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富马酸伏诺拉生与雷贝拉唑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人工溃疡的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胃ESD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ESD术后第4天起服用富马酸伏诺拉生联合瑞巴派特(富马酸伏诺拉生组)或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雷贝拉唑组),8周后复查内镜,比较两组手术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91例患者,其中富马酸伏诺拉生组51例,雷贝拉唑组40例。服药8周后,通过内镜观察到富马酸伏诺拉生组受试者的溃疡面积缩小率比雷贝拉唑组显著提高(92.86%±3.80%比90.04%±4.28%,t=3.281,P=0.001),完全愈合率与雷贝拉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9%(8/51)比7.50%(3/40),χ2=1.414,P=0.234]。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马酸伏诺拉生在不增加不良事件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更好的溃疡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较为安全、微创的方法、近几年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逐渐成为胃部癌前病变、早期癌症、间质瘤等的一线疗法。但ESD会引起出血、穿孔、狭窄等术后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是ESD主要的不良事件之一,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以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了解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就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黏膜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黏膜病变ESD的连续性老年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37例患者有15例(10.9%)发生ESD术后出血,其中11例于术后24 h内发生出血,4例于术后48 h内发生出血。对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病变位于贲门胃底、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及局部合并溃疡或疤痕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为老年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较大胃黏膜病变的老年患者于ESD术前应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而且应尽可能减少术前活检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胃良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胃良性溃疡患者94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质量、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S1期获得率低于对照组,S2期获得率高于对照组(χ~2=19.853,P=0.000).结论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胃良性溃疡疗效显著,能促进溃疡面愈合,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短期内再行胃镜检查在防治迟发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11月间,行ESD治疗的67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84岁,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常规胃镜复查,观察有无创面迟发性出血,并给予适当处理及随访.结果 67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贲门5例、胃体6例、胃底3例、胃窦35例、胃角16例、残胃2例.病变最大直径2.0 -7.0cm,平均(3.73±1.24)cm.ESD术中无大量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9.0%(6/67)的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发生在术后第3天,1例在术后第4天.迟发性出血者中Forrest分级Ⅰb2例,Ⅱb4例,均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本组中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既往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迟发性出血所得的出血发生率,但从随访结果看,两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当.结论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无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后果,故可以不常规行ESD术后短期内胃镜检查,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6.
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与评估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10mg/d)治疗组和奥美拉唑(20mg/d)对照组.服药4周后,胃镜观察溃疡愈合程度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结果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5.0%和93.6%,总有效率分别为99.0%和98.9%,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腹痛消失率和消化道症状缓解率方面两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腹痛消失更为迅速,治疗组第1天腹痛消失率33.0%,而对照组为18.8%,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具有良好疗效,而雷贝拉唑第1天对腹痛的缓解作用更为明显,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和替普瑞酮对H.pylori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症状评分及胃肠道嗜酸粒细胞的影响。方法基线时对FD患者进行腹部症状问卷调查、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H.pylori检测。对H.pylori阴性者行埃索美拉唑或替普瑞酮治疗。第2周和第6周分别行腹部症状问卷调查,部分患者第6周末复查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第2周末时埃索美拉唑组和替普瑞酮组的症状均较基线时明显改善。第6周末时埃索美拉唑组症状评分较基线时也明显改善,但替普瑞酮组未见显著改变。第6周末时埃索美拉唑组较替普瑞酮组的症状显著减轻。治疗前后埃索美拉唑组与替普瑞酮组在胃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集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对H.pylori阴性FD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替普瑞酮。埃索美拉唑和替普瑞酮均不影响H.pylori阴性FD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集簇率。  相似文献   

8.
