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 ,“腹满”与“腹痛”的含义基本一致 ,腹满的虚实分类及治疗大法主要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二条 ,原文为“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可下之。舌黄未下者 ,下之黄自去。”本条虽仅 2 7个字 ,但包含了腹满的虚实 2证及治疗法则的运用 ,兹分别讨论如下 :1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 明确提出了辨别腹满虚实的关键 ,在于医家触按病者腹部时痛与不痛。腹满属实证的 ,或宿食停滞于胃脘 ,或燥屎积结于肠道 ,使腑气阻塞不通 ,为有形之实邪 ,故按之则痛 ;腹满属虚证的 ,脾经虚寒 ,气虚不…  相似文献   

2.
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 ,腹满一证有腹满、腹胀、腹胀满、小腹满、少腹满等多种不同表述。涉及腹满一证之条文《伤寒论》有 31条 ,载方 2 1首 ;《金匮要略》有 2 8条 ,载方 11首。综合书中之辨证论治 ,试分为腹满虚证 ,腹满实证及虚实夹杂之腹满证三型并逐一析之。1 腹满虚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 2条云 :“病者腹满 ,按之不痛为虚 ;痛者为实。”此乃从腹满的伴随证“痛与否”言及其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1 1 脾胃虚弱证仲景有云 :“太阳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伤寒…  相似文献   

3.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剧烈腹痛,过去一般是请外科会诊或对症治疗,但疗效甚微。1978年我们根据中医“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人壮气实者,则攻下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温病下不嫌早”等理论,以硝黄汤治疗出血热发热期剧烈腹痛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药物剂量及用法:大黄碎块50克,用沸水400~500毫升冲泡5~10分钟,其滤液再冲芒硝15克,一次口服。二、3例患者均为成年农民,除具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症状外,均有剧烈腹痛,如锥如绞,阵发性发作,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对症治疗无效。经服用硝黄汤后,有以下共同表现:(1)腹痛、腹肌紧张迅速缓解至消失。(2)服药后5~6小时即腹泻。2例腹泻前有一阵绞痛,时间甚短,泻后感到舒适,剧烈腹痛消失,安静入睡。(3)在通大便的同时,小便量也增加。(4)粘膜、皮肤充血及出血点迅速减退和消失。(5)3例均未出现低血压,2例无少尿,似有“越期”现象。三、典型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名中医陈幼清副主任医师,秉承家学,造诣精深,临证四十余载,善治疑难杂症。陈师诊治胃痛,根据土有阴阳,木有甲乙;肝脾宜开,胆胃宜降的理论,强调脏腑阴阳辨证,更从气血痰温等病因的不同以及筹热虚实等属性之各异,立方遣药,每取佳效。兹将陈师临证经验,初步整理于后,以示其学识之一斑。l温阳位中毋忘通杯张景岳云:“心腹痛有虚实,辨别之法,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者为实,久痛为虚,暴痛多实。”此乃辨证总则。临床上慢性胃痛,迁延日久,皖痛悠悠,痛时喜按,饥时易发,得食较缓.苔薄舌淡,脉…  相似文献   

7.
胃腕痛中之具有类似,萎缩性胃炎症状者,究其病因病理,从中医学角度可分为:虚痛、气痛、热痛、寒痛、瘀痛、食痛,从临床表现上看,多有食痛的症候,而胃痛缓解期多以虚痛为主,故多以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为特点。因此,其分型应以阴阳气血,标本虚实结合;治疗上应注意标本兼顾。本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10.
指导:徐又芳1肉痿[原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跳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相似文献   

11.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补虚止痛十二法及临床体会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刘小平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谢天熙痛证有虚实之分,虚者“不荣则痛”,实者“不通则痛”,前者宜补,后者宜泻。补虚治痛古人曾有论述,现就笔者临床揣摩心得,谈谈对“补虚治痛...  相似文献   

13.
慢性腹泻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或下元虚损,使之脾胃运化失常,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内经》明确指出:“胃脉实则胀,虚则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湿盛则濡泻”。故《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论》也曾告戒:“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可见泄泻病机所在当为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而慢性腹泻又与肝肾有关。所以,治疗慢性腹泻,常从肝脾同治和脾肾同治两法入手。  相似文献   

14.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对于本条“胁下偏痛,发热”的病机,各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1、认为是素有内寒,又感外寒所致。如《金匮要略论注》云:“此即前条同是寒,但偏痛,为实邪……。即《内经》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其2、认为是肝寒气逆继而胆气亦逆所致。如《金匮要略编注》云:“此即邪入肝经为偏胁  相似文献   

15.
胸痹是心脏本身受损所致的病症,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本病的辨证,应辨明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又当辨明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之不同;本虚亦须分清气、血、阴、阳、肝、脾、肾亏虚之各异。一般病程短而痛甚者为实,反之为虚,此不难辨。而临床上往往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本虚标实等虚实挟杂之证,务必详审细辨,方可对症治疗。胸痹之证,多见有胸痛。首先是辨疼痛的性质。一般来讲,疼痛瞬间即逝者轻,持续不解者重。疼痛偶发者轻,发作频繁者重。闷痛:憋闷而痛。若闷重痛轻而无定处,兼胸胁胀痛者属气滞;…  相似文献   

16.
泻下法的临床应用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泻下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下者达35条之多,立方约15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归纳整理为泻下7法,每法就其代表方、证分述如下:1 攻积导滞法代表方大承气汤。《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论述积和胀俱重的里实证治。由于气滞与燥屎内结而致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乃实证要点。既是实证,则当用大承气汤攻下里实。方中大黄攻积泻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消气壅,枳实破气结。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7.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对于条文中“虚者”,“实者”所指历代多有分歧;证之属性寒,热也有值得辨析。在此,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讨论如下。 一、虚实所指  相似文献   

18.
胃痛的饮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兰 《重庆医学》2005,34(12):1910-1911
胃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作者试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下。1历代医书关于饮食与胃痛的论述《素部·痹论》指出“饮食自信,肠胃乃伤”。汉代张仲景《全匮安略·腹满寒仙宿食痛脉证并治篇》云:“脉数而滑者实也,比有宿食下之愈”;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更进一步指出:“……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便邪气博于正气,邪正复出,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金元时期,李东垣《光密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理“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朱丹溪《丹溪法·卷四》明确指出:前人所谓,“…  相似文献   

19.
疳积是小儿常见疾患之一,对儿童健康影响很大。吾师黄少卿老先生采用“疳积散”治疗本病,于临床上屡获效验,现介绍以供参考。疳积是由于小儿乳食失调或感染虫证,以致脾胃虚损,气血生化受到障碍,转化成疳。临床所见,每因积致虚,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为此,吾师治疗每循“社邪即以扶正”之  相似文献   

20.
浅论“痞满”与胃癌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古代中医有关痞满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之论述进行总结。认为胃癌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之范畴其病因多侧重于内伤;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联,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阴两虚,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热毒蕴胃等;临床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治疗以宣畅气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清解热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