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合适的治疗程序。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9例。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置入27枚支架,14例经股动脉途径,12例经肱动脉逆行支架置入,其中8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穿刺肱动脉。13例未能行支架置入,行血管旁路转流术。9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者行支架置入。结果39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mmHg(1mmHg=0.133kPa),患侧/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62±0.11提高至0.98±0.04(t=4.738,P<0.01);腔内治疗患者与手术患者平均血管通畅时间分别为(57.6±3.7)和(60.2±7.2)个月。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疗效相当,由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应优先选择血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股–肱联合入路(14例)对32例患者行腔内手术,最终成功植入支架26例(81.25%),包括球扩式支架15例,自膨式支架11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闭塞处开通失败,行搭桥术或保守治疗。术中出现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迷走反射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6例支架植入患者中,24例获随访(34.6±4.2)个月,术后1、3、5年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3.08%。 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中远期通畅率较高;累及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尽量选择自膨式支架。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动脉闭塞69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内及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腔内及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69例.腔内治疗44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3例,同时行支架植入者41例,植入支架43枚;手术治疗25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或腔内治疗,腔内治疗组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6±0.14提高至术后0.96±0.13(t=9.532,P<0.01),手术组患/健侧血压比由术前0.63±0.16提高至术后0.95±0.18(t=8.236,P<0.01),69例患者中随访61例,随访时间2~49个月,平均16.7个月,介入治疗组有1例术后1年出现支架结合部位狭窄,手术组随访人工血管均保持通畅,无人工血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腔内治疗因具有微创的特点,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致使位于其远端的椎动脉血流逆转,进而引起患侧上肢缺血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供血不足,称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1]。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成为治疗SSS的主要措施。2007年1月-2010年11月,我科经介入治疗SSS3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优势及并发症。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联合入路进行腔内治疗的5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分析患者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联合入路的优势、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顺行无法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31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6例);紧邻椎动脉开口的远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全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1.2%,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术后6、12、24、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0%、77.7%。结论:对于常规入路难以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提高开通率,且有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86例行血管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锁骨下动脉闭塞11例,狭窄75例,狭窄程度均>70%。结果:86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无并发症发生。支架置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段血流通畅,椎动脉血流正向。术后患侧肱动脉即刻恢复搏动,与健侧压差<10 mmHg(1 mmHg=0.133 kPa)。72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24个月。2例死于恶性肿瘤,4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随访患者椎-基底动脉缺血及上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复查超声提示:支架无脱落及移位,血流通畅。结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腔内治疗微创、安全、成功率高,近期效果肯定,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旁路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段、髂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表现为下肢动脉缺血。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肪、胆固醇食物增多,ASO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国内外血管外科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ASO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除术,血管腔内技术包括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机械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腔内血管超声消融、支架放置术及腔内联合旁路术。本文将对ASO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并着重讨论血管腔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4例(38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35/38),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的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至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25例,其中狭窄13例,闭塞12例.单纯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同时行支架(stenting)植入者20例,植入支架22枚. 结果本组狭窄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介入治疗失败,闭塞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1.6%(11/12).介入治疗后患肢血压明显提高,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0±0.11)mm Hg提高至术后(0.95±0.1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3,P<0.01).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脑卒中和栓塞.25例患者中随访20例,随访时间2~69个月,平均(30±3)个月,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8.3%(2/24),1例2个月后因脑梗死死亡.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5%及81.3%.结论 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Xu J  Wang J  Li BM  Li S  Cao XY  Liu XF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1642-1645
