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直立不耐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是指因直立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当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然而,广义上讲,这些症状可以见于任何体位[1]。急性直立不耐受通常表现为晕厥,即因急性脑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和肌张力丧失,不能维持站立体位而跌倒,有时也可 相似文献
2.
儿童直立倾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宏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4):257
<正>直立倾斜试验(head-uptilt test,HUTT)是通过改变被检查者的体位(从平卧位改变至一定角度的倾斜位),再现其晕厥发作过程的一种检查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与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及血清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诊断为OI的6~17岁儿童青少年122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本院儿少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体检56例儿童青少年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病史中有无晕厥事件发生分为... 相似文献
4.
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引起心电学指标变化。心电学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性(HRV)、心室晚电位(VLP)、P波离散度(Pd)、QT间期离散度(QTd)、Tp-Te间期等。现就儿童及青少年OI心电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昼夜节律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主要由生物钟控制,使生命活动表现为近似24 h的振荡周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生物钟与心血管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压、心率、自主神经功能、激素分泌、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管收缩和舒张均受生物钟的调节。临床上,晕厥发作是在上午达到高峰,大多数直立不耐受(OI)患儿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模拟失重大鼠模型提示心血管节律紊乱,提示OI的发生、发展与昼夜节律关系密切。该文介绍了昼夜节律与OI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负荷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3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为主诉的儿童311例,年龄3~17岁,男153例,女158例,行HUTT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按血压负荷分为〈10%及≥10%两组。结果血压负荷在〈10%组及≥10%组,全天平均收缩压负荷[65.35%(132/202)VS59.63%(65/109),X^2=0.992,P〉0.05]、全天平均舒张压负荷[65.37%(168/257)vs 53.70%(29/54),X^2=2.607,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65.48%(165/252)vs 54.24%(32/59),X^2=2.592,P〉0.05]、日间平均舒张压负荷[64.04%(187/292)VS52.63%(10/19),X^2=0.997,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66.30%(122/184)VS59.05%(75/127),X^2=1.234,P〉0.05]、夜间平均舒张压负荷[64.35%(148/230) vs 60.49%(49/81),X^2=0.382,P〉0.05]对HUTT阳性结果预测未见统计学差异,对HUTT阳性反应类型的预测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以HUTT结果为因变量、血压负荷为自变量,未能拟合出线性回归方程。结论血压负荷对HUTT结果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9月~2005年7月在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进行HUTT,阳性反应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7~18岁),分析HUTT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出现心律失常76例(98.7%),发生窦速71例(92.2%),其中60例在心率达最快后5min[平均(1.5±1.7)min]内发生阳性反应。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33.8%),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相比,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中发生率高(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组(<12岁、≥12岁)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窦缓多见(20/26例),其次为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5例窦性停搏患儿停搏时间平均为18.2s(1.5~60s)。结论HUTT时心率突然明显增快时应警惕发生阳性反应;缓慢性心律失常在BHUT中发生率较高,常见类型有窦缓、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应积极预防和处理严重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儿童直立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是指因直立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平卧后症状可以缓解。直立不耐受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dysautonomic orthostatic intolerance)等。近年来,罹患直立不耐受的儿童逐渐增多,现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6岁以下儿童直立倾斜试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岁以下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11年8月对144例因不明原因晕厥、头晕等症状就诊的儿童(年龄2~6岁,男81例,女63例)的HUT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HUTT依从性:144例受试儿童中8例仅完成了基础直立倾斜试验,136例完成了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2)HUTT安全性:受试儿童完成HUTT后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3)HUTT阳性率:HUTT阳性率为22.2%(32/144),男童(18例)与女童(14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UTT阳性反应的处理:HUTT达到阳性诊断标准后,将诊断床放至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给氧、口服牛奶等,5 min 内心电图和血压均恢复正常。结论:6岁以下儿童行HUTT在临床上有一定实用价值,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分析直立倾斜试验阳性与不明原因晕厥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 47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 ,根据其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分为二组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和阴性组 ,将其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并对其各个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性别、年龄、有无晕厥诱因及有无晕厥先兆对直立倾斜试验的结果有影响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 ,对直立倾斜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依次为晕厥诱因、晕厥先兆和年龄。结论 对于发生于青春期女孩不明原因的晕厥 ,而患儿又有较明确的晕厥诱因和晕厥先兆者 ,其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可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似文献
11.
儿童直立不耐受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概述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_rance,OI)系多因直立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平卧后症状缓解。对于“直立不耐受”这个术语在临床中有时会有一些误解,有人认为只有在身体直立时才会出现心率及血压的异常,因而导致患者出现症状。事实上,这些异常表现通常出现在直立体位,但也可发生在其他体位[1]。OI通常分为急性OI和慢性OI。急性OI表现为晕厥,即因脑血流灌注减少引起的短暂意识及肌张力的丧失,不能维持站立体位。慢性OI的症状主要有:经常发生的头晕、疲乏、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心悸、胸闷等。大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头痛、发抖、… 相似文献
12.
