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黏膜肥大细胞(mastcell,MC)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分型的关系。方法对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胃黏膜MC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胃黏膜MC及其脱颗粒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FD组胃黏膜MC计数及其脱颗粒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FD分型中上腹痛(EPS)及餐后不适(EDS)两组间差异不显著,EPS组VAS疼痛评分与MC计数有相关性(r=0.657,P<0.05)。结论胃黏膜MC可能参与了FD的形成机制,并与腹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浆胃动素浓度及体表胃电图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并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30例病例组按国际诊断标准选择[1],并分为动力障碍样型、溃疡样型、反流样型及复合型.对所有受检者空腹、餐后血浆胃动素浓度及同步体表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并对10例动力障碍样型患者服用促动力药后随访.结果①对30例FD患者分型,动力障碍样型患者空腹血浆MT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30例FD患者空腹、餐后胃电节律紊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餐后胃电振幅较空腹时无明显增加且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胃动素浓度异常及胃电活动异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及胃肠动力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不清 ,但其的大多数症状发生在进餐 2h后 ,即胃肠道的消化间期。胃肠道的消化间期由于胃肠蠕动呈周期性改变 ,也称消化间期运动周期 (IDMC) ,IDMC分为Ⅰ、Ⅱ、Ⅲ 3期 ,其中胃窦部IDMCⅢ期即移行性肌电复合波 (MMC)的作用最重要 ,它可诱发胃强烈收缩 ,排除胃内不易消化的食物颗粒。MMC的产生是由呈周期性改变的胃动素大量释放入血而引起的[1] ,所以检测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以及通过监测胃窦十二指肠动力 ,观察MMC是否缺失及胃窦部MMC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4.
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血浆胃动素和生长抑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胃动素(MOT)和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FD患者120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疏肝健脾方治疗)80例,对照组(莫沙必利治疗)40例,并设正常组4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浆MOT和SS水平,并与正常组测得值对比。[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显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治疗组MOT及S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FD患者疗效显著,能升高血浆MOT及降低SS水平,推动胃肠蠕动,促进胃肠道排空,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血浆胃肠激素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空腹血浆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检测,旨在探讨MTL、GAS在F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3±11岁;病程1~6年,平均35±12年。均根据1991年伦敦会议“消化不良定义”诊断。另选16例健康人作对照,其年龄与FD组有可比性。MTL、GAS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患者于检查前72小时禁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抽血前12小时禁饮食。MTL检测抽静脉血2ml,置于含30μl10%依地酸二纳…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病胃黏膜病变与胃泌素、胃动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脏疾病,尤其是乙型肝炎常波及全身多个系统,而影响最早、最严重的是胃肠道。目前肝硬化合并胃黏膜病变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有人观察了肝硬化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但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活动期(肝硬化)、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并胃黏膜病变时,与胃泌素、胃动素关系的动态观察研究尚少。因此我们对上述慢性肝病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上述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变化,以了解肝损伤时胃肠黏膜损害的频率及病变程度;肝损伤时胃泌素、胃动素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胃肠黏膜损害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粘膜肥大细胞的增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胃粘膜肥大细胞(MC)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健康自愿者和34例FD患者进行研究。每例胃镜下取胃窦粘膜2块,用免疫组化方法染色MC并计数。结果:34例FD患者胃粘膜MC数明显多于健康对照者(19.48/HSP±3.14/HSP与16.07/HSP±2.13/HSP,P<0.05),其中12例(35.3%)FD患者MC数超过正常人上限。且MC数与幽门螺杆菌( H.pylori)。胃粘膜炎症有明显关系。结论:FD患者胃粘膜MC数增多,可能参与了FD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邹瑞政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0):1232-1235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及十二指肠肥大细胞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接诊的58例FD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消化情况进行评分,并于胃镜下取两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及球部组织标本。应用ELISA法测定F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甲苯胺蓝染色组织样本并计算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所占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FD组上腹疼痛、早饱、上腹胀及上腹烧灼感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FD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及球部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及球部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与各症状评分无相关性(P0.05);FD组牛肉、大豆、虾、小麦的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FD组IgG阳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IgG阳性评分与症状评分无相关性(P0.05),与十二指肠降段黏膜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细胞无相关性(P0.05),而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结论 FD发病与特异性抗体IgG阳性表达、十二指肠脱粒肥大细胞比例升高及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9.
