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院时血压水平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出院的LVEF<50%的老年CHF患者116例,随访期以心源性死亡33例作为事件组,另外83例作为非事件组。记录入院时和出院时的血压及常规检查参数,按照心力衰竭指南治疗,并进行3年随访。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进行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出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108.7±10.5)/(68.5±8.4)mm Hg vs(130.3±14.2)/(74.4±10.2)mm Hg,1mm Hg=0.133kPa,P<0.01];脉压降低[(40.2±10.4)mm Hg vs(55.8±13.8)mm Hg,P<0.01]。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出院时收缩压<100mm Hg、脉压<45mm Hg是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出院时收缩压<100mm Hg(RR=0.918,95%CI:0.859~0.981)和N末端钠尿肽前体升高(RR=6.148,95%CI:1.841~20.532)是影响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出院时收缩压<100mm Hg是老年CHF患者死亡终点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对老年严重心衰(CHF)病人的预后价值。方法:362例老年严重心衰患者入院时记录基础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平均随访(7.2±4.8)个月。结果:随访期间142例(39.2%)病人死亡,QT离散度为(76.3±28.6)ms,存活者220例,QT离散度为(74.8±30.2)ms。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QT离散度对总死亡率(RR 1.00,95%CI 1.00~1.00),心源性死亡率(RR 1.00,95%CI 1.00~1.01)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RR 1.00,95%CI 1.00~1.01)均无预后价值(P>0.05).结论:QT离散度(QTd)对老年严重心衰病人的总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均无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TC)水平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995年至2010年805例CHF患者,按TC水平为4个亚组:TC≤160 mg/dl、TC161~200 mg/dl、TC201~239 mg/dl及≥240 mg/dl组,探讨血脂水平、其他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结果:平均随访(3.11±3.32)年,共发生199例终点事件,其中全因死亡占78.4%,心源性死亡占15.6%。亚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TC降低提示生存率降低。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C水平是CHF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5,95%CI:0.62~0.89,P=0.002)。结论:TC水平是CHF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判定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CHF患者115例,以患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55例,存活组60例。另选同期住院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CHF患者67例为对照组,以便建立logEPO和血红蛋白(Hb)的回归方程。对CHF患者进行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随访观察,测定血EPO,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高龄患者多、心功能(NYHA)Ⅱ级比例低、Hb降低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升高(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贫血的CHF患者病死率增高(RR=2.50,95%CI:1.38~4.54,P=0.002)。ROC曲线评估EPO和BNP预测CHF患者死亡的最佳界值分别为44.4 U/L和752 ug/L(P=0.036,=0.000)。年龄、Hb、BNP和NYHA对CHF患者全因死亡有独立预测价值;而男性、BNP和Hb水平对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有独立预测价值。贫血的CHF患者EPO是独立于Hb的全因死亡的强预测指标(RR=2.86,95%CI:1.18~6.94,P=0.020)。结论贫血是CH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EPO是贫血C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组织评估缺血综合征策略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时脑卒中发生的特点以及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所有入选患者自入院至2年随访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对脑卒中和非脑卒中患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等70余种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作用。结果中国地区共登记注册2294例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共有93例(4.2%)发生105例次脑卒中事件,8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年龄(67.6±9.6)岁,高于非脑卒中组(62.6±10.4)岁,差值5.0岁(P<0.01,95%CI:2.837~7.138);入院时平均收缩压脑卒中组(147.4±25.2)mm Hg,高于非脑卒中组138.1±24.2mm Hg,差值为9.3mm Hg(P<0.01,95%CI:4.276~14.346)。脑卒中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史患者比例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脑卒中组总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RR=2.329,95%CI:1.343~4.041),就诊时胸痛持续存在(RR=1.957,95%CI:1.261~3.037),既往高血压史(RR=1.848,95%CI:1.153~2.963),出院后随访期间非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RR=1.823,95%CI:1.122~2.960),年龄(RR=1.056,95%CI:1.031~1.081)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入院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RR=0.537,95%CI:0.346~0.834),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RR=0.803,95%CI:0.665~0.969)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者病死率进一步增加,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既往脑卒中病史、就诊时胸痛仍持续、既往高血压病史、年龄等因素使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入院前、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偏低(120mmHg,1mmHg=0.133kPa)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院内收缩压变化与出院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04-2015-01月于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且入院时收缩压低于120mmHg的心衰患者。采用出院收缩压减去入院收缩压的差值作为院内收缩压变化值(△SBP),随访1年及3年全因死亡事件,比较不同△SBP水平之间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结局风险与△SB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92例患者纳入分析,以-10mmHg为界值将△SBP分为两组:△SBP-10mmHg组,118例(19.9%);△SBP≥-10mmHg组,474例(80.1%)。△SBP-10mmHg组1年全因死亡率高于△SBP≥-10mmHg组(29.7%∶16%,P0.01)。两组3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34.4%,P0.05)。