因尿潴留导尿情况。
结果 与A组比较,B组首次排尿量明显减少(P<0.05);C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明显延长,首次排尿量明显减少,术后当晚小腹胀满感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首次排尿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C组因尿潴留导尿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腰麻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明显降低肛肠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能更好地保护膀胱功能,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