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敲除编码小鼠T、B细胞的Rag2基因及编码NK细胞的IL2rg基因,构建T、B细胞及NK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Rag2及IL2rg基因序列,分别针对其外显子设计25bp左右的sgRNA并进行合成, sgRNA退火后克隆入pX330载体。Rag2-sgRNA、IL2rg-sgRNA及Cas9重组质粒体外转录为mRNA后显微注射入BALB/c小鼠受精卵细胞,受精卵细胞移植到受体动物获得子代小鼠,首建鼠(F0)与野生型小鼠交配获得F1代小鼠,突变的F1代小鼠互交后筛选F2代纯合子小鼠。通过基因测序、流式细胞术及接种人源性肿瘤细胞系方法检测子代小鼠基因型和表型。结果:成功构建了Rag2-sgRNA、IL2rg-sgRNA重组质粒并对其进行了体外转录,mRNA显微注射并移植后获得57只F0小鼠。连续交配后,获得F2代纯合子小鼠。序列分析表明子代小鼠中IL2rg有两个基因型,分别是10bp和11bp的缺失突变;而Rag2只有一个基因型,为8bp的缺失突变。与野生型BALB/c小鼠相比,小鼠外周血中CD3、B220及NKp46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接种人乳腺癌细胞系SKBR-2HL后,肿瘤生长良好,且随着时间延长肿瘤组织逐渐增大。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有效实现BABL/c小鼠体内Rag2、IL2rg基因突变,并导致小鼠T、B及NK细胞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敲除编码小鼠T、B细胞的Rag2基因及编码NK细胞的IL2rg基因,构建T、B细胞及NK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方法 根据Genbank报道的Rag2及IL2rg基因序列,分别针对其外显子设计25 bp左右的sgRNA并进行合成, sgRNA退火后克隆入pX330载体。Rag2-sgRNA、IL2rg-sgRNA及Cas9重组质粒体外转录为mRNA后显微注射入BALB/c小鼠受精卵细胞,受精卵细胞移植到受体动物获得子代小鼠,首建鼠(F0)与野生型小鼠交配获得F1代小鼠,突变的F1代小鼠互交后筛选F2代纯合子小鼠。通过基因测序、流式细胞技术及接种人源性肿瘤细胞系方法检测子代小鼠基因型和表型。结果 成功构建了Rag2-sgRNA、IL2rg-sgRNA重组质粒并对其进行了体外转录,mRNA显微注射并移植后获得57只F0小鼠。连续交配后,获得F2代纯合子小鼠。序列分析表明子代小鼠中IL2rg有两个基因型,分别是10 bp和11 bp的缺失突变;而Rag2只有一个基因型,为8 bp的缺失突变。与野生型BALB/c小鼠相比,小鼠外周血中CD3、B220及NKp46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接种人乳腺癌细胞系SKBR-2HL后,肿瘤生长良好,且随着时间延长肿瘤组织逐渐增大。结论 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有效实现BABL/c小鼠体内Rag2、IL2rg基因突变,并导致小鼠T、B及NK细胞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SPF级Rag2 KO小鼠的脏器重量,血生理生化等生物学特性指标和免疫细胞。方法 分别选5、10周龄的Rag2 KO 小鼠测定主要脏器重量,并测定主要血生理、生化指标。选取6周龄Rag2 KO 小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T细胞-CD3 、T细胞亚群-CD4 、CD8 )、体液免疫(B细胞-CD19 、B220 )、NK细胞(NK1.1 )和粒细胞(CD11b )进行检测。结果 同性别NOD/SCID小鼠,10周小鼠脑、肺脏、脾脏、肝脏、心脏、双肾脏重、TBIL、WBC高于5周龄。同周龄的雌雄相比,雄性小鼠心脏、双肾脏、肝脏、脾脏重量、AST、ALP、A/G、GLU、PLT、PCT、WBC、LYM%高于雌性。Rag2 KO小鼠无T细胞(0.36?.15)%、CD4 T细胞(0.21?.06)%、CD8 T细胞(0.23?.07)%、CD19 B细胞(0.28?.04)%和B220 B细胞(2.03?.42)%)。NK细胞比例为(24.13?.62)%,粒细胞比例为(57.20?.85)%。结论 Rag2 KO小鼠与C57BL/6J小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周龄和性别因素对其脏器重量、血生理生化指标都有一定的影响。Rag2 KO小鼠T、B淋巴细胞缺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免疫缺陷小鼠中的人肝癌细胞生长情况以及 T,B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探讨免疫缺陷小鼠肿瘤模型制作的意义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接种到四种免疫缺陷小鼠 ,分别为 :B细胞缺陷的 CBA/N,T细胞缺陷的 BAL B/c- nu,T,B细胞缺陷的 SCID及免疫重建的 SCID小鼠 ,观察其生长特点 ;作鼠脾细胞毒试验 ,测定外周血 CD4 + ,CD8+ 数分数和荷瘤鼠血清 Ig含量的变化 ;作肝癌细胞凝集试验 .结果  CBA/N和用 BAL B/c鼠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的 SCID(B- PBL- SCID)鼠不成瘤 ,nude,SCID和用 CBA/N鼠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的 SCID (C- PBL - SCID)小鼠全部成瘤 ;SCID鼠的瘤体比裸鼠瘤体长的更快 ,肝内接种转移率更高、转移范围更大 .接种瘤细胞的 BAL B/c和 CBA/N鼠脾细胞对癌细胞杀伤力较强 ,免疫重建的 SCID鼠脾细胞毒杀伤较小 .接种瘤细胞的鼠 CD4 +数分数都下降 ,CD8+变化不大 ,CD4 + /CD8+比值下降 .具有 B细胞的实验鼠均测得 Ig在 mg· L- 1 水平 ,并能使癌细胞产生凝集反应 .