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阿胶为常用中药,又名驴皮胶、东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历代本草颇多论述。陶宏景谓:“出东阿胶故曰阿胶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阿胶之论”。 阿胶来源为马科动物驴(Eguus asinus Lin-naeus)皮熬制成的胶块。有滋阴养血、补肺润燥、止血安胎的功能。可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血、阴虚血少、心烦失眠、胎动不安、贫血及一切出血性疾病。 猪皮胶来源于猪科动物猪(Sus Scrofa do-  相似文献   

2.
马皮胶替代阿胶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胶制备原料的历史演变为主要依据 ,探讨马皮胶替代阿胶的可行性。认为唐代以前药用皮胶是用牛皮为主 ,兼用猪驴马等皮的多种皮胶。到以驴皮制备阿胶 ,起初是社会的选择 ,其后及至今是历史传统的沿袭。从历代阿胶制备原料应用情况和化学成分分析上看 ,马皮胶与驴皮胶的功能、成分极为近似 ,马皮胶替代阿胶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比较不同动物皮制胶中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相似度,为阿胶的真伪辨别提供方法学的借鉴及理论依据。方法:运用阿胶制备工艺,采用猪皮、牛皮和驴皮3种动物皮制备阿胶。采用HPLC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化法测定阿胶胶原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并利用相似度软件分析其相似度,从而确证不同动物皮制备阿胶的差异性。结果:不同动物皮制的阿胶除不能检测到胱氨酸之外,其余18种氨基酸均能检测到,且氨基酸相似度均〉0.990;进一步分析氨基酸的总量和纯度,猪皮、牛皮、驴皮胶中氨基酸总量依次为54.50%、79.70%、82.10%,具有显著的差异。但《中国药典》(2010版)载的鉴别驴皮胶的4种特征氨基酸在各胶中均显示较高的含量,且牛皮胶中的含量已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仅依靠氨基酸的组成或特征氨基酸的含量测定鉴别驴皮胶真伪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考虑参考胶原蛋白总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动物胶类药材是指以动物的皮、鳞甲及骨等用熬胶的方式入药使用的一类中药,如阿胶、黄明胶、龟甲胶等。由于各种胶类动物药来源及用药部位不同,故生物活性、临床应用亦各有特点。为进一步开发本类药物药用价值,现将胶类动物药的临床与现代研究等方面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胶剂     
<正>中药里有一种剂型,称为胶剂,系指以动物皮、骨、甲或角等为原料,用水煎煮,取汁,浓缩成的干胶状内服制剂,有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等。这些胶剂治病疗疾有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就载有"白胶"和"阿胶",这些胶剂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胶剂的主要成分是动物水解胶元蛋白,煎煮浓缩后,按不同处方要求,加入一定量的糖、油脂、及黄酒等辅料而制成。胶剂多供内服,可烊化单服或兑入煎剂,主要功能为补血、止血、祛风等,  相似文献   

6.
肿毒效验方见于清代《急救经验良方》。笔者应用本方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乳腺炎,急性化脓性淋巴管炎,化脓性牙龈炎,收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组成:泽兰叶1两白芨片3钱真黄明胶3钱(蛤粉炒成珠)病在脐以上加白芷1钱,病在脐以下加牛膝2钱。(因缺黄明胶,笔者用东阿胶代效果亦可) 方解:泽兰叶性味香、苦、微甘,具化热瘀,通经血之功,有治金疮、痈肿、散浮肿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药材市场上不时会发现一些以次充好、以此充彼的伪劣品,对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阿胶是一种名贵中药,是较常被仿冒的品种之一。阿胶也叫傅致胶,又叫驴皮胶,是以驴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阿胶因始产于山东省东阿县(一说该县的“阿井”)而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  相似文献   

8.
阿胶为我国特产名贵中药,已有近两千年的药用历史,曾有不少文献报道。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之后历代本草颇多论述,《本草纲目》在卷五十下兽部载有阿胶及黄明胶,并在卷五水部载有“阿井泉”一项。《本草纲目拾遗》在卷九兽部更载有“浙驴皮胶”一项。《药材学》及《中药志》均收载了本品并加以较全的综述。关于阿胶的历史沿革方面1957年王药雨、冉小峰曾在《上  相似文献   