胃舒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胃舒康治疗组32例和吗丁啉组30例.治疗1月.分别观察其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浆盲动素(MTL)、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抗HPIgG)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近期临床治愈率为43.8%,总有效率为93.8%.优于吗丁啉组的16.7%、80.0%(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MTL阻显升高,血清抗HPIgG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吗了批组MTL水平、掠HPIgG滴度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胃舒康治疗FD取得较好疗效的机制可能是促进内源性MTL释放.从而加速胃排空和清除HP.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症状多样、病因复杂,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方法。胃黏膜血清学活检是一种无创性的、全面评价胃功能的检测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胃黏膜血清学活检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本文就胃黏膜血清学活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老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液体排空与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时超声显像法与放射免疫法,对20例老年NUD患者及15例对照者进行胃液体排空时间的测定及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的检测,探讨老年NUD患者目排空运动与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老年NUD患者胃液体排空T1/2为39.00±11.65min,较对照组的29.33±7.99min明显延迟(P<0.01).老年NUD患者胃动素浓度为471.5±63.06pg/ml,生长抑素浓度为63.83±11.88pg/ml,较对照组分别下降和升高(P均<0.01).老年NUD患者胃液体排空T1/2与胃动素浓度呈负相关(r=-0.936,P<0.01),与生长抑素浓度呈正相关(r=0.942,P<0.01).表明老年NUD患者胃液体排空障碍与胃动素分泌下降及生长抑素分泌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消化间期血浆胃动素水平及胃十二指肠动力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性症状包括腹胀、早饱、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嗳气等,同时患者没有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极高,占消化患者总数的20%~40%,对FD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不少,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现多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关系密切,而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动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对 相似文献
14.
背景:ghrelin已被证实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而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重要发病机制,目前关于ghrelin与FD关系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FD患者血浆ghrelin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和胃排空的关系。方法:纳人40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25例,上腹痛综合征(EPS)15例,并以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评估临床症状评分,以实时B超检测胃半排空时间(GET1/2),ELISA法检测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并分析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和GET1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S组GET1/2和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EPS组无明显差异(P〉0.05)。FD患者餐后饱胀与早饱症状评分之和与GET1/2呈正相关(r=0.33,P=0.04),但与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无关。PDS组和EPS组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均无关。PDS组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与GET1/2呈正相关(r=0.43,P=0.033),而EPS组中两者无关。结论:PDS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胃排空功能相关,提示ghrelin在FD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NUD与血浆胃动素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UD与血浆胃动素浓度的关系李素琴,吴志强,贺春霞,韩翠华解放军304医院消化科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为胃运动功能障碍疾病,广泛存在于临床且治疗效果欠佳,机制不甚清楚。本文试图通过91例正常人,99例NUD病人的血浆胃动素的测定,探讨NUD各型间... 相似文献
16.
胃舒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浆胃动素,血清抗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2随机分为胃舒康治疗组32例和吗丁啉组30例,治疗1月,分别观察其疗铲及对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MTL),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脸(抗HPIgG)的影响。结果:治疗的近期临床治愈率为43.8%,总有效率为93.8%,优于吗丁啉组的15.7%,80.0%。治疗后治疗组血浆MTL明显升高血清抗HPIgG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吗丁啉组MTL抗HPIgG滴度较治疗前均 相似文献
17.
18.
个性特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背景:焦虑、抑郁与神经质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目的: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与健康人在个性和焦虑、抑郁状态方面的差异,探讨个性特征与F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0例FD患者和110名健康人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受试者在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和掩饰质四个特质个性,以及焦虑、抑郁情绪方面的差异。结果:FD患者的神经质和SAS、SDS分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内外向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间精神质和掩饰质分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FD患者个性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神经质评分与SAS、SDS评分呈正相关(P<0.001和P<0.05)。结论:神经质和内向个性与FD密切相关,可能是FD的病理心理学特征和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胃肠病学》2015,(8)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与其发病有关。目的:探讨FD不同亚型与胃肠激素胃动素(MTL)、神经肽Y(NPY)和瘦素(LEP)的关系。方法:57例诊断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上腹痛综合征(EPS)24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33例,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和餐后外周血MTL、NPY、LEP水平。结果:EPS组、PDS组外周血空腹MTL水平[(182.90±108.57)pg/mL、(145.21±67.18)pg/mL对(224.47±64.55)pg/mL,P0.05]、EPS组空腹NPY水平[(57.40±28.75)pg/mL对(90.75±49.57)pg/mL,P0.01]、PDS组空腹和餐后NPY水平[空腹:(38.25±20.66)pg/mL对(90.75±49.57)pg/mL,P0.01;餐后:(30.26±15.12)pg/mL对(65.23±54.42)pg/mL,P0.01]均显著低于同时点对照组,以PDS组为著;PDS组空腹、餐后NPY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点EPS组(P0.05)。三组间外周血空腹、餐后LE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D不同亚型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并与胃肠激素水平有关,其中PDS亚型与MTL、NPY水平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