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相似文献   

2.
付予乔 《医学综述》2014,(15):2820-2822
目的研究皮质骨厚度(CBT)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健康雄性成年Beagle犬12只,依据种植钉植入区皮质骨厚度分为厚CBT组与薄CBT组,将48枚微种植体植入12只Beagle犬两侧胫骨,厚CBT组与薄CBT组微种植体分别在距近中干骺端4 cm和2 cm处植入。术后1、3、5、7周处死,作力学拉拔测试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薄CBT组和厚CBT组1、3、5、7周CB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3、5周,厚CBT组骨整合、皮质骨体积密度(骨体积/总体积)、相交表面(与骨表面接触的微种植体)均显著高于薄CBT组,第7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厚CBT组最大拉拔力在1周达顶峰,3周降到最低点,薄CBT组则随时间延长持续上升。结论较大CBT对微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有益,而较薄皮质骨更有利于二期稳定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离体组织、活体组织等不同研究角度对微种植体植入区硬组织的解剖形态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微种植体在临床应用时的安全位置、角度、等参数,并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微种植体支抗的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翼  邓锋 《重庆医学》2007,36(4):323-325
正畸牙移动是通过正畸矫治器作用于牙齿的、一定大小和方向的力来实现的,其反作用力必须由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或某种装置来承担,即"正畸支抗"的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Branemark等[1]提出的"骨性结合"以来,各种骨结合种植体逐渐被用于提供正畸支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微螺钉种植体植入的不同角度,观察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临床上需内收前牙的正畸患者,分成以垂直于牙槽骨面和与牙槽骨成30°、60°角度三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每组各22例,每例植入2颗微螺钉种植体。于植入后4周开始加载力150 g,比较施力前后微螺钉种植体稳定性的差异。结果 4周后加载力的情况下,30°角度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松动脱落8颗,成功率81.8%;60°角度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松动脱落2颗,成功率95.5%;垂直于牙槽骨面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松动脱落10颗,成功率77.3%。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分别以垂直牙槽骨面植入、与牙槽骨面成30°、60°角度植入情况下,临床稳定性以与骨皮质成60°角度植入最佳,建议临床医师多选择以此种方式植入微螺钉种植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评估上颌后牙颊侧种植体支抗植入区的解剖特点,为临床种植钉的成功植入提供参考。方法成人和儿童各21名进行CBCT扫描,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4mm和7mm两个截面作为参考平面,对上颌左右侧5~6根间和6~7根间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松质骨密度、根间最短距离和皮质骨距根间最窄处距离进行测定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上颌第一磨牙颊侧从近中向远中皮质骨厚度和骨密度均增大(P〈0.05);皮质骨距根问最窄处距离平均值大于5mm。结论选择上颌第一磨牙远中为植入点,采用直径1.3~2.0mm,螺纹长度6mm的种植钉,以与骨面成30°的小角度植入,可使种植钉植入更为安全稳定,但儿童谨慎使用种植钉。  相似文献   

