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与受伤机理踝关节周围有三组韧带:①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分束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②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距骨外侧和距骨后方,又称距腓横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是踝关节最薄弱的韧带。③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横韧带,分别于胫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后方将胫腓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加深踝穴的前后方,稳定踝关节。若内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侧方不稳定。若外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各方向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踝关节为人体主要的负重关节之一,人体在行走、跳跃、上下坡等日常活动中,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括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踝关节损伤常在行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发生,以韧带损伤为最多。踝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2%。踝部损伤后易发生畸形和关节僵硬,踝关节跖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承重、走路,治疗中应注意防止。1踝关节的解剖特点:(1)踝关节周围有三组韧带,①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起白内踝,呈扇形向下,分束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②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距骨外侧利距骨后方,又称距腓横韧带,跟腓韧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关节各侧副韧带的超声解剖特点以及超声检查方法。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探测70例正常成人踝关节韧带,包括胫舟、胫距前、胫跟、距腓前、跟腓、胫距后、距腓后韧带的超声图像、厚度及宽度。结果踝关节各侧副韧带厚度男女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超声检查能够较好地显示各部分侧副韧带。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够作为诊断踝关节各侧副韧带损伤的首选,是一种无创、价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程度(3D核磁共振表现)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测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治疗的有踝关节韧带损伤病史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选患者测定X线踝关节应力位上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是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在MRI上进行评估。统计分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与X线应力位测量数值(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完整的腓距前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3.97±1.76)°,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3.86±1.18) mm;完整的腓跟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5.64±2.13)°,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4.37±1.54) mm。随着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增加,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外侧韧带(腓距前韧带与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下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之间呈正相关 (r=0.748,P<0.001;r=0.425;P=0.002;r=0.487;P<0.001;r=0.402,P=0.004)。结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和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特别是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呈正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不同体位下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进行断层解剖学观察 ,为MRI诊断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无明显关节病变的成人尸体足 ,自然松弛位 3 4例 ,足完全跖屈位 3例 ,足完全背屈位 3例 ,共 40例。置 -3 0℃低温冰箱冰冻 1周 ,制成冠状位 10套、矢状位 7套、横断位 10套、斜冠状位 5套、斜矢状位 3套、斜横断位 5套连续断面标本。逐片观察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附着、走行、毗邻关系。结果 :距腓前、后韧带及内侧副韧带在横断切面足呈完全背屈位时显示最佳 ,冠状切面在足的不同体位时 ,内、外侧副韧带除距腓后韧带均能较好显示 ,斜冠状位可显示胫距前韧带及胫舟韧带的全长 ,斜横断切面可显示胫距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全长。结论 :在足的不同体位下 ,选择最佳切面可分别显示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全长  相似文献   

6.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屈戌关节,站立或行时,全身的重量均落到踝关节之上。踝关节主要由关节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构成。内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内侧,呈三角形,比较坚强,不易受损;外则副韧带呈扇形,分布于关节外侧,易受损伤;下胫腓韧带为腓骨与胫骨下端之间的骨间韧带,是保持踝关节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韧带并踝内侧副韧带治疗陈旧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本组22例均为下胫腓韧带并踝关节内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所致踝关节不稳,全部采用同侧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韧带并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再用2枚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治疗。术后外固定4周,8周后取出螺丝钉。结果: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32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腓骨长肌腱是重建下胫腓韧带并踩内侧副韧带良好的自身材料,该方法是治疗下胫腓韧带并踝关节内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所致踝关节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262例幼儿踝关节被自行车条辐绞轧伤致使内侧副韧带断裂,下胫腓韧带、骨间膜损伤,出现下胫腓分离。对其中58例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胫腓分离>2mm的幼儿行靴形内翻石膏固定6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的关节面与距骨上部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其周围由3组主要韧带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跖屈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相对不稳定,故在日常生活与运动中很容易造成韧带扭伤。足的过度内外翻而产生踝关节扭伤,跖屈内翻操作时容易损伤外侧腓距前韧带,单纯内翻损伤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各韧带的形态学基础,分析踝关节易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成人尸体下肢37例,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观察韧带走行、分支及起止点。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细金属丝,沿韧带的走行方向紧贴于韧带的表面,在细金属丝上于韧带起止点处做标记,用分规卡于2标记点。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测量内外侧韧带的长度和最宽处宽度。结果37例标本中14例距腓前韧带与教科书中描述有异。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条状分布,1条起于外踝前缘,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另1条起自外踝前缘稍下,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紧靠距骨外踝关节面前下方,位于上1条韧带的下方。三角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平均长度分别为(34.34±3.36)mm、(30.82±5.20)mm、(31.02±3.85)mm和(31.22±3.69)mm;最宽处平均宽度分别为(28.90±4.53)mm、(9.18±3.90)mm、(8.59±2.77)mm和(5.29±1.64)mm。变异的距腓前韧带上方韧带平均长度为(28.71±3.23)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6.63±0.95)mm;其下方韧带平均长度为(18.03±2.94)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4.78±1.46)mm。结论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易损伤的韧带,应加以重视和保护。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对踝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为临床对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在对踝关节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其变异的可能性,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修补方案,避免发生意外的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1.