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三联短程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10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并经快速尿素酶实验和病理学检查确定为H.pylori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雷贝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两组先予以三联疗法雷贝拉唑10mg或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及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连续7天,然后给予雷贝拉唑10mg或奥美拉唑20mg,每天1次,连续7天,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ylori,并记录用药后患者症状的改变程度.结果93例完成治疗方案.其中雷贝拉唑组2周溃疡愈合率为93.6%,奥美拉唑组为73.9%,雷贝拉唑组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雷贝拉唑组第1、3天症状缓解率分别为68.1%、91.4%,奥美拉唑组为39.1%、6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雷贝拉唑H.pylori根除率为91.5%,奥美拉唑组为86.9%,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短程疗法能有效根除H.pylori及提高溃疡愈合率,并能迅速缓解症状,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相比较,在H.pylori根除率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周溃疡愈合率及症状缓解率方面,雷贝拉唑却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上海长海医院采用ESD治疗43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肿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2个月溃疡愈合率、局部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7.7%(42/43),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5.3%(41/43).急性少量出血率及术后延迟出血率均为2.3%(1/43),术后中上腹痛发生率为51.2%(22/43),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穿孔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60.4 min.术后服用埃索美拉唑8周,胃镜随访ESD术后溃疡愈合率100%(42/42).平均随访10.3个月(8~18个月),局部无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结论 ESD可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早期胃癌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经内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H.pylori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雷贝拉唑组46例,第1周给予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甲硝唑0.4g,每日2次,以后每日顿服雷贝拉唑10mg;法莫替丁组44例,第1周给予法莫替丁2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甲硝唑0.4g,每日2次,以后每日口服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停药4周后内镜复查溃疡愈合情况,记录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雷贝拉唑组疼痛消失时间1.4±0.7天,短于法莫替丁组的3.1±1.2天(P<0.05);两组治疗后2周末症状消失率分别为84%和86%(P<0.05)。4周末两组的症状消失率、溃疡愈合率、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雷贝拉唑组的H.pylori根除率为98%,高于法莫替丁组的85%(P<0.05);雷贝拉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法莫替丁组为9%。结论雷贝拉唑对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症状改善率,上腹痛消失时间短于法莫替丁组。雷贝拉唑对H.pylori的根除率较法莫替丁高,且不良反应少,服药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联合治疗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兰索拉唑、阿莫西林、替普瑞酮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兰索拉唑(30mg,2次/d)、阿莫西林(500mg,2次/d)及替普瑞酮(50mg,3次/d)的3联疗法。连服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29例胃溃疡患者中愈合25例,好转1例,无效1例;4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愈合40例,好转1例,无效2例。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兰索拉唑、阿莫西林、替普瑞酮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症状缓解率,且耐受性好,是一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评价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用药对胃溃疡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49例胃良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24)和观察组(n=125)。对照组患者接受奥美拉唑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在复发率、临床疗效、愈合质量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溃疡复发率为0.80%,低于对照组的5.6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1%(P0.05);观察组的S2期获得率为63.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61%(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发生腹痛、腹胀、皮疹、恶心的概率高于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与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联用,与奥美拉唑单用比较,可明显提高胃良性溃疡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肿瘤长径>20 mm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χ2=5.016,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χ2=8.425,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7)比8.1%(23/285),χ2=4.072,P=0.044]。当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肿瘤浸润深度为SM2时,A组与B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夹可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浸润深度在M/SM1的病变上,对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病变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内镜下治疗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36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1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共发现胃间质瘤138个,34例(34个瘤体)行EFTR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100%(34/34),其中2例发生术中活动性出血,1例发生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 102例(104个瘤体)行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99. 