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其理论依据源于《灵枢·外揣》提出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和《丹溪心法》提出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可以说人体体表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内在脏腑的一个延伸。本文就乳房、头面、牙齿、鼻等疾病,对上述观点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在肢体、官窍、肌肤等外在部位反映出来。“欲知其内者 ,当以观乎外 ;诊于外者 ,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丹溪心法》)中医诊治疾病就是通过观察和收集患者显现在外的各种临床表现和病理征象 ,然后分析、归纳、综合这些证候群 ,了解患者整体的反应状态 ,以得出“证”,作出相应的治疗。因此“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在中医辨证施治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1 用以辨知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 医者通过观察人们的精、气、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 ,可以得知…  相似文献   

3.
“病诸内必形诸外”为朱丹溪根据《内经》“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原理提出来的。它作为中医辨识疾病的方法论,历代相传,乃至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这种方法论的合理内核以及临床实用价值何在?有无其局限性?弄清这个似乎已成定论的问题,对于正确评价及运用该方法论,把握临床辨证信息的规律,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为,根据笔者以不回避临床实践为线索,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出自《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源于《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之思想,意为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之体表。"司外揣内"是中医临床认识病因的重要方法。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实验室、影像和器械等现代医学常用理化检查方法越来越广泛地为中医所用,大大丰富了诊断途径,也拓展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医学已占主导地位,人们已经接受了现代医学“眼见为实”的诊病方法。相比之下,中医“望闻问切”“隔皮猜瓜”式的方法自然让人们感到“玄之又玄”了,甚至让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中医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从而开始“数典忘祖”。殊不知这些很玄、“不科学”的东西正展示了我  相似文献   

6.
7.
赵霖 《科学养生》2006,(6):22-22
形体美意味着机体的健康。古人云:“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即内体的健康是形体美的基础,形体的美是内体美的外象。中医认为中年以前要着重“益”,即要补益,尤其要沣意益气养阴,有了健康的内脏才能有健美的形体;中年以后要“损”,即要帮助身体清除多余的积垢,包括利湿、豁疾、化淤等。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斑疹的诊治,诸家各有论述,然多见于温病学家。斑疹是温病中的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其发病与热邪迫及营血有关。而笔者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从斑疹的外形之松浮、紧束、大小及颜色之浅淡、深红、紫黑进行论治。兹介绍如下。1斑疹的基本概念及区别1.1斑疹的基本概念《医学正传》载:"《内经》曰:少  相似文献   

9.
"和"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始终。肝胆脏腑,又是阴阳之脏、阴阳之腑。在生理方面,肝的疏泄与储藏和胆的储藏与排泄共同维持和谐平衡的状态,而病理上储藏与开泄平衡破坏又是病机的关键;肝气郁结、肝阴不足、肝胆湿热是肝胆病常见而又基础的证型。治疗肝胆疾病重在调和气血阴阳,疏肝理气必须调和气血,柔肝补血必须行气疏肝,疏肝利胆又是清利肝胆湿热必不可少的治法。治疗选方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一贯煎、龙胆泻肝汤等都蕴含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补泻兼施等"和"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方药中老师在深入研究祖国医学著作过程中,将各种辨证论治方法总结归纳为:一、脏腑经络定位;二、阴、阳、气、血、虚、实、表、里、寒、热、风、湿、燥、毒定性;三、定位与定性合参;四、必先五胜;五、各司其属;六、治病求本;七、发于机先等七个步骤,命名为“辨证论治七步”(以下简称《七步》)经十余年临床运用证实是可行的。本文就《七步》的临床意义试举例说明。一、规范辨证论治步骤《七步》是在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上提出的。其意义首先在于各步骤的具体内容能有较为统一的、易于掌握的标准,因而使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得以在较为规范的步骤中进行。兹举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试论“无症可辨”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手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在某些阶段往往“无症可辨”,这是中医学现行辨证标准的盲区。故此借助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手段,发掘中医学自身合理的内涵,融汇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出了四种辨证思路和方法,对“无症可辨”者,及早、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辨证论治,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清除中医对“无症可辨”者诊治的盲区,从而进一步完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肝胆相照是中国古代表示关系密切的一个成语。中医理论认为肝与胆密不可分,在脏腑、六气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理联系密切,病理相互渗透,相互传遍。历代医家均对肝胆相照,即肝与胆的密切关系进行细致研究,提出理论依据。根据肝胆相照理论,可对各种与肝胆有关的疑难杂症、顽症,尤其是一些常规治疗效果较差的疾病做出新层面研究。通过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五运六气辨证,拓展思路,可以发现,肝与胆的关系错综纷繁,互为因果;涉及的病症复杂多变,传变迅速;理清其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或肝病治胆,或胆病治肝,或肝胆同治,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疗效。根据肝胆相照理论,也可对治疗肝胆疾病药物在归经、配伍方面进行探究,或可发现常见药物的新的功效以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复习古今文献,分析了中药外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分析了经络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等在中医外治中的地位,提出了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指导中医外治,有利于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部位、治疗方法和选方用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徐敏  高利 《北京中医药》2011,30(11):829-832
阐述《黄帝内经》贵时、重变的理论来源于《易经》的贵时观、恒动观,具体体现在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疾病的认识过程是动态的.中风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因此中风病的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最能体现《内经》贵时和重变理论的应用.同时,回顾中医学对中风病机、分型的认识,指出合理辨证分型的重要性.认为中风辨证分型乃至辨证论治,首...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高度专业化的中医术语。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说清“辨证论治”究竟是怎么回事,确实很不容易。笔者经过30多年的理论学习、临床运用和反复思索,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而已。现在将我对辨证论治的几点看法写出来,希望得到同道的指正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概念。"辨证论治"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辨证论治"即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辨证论治所辨的对象是证候,即症状和体征,辨的结果是疾病的病机,病机又是论治的依据或前提。病机与证候不能混用,另创"证候"概念代替病机是脱离中医基本理论的错误作法。"证"的研究实际是脏腑病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伏九治疗的理论内涵是要根据一年四时之气的不同特点适时调整人的饮食起居和精神意志,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统"伏九"治法外敷具有皮肤穿透性的中药,艾灸经络腧穴,辨证内服中药,调整人体阴阳,以达协同治疗的目的,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蒙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与“循证医学”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两者的异同点,主张学习循证医学的原理、思路和方法,把传统蒙医学临床思维模式向循证医学转变,以提高蒙医辨证论治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试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外治疗法中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平  黄承军 《中医杂志》2011,52(4):288-291
从临床实践出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盘病因说"进行反思,从证实质的角度分析"非特异性病变"与脊柱整体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外治法所辨之证是脊柱整体功能紊乱状态在某个外在局部的具体表现,进而提出建立基于微观局部,并与宏观整体相结合的脊柱整体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永丽  刘宝霞 《光明中医》2012,27(11):2293-2294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常见证候.外感或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外感咳嗽多属暴病,属实,其病在肺,但若调治失宜,亦可由外感转为内伤而累及它脏.因此,失治、误治易致变证丛生.笔者针对咳嗽病因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