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紧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表现和持续时间。方法 :对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后 5 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速终止后 5例及右室起搏 (VVI)恢复自主心律后 2 6例的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显性预激消融后 2 6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速终止后 5例及VVI起搏恢复自主心律后 2 2例显示不同程度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前二者持续约 1周 ,后者持续约 2周 ,均未经治疗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一般持续 1~ 2周自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起搏使心脏原有自身心律的T波发生改变称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起搏器工作一段时间后,当起搏停止或间歇起搏时,原有心脏自身节律T波发生了改变,自身心搏QRS波的T波方向倒置与心室起搏时的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酷似心肌缺血,恢复正常除极一段时间后上述T波改变可消失。Rosenbaum于1982年将之称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Electrotoni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该院确诊治疗的预激综合征老年患者200例,依据预激综合征的显隐性分为显性组和隐性组,每组100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及十二导联平静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电张调整性T波记忆现象的发生情况及其在各个旁道发生、导联分布的特点及规律。结果显性组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检出率及记忆中倒置深度明显高于隐性组;各旁道电张调整性T波发生率明显高于隐性组,电张调整性T波多发生于距离希氏束较远的旁道(均P<0.05);显性组最大δ波时间、最大δ波百分比、T波最大深度、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隐性组(P<0.05)。结论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术后更易发生T波记忆现象,且多发生于距离希氏束较远的旁道,了解该现象的导联分布特征、深度、持续时间等规律,有助于更准确鉴别不同原因所致的T波改变,避免误诊及作出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6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消融后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及 2 2例VVI起搏恢复自主心律后显示不同程度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前二者持续约 1周 ,后者持续约 2周 ,均未经治疗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一般持续 1~ 2周后自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心室显性预激伴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观察46例持续或间歇性显性预激综合征(右侧28例,左侧18例)射频导管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析,并对预激程度[最大6波时间及其百分比(最大δ波时间/同导联QRS时间X 100%)]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①除右希氏束旁、右前间隔、右前壁旁道外,其他各位点预激旁道顺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右侧显性预激组最大δ波时间(62.76±5.37ms)、百分比(51.32%±4.48%)及电张调整性T波深度(-0.35±0.11mm)、持续时间(14.7±5.6天)均显著大于左侧显性预激组.③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不论右侧或左侧显性预激组.其最大δ波时间和百分比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左、右侧显性预激综合征的心室预激程度及其产生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深度、持续时间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对91例(37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或射频导管消融后,40例间歇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导管消融后)持续或间歇性心室除极异常患者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出现与未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左心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lOO%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除少数特殊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外,预激综合征旁道下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③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及右希氏束旁、右前问隔、右前壁旁道下传阻断后不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④不同部位心室最早异常除极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不同。结论不同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深度也不同,这些特征对与缺血性及急性肺栓塞性T波改变的鉴别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房室旁道 (简称旁道 )消融术后T波改变的动态观察 ,探讨其临床意义。 12 4例消融成功的单旁道患者分为隐匿性旁道组 (n =5 6 )、轻度预激组 (n =2 4)和明显预激组 (n =44 )。记录消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1h、术后 1天及随访 1~ 3个月期间 12导联心电图 ,比较评价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消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测定心肌酶。结果 :术后 2 4h明显预激组 2 7例 (6 1% )T波明显改变 ,轻度预激组 4例 (17% )T波明显改变 (P <0 .0 1)。隐匿性旁道组无 1例T波改变。室间隔 (87% )及左侧旁道 (77% )消融术后T波改变多于右侧旁道 (36 % )。T波改变与消融能量及心肌酶升高程度无关 ,与术前预激程度及旁道部位有关。术后 1~ 3个月T波改变者均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提示显性旁道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非心肌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9.
电张调整性T波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内科》2008,3(6):893-895
1982年Rosenhaum提出了电张调整性T波(dectrotomc modulated Twave,EMTV)变化的理论。电张调整性T波是指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内激动顺序,通过电张调整机制使T波与QRS波群主波同相,具有电张调整作用、心脏记忆现象和累积作用。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的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点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分布最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Vl ̄V4100.0%,Vl ̄V676.7%)亦广泛存在,其最大倒置T波的深度(0.85±0.26mV)较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0.42±0.18mV)、预激综合征组(0.40±0.19mV)均深,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3、V4导联。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布也较广,除下壁导联外,左胸导联(V4 ̄V6为100.0%)亦存在,其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4、V5导联。③预激综合征组分布较窄,常局限于下壁导联。结论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也不同,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急性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心脏电交替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8月期间检查出的 2 4例心脏电交替患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8例 ,年龄 7~ 71岁 ,平均 (4 0 0 4± 17 4 7)岁。结果显示心电图波全交替 2例 ,P波电交替 5例 ,QRS波电交替 5例 ,ST T波电交替 10例 ,U波电交替 2例。 2 4例中发生心律失常 16例 (其中室性心律失常 9例 ) ,心率大于 10 0次 /min的6例 ,小于 10 0次 /min的 18例。心脏电交替的诊断根据  (1)全交替 :在心电图上单一心脏节律时同时出现P波、QRS波、T波伴有或不伴有ST段的形态、振幅的交替性改变 ;(2 )P波…  相似文献   