目的 研究评价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32例左侧SS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评估、抗血小板药物准备,然后实施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同时注意术中抗凝及术后处理,分别于术后即刻、3、6个月随访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其疗效.结果 32例患者术前DSA检查结果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平均为87.5%,术后降为15.0%,术后TCD检查结果显示椎动脉反向血流消失,放置的支架均无回缩和移位.术前患、健侧收缩压差平均为51.6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时降为10 mmHg,无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是治疗SSS的首选治疗手段,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至关重要,TCD随访简易、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Qi L  Gu Y  Zhang J  Yu H  Li X  Guo L  Chen B  Cui S  Wu Y  Qi Y  Yang S  Guo J  Wang Z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9):1030-1032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收治锁骨下动脉闭塞症53例。男40例,女13例;年龄22~77岁,平均64岁。病程15d~20个月,平均6.5个月。动脉硬化闭塞症49例,大动脉炎4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35例,狭窄5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5例,狭窄4例;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4例。对39例单侧锁骨下动脉闭塞伴颈、脑动脉病变者采用腋动脉-腋动脉聚四氟乙烯(polytetra?uoroethylene,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不伴颈、脑动脉病变者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4例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者采用升主动脉-双锁骨下动脉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常规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 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48h动脉吻合口及人工血管血栓形成;余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98.11%。术中神经钳夹损伤2例,术后双侧吻合口周围血肿4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52例手术成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均存活,术前椎基底动脉及上肢动脉缺血症状均消失。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见吻合口及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术后1年及2年人工血管通畅率均为100%;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恢复正常。1例术后18个月出现腋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愈。结论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术式较多,但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病变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术中严格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微创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Chen Z  Wu Q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499-50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的疗效。方法 应用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致SSS患者78例,单纯行PTA22例,行PTA加支架置放术56例。结果 78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随访66例,随访时间1~71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率84.6%。随访病例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均未发生病变部位再狭窄,血流通畅良好,椎动脉均为正常血流,放置支架无脱落及移位。结论 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引起的SSS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肌纤维性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肌纤维发育不良型肾动脉狭窄患者32例(均合并2~3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行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血压、药物治疗种类、术后再狭窄、生存率和并发症等。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93.94%(31/33)。术前、术后收缩压分别为(189.6±26.0)mmHg、(136.6±8.0)mmHg(t=9.117,P0.001),舒张压分别为(121.6±21.7)mmHg、(81.1±11.5)mmHg(t=7.745,P0.001)。无肾动脉破裂、夹层、分支堵塞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时间5~100个月,平均(40.4±26.1)个月,患者生存率100%(32/32)。结论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逆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重度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采取经肱动脉逆行植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共19例术前诊断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动脉造影确诊手术方法是经患侧上肢肘部小切口解剖肱动脉,逆行造影和支架植入。结果本组支架植入成功18例,支架植入满意,无移位。失败1例.因病变闭塞完全,导丝无法通过闭塞部位而转行手术治疗。治疗成功的18例中随访16例,随访时间2~48个月,平均24个月失访2例。随访率88.9%一有2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4个月出现再狭窄,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功,1例转行手术治疗结论逆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in neurofibromatosi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A 9-year-old boy with hypertension was found to have neurofibromatosis associated with stenosis of the right renal arter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was performed. Immediately post angioplasty angiography showed that the stenosis persisted, but over the next few days his blood pressure rapidly decreased and remained well controlled even when treatment was discontinued. The captopril stimulation test, performed after PTA, confirmed the return of plasma renin activity to normal values. A digital subtraction aortogram, performed 2.5 years after PTA, was unchanged. His blood pressure remained persistently normal, without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PTA is suggested as the first step in correcting renal artery stenosis due to neurofibromatosis. A complete anatomical resolution of the stenosis is probably not required since slight improvements in the renal artery lumen may be accompanied by important functional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支架置入(ST)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 检索1990年4月-2014年4月发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1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的2 752条肢体被纳入,其中ST组1 307条,PTA组1 445条.ST组手术成功率高于PTA组(RR:1.10,95% CI:1.01,1.19,P=0.02),手术并发症发病率也高于PTA组(RR:1.89,95% CI:1.23,2.88,P=0.003),但术后1年再狭窄率低于PTA组(RR:0.83,95%CI:0.71,0.97,P=0.02),术后1年再干预率也低于PTA组(RR:0.71,95% CI:0.57,0.90,P=0.004).结论 对于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ST短期效果优于PT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TRAS行PT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肾移植受者中TRAS的发生情况,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分析TRAS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507例肾移植受者中有21例发生TRAS,发生率为4.1%(21/507)。TRAS诊断时间为术后5(4,7)个月,67%(14/21)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TRAS。与介入治疗前比较,介入治疗后1周和1个月TRAS患者血清肌酐、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移植肾动脉峰值血流流速均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叶间动脉阻力指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PTA联合支架置入术后随访期间,共有1例出现移植肾动脉再发狭窄,经单纯球囊扩张后好转,1例右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移植肾动脉闭锁导致肾脏萎缩失功,其余18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PTA联合支架置入是肾移植术后TRAS首选治疗方式,可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显著延长移植肾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