结论  SCID鼠是建立肿瘤模型和免疫重建研究的理想小鼠 ;小鼠成瘤率与 T细胞相关 ,T细胞在异种瘤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 ;B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在抗肿瘤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CBA/N,nude,SCID小鼠建立人肝癌模型和重建SCID免疫的特点,初步探讨B淋巴细胞及其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排斥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接种到B细胞缺陷的CBA/N,T细胞缺陷的BALB/c-nu,T,B细胞缺陷的SCID小鼠及免疫重建的SCID小鼠中,观察瘤细胞生长特点;取实验小鼠血清,测定荷瘤鼠抗体Ig含量的变化,取小鼠血清与肝癌细胞作抗原抗体凝集试验.结果: CBA/N和用BALB/c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的SCID(B-PBL-SCID)小鼠不成瘤,nude,SCID和用CBA/N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的SCID (C-PBL-SCID)小鼠100%成瘤;有B淋巴细胞的实验鼠(包括B-PBL-SCID)测到的Ig达到mg/mL水平,血清能与肝癌产生凝集反应.结论: SCID小鼠是建立肿瘤模型和免疫重建及其肿瘤免疫研究的理想的实验动物;B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在抗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人类肝癌细胞9724在不同免疫缺陷小鼠的生长特点,将体外培养人类肝癌细胞9724接咱不同免疫力小鼠(B细胞缺陷的CBA/N,T细胞缺陷的BALB/c-nu,T、B细胞缺陷的SICD小鼠及免疫重建的SCID小鼠,免疫正常的BALB/c小鼠作为对照组)皮下、肝内、腹腔,观察其生长特性。结果是BALB/c小鼠和用BALB/c小鼠外周淋巴细胞免疫重建的SCID(B-PBL-SCID)小鼠不成瘤;CBA/N小鼠随种数量和途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裸小鼠、SCID小鼠和用CBA/N小鼠外周淋巴细胞重建的SCID(C-PBL-SCID)小鼠100%成瘤。提示SCID小鼠是建立肝癌模型的最佳小鼠,也是进行肿瘤免疫研究的最佳模型动物;T细胞在异种瘤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鼠免疫力对接种人类肝癌细胞系9724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力小鼠的免疫细胞对人类肝癌细胞系9724生长的影响及异种特异性细胞毒杀伤能力。方法 将培养后的人类肝癌细胞系接种到不同免疫力小鼠(免疫正常的BALB/c,B缺陷的CBA/N,T缺陷的BALB/c nude及T,B缺陷的C.B-17 SICD小鼠)右后臀皮下,观察其生长;取实验和相应的正常鼠脾细胞进行细胞毒杀伤试验。结果 BALB/c和CAB/N小鼠不成瘤;BALB/c nude和C.B-17 SCID小鼠100%成瘤;SCID免疫重建组用BALB/c外周淋巴细胞重建SCID(BALB/c-PBL-SCID)的不成瘤,用CAB/N外周淋巴细胞重建的SCID(CBA/N-PBL-SCID)成瘤,接种过瘤的BALB/c和CBA/N小鼠脾细胞对癌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杀作用,对照组和nude,SCID小鼠无杀伤作用;SCID免疫重建有较小的杀伤作用。结论 T细胞在异种瘤移植排斥中起主要的免疫杀伤作用,这种排斥是异种特异笥的;肿瘤免疫需要综合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类肝癌细胞9724在不同免疫缺陷小鼠的生长及模型特点。方法 体外培养人类肝癌细胞9724;按种到不同免疫力小鼠(B缺陷的CBA/N,T缺陷的BALB/c裸鼠,T,B缺陷的C.B-17 SICD小鼠及免疫重建的SCID小鼠。免疫正常的BALB/c作为对照组)皮下、肝内、腹腔,观察其生长特性。结果 BALB/c小鼠和用BALB/c外周淋巴细胞免疫重建的SCID(BALB/c-PBL-SCID)不成瘤;CBA/N小鼠随接种数量和途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BALB/c裸鼠,SCID小鼠和CBA/N小鼠外周淋巴细胞重建的SCID(CBA/N-PBL-SCID)100%成瘤。结论 SCID小鼠是建立肝癌模型的最佳小鼠,也是进行肿瘤免疫研究最佳模型动物;T细胞在异种瘤移植排斥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性疾病, 有效动物模型的缺乏一直是其机制研究的瓶颈。现有PLAM动物模型包括注射结节性硬化症复合体基因2(TSC2)缺失肿瘤细胞的移植瘤小鼠模型和TSC基因敲除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其中移植瘤小鼠模型包括同种异体移植瘤、人源化异种移植瘤和大鼠源性异种移植瘤, 转基因小鼠模型包括胚系基因敲除和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部分PLAM动物模型存在PLAM样肺部病变, 主要用于寻找PLAM新的治疗靶点和PLAM肿瘤细胞来源, 但并不能完全代表PLAM患者的疾病发展。本文总结了目前所有PLAM动物模型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 并结合笔者研究经验着重分析近6年的研究进展, 以期供该领域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NOD背景免疫缺陷小鼠,作为新的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方法:利用 CRISPR/Cas9技术获得NOD背景Prkdc和Il2rg双基因敲除小鼠,通过正常繁育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后代(命名为NYG 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移植接种新鲜肿瘤组织,观察记录肿瘤生长状况及HE染色观察传代PDX 肿瘤形态学特点。