直立不耐受最常见类型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交感神经的末端作为化学传递物质而被分泌,可致心率增快、心肌及血管收缩增强;多巴胺是体内合成NE的前体物质,由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节分泌的神经递质之一,与人体的情绪及感觉有关.该文主要介绍儿茶酚胺与血管迷走性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阳性反应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以49例不明原因晕厥及只有晕厥先兆症状患儿为研究对象,直立倾斜试验(HUT)(倾斜角度60度,试验持续时间45min)过程中动态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图变化,分析其阳性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特征。结果HUT阳性反应时常见晕厥先兆症状为头痛、头晕、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出汗、乏力、站立不稳、视物模糊、听觉下降及消化道症状。28例阳性反应中,血管抑制型反应7例(25%).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心脏抑制型反应3例(11%),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无变化;混合型反应4例(14%),表现为心率、血压均明显下降。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10例(36%),表现为HUT10min内心率增快30次以上或心率达120次/min以上。直立性低血压4例(14%).表现为HUT3min内血压明显下降。结论HVT阳性反应症状可作为儿童不明原因晕厥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直立倾斜试验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并以12名正常儿童作对照,在倾斜过程中动态观察心电图、血压、心率,并进行分析。结果:24例晕厥患儿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阳性16例,而对照组为0.诊断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100%,诊断价值为78%.16例阳性反应中,心脏抑制型反应3例(19%),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无变化;血管抑制型反应9例(56%),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混合型反应4例(25%),表现为心率、血压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可作为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不同倾斜角度及不同试验反应对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的影响。方法 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儿童107 例,年龄5.5~17.8(12.0±2.8)岁,男52 例,女55 例,随机选取60°、70°或80°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BHUT 阴性者保持同一倾斜角度进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采用Wong-Baker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在试验结束时让受试儿童对HUTT 过程中心理恐惧程度进行自我评定。结果 倾斜角度为60°、70°、80°的3 组受试儿童HUTT 阳性率、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应类型分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60°、70°、80° 3 种倾斜角度对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程度的影响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TT 阳性儿童(n=76)心理恐惧程度明显高于HUTT 阴性儿童(n=31)(P<0.01)。结论 HUTT 可引起受试儿童心理恐惧;60°、70°、80° 3 种倾斜角度受试儿童心理恐惧呈递增趋势,但差异不显著;HUTT 阳性反应可显著增加受试儿童心理恐惧。 相似文献
17.
直立不耐受患儿家长对疾病认识和需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直立不耐受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需求,旨在有针对性地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33例确诊为直立不耐受患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8位家长进行深度访谈。结果54.5%的家长对疾病有一些了解,45.5%的家长对疾病一无所知;居住城市或城镇的家长中对疾病有所了解的人数所占比例高于农村地区(P〈0.05);家长对疾病了解程度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r=0.438,P〈0.05)。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疾病对患儿的心理行为、智力和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家长认为疾病给患儿带来严重影响;大多数家长希望了解疾病相关知识(n=29),最希望获得的服务方式是门诊咨询(札=29)。结论目前我国直立不耐受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需求未得到满足,应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并为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患儿晕厥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确诊为直立不耐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晕厥事件发生分为晕厥组及非晕厥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36例直立不耐受患儿中,晕厥组77例(56.62%),非晕厥组59例(43.38%);两组患儿的体质指数、诱因中持久站立比例、伴随症状中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冷汗和面色苍白比例、晕车史、两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指数偏低,持久站立为诱因,伴随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冷汗和面色苍白,有晕车史,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直立不耐受患儿容易发生晕厥事件。 相似文献
19.
自2019年末,始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COVID-19疫情已蔓延至全国及境外多个国家,引起国际高度关注。COVID-19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少年是受到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为了尽快控制疫情蔓延,最大限度减少院内感染,儿科陆续推出相关领域在防控COVID-19疫情方面的专家共识或诊疗建议。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儿童及青少年晕厥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检查是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根据COVID-19疫情防控要求,通过国内专家讨论论证,本文提出HUTT检查的预检筛查、防护措施及环境消毒等流程,以确保疫情期间HUTT顺利进行,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痛、头晕、胸闷、叹气等儿童157例,男86例,女71例,年龄3 ~18岁,平均(11.34±3.29)岁.在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上述症状,取得受试者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后,进行HUTT.HUTT前监测患儿基础状态下空腹微量血血糖.结果 (1) HUTT阴性组(n=63)与HUTT阳性组(n=94)之间空腹血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40 ±0.52) mmol/L vs (5.35±0.61) mmol/L,t=-0.590,P>0.05].(2) 94例HUTT阳性儿童中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仅l例未纳入统计,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n=67)、混合型血管迷走性晕厥(n=10)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n=16)之间空腹血糖未见组间差异[(5.34±0.54)mmol/L vs (5.07 ±0.64) mmol/L vs (5.49 ±0.81) mmol/L,P均>0.05].(3) 67例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n=16)与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51)两种诱发方式的空腹血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32±0.54) mmol/L vs(5.35 ±0.55) mmol/L,t=0.166,P>0.05].(4)空腹血糖<5.5 mmol/L与≥5.5 mmol/L两组的HUTT阴性率[37.63%(35/93) vs43.75%(28/64)]和HUTT阳性率[62.37% (58/93) vs 56.25% (36/6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x2 =0.585,P>0.05).结论 空腹血糖对儿童HUTT结果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