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实验室及超声学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能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非创伤性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出尿素氮(BUN),肌酐(Cr)、脾静脉内径(SVD)、胆囊壁的厚度(GBWT)与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P0.05);经过多元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BUN、GBWT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球蛋白比值(A/G)、BUN、Cr、SVD、GBWT等5个指标建立一个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取临界点曲线8.5时,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5%、95.6%。结论:BUN、GBWT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评分系统可用于初步筛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出血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诊治的AMI患者,根据是否院内出现消化道出血分为院内消化道出血组和未消化道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化验检查结果,寻找可能影响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3 207例,204例(6.4%)AMI患者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MI低、肌酐升高,HGB降低,既往存在消化道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及心肺复苏术后史,抗血小板+抗凝+院外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我院溶栓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ABP)及临时起搏器与院内消化道出血有关,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血小板+抗凝+外院溶栓治疗、IABP、消化道出血史及肌酐升高是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血小板+抗凝+外院溶栓治疗、IABP、消化道出血史及肌酐升高是AMI患者院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伴肝性脑病(HE)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HE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一般资料、生化指标、腹部超声、临床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伴HE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收集的99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34例伴有HE纳入观察组,其余65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死亡率23.53%,是对照组患者死亡率(4.62%)的5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T、TBIL、总蛋白、PT、PTA、治疗方式,在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T(b=0.011,or=1.011)、PTA(b=-0.03,or=0.970)、总蛋白(b=0.081,or=1.084)、治疗方式(b=1.003,or=2.725)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合并HE具有显著相关性。内科保守治疗HE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正>肺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目前认为与环境污染、吸烟及免疫缺陷有关〔14〕。院内感染是肺癌患者较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感染会增加老年肺癌患者治疗的难度,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现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肺癌患者院内感染的感染菌谱、疗效转归及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肺癌住院患者483例;均经临床、影像学或病理检查明  相似文献   

6.
7.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了探讨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68例医院感染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68例病人共发生85起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皮肤和口腔为主。感染病原菌的为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90.48%,59.09%)。白细胞下降、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使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必须对白细胞<2×109/L的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医院院内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加强监控,减少和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9年全年761例院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大于2009年平均住院天数12.3天;院内总感染率3.60%,易感原发病、某些侵袭性操作等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院内感染延长了住院的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加强病室通风、消毒、隔离机制,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71岁,因"间断呕血6月余,发热、腹痛、腹泻1 d"于2015年2月9日入我院。患者于2014年7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不适,呕吐少量鲜血,遂到当地医院就诊。当时胃镜检查提示:食道静脉曲张、食道下段糜烂。腹部CT示:肝左叶囊肿;胆囊炎;右肾囊肿;腹腔积液;部分肠管管壁增厚,肠系膜脂肪间隙混浊,腹膜不均匀增厚,腹腔多发小淋巴结。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就诊。患者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大出血后如不进行再出血的预防,约4/5的患者将复发而发生大出血。在住院前6周约40%患者可再出血,仅1/3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入院后存活1年,且其病死率随出血次数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因此,应用无创诊断指标早期识别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近期再出血的高危预警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筛选高危患者,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肾综合征(HS)的几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住院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分析患者的3项生化指标:血钠、血CA50、血CA125及其随访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轻度、中度、重度低血钠症肝硬化患者的HS发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32d、24d、10d;(2)16例血CA50、血CA125升高的肝硬化患者的HS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3d;(3)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低血钠症、血CA50、血CA125是肝硬化患者发生HS的独立的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定时监测血钠、CA50、CA125是临床上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预后、指导治疗以及提前干预HS发生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文斌  闫永平  王波  周小平  陈芳 《肝脏》2005,10(3):177-178
目的了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13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出血组64例,非出血组66例.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法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食管静脉曲张(OR=3942,P=0.001)、肝功能分极(OR=1.028,P<0.05)、门脉高压性胃病(OR=3.862,P<0.05)显著相关.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分极、门静脉内径、门脉高压性胃病.  相似文献   