0%(103/104),其中10例发生术中穿孔,1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 ESD组术后感染率小于EFTR组(P=0.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SD治疗发生迟发性出血在不同病灶部位(P 0. 001)及瘤体大小(P=0. 0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ESD与EFTR治疗疗效相当,对位于胃底胃体交界处、直径在2~5 cm之间的瘤体易出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标准三联、新四联及10天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疗效。方法 215例H.pylori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72例,用新四联疗法(雷贝拉唑+可乐必妥+阿莫西林+果胶铋治疗7天);B组72例,用10天序贯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5天,继之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再治疗5天);C组71例,用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7天)。治疗后,3组均继续服用3周奥美拉唑。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快速尿素酶实验与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ylori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结果 215例均完成抗H.pylori治疗周期及随访。A、B、C三组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3.33%、88.89%和81.69%;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6.44%、90.16%和84.91%。B组H.pylori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比A、C组稍高,H.pylori根除率与A、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组间H.pylori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遍均能耐受。结论标准三联、新四联及10天序贯疗法均能有效根除H.pylori感染,无明显不良反应,但10天序贯疗法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创面喷洒止血粉对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接受ESD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纳入试验组、对照组各100例,以随机信封方式在ESD手术开始后进行分组,ESD结束后试验组创面予止血粉喷洒,对照组则不予处理。主要观察试验组止血粉喷洒用时、用量及其不良事件,并对比分析2组的手术时间、迟发性出血(术后30 d内)发生率、早期迟发性出血(术后48 h内)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初始纳入200例患者,有1例中途退出、3例转外科手术,最终共有196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97例、对照组99例,2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试验组止血粉喷洒时间(68.78±19.75)s,用量(2.51±0.93)g,有1例(1.03%)出现止血粉输送管路堵塞,术后随访30 d未发生止血粉相关不良事件。手术时间试验组为(61.92±11.71)min,对照组为(59.76±11.01)min(t=1.330,P=0.185);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试验组为1.03%(1/97),对照组为8.08%(8/99)(P=0.035);试验组无早期迟发性出血,对照组发生率为6.06%(6/99)(P=0.029);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57±0.85)d,对照组为(4.86±1.37)d(t=1.778,P=0.077)。结论ESD术后创面喷洒止血粉能有效预防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尤其是对早期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更为显著,但喷洒装置的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角菜酸酯栓应用在直肠黏膜及黏膜下隆起病变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在术后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塞肛,1次/d;B组在术后仅用常规处理;2组疗程均为1周。观察2组术后便血、大便隐血以及术后即刻、1周创面愈合情况。[结果]A组术后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周A组创面愈合评分优于B组(P0.05)。[结论]复方角菜酸酯栓可有效预防直肠隆起病变EMR及ESD后出血并发症,并可以促进术后创面愈合,且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基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但与EMR相比,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1].虽然ESD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并不常见,但迟发性出血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预防、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的迟发性出血非常重要.近年我院内镜中心ESD治疗的1975例患者中18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现将其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如下,为减少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观察泮托拉唑单用或联合铝碳酸镁治疗EMR和ESD手术后并发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48例EMR和ESD术后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3例,采用半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195例,采用泮托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治疗时间均持续4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溃疡面积减少情况,以及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服药后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0%(P0.05)。观察组用药后溃疡面积为(59.32±10.2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6.56±12.76)mm~2(P0.05)。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EMR和ESD术后胃溃疡疗效显著,促进术后胃溃疡创面的愈合,效果优于泮托拉唑单独用药,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EMR和ESD术后胃溃疡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胃黏膜病变行ESD的连续性患者120例、术后溃疡愈合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是否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将患者分为Hp阳性组、Hp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以及ESD后4周、8周的溃疡大小、分期及瘢痕愈合率。[结果]对ESD后8周溃疡愈合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病变部位、局部合并溃疡或瘢痕、伴有Hp感染、术后创面大小与溃疡瘢痕愈合显著相关;随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术后创面大小、伴有Hp感染与溃疡瘢痕愈合显著负相关(P0.05)。ESD后4周时,Hp阴性组的溃疡面积显著小于Hp阳性组(P0.05);Hp阴性组的S1期愈合率高于Hp阳性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后8周时,Hp阴性组的溃疡面积显著小于Hp阳性患者,而且S1期瘢痕愈合率显著高于Hp阳性组(P0.05)。进一步对不同时间的溃疡分期进行分析,术后4周、8周Hp阴性组的的整体溃疡愈合质量均显著高于同期Hp阳性组(P0.05)。[结论]Hp感染是胃黏膜病变ESD后溃疡愈合的危险因素,而且影响了ESD后医源性溃疡的愈合速度和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