12.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分支性室速)恢复窦性节律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已有报道,而分支性室速后,P波异常高尖,呈右房肥大样改变,同时伴电张调节性T波,较为罕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凋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14.
显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 ,或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发作间歇期 ,都会发现心电图中某些导联T波的变化。这些变化曾被认为与心肌缺血 ,射频过程中局部电刺激、损伤等因素有关。目前认为这是一种心室电重构过程 ,即与电张调整性T波和心脏记忆有关。本文旨在观察我院显性预激综合征病例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的发生率 ,恢复时间及T波改变的一些相关因素。 2 0例患显性预激综合征者作研究对象 (除外预激伴束支传导阻滞 ,多条旁道 ,以及合并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 ) ,其中持续性预激者 18例 ,间歇性预激者 2例 ;男性 9例 ,女性 11例 ;平均年龄 (4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形态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患者起搏时QRS形态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同导联T/QRS比值。结果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分布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亦广泛存在(V1-V4占100.0%,V1-V6占76,7%),倒置最深的T波常分布在V。(深度-0.71±0.27mV);心室起搏时最大负相QRS波群常出现在Ⅲ(深度-2.16±0.39mV);多数导联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r=-0.3454—0.4804,P〈0.05),T/QRS比值在胸导联(0.324±0,105—0.407±0.166)明显高于下壁导联(0.177±0.041—0.216±0.078,P〈0.01)。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胸导联负相QRS波群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约为下壁导联的2倍。  相似文献   

16.
<正> 接受人工起搏的病人,体表心电图上自身心搏的T波可出现酷似心肌缺血时的改变。这是一种正常电生理现象,称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T_(ERC))为了解T_(ERC)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我们对21例置入ⅤⅤⅠ型起搏器的病人进行了观察。一、资料与方法全组21例系我院安置ⅤⅤⅠ型起搏器持续起搏24小时以上的病人,男12、女9例,年龄28~71(55.6±11.9)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林桦  苏勇  沈静  龙佑玲 《心脏杂志》2001,13(4):298-298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79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心功能 级。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心率 67/ min,偶发室上性早搏。入院后 1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示 (图 1)窦性心律 ,HR 72 / min,频发房性早搏呈三联律 ,房早后第一个窦性 T波呈高尖改变 ,伴频发房早持续出现。治疗房早消失 ,T波恢复正常。图 1 房性早搏后 T波呈电张重整性改变2 讨论 临床心电图工作者常将 T波改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近年又发现了第三类 T波改变 ,称为电张重整性 T波改变。该类 T波改变是继发于心室除极改变 ,同时伴有心室梯度改变的一种 T波…  相似文献   

18.
资料与方法:1991年—1992年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810例患者中取其T波改变者248例(分31%),其中临床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164例(占66%)。无任何心脏病变而T波改变即非特异性T波改变67例(占27%)。过早复极综合征17例(占7%)。248例中,123例(占49.5%)T波变化与心率相关,均用主波向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3岁,因体格检查发现预激综合征1年入院。入院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术后复查心电图δ波消失,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20天后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改变考虑电张调整性T波。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致交界性逸搏性心律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arome,ACS)是临床常见急症,处理不当易危及患者生命。ACS临床表现复杂,其主要表现为胸痛,心电图变化以S-T段、T波变化为主。综合我院1999年1月-2002年6月门诊及住院.ACS患者132例,发现ACS致交界性逸搏性心律6例(4.5%),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8~72岁,中位年龄54岁。有高血压病史5例,2型糖尿病4例。均为恶化劳累性心绞痛Ⅱ~Ⅳ级(加拿大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