13.
导尿致院内泌尿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带丽 《内科》2007,2(6):899-900
导尿可引起尿路感染已是众所周知,但导尿术又是临床不可缺少的常规诊疗方法。应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并采取措施预防导尿或留置导尿管所产生的尿路感染。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医院内泌尿道感染42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导尿致医院内泌尿道感染34例,占80.95%;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45~80岁。1.2判定标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1月2日卫生部印发,卫医发[2001]2号)。1.2.1临床诊断患者在导尿前无尿路感染疾病。因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尿潴留、泌尿道手术、妇科手术等导尿,导尿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层流手术室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影响层流手术室(laminar flow operating rooms,LFOR)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策。方法选取 2012 年 8 月—2018 年 8 月期间在我院 LFOR 开展手术的 600 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 2 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00 例患者中,24 例(4.00%)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组患者年龄≥ 60 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急诊手术,手术时间≥ 2 h,II 类切口,术中输血,术中有设备搬动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 均<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 岁、有合并症、急诊手术、手术时间≥ 2 h、II 类切口、术中输血、术中有设备搬动均为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LFOR 手术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主要为高龄、有合并症、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II 类切口、术中输血、术中有设备搬动等,临床可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预防对策,以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以期为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住院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2510例的临床资料,选取发生感染者感染部位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系统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产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分析患者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时间、病程、基础疾病、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和使用抗菌药物间的关系。结果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2510例中发生感染122例,感染率为4.86%;重型肝炎与肝硬化住院患者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时间、病程、基础疾病、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和使用抗菌药物等密切相关,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27.05%(33/122)。122例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3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5株,占68.35%;革兰阳性球菌30株,占21.58%;真菌14株,占10.07%,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对氨苄西林、派拉西林及诺氟沙星有较高的耐药率;克雷伯杆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无耐药菌株出现,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病程、基础疾病、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及使用抗菌药物等是影响重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广泛,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院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之间老年脑血管病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脑血管病并发院内感染的因素及特点 ,以总结经验教训 ,力求降低感染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 1例 ,男 135例 ,女 10 6例 ,年龄 6 5~81岁。共发生院内感染 5 6例。其中脑梗死 193例 ,发生院内感染 2 1例 ,占 37.5 % ;脑出血 4 4例 ,发生院内感染 32例 ,占5 7.1% ;蛛网膜下腔出血 4例 ,发生院内感染 3例 ,占 5 .4 %。偏瘫卧床 86例 ,吞咽困难、呛咳 4 3例 ,有意识障碍 2 6例 ,留置导尿 38例 ,既往脑血管病病史 4 9例 ,慢性…  相似文献   

18.
白留江 《肝脏》2012,17(11):825-826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极高。国内对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不多,考虑因素不够全面,且大多为单因素分析,对出血的预测不够准确。为此,本研究针对我院近15年部分肝硬化病例进行包括不良行为在内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探讨平顶山市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8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其高危因素。结果 268例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15%(54/268),以呼吸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占40.74%(22/54),腹腔感染占24.07%(13/54),胃肠道感染14.81%(8/54),泌尿系统感染占12.96%(7/54),皮肤软组织感染占5.56%(3/54),感染部位不明占1.85%(1/54)。高龄、住院时间长、肝功能受损、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并发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及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并分析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者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再出血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取2002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行胶囊内镜(CE)检查并有随访数据的患者307例,查阅搜集患者住院病史等资料,以再出血作为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来评估患者预后,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探究与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13 ~112个月,中位时间52个月.CE阳性发现202例(65.8%),总再出血率28%(86/307).CE检查阳性患者再出血率高于阴性患者(37.6%比9.5%,P=0.000).接受特异性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率低于接受非特异性治疗患者(32.9%比23.0%,P=0.042).95.3%(82/86)的再出血发生于CE检查后24个月内.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E检查阳性、CE后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或NSAIDs药、年龄≥50岁、高血压、CE前3个月内最低血红蛋白≤7 g/dL、CE后未能接受特异性治疗是再出血率增加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医师注意防范与OGIB患者再出血率增加相关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降低再出血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对于再出血高危OGIB患者,CE后应至少密切随访24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