在校正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心率、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后,△SBP-10mmHg组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于△SBP≥-10mmHg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HR=1.805,95%CI:1.200~2.714,P0.01)。结论:入院收缩压偏低的心衰患者,院内血压下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出院时收缩压水平较入院时下降超过10mmHg与出院后预后不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8例,按是否因本次脑卒中3个月内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175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存活组中16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抗栓情况分为华法林组34例和抗血小板组130例,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组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HADS2、CHA2DS2-VASc、HAS-BLE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左侧脑栓塞、小型分散病灶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侧脑栓塞(OR=2.570,95%CI:1.207~5.472,P=0.014)、单一大病灶梗死(OR=0.433,95%CI:0.242~0.774,P=0.005)和入院较高NIHSS评分(OR=1.179,95%CI:1.082~1.284,P=0.000)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组1年内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P=0.042)。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和入院时较高NIHSS评分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对住院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至2010年到阜外医院就诊经主动脉CT证实诊断为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59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时血压水平、治疗策略及其住院死亡情况。按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四组,比较住院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血压降低组(收缩压90mmHg)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血压轻度增高(140mmHg≤收缩压160mmHg)及显著增高组(收缩压≥160mmHg)(45%vs.8.5%vs.9.7%vs.14.5%,P0.05)。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血压降低组与其他组比较住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0%vs.0.5%,P0.05),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中血压降低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组(81.8%vs.31%,P0.05)。经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入院时收缩压降低增加2.35倍的住院死亡危险(HR 2.35,95%CI 1.14-4.87,P=0.031),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还包括基线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是否接受外科治疗。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时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风险较高,应尽早考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吸烟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CVDM)和全因死亡(ACM)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2月—2010年2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 457例,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吸烟及血压情况并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CVDM和ACM,随访时间截止至2015年3月。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吸烟与高血压患者CVDM和ACM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吸烟率为35.7%。患者平均随访8.7年,总随访56 175.9人年,随访期间出现ACM 1257例,其中655例为CDVM。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患者的CVD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1.235倍〔RR=1.235,95%CI(1.070,1.490)〕,AC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1.392倍〔RR=1.392,95%CI(1.040,1.853)〕;每日吸烟量1~10支和10支患者的CVD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217倍〔RR=1.217,95%CI(1.075,1.523)〕、1.325倍〔RR=1.325,95%CI(1.123,1.768)〕,AC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226倍〔RR=1.226,95%CI(1.117,1.648)〕、1.374倍〔RR=1.374,95%CI(1.172,1.829)〕;累计吸烟量2~399年支和≥400年支患者的CVD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172倍〔RR=1.172,95%CI(1.045,1.556)〕、1.363倍〔RR=1.363,95%CI(1.158,1.758)〕,AC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252〔RR=1.252,95%CI(1.162,1.648)〕、1.337倍〔RR=1.337,95%CI(1.266,1.794)〕;吸烟年限1~35年和35年患者的CVD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194倍〔RR=1.194,95%CI(1.105,1.592)〕、1.341倍〔RR=1.341,95%CI(1.166,1.726)〕,AC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324倍〔RR=1.324,95%CI(1.140,1.873)〕、1.405倍〔RR=1.405,95%CI(1.252,1.936)〕;开始吸烟年龄≤20岁和20岁患者的CVD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373倍〔RR=1.373,95%CI(1.172,1.563)〕、1.205倍〔RR=1.205,95%CI(1.087,1.792)〕,ACM风险分别是不吸烟患者的1.414倍〔RR=1.414,95%CI(1.284,1.835)〕、1.221倍〔RR=1.221,95%CI(1.256,1.932)〕。累积吸烟量≥400年支且收缩压≥160 mm Hg的患者CVD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2.352倍〔RR=2.352,95%CI(1.672,3.485)〕,AC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3.092倍〔RR=3.092,95%CI(2.118,4.857)〕;累积吸烟量≥400年支且舒张压≥100 mm Hg的患者CVD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2.633倍〔RR=2.633,95%CI(1.893,3.786)〕,AC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2.346倍〔RR=2.346,95%CI(1.649,3.475)〕;累积吸烟量≥400年支且脉压≥70 mm Hg的患者CVD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2.254倍〔RR=2.254,95%CI(1.573,3.452)〕,AC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1.936倍〔RR=1.936,95%CI(1.207,2.995)〕;累积吸烟量≥400年支且高血压分级≥2级患者的CVD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2.336倍〔RR=2.336,95%CI(1.674,3.502)〕,ACM风险是不吸烟患者的2.018倍〔RR=2.018,95%CI(1.152,2.764)〕。