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的水平,探讨Th17细胞在梅毒免疫致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结果 30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分别为(24.8±20.9)pg/mL,(32.1±8.3)pg/mL和(120.2±40.6)pg/mL,均较健康对照[(12.7±14.2)pg/mL,(21.0±8.7)pg/mL,(72.0±41.8)pg/mL]明显升高(P<0.05)。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与RPR滴度间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梅毒的免疫致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性传播疾病     
20111064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的检测/朱小霞(宁波市一院皮科),程浩,胡勤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2).-1111~1112,111730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分别为(24.8±20.9)pg/mL,(32.1±8.3)pg/mL和(120.2±40.6)pg/mL,均较健康对照[(12.7±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梅毒病期与IL-17和IL-2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收集到的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水平。结果:共检测18例早期梅毒,18例晚期梅毒及12例正常对照血清。早期梅毒组和晚期梅毒组IL-17分别为(12.723±8.547)ng/L和(18.757±10.607)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分别为(9.049±7.301)ng/L和(13.603±7.69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晚期梅毒患者IL-17和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5.766±2.153)ng/L和(2.756±1.843)ng/L](均P<0.05)。结论: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表达水平与病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IFN-γ、IL-18和IL-13在早期梅毒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AbS-ELISA法检测50例早期梅毒患者和52例健康人血清IFN-γ、IL-18和 IL-13水平.结果:早期梅毒组IFN-γ、IL-18和IL-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一期梅毒组IFN-γ、IL-18水平高于二期、早期潜伏梅毒组和对照组(均P<0.05),二期梅毒组IL-13水平高于一期梅毒组和对照组(P<0.01),低于早期潜伏梅毒组(P<0.05);RPR试验滴度与IFN-γ、IL-18和IL-13不相关(P>0.05);IFN-γ和IL-13负相关(P<0.05),IFN-γ和IL-18正相关(P<0.01),IL-18和IL-13不相关(P>0.05).结论:早期梅毒血清IFN-γ、IL-18和IL-13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早期梅毒发生Th1/Th2免疫应答失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37和IL-38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0例早期梅毒患者和180例正常对照血清IL-37、IL-38的表达水平。结果:早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37和IL-38的中位数分别为14.15 pg/m L和12.21 pg/m 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1.76 pg/m L和17.09 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清中IL-37和IL-38降低,可能与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的水平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2的水平,并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21.255(37.181)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464(29.880)pg/mL,IL-22的水平56.970(42.720)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0.943(62.120)pg/mL,进展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水平30.884(41.433)pg/mL高于静止期组患者的14.225(22.83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止期组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56.974(64.394)pg/mL高于进展期组患者的52.876(43.015)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与PASI评分结果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上调,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但其与PASI评分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7、IL-33水平。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诊的8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梅毒血清转阴组和梅毒治疗无效组两组,每组各40人,然后再选择4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血清RPR滴度进行检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三组患者的血清IL-27和血清IL-33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不同以及各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梅毒血清转阴组以及梅毒治疗无效组的血清RPR滴度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2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而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的IL-27水平变化明显(P0.05);治疗前,梅毒血清转阴组和梅毒治疗无效组两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梅毒治疗无效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梅毒血清转阴组患者的IL-33水平变化明显。结论:在患者的血清中,IL-27及IL-33均参与患者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应答,其中IL-27水平对于机体清除梅毒螺旋体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早期的梅毒患者,在患者体内有较高水平的IL-27,则其血清RPR转阴可能性更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早期显性梅毒血清IL-2、IL-10和TNF-α的水平.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3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血清IL-2、IL-10和TNF-α的水平,并用65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早期显性梅毒患者血清IL-2、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高于二期梅毒对照组(P<0.05),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一期梅毒对照组(P<0.05);IL-2和IL-10呈负相关,TNF-α和IL-2呈正相关,TNF-α和IL-10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L-2、IL-10和TNF-α均参与了梅毒的发病,随着病程进展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痤疮患者血浆H2S水平及确定与IL-6和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亚甲基染色法检测67例痤疮患者(轻度31例、中度21例、重度15例)及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H2S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6和TNF-α水平。结果:痤疮患者血清H2S平均水平为(13.79±4.19)μ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3±4.52)μmmol/L(P0.001);血清IL-6及TNF-α平均水平分别为(89.72±31.68)pg/mL及(61.17±23.81)pg/mL,高于对照组的(27.32±4.26)pg/mL和(22.73±14.33 pg/mL)(P0.001)。痤疮患者血浆H2S水平与IL-6和TNF-α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01)。结论:血浆H2S可能参与痤疮炎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梅毒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梅毒临床表现、血清抗体滴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6、IL-8及TNF-α水平,同时检测梅毒患者血清抗体滴度,有皮损者常规作皮损病理活检.结果 33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6、IL-8及TNF-α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5例有明显银屑病样皮疹者,病理改变与银屑病极为相似,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均在164以上,IL-6、IL-8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01);3例出现吉海反应者,血清IL-6、IL-8、TNF-α亦明显升高,且治疗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Th1、Th2型细胞因子参与了梅毒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在二期梅毒皮损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亦参与了吉海反应.  相似文献   

11.