9.
张磊 《中外医疗》2011,30(6):55-56
目的观察自攻型与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成功率,比较2种不同植入方法的临床稳定性。方法选择同一部位(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病例160例,共320枚种植钉(其中自攻型微种植体30例60枚,助攻型微种植体130例260枚),分别采用自攻型及助攻型微型种植钉,植入4周后使用正畸矫治力,力值控制在400g以内,比较自攻型与助攻型种植支抗的稳定性。结果助攻型植入260枚,脱落20枚,植入成功率92.3%,自攻型植入60枚,脱落9枚,成功率85.0%,助攻型成功率高于自攻型(P〈0.05)。结论助攻型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方法临床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组织学研究不锈钢微螺旋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源的可行性。方法:16枚不锈钢微种植体,种植于一岁半大的迷你猪的下颌骨颊侧牙根间隙区,在开放的环境下愈合。种植后,即刻检查种植体的稳定性和体周袋。10wk后,检查微种植体的成活率和体周袋。脱钙的组织块进行HE染色,不脱钙的组织块进行Villanueva染色,普通光学和荧光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全部微种植体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10wk后,部分种植体稳定性良好,种植体成活率43.88%。组织学分析显示成功的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中间没有纤维结缔组织干扰。高倍镜下见骨结合是不完全的。结论:不锈钢微种植体与骨组织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正畸支抗源。但是,成活率低,使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用两种不同方法植入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口腔正畸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为A组患者采取助攻型的方法植入种植体,为B组患者采取自攻型的方法植入种植体,对比分析为两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结果:A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为98.75%,B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为75%,A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成功率高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助攻型的方法植入微型种植体支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及较强的稳定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正畸微种植体种植在狗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最大植入转矩和拉出力,探讨植入区骨 量、骨密度对正畸微种植体初始稳定性间的影响。方法:选择狗下颌骨为实验模型,制作微种植体植入引导颌 垫;拍螺旋 CT 测量颌垫引导针所对应拟植入区骨质密度。将 24 枚正畸微螺纹种植体以自攻方式垂直骨面植 入,即刻测得微种植体最大植入转矩。通过 CT 片测量微种植体距相邻牙根面固有牙槽骨硬骨板的距离及植入 点至牙槽嵴顶或根分叉处硬骨板的距离。实施微种植体拉出实验,测得拉出力。对微种植体拉出力与植入区骨 质密度、植入区骨量及最大植入转矩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 枚微种植体满足实验要求。正畸微种植 体的拉出力161.11±25.66N 与植入区骨密度 CT 值 1281.07±39.85HU、与微种植体距相邻硬骨板距离、与最大植 入转矩95.36±12.40mN.m 均正相关(P<0.05)。结论:选择微种植体与周边骨距离不小于2.0mm 为宜、骨密度高 的颌骨位置点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可获得可靠的植入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从临床病例中选择安氏Ⅱ类Ⅰ分类20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上颌前凸患者。采用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植入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颊侧膜龈结合处,植入2周后施加200g矫治力,观察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结果:20例上颌前凸患者上前牙内收效果明显,6~12个月的成功率达到90.0%。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有效地解决上颌前凸,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5.
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含种植体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在不同厚度的骨皮质支持下,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规律。结果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应力有较大的影响,两者呈负相关。随着骨皮质厚度的增加,种植体骨界面骨皮质内的应力逐步减小。骨皮质厚度<2 mm时种植体界面骨皮质颈部的应力值明显高于骨皮质厚度≥2mm时的应力值(P<0.05);当骨皮质厚度≥2 mm时,随着骨皮质厚度的增加,种植体界面皮质骨内的应力值虽然逐步减小,但是其变化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种植区骨皮质厚度至少应≥2 mm,以保证其生物力学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螺钉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承受不同正畸负荷后的稳定性。方法:32例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成年患者,将微螺钉植入到上颌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作为前牙内收的颌内支抗。微螺钉植入即刻、2周、4周后施力150g、300g、400g力。对比种植体受力后的稳定性。结果:32例患者共64颗微螺钉种植体,其中6颗种植体松动。加载负荷的时机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加载负荷的大小在正畸力范围内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一种稳定的支抗装置,在植入体内后可即刻加力,在正畸力范围内的负荷下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施力的时机与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关系,为微种植体支抗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犬3只,设为未加力组、即刻加力组与非即刻加力组。全麻条件下将钛微种植体植入实验动物狗的双侧上颌尖牙、磨牙区与下颌磨牙区,所施力值0.2 N。8周处死动物,X线拍片进行影像学评价;通过HE染色与GOMORI特殊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X线结果显示磨牙区植入的微种植体较尖牙区更多骨结合。HE染色显示实验8周时即刻加力组可观察到微种植体周围骨边缘整齐的成熟的层状骨,可见到大量成纤维细胞;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为高矿化的层状骨组织,可见较多的骨陷窝,内有骨细胞,钙化程度与旧骨组织接近。GOMORI特殊染色显示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较多未矿化结缔组织,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明显矿化骨组织出现。结论:非即刻加力组较即刻加力组的微种植体有更多的骨性结合,可更好地提供稳定的正畸支抗。  相似文献   

18.
章编号:1004-437X(1999)04-0375-03近二十多年来,种植义齿已经成为牙科中发展最快、最令人兴奋的一个分支。现代种植义齿的发展,始于1978年,这一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NIH)与哈佛大学在Bethesda联合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认真地讨论了种植义齿的和优点和并发症,第一次从专业的角度正面肯定了种植义齿。1982年,北美洲主要牙科院校的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科专家教授们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临床牙科中的骨结合问题(Osseointe…  相似文献   

19.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植入区域的解剖结构.收集86例患者CBCT资料三维重建.在下颌第一、二磨牙颊根的颊侧牙槽嵴顶下方选取3、6、9 mm的断层,测量牙根表面到骨皮质表面的距离.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左右两侧及男女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量点中骨厚度最大值为(9.17±1.93)mm,最小值为(0.96±0.48)mm.下颌颊棚区骨厚度有自牙合方向根方,自近中向远中增加的趋势,且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生物力学比较切开与非切开软组织处理方式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60枚正畸微种植体(型号HAZ06),植入30名正畸患者下颌骨内,左侧下颌骨作为非切开组,右侧下颌骨作为切开组。非切开组微种植体的植入是不切开黏骨膜,植入时直接穿透黏骨膜自攻植入,即刻测量最高植入转矩。切开组是在植入点切开黏骨膜,将微种植体用自攻种植法植入到颌骨内,测量最高植入转矩,2周后切开组与非切开组加载200 g水平力。负载24周后检查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并测量最高旋出转矩。比较两组微种植体的生物力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验植入转矩和去除转矩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1)60枚微种植体均成功植入下颌骨内,临床检查稳定性良好。(2)24周后临床成功率为:非切开组2枚种植体2级松动,2枚1级松动,成功率86.7%;切开组2枚种植体1级松动,成功率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最高植入转矩比较:非切开组(8.81±3.25)N cm,切开组(8.73±3.32)N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转矩比较:非切开组(4.67±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