结论吸烟可增加高血压患者CVDM和ACM风险,且血压和吸烟量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增加CVDM和ACM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98例,年龄45~8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组54例,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和多支病变组(5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同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记录中心动脉及肱动脉压力参数,随访2年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多支病变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ASP)、中心动脉脉压(CAPP)、肱动脉收缩压(SBP)、肱动脉舒张压(DB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均为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APP≥49 mmHg(中位数)时MACE发生风险明显增高(χ~2=11.216,P=0.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MACE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χ~2=7.716,P=0.005)。在校正年龄、BMI、吸烟及血压水平等因素后,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CAPP(RR:1.095,95%CI:1.030~1.165,P=0.004)是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密切,CAPP是MA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隐蔽性高血压(MH)与清晨血压波动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诊室血压140/90 mm Hg的非高血压受试者320例,年龄40~79岁,由同一研究小组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平均收缩压≥130和(或)24 h平均舒张压≥80 mm Hg与否分为正常血压组(n=194)和MH组(n=126),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随访终止时间为2018年6月,随访终点事件为新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源性死亡。结果 MH组体质量指数、吸烟及糖尿病比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5)。M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收缩压平台、夜间收缩压平台、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14.9±9.3)比(11.2±9.2) mm Hg/h]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1),MH组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各参数水平也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5)。MH组MACCE发生率高于正常血压组(7.14%比2.06%,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H患者发生MACCE风险明显增加(P=0.009),糖尿病患者MACCE发生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2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MH组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HR=1.589,95%CI 1.161~2.175,P=0.004)、白天收缩压平台水平(HR=1.155,95%CI 1.005~1.327,P=0.042)是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MH患者白天收缩压平台水平升高和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加快可能是MAC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血压分级等血压特点及其与脑卒中患病情况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筛查血压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共收集血压控制不达标高血压患者3909人。结果:研究对象男性占49.4%,女性占50.6%。62.2%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37.8%联合用药。144例患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3.6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和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未控制的患者相比,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者脑卒中的患病危险低,OR=0.339(95%CI:0.124-0.923)。和收缩压<140 mmHg者相比,收缩压高于150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收缩压150~159mmHg以及≥160mmHg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532 (95%CI:1.266-5.067),和2.004(95%CI:1.010-3.979)。而脉压差、平均动脉压、舒张压以及血压分级在多因素分析中均为显示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结论: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类型以及收缩压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相关。单纯舒张压控制不达标的患者以及收缩压高于150 mmHg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内蒙古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50例,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人均月收入、居住地、是否吸烟、是否饮酒、TNM分期、是否发生转移、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入院时KP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术后采用电话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05-01;采用多元Cox回归分析分析晚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50例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0%、36.0%和30.0%,中位生存时间为13.5个月。不同性别、年龄、BMI、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入院时KPS评分、CD_8~+细胞分数、Scr水平、BUN水平及是否饮酒、发生转移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均月收入、居住地、TNM分期、CD+3细胞分数、CD_4~+细胞分数、CD_4~+/CD_8~+细胞比值及是否吸烟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RR=1.724,95%CI(1.194,2.489)〕、吸烟〔RR=2.113,95%CI(1.095,4.077)〕、TNM分期〔RR=1.893,95%CI(1.022,3.506)〕、入院时KPS评分〔RR=2.642,95%CI(1.101,6.339)〕和CD_4~+/CD_8~+细胞比值〔RR=2.012,95%CI(1.121,3.676)〕是晚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较低,居住地、吸烟、TNM分期、入院时KPS评分及CD_4~+/CD_8~+细胞比值是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时脉压与其住院期间死亡、残疾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3-01—2005-12期间内蒙古通辽市6家医院的393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血压的测量以及其他基线资料的收集,采用 logistic 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与脉压<50 mmHg 组相比,调整了年龄、性别、民族、吸烟、饮酒等因素后,脉压50~69 mmHg 组和脉压≥70 mmHg 组的死亡的 OR 值分别为1.144(95%CI 0.483~2.710,P>0.05)和1.878(95%CI 0.835~4.220,P>0.05,都没有显著差异),残疾的 OR 值分别为1.275(95%CI 0.917~1.773,P>0.05)和1.464(95%CI 1.061~2.020,P=0.02)。而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各脉压组的死亡和残疾的 OR 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时脉压值≥70 mmHg 者,发生残疾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多次入院血压变异性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发生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患者, 使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多次入院血压变异性指标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作用, 包括平均血压、血压标准差及血压变异系数。