9.
阿胶又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为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主产于山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而以山东平阴县东阿镇所产者最为著名,故名阿胶.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1],因其补血效果明显,放有补血"圣药"之称.阿胶味甘,性平,主归肺、肝、肾经.有滋阴补血、润燥止血、安胎的作用.阿胶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及其水解产物明胶、多肽、多种氨基酸、金属元素及硫酸皮肤紊、生物酸等[2].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阿胶人方7次,现将运用阿胶治疗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0.
阿胶是传统的补药,它是由驴皮煎煮浓缩后制成的一种胶剂,以山东省东阿县生产的阿胶为正宗品。在临床上,阿胶常用于治疗由血虚或阴虚引起的眩晕、心烦、失眠、咳嗽、心悸、乏力、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病症。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阿胶还有很多新的用途: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有关于煮胶工艺的详细记载, 共12个步骤。与后世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削毛、添加辅料、成胶火候、防焦糊法、干燥法、水质等6方面。尤其是削毛无益、不添加辅料及成胶火候的经验, 对于现代阿胶、黄明胶的煮制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农耕生活文化背景下,取象比类是主要思维方式,物有其象则感应而得其用。胶作为黏合剂,自身坚凝且能固着粘物,熬制溶化后又涎滑流利,阿胶亦有此性。因其坚固胶着而能坚筋骨养肝气、养胎安胎安神,治疗五劳七伤六极及摔打导致的脏腑形体松散脆弱、气血崩散,因其固敛而治疗崩、带、吐、衄、便血及二便滑脱之证。因其涎滑流利,故又用以养窍,通利大小便,下燥胎,使胎滑易产。后世专用阿胶,尚阿井水煮黑驴皮而贵其补益之功,从养肝气、轻身益气着意于养阴,由止血变为补血,甚或于胶中加入补益之药,使其可滑可着、可通可敛的作用幽隐不显。从胶到阿胶、从牛皮到黑驴皮的转变,从固敛滑通到补益的偏倚,即是阿胶药用理论的起源与演变。  相似文献   

13.
阿胶是传统补药,是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胶剂,常用于血虚萎黄、心烦不眠、肺燥咳嗽、心悸无力、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病症。现今又发现阿胶有多种新用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阿胶产生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杂皮肤入药到以阿胶入药,是药物学发展的一大进步。通过分析否定了《淮南子》有关阿胶的记述;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阿胶之名进行了质疑;对《神农本草经》收录的药用胶名为胶,还是分阿胶、白胶二种,提出疑问,作了考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唐代以前文献,如《肘后方》、《范汪方》、《小品方》、《水经注》等有关胶与阿胶的记述进行了汇集排比。推出阿胶出现在4世纪末、5世纪初,也即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代。始载阿胶的现存可靠文献是北魏的《水经注》。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以封建皇室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设立了赋税、兵役等制度。以维持其反动统治。其赋税内,有贡赋一项,专用于聚敛嘉谷珍菽、四时果鲜、山珍海错、貂裘美缉,乃至珍禽异兽、金玉玩饰等,以满足其淫逸糜烂的生活。阿胶既为药中珍品,贡奉自当难免。《水经注》载阿井其地“岁尝煮胶以贡天府”,说明阿胶作为贡品始于北魏或更早。唐《元和郡县志》亦有东阿贡阿胶的记载。宋代更录之史册。《宋史·地理志》有“郓州……贡绢、阿胶”,“济州……贡阿胶”的记述。  相似文献   

16.
辰砂之名首见于《图经本草》。它包括了天然产的朱砂和人工合成的灵砂。昔以湖南辰州(今沆陵,实为集散地。)产的较好而得名。《开宝本草》云:“朱砂,今出辰州、锦州者,药用最良,余此次焉”。《本草求真》谓:“灵砂又名朱砂,系水银、硫黄二物同水火煅炼而成”。现代药材商品上  相似文献   

17.
黄连阿胶汤,仲景《伤寒论》以治少阴热化证中,阴虚火旺的证候。药用: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其中关于鸡子黄的用法,许多报道未有详明,因此使后学者,用不得法而致泻者。某医,刚从卫校毕业,治陈妇之阴虚不寐证,证见:心烦,不寐,心悸,脉弦细,舌光绛。用黄连阿胶汤似为的证,逐开此方;并嘱家属:将药煎好取药汁,燉烊阿胶兑入,并取生鸡蛋一只,去蛋  相似文献   

18.
不宜用滑石粉代蛤粉炒阿胶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胶用蛤粉炒珠最早出现于宋代《全生指迷方》,《本草纲目》也记栽“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蛤粉炒”。阿胶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功能。目前有些地方用滑石粉代替蛤粉炒阿胶珠,表面上看来已达到丸珠质地酥松脆内无糖心,  相似文献   

19.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众所习用之正治法。但由于疾病错综复杂,有时会出现疾病本质与现象相反的情况,即有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其治则当从其假象,反而用之,亦即《内经》“甚者从之”,“从者反治”之谓。今就仲景对反治法的运用略陈如下。 1 阴式阳微,热因热用不论六经辨证或脏腑辨证,凡阴寒盛极,真阳虚衰,致虚阳浮越于外或浮越于上,属内真寒  相似文献   

20.
阿胶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阿胶以古代用东阿井水熬制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