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3):M0005-M0005
患者女性,66岁,右腹股沟区肿块1月余,无痛。查体:肿块较固定,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术中见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临床诊断:淋巴瘤。  相似文献   

2.
谷峰 《养生大世界》2008,(11):37-37
最近有媒体报道,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身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住院治疗,喜爱他的观众都在为他祈祷,愿他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赵倩  严香  张雅月 《河北中医》2023,(7):1218-122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临床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最常见临床类型,R-CHOP方案化疗是其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同时化疗所带来的骨髓抑制、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较为突出,可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中医学向来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在辅助治疗DLBCL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将近年来有关中医治疗DLBCL的文献进行归纳与整理,以期对DLBCL的中医诊治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9例,好转2例,无效2例(包括无变化患者和进展患者各1例),总有效率为83.3%。结论: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和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点。方法:对自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3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平均44.57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41~65岁,31例患者均为汉族,ALB降低8例,LDH升高19例,HBDH升高17例,ECOG评分2~4分者占24.24%,57.58%为Ⅲ~Ⅳ期。结论:DLBCL以老年男性多见,肿瘤可累及身体各个部位,血液系统多有改变,化疗联合免疫疗法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右侧肋弓下疼痛5个月”于2013年11月15日就诊。2011年12月3日无意中发现左颈下有一核桃大小肿块,无疼痛感,3天迅速长大至鸡蛋大小,行左颈部肿块病理活检,涂片中找到恶性细胞,大致为低分化鳞癌。全身PET/CT检查,颈部左侧见一3.4cm×4.2cm×6.2cm团块,相应部位见多个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右上颈后区、颏下尚可见多个长径小于1cm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2例组织病理形态,用ABC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据WHO新分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分为中心母细胞性、免疫母细胞、富于T细胞和组织细胞性、淋巴瘤样肉芽肿型、间变性大B细胞性、浆母细胞性6种。发病年龄在40~70岁,结内、结外均可发生。镜下:2例肿瘤都呈弥漫性及单形细胞形态为特征,两者均表达CD20、CD79a,而不表达CD45RO、EMA、CK;结论免疫组化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注意与骨髓瘤、未分化癌、神经母细胞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分型特征。方法:分析75例DL-BC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制作HE染色切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plus法染色,观察CD10、bcl-6和MuM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生发中心B细胞(GC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果:75例DLBCL患者,其中结内48例,结外27例,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占66%(27/41),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占34%(14/41);国际预后指标(IPI)0~2分者占76%(31/41),3~5分者占24%(10/41)。单个抗原的表达率,CD10(+)11例(20%),bcl-6(+)27例(49%),MuM1(+)35例(64%);18例(33%)为GCB-DLBCL,37例(67%)为非GCB-DLBCL。结论:DLBCL显示生发中心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特征,中国人群DLBCL的GCB样型显著低于非GCB样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1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18例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8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即生发中心样型(GCB),10例为生发中心后B细胞来源即非生发中心样型(非GCB).非GCB型的增值活性与GCB型相似;GCB和非GCB型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70%.结论:胃肠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GCB型多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HOP方案对晚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甘肃省肿瘤医院初治并接受CHOP方案治疗的晚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50例,分为痰瘀互结证、气滞痰凝证、寒痰凝滞证、痰毒虚损证及阴虚火旺证各30例,均采用标准剂量CHOP方案治疗,共治疗6个周期。分别观察、对比各证型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化学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①不同证型临床疗效对比,寒痰凝滞证和痰瘀互结证的疗效相当,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阴虚火旺证、阴虚火旺证(P<0.05)。②不同证型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寒痰凝滞证和痰瘀互结证的疗效显著,且优于其他3种证型(P<0.05)。③不同证型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比,痰毒虚损证、气滞痰凝证较其他3种证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P<0.05);痰毒虚损证较其他4种证型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P<0.05);痰毒虚损证、痰瘀互结证较其他3种证型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CHOP方案治疗晚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疗效及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朱逸东  甘欣锦 《河北中医》2022,(11):1932-193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虽然现代医学具有多种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预后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DLBCL取得较大进展,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化疗的增效减毒、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西医治疗DLBC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 GCET1 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 学顺德医院 2015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收治的 DLBCL 患者石蜡标本 30 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GCET1 的表达水平,并 分析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30 例 DLBCL 患者石蜡标本中 GCET1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33.3 %,其与患者淋巴瘤国际 预后指数(IPI)评分、年龄调整国际预后指数(aa IPI)评分和 Ann Arbor 分期呈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GCET1 蛋白在 DLBCL 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Ann Arbor 分期、aa IPI 评分、IPI 评分对该部分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 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丹东市中医院内四科就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自拟益气养阴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6.67%(23/3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7%(20/3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WBC)降低2例、血小板(PLT)降低4例、血红蛋白(Hb)降低17例、胃肠道反应4例,对照组WBC降低6例、PLT降低10例、Hb降低24例、胃肠道反应10例,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由Isaason和Wigt于1983年首次提出,2000年WHO分类将其作为独立的疾病类型。命名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型)。病变可发生在胃肠道、肺、甲状腺等部位,以胃肠道多见,约占结外淋巴瘤的30%~4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53、Myc、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制作成组织切片,按照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P53、Myc、BCL2表达,予以CHOP或R-CHOP方案化疗6~8个周期,观察患者P53、Myc、BCL2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P53、Myc、BCL2表达与临床资料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比较双表达与三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P53、Myc、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7.50%(15/40)、42.50%(17/40)、47.50%(19/40)。P53、Myc、BCL2表达在性别、年龄、Hans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疗效、风险程度、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及2年总生存(OS)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表达的生存时间均短于非双表达组,三表达的生存时间均短于非三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Myc、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呈异常表达,初步认定其表达与疗效、预后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cl-1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B-NHL组织标本和10例良性淋巴结病变组织标本中Mcl-1的表达情况。结果Mcl-1在B-NHL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28/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B-NHL患者Mcl-1蛋白的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侵袭性B-NHL患者Mcl-1蛋白的表达要高于惰性B-NHL患者(P<0.05)。Mcl-1阴性表达患者的5 a生存率要高于Mcl-1阳性表达患者(P<0.05)。COX模型显示Mcl-1是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指标。结论Mcl-1在B-NHL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癌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2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9,(7)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应用化疗,观察组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估免疫功能,检测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自然杀伤性T细胞、PLT、Hb显著高于对照组,CD~(8+)、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能显著改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减轻化疗对机体的损伤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组(GcB)和非生发中心组(aon—GCB)的bcl-6基因重排、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直接相关性,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作用各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引入文本挖掘法,结合原始医案数据进行集内关联挖掘,形成医案解析,分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症状、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优化的集内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医案解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涉及医案147则,患者147人次,主症25条,兼症26条,舌象18条,脉象12条,病机9条,药物30味。经集内关联挖掘规则,主症16组,兼症36组,舌象36组,脉象32组,病机36组,药物30组。结论:本中心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盗汗与发热、恶心与腹痛、咳嗽与咳痰、下肢水肿与神疲乏力,消瘦与纳差五组症状关联度最高。患者舌象多为舌质淡、红或紫,苔薄白腻,脉象多为弦、细、数,高关联病机为虚、毒、痰、热、瘀,高关联配伍用药为白花蛇舌草、茯苓、甘草、陈皮、黄芪、麸炒白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