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段分支“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其“斜络于颧”,在《灵枢·经脉》的文字叙述中未免有些唐突,因其无论是在经脉的互相御接上,还是与该篇文字的文体上看都似无相通之处。笔者认为“斜络于颧”系衍文旁出,其根据如下。1... 相似文献
3.
4.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对各经脉的论述,有循行、病候和治则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循行及部分病候,由于马王堆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的出土,而得以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治则部分的研究则因缺乏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近乎空白,影响着对经络理论及其临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灵枢》经脉针刺深度以及与现代尺寸的关系、《灵枢》经脉针刺深度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探讨,认为《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是一种很理想的防治疾病的针刺深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经脉穴位除了为治疗外,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疾病,司外以揣内,如何通过经脉、穴位的反应了解脏腑疾患,〈灵枢经〉对气口诊经脉之虚实,原穴段五脏之疾,络脉辨寒热虚实,六经诊痹症等方面均有论述. 相似文献
7.
8.
9.
10.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并就此作了具体的阐述。认为《经脉篇》全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病症、治则及诊断 ;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同时对经脉气绝证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病证也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灵枢》中燔针的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即多部位予大量针刺,留针,然后用大与粗的艾条两根,点燃之后在针柄上烤,以使针柄发热达到人体深处,即筋脉与骨处,使针与热的效应达到人体深层部位,而后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劫刺与焠针的意思是进针进行的速度与使针柄的热时间长短,也就是常说的补与泻的问题。《黄帝内经》燔针劫刺与焠针的方法。其一是以痛为腧,以经络为循行线路,以现代医学神经走向分布处为基础,用针灸针,然后划线,在划线走行上,间隔一寸左右,密集把针全部扎满,根据病变部位与疼痛面积大小,以及结合经络阴阳两经的对称性,应用100~300根针,主要选择部位以背部督脉与膀胱经为主,或者前胸部,或者四肢大关节附近。针刺针完全扎到位之后,再用最粗的艾条两根,点燃之后双手拿紧,顺着针柄部分,使之针柄发热发红,直到病人顺针感热传导能耐受为度,反复多次,长时间进行针柄加热,一般在经过1~2 h,使疼痛能够完全缓解或解除为度。 相似文献
12.
13.
试析《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提出气至是指谷气至 ,是补泻气调的过程。《灵枢》把谷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 ,故明确气至的实质 ,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实质是生命科学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近年来众多学者试图从物理、化学、生物、中医和现代医学等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各种经络现象。经脉循行线上的物理探测结果表明了经络具有电、热、声、光、磁、同位素的循经移动等生物物理学的特异性。经脉线上的化学物质(离子、氧分压、神经递质、细胞连接通讯)的研究也与经络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两个方面总结了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近况,以期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石学敏院士经几十年来的古医籍考证,重审经络辨证,对六经之厥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灵枢.经脉》是为……厥的本意,通过厥之临床考证,总结其辨证施治的具体应用,并以此指导临床循经取穴,拟定补泻手法。证之临床,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19.
灵龟八法针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法对于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组31例,普通针刺组29例,灵龟八法组为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加用灵龟八法,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1、2、3个月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计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灵龟八法组均分别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P<0.01;分别于1、2、3个月后做疗效比较,灵龟八法组均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评定量表计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计分比较:灵龟八法组计分均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均P<0.01。结论:灵龟八法针法对于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灵枢经·终始第九》理论,观察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的临床疗效,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电针治疗基础上在双下肢根据患者的人迎、寸口脉大小选择小腿内侧或外侧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同时浅刺双足的足通谷、京骨、束骨等穴,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在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来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可以为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