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88例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 择期心脏瓣膜病变患者88例,其中女性55例,男性33例,年龄11~55岁,体重27~73kg,心功能Ⅱ~Ⅳ级。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使用Sarns 7400型体外循环机,预充液中加入晶体液、胶体液、全血或浓缩红细胞等成分,使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比容维持在25%左右,心肌停跳液使用晶体冷停跳液和4:1含血晶体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阻断时间平均为77.38±19.63min,转流时间平均为120.41±32.47min,尿量平均为757.82±116.52mL,低血压20例,需要超滤12例,血尿6例,心脏复跳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或室颤共15例,需要除颤10例。术后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应加强重要脏器的保护,合理选择预充液和人工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探讨手术方法及对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86年1月~2006年6月瓣膜置换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同期同类病例做对照进行分析.结果 共52例再次手术中,生物瓣衰败18例,继发其他瓣膜病变13例,瓣周漏6例,非机械性瓣膜功能障碍10例,机械性功能障碍2例,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3例;手术方式: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倒,主动脉瓣置换(AVR)1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14例,瓣膜修复7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40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手术难度明显大于首次手术,并发症增多,围术期死亡率5.77%.结论 注意术前心功能的改善,术中体外循环尽早建立,完善术中心肌保护、手术技巧的掌握,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手术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4年5月~1996年5月,对心胸比率超过0.70的19例巨大心脏瓣膜病人进行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14例,年龄16~53岁(平均36岁),病史最长14年,最短1年半。既往多有关节痛及心衰史。术前心功能Ⅲ级者16例,Ⅳ级者3例。超过50岁的患者需行ECT检查,了解冠脉供血情况。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联合瓣膜病7例。全组有11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全组术前均长期服用洋…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时间对胃粘膜Pco2,胃粘膜pH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6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按体外循环(CPB)时间分为短于100min(A组)及超过100min(B组)两组,以观察CPB时间对胃粘膜Pco2及胃粘膜pH(pHi)的影响。结果显示,停机前两组病人胃粘膜Pco2显著增高,pHi显著降低,尤以B组为著。术后A组未见并发症,B组3例病人发生致命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提示低温CPB时间越长,胃粘膜酸中毒越重,术后可能发生致命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置换的手术配合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8例心脏瓣膜置换的手术配合,认为充分认真的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明确方案,正确处理和选择人工心脏瓣膜,为手术赢得时间,是手术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体会.方法对1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难治性心衰患者施行人造瓣膜置换术,其中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4例,中低温心脏停跳手术6例,共施行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5例,双辨置换2例.结果1例病人术后5 d死于急性肾衰,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天数12~36 d,平均(22±9.4)d,随访时间2~111个月,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3例,术后9个月足月妊娠顺产1例.结论严重心脏瓣膜病变并发难治性心衰时在内科治疗无效,急诊瓣膜置换可使部分病例获得生存机会.必要的术前检查,平稳的麻醉诱导,接近生理的体外循环灌注,熟练的外科操作技巧,合并畸形的矫正,术后心功能的辅助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病的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要点及方法.方法:1989年1月至2005年10月,63例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机械瓣,全组均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20例,二尖瓣置换37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6例.结果:本组手术死亡5例,其他病人均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Ⅱ级.随访4月~204月,晚期死亡6例,晚期死亡率为10.34%.结论:儿童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率相对较高,但仍是治疗儿童瓣膜病的一种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8.
梅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13-1314
目的:探讨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中器械护士的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经验及术中器械护士的配合。结果:本组32例均顺利渡过手术期,治愈出院31例(96.87%),早期死亡1例(3.13%)。结论:心脏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中器械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术前充分准备性能良好的物品、术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动作,传递器械稳、准、快,做到手术配合主动积极,争分夺秒,并注意手术配合要点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心脏瓣膜病常见于先天性畸形、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风湿引起的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儿童心脏瓣膜病,虽然大部分是采用瓣膜成形术,但对于瓣膜成形难以矫治或瓣膜成形失败的儿童心脏瓣膜病仍需行瓣膜置换术治疗。由于儿童心脏瓣膜置换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且置人较小的人工瓣膜后随着生长发育需再次换瓣和抗凝管理困难等原因,目前对儿童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有较多的争议。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对8例14岁以下的儿童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6例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6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开始后静滴GIK溶液以改善心肌功能。术中应用微量泵静注硝酸甘油、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结果 麻醉诱导及体外循环前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心肌缺血表现。停止体外循环后未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均恢复良好。结论 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行瓣膜替换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七氟醚旁路洗入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467岁,体质指数16.767岁,体质指数16.727.3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n=30):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组(S组)。S组于CPB期间通过体外循环机旁路洗入1.0%27.3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n=30):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组(S组)。S组于CPB期间通过体外循环机旁路洗入1.0%3.0%七氟醚,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CPB前(T0)、降温至28℃(T1)、复温至37℃(T2)、停CPB(T3)和术毕(T4)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O2),并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组T13.0%七氟醚,C组不做任何处理。于CPB前(T0)、降温至28℃(T1)、复温至37℃(T2)、停CPB(T3)和术毕(T4)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O2),并测定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组T1T4时点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iso-PGF2α浓度降低(P<0.05),T1T4时点颈内静脉球部血浆S-100β蛋白和8-iso-PGF2α浓度降低(P<0.05),T1T3时点SjvO2升高,DajvO2和CEO2下降(P<0.05)。