结果共纳入1 006例心衰患者, 平均年龄(69.3±13.5)岁, 其中411例(40.8%)为女性, 670例(66.6%)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随访1.54年(中位数)后, 全因死亡发生率为47.0%。在所有心衰患者中, 校正混杂因素后, 多次住院的入院收缩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 全因死亡风险可分别增加10%和11%(收缩压标准差:HR:1.10, 95%CI:1.01~1.21, P=0.029;收缩压变异系数:HR:1.11, 95%CI:1.02~1.21, P=0.017);多次住院的入院舒张压平均值每增加1个标准差, 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5%(HR:0.75, 95%CI:0.65~0.87, P<0.001)。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中, 不论是否校正混杂因素, 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6例50岁以上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正常高值血压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29)和非冠心病组(n=187)。对所有对象进行血压、身高、体质量测量,检测血脂指标。结果冠心病组舒张压低于非冠心病组[(73.1±8.9)比(77.0±8.0)mmHg],脉压高于非冠心病组[(55.9±10.5)比(51.2±9.5)mmHg]。对性别、年龄等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整后,较高的收缩压(≥130mmHg)、较低的舒张压(≤85mmHg)以及较大的脉压(≥60mmHg)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OR(95%CI)分别为1.60(1.04~2.46)、1.52(1.07~2.16)、1.90(1.06~3.3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脉压≥60mmH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老年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较高的收缩压、较低的舒张压以及脉压增大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相关联,脉压≥60mmH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老年非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老年非HFREF患者579例,根据游离甲状腺功能三项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C1组)338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C2组)107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组(C3组)31例及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综合征组(C4组)103例,随访1年,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发作再住院(再住院)。结果 4组因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促甲状腺素(TSH)10 mIU/L是心源性死亡(95%CI:1.555~14.401,P=0.006)和再住院(95%CI:1.394~4.851,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C2组是心源性死亡和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778~8.547,P=0.001;95%CI:1.333~2.901,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以随访1年再住院为终点事件,C1组生存率明显高于C2组(P_(log-rank)=0.001),以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C1组生存率明显高于C2组和C4组(P_(log-rank)0.01)。结论高水平的TSH对老年非HFREF患者更有利于判断长期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华中地区大气PM_(2.5)长期暴露与成人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18个城市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同时收集该地区研究期间PM_(2.5)日均浓度以估计调查对象PM_(2.5)的长期暴露水平。利用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华中地区人群PM_(2.5)长期暴露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水平的相关性,并通过交互检验进一步探索个体因素对此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243 904例调查对象,92 819例(38.1%)为男性。PM_(2.5)每增高10μg/m3,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分别增加2.47(95%CI:2.34~2.61)mmHg(1mmHg=0.133kPa)、0.69(95%CI:0.62~0.77)mmHg、1.79(95%CI:1.68~1.89)mmHg和1.28(95%CI:1.19~1.37)mmHg。老年人(年龄≥60岁)、男性、高血压患者PM_(2.5)长期暴露与收缩压升高的关联程度更高(P交互0.05)。结论:PM_(2.5)长期暴露与华中地区人群血压水平显著相关。老年人、男性、患高血压者PM_(2.5)长期暴露后收缩压升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脉压和靶器官损害对生存和预后的影响,为老年高血压的预后判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9996例年龄≥60岁住院高血压存活(17682例)、死亡(2314例)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和合并靶器官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高血压存活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与死亡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血压存活和死亡患者血压的达标率分别54.1%和40.3%,其中收缩压达标者在存活和死亡患者分别为61.4%和54.1%,舒张压达标者在存活和死亡患者分别为66.9%和75.9%。老年高血压存活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最高,而死亡患者并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最高,同时造成老年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疾病为多器官功能衰竭(RR=27.63,95% CI:0.03~56.52,P0.01),其次为尿毒症(RR=8.16,95% CI:4.11~11.36,P0.01)和心功能不全(RR=4.81,95% CI:1.69~5.31,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死亡患者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以多器官功能衰竭更为显著;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且脉压差和年龄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蛋白尿和B型钠尿肽(BNP)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382例CHF患者,分为无蛋白尿组231例和蛋白尿组151例。根据入院24h内试纸条法检测的蛋白尿结果判断蛋白尿,并分轻度和重度,免疫荧光法测定BNP。结果蛋白尿组与无蛋白尿组BNP比较有显著差异[(954.0±367.0)ng/L vs(865.0±401.0)ng/L,P=0.029]。蛋白尿组合并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比例较无蛋白尿组高(P<0.01),心功能分级(NYHA)更高(P=0.04)。蛋白尿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蛋白尿组(19.21%vs6.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经年龄、合并症、BNP、血红蛋白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校正后,蛋白尿仍然是心源性休克(OR=1.98,95%CI:1.21~2.39,P<0.01)及院内死亡(OR=2.56,95%CI:1.65~3.95,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无蛋白尿组比较,蛋白尿组增加MACE中的心源性休克(OR=1.88,P=0.020)和院内死亡(OR=2.40,P=0.004)的风险。结论 CHF患者的蛋白尿与BNP相关,可能是预测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