梅毒患者病程中宿主的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P)感染的不同病程与宿主免疫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抗TP抗体的滴度(用活动指数AI表示)。MTT比色法测定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对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用刺激指数SI表示)。ABC-ELLSA法分别检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含量。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抗TP抗体的活动指数(AI)显著高于一期梅毒(t=3.92,P<0.01)。一期和二期梅毒血清对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刺激指数SI显著低于无血清含PHA组(q1=12.99,P1<0.01。q2=12.04,P2<0.01),且二期梅毒血清SI亦显著低于一期梅毒(q=7.18,P<0.01)。一期梅毒血清中IL-2含量明显高于二期梅毒(t=3.50,P<0.05),IL-4含量与二期梅毒差异无显著性(t=1.31,P>0.05)。结论 抗TP抗体随着梅毒病程由一期向二期进展其滴度越来越高,但与体液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IL-4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且随着病程由一期向二期进展,其抑制现象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性科学》2015,(11):63-65
目的:探讨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二期梅毒临床效果,并观察和分析其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二期梅毒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皮疹消失时间,治疗后两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6、12、24个月的RPR转阴率和TRUST滴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98.18%(54/55),高于对照组90.91%(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消失时间为(10.39±1.06)d,低于对照组(13.50±1.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6个月RPR转阴率和TRUST滴度分别为30.91%(17/55)和1.53±0.54,对照组为21.82%(12/55)和(1.87±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鲁卡因青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二期梅毒临床效果均较好,普鲁卡因青霉素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外周血IL-17和IL-22在玫瑰糠疹患者中的水平。方法:采取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5例玫瑰糠疹急性期患者、45例恢复期患者和45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L-17和IL-22的水平。结果:玫瑰糠疹急性期、恢复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L-17浓度分别为45.08±14.34 pg/mL,29.34±11.88 pg/mL,15.51±8.79 pg/mL;IL-22浓度分别为85.43±20.01 pg/mL,61.26±10.37 pg/mL,50.54±13.28 pg/mL。三组IL-17和IL-2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玫瑰糠疹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均存在IL-17和IL-22的表达异常,该疾病可能存在Th17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CSU)患者血清中25(OH) D和IL-25的水平。方法:电化学发光方法和ELISA分别检测40例CSU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25(OH)D和IL-25水平。结果:CSU组血清25(OH) D水平为(19.48±7.41) ng/ mL低于对照组的(23.23±6.43) ng/mL,(P<0.05)。CSU组血清IL-25水平 为(124.59±19.32) pg/ mL高于对照组的(107.33±14.57) pg/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和IL-25水平可能与CSU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IL)-33、IL-38在不同病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集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22例)、静止期(20例)、退行期(21例)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采用竞争性免疫抑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不同病期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清IL-33、IL-38表达水平。结果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清IL-33[(69.08±11.54)pg/m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静止期[(58.18±16.38)pg/mL]、退行期[(54.65±14.81)pg/mL]、健康对照组[(60.85±14.1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止期、退行期、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IL-38[(40.70±9.17)pg/mL,(84.54±17.59)pg/mL,(78.88±14.32)pg/mL]水平与健康对照组[(139.81±23.35)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止期、退行期血清IL-38水平显著高于进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止期血清IL-38表达水平高于退行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33、IL-38可能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性科学》2019,(10):111-114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表达差异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武胜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不同时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梅毒分期分为三组,梅毒Ⅰ期患者为A组(40例)、梅毒Ⅱ期患者为B组(41例)和梅毒Ⅲ期患者为C组(39例)。检测三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4+T和Th1水平以及IL-6、IL-8、IL-17和TNF-α表达,并进行不同梅毒分期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指标之间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①A组年龄(35.17±8.26)岁、B组年龄(36.42±9.43)岁、C组年龄(35.36±7.68)岁,三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时期梅毒患者CD3~+、CD4~+、CD4+T和Th1表达: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CD3~+和CD4~+显著增高;B组和C组的CD4+T和Th1显著下降。