外侧踝关节不稳定较内侧不稳定多,96.5%表现外侧不稳,内侧不稳仅占3.5%,而内、外侧同时不稳者则占总数的7.8%[1].除外踝、内踝、距下关节和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影响踝关节外侧不稳外,更常见的是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引起[1,2].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断裂是踝关节极度内翻使韧带受到的张力超过最大限度所造成的。韧带一旦断裂后,如不及时手术修复,则断端回缩,形成疤痕组织,关节因而松弛无力,容易反复扭伤。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颇为重要。本文简要地报道42例急性踝关节外伤副韧带断裂的损伤机理、诊断要点和治疗效果。一、损伤机理踝关节的外髁较内髁低,外侧副韧带较内侧三角韧带薄弱,足部内翻肌群较外翻肌群力量强。因此,当快速运动而足部来不及调正足的位置时,常易发生内翻蹠屈位着地,使外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副韧带由腓距前、腓跟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斜轴位扫描方式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均经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后再行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分别观察两种扫描模式对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显示情况.结果 常规扫描30例患者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共60条,发...  相似文献   

14.
冯乾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X):64-64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屈戌关节.站立或行时,全身的重量均落到踝关节之上。踝关节主要由关节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构成。内侧副韧带位于关节内侧,呈三角形,比较坚强,不易受损:外则副韧带呈扇形,分布于关节外侧,易受损伤;下胫腓韧带为腓骨与胫骨下端之间的骨间韧带,是保持踝关节稳定的主要韧带。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外伤,尤以外侧副韧带扭伤为多见,扭伤后治疗不当.可后遗关节不稳,容易反复发作,久之,可继发关节粘连或创伤性关节炎,造成功能障碍。笔者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中药内服外洗的方法治疗踝关节扭伤1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7月收治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8例,年龄15~42岁,平均23.6岁。所有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并取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0个月),随访期间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0.4±4.5)分提高至术后(83.5±7.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踝关节外侧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例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长度,插入角度,止点宽度及与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标本距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20.08±2.16)mm,腓骨侧止点宽为(8.75±1.8)mm,距骨侧止点宽度为(9.26±1.34)mm;影像学测量距腓前韧带的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与腓骨长轴成角81°±11°,正位与腓骨长轴成角67°±7°。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距腓前韧带在距骨止点与距骨颈上缘的垂直距离为(12.92±0.93)mm,距腓前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11.44±0.61)mm。跟腓韧带平均长度为(32.72±9.17)mm,跟骨侧止点宽为(5.08±0.77)mm,腓骨侧止点宽为(4.76±0.62)mm。影像学的韧带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上与腓骨长轴成角47°±16°。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跟腓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3.74±0.55)mm;跟腓韧带跟骨侧止点与距下关节面的垂直距离(12.62±2.08)mm。结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长度及止点处宽度较为恒定,跟腓韧带插入角度变异较大。在进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时,需考虑其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按照一定分型标准的合理治疗方案及手术体会。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I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按照一定分型标准的合理治疗方案及手术体会。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I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侧方韧带的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在美国每天有27000个临床病例被报道。在踝关节扭伤的患者中,近85%的扭伤都涉及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其中约65%是单纯距腓前韧带的损伤,约20%同时涉及到了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而距腓后韧带的损伤非常少见,往往只有在严重的骨折脱位中才会出现。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扭伤在体育锻炼或者日常运动中属于非常常见的关节损伤状况,据统计,所有运动损伤中,踝关节损伤占30% .其中外侧副韧带出现问题的情况最多,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后韧带以及跟腓韧带组成,运动过程中踝关节着地方式不正确是引发其受损的主要机制[1] .如果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反复疼痛、肿胀、容易扭伤和疲劳等踝关节不稳的表现,最终导致踝骨性关节炎,影响脚踝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