结论七氟醚旁路洗入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其机制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降低脑氧代谢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CPB)管理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替换术患者资料,CPB采取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保持较高的灌注压力;4∶1氧合血停搏液灌注心肌保护。结果:CPB时间85~235 min,主动脉阻断62~198 min,心脏自动复跳率85%,无全心辅助和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以及重视其它脏器的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及其它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浅低温心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浅低温体外循环心不停跳行二尖置换术的效果。方法:65例风心二狭和/或二漏的病人在浅低温体外循环的心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除了不阻断主动脉和不灌注心停跳液外,其他手术操作与心停法相似。术中使心脏缓慢空跳,注意回心血的吸引及排气问题。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为4.61%随访48例,晚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4.17%,90%的病人心功能I ̄Ⅱ级。结论:浅低温不停跳下行MVR方法简单,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复合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35~66岁,体质量51~78 kg,性别不限,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对照组(C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谷胱甘肽组(G组)和盐酸戊乙奎醚复合谷胱甘肽组(PG组)。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于气管插管后P组、G组和PG组分别经颈内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谷胱甘肽100 mg/kg、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和谷胱甘肽100 mg/kg。与麻醉诱导后30 min(T1)、CPB即刻(T2)、CPB结束后30 min(T3)、3 h(T4)、6 h(T5)和12 h(T6)时,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8的质量浓度。与上述各时点取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edx,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和记录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dyn)。结果:与C组比较,P组、G组和PG组血清TNF-α、IL-6和IL-8的质量浓度降低(P<0.05);与P组和G组比较,PG组TNF-α、IL-6和IL-8的质量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P组、G组和PG组OI、Cdyn升高,RI降低(P<0.05);与P组和G组比较,PG组OI、Cdyn升高,RI降低(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复合谷胱甘肽可减轻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损伤,其机制与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异丙酚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浆药物靶浓度为2.5ug/mL的异丙酚,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最大可达3.4ug/m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后30min、主动脉开放时、体外循环停机后30min、体外循环停机后9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两组在体外循环期间血清TNF—α、IL-8浓度均显著升高,对照组明显高于异丙酚组(P〈0.01);血清IL-10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但对照组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1)。结论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激活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机体逐级放大反复加重的过度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令凤  杨康  张玉霞  廖克龙  王海东 《重庆医学》2004,33(12):1773-1774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3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其余均采用中低温(26~31℃)体外循环方法.选用膜式氧合器,大剂量胶体预充,氧合血持续灌注,术中行常规和改良超滤相结合.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43~232min,心肌阻断24~161min,停循环时间25~62min,心脏自动复跳率76%,死亡21例,余康复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救治率.  相似文献   

17.
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体外循环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比较心脏停跳(AH)和不停跳(BH)瓣膜置换(VR)体外循环(CPB)管理及效果的异同。方法 观察201例VR患者,其中AH90例,BH11例。比较两组在CPB期间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 两组相比,BH组转流时间和阻断时间较短、使用库血例数和库血用量、钾和碳酸氢钠用量、术中失血量等均较少(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瓣膜轩换手术在CPB管理方面优于心脏停跳瓣膜轩换手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氧通气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蔡宏伟  钟涛  孙蓓  龚华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81-183
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CPB)前后予以不同的吸入氧浓度通气对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组:100%FiO2组(n=9);L组:50%FiO2组(n=9)。H组CPB前和CPB再灌注期开始后应用100%氧气机械通气,L组相应时间应用50%氧气机械通气,两组患者入ICU后均采用50%氧气机械通气。于CPB前、CPB后60min记录CO、CI、SV,同时抽取静脉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H组患者转流前后CO、C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L组患者CO、CI在CPB后60min明显高于CPB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后60min两组患者血浆SOD活性均下降,MDA产生增加,H组SOD消耗较多(P<0.05),MDA含量高于L组(P<0.05);CPB后60min两组患者的cTnT较CPB前均显著升高,H组显著高于L组。结论在瓣膜置换术患者术中予以50%氧气通气,有利于减轻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浅低温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浅低温体外循环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 分析 1 1 8例 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 46例 (组 1 )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72例 (组 2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浅低温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中低温组低 (P <0 .0 5 ) ;浅低温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组少 (P <0 .0 5 ) ,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而氧合指数高于中低温组 ;浅低温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明显低于中低温组 (P <0 .0 1 ) ,另外浅低温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率和收缩压相似 ,而浅低温组术后舒张压却低于中低温组。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技术。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A组,n=10)和对照组(B组,n=10)。A组于CPB前10min静注盐酸戊乙奎醚3m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30min(T1)、主动脉开放后10min(T2)、CPB后3h(T3)、24h(T4)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组内比较,B组TNF-α浓度于T3时点高于T0(P<0.01),而A组T1、T2时点TNF-α浓度较T0显著降低,其余时点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B组IL-6于T4时点高于A组(P<0.05),IL-10浓度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B组TNF-α浓度于T1~T4各时点均高于A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部分抑制CPB导致的炎性反应,对CPB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