不同时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不同时期梅毒患者CD3~+、CD4~+、CD4+T和Th1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CD3+和CD4~+的TRUST滴度TRUST滴度显著增高;B组和C组的CD4+T和Th1的TRUST滴度显著下降。不同时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滴度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不同时期梅毒患者IL-6、IL-8、IL-17和TNF-α表达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IL-6、IL-8、IL-17和TNF-α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不同时期梅毒患者IL-6、IL-8、IL-17和TNF-α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IL-6、IL-8、IL-17和TNF-α的TRUST滴度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期的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IL-6、IL-8、IL-17和TNF-α表达会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其表达量升高,但CD4+T和Th1的表达会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减少,因此对梅毒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各15例驱梅治疗前和驱梅治疗结束后3个月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驱梅治疗前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LR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驱梅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驱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RPR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识别和信号转导,并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硬下疳的效果及对血清IL-27和IL-33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过梅毒硬下疳治疗的54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梅毒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正规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比较两组患者皮损愈合情况、疗效、血清IL-27和IL-33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从而探讨苄星青霉素对梅毒硬下疳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清IL-27和IL-33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皮损愈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皮损愈合例数(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27和IL-33浓度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27和IL-33浓度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29.6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呕吐、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且例数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皮损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血清IL-27和IL-33水平,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SLE患者HSP90基因表达及其与IL-6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mRNA及IL-6的水平,探讨SLE患者HSP90基因的表达及其与IL-6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使用原位杂交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外周血中HSP90mRNA和IL-6的表达,并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取15份健康人血样进行正常对照。结果:SLE活动期、非活动期PBMC中HSP90mRNA表达的平均光度值分别为0.350±0.225,0.221±0.0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0.009(P<0.01,P<0.05)。SLE活动期HSP90mRNA表达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5)。SLE活动期、非活动期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6.82±1.79)pg/mL,(12.58±1.12)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13±2.95)pg/mL(P<0.01,P<0.05)。SLE活动期IL-6水平显著高于SLE非活动期(P<0.01)。IL-6的表达与HSP90mRNA的含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13,P<0.01)。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IL-6的过度表达,可导致HSP90mRNA表达的增多,进而导致HSP90蛋白增高,高表达的HSP90可参与SLE的自身免疫反应,这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IL-26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 与急性带状疱疹疼痛(AHP)和后遗神经痛(PHN)之间的关系。方法: ELISA方法检测带状疱疹患者57例(AHP 40例, PHN17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中IL-26、HMGB1的水平。结果:AHP组和PHN组IL-26平均水平分别为15.97±2.48 pg/mL,13.90±3.86 pg/mL高于对照组的8.00±0.3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HN组HMGB1平均水平为7.91±9.29 ng/mL明显高于AHP组3.80±6.30 ng/mL和健康对照组4.03±5.45 ng/mL(P<0.05)。AHP 组中疼痛VAS评分与血清IL-26浓度有相关性 (r=-0.435,P<0.05),与HMGB1无相关性(r=0.109,P>0.05)。PHN组中疼痛VAS评分与IL-26和HMGB1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IL-26可能与AHP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