结果:NYG小鼠外周血小鼠无成熟的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达,对移植的患者肿瘤组织几乎没有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表型及免疫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成功构建NYG小鼠免疫缺陷小鼠,为肿瘤学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PDX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沙眼衣原体ompA基因克隆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D型沙眼衣原体(Ct)ompA基因,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真核细胞,为核酸疫苗的研制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D型Ct基因组DNA中扩增ompA基因片段,重组入pUCm-T克隆载体.将pUCm-T/ompA中的ompA外源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等反应,亚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进行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后,运用脂质体将重组体pcDNA3.1/ompA转染HeLa细胞,免疫组化法观察目的的基因的表达.结果从D型Ct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ompA基因片段;序列测定证实与GenBank登陆的D型Ct一致;重组质粒pcDNA3.1/ompA在HeLa中获得表达.结论Ct ompA基因能够在体外真核细胞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t致病机制及DNA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因工程研究与医学的关系。方法:对与医学有关的基因工程研究报告和最新成果,加以分析。结果:基因药物,基因诊断和治疗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应用。结论:基因工程研究促进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B7-1/Sart3融合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人共刺激分子CD80(B7-1)、T细胞识别的鳞状细胞癌抗原3(Sart3)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在原核和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抽提的总RNA中克隆Sart3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第1~1281bp).此段序列包括已报道的能诱导HLA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原表位。然后将不含终止密码子的B7-1 cDNA和Sart3 cDNA共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测定核苷酸序列确定重组成功后,分别转染大肠杆菌和人成纤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B7和Sart3的表达。结果:构建人B7、Sart3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B7sart3/pEGFPN。测序结果与GenBank的B7、Sart3相应序列(NM_005191、NM_014706)一致.阅读框无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现在转染的人成纤维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荧光增强.免疫印迹发现融合蛋白可以与抗B7抗体反应,融合蛋白分子量与B7-Sart3-EGFP的预测分子量相当。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B7Sart3/pEGFPN,并在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为下一步研究将SART3蛋白作为肿瘤疫苗应用于骨肉瘤的生物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与分析小鼠不同剪切的Lims基因.方法:应用巢式RT-PCR,以小鼠cDNA为模板,扩增Lims基因不同剪切子,构入PinPointTM Xa-1T质粒,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表明克隆了新的Lims基因变异剪切体Lims E,该变异剪切体编码区为1 164 bp.编码387个氨基酸.结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成功地克隆了一新的小鼠Liras基因剪切子Lims E,为进一步研究Lims基因在细胞发育中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信息学和实验学的方法检测LRP16基因在肿瘤细胞以及在造血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状况,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在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以NCBI提供的高通量CGAP/SAGEmap数据库为实验对象,“Virtual Northern”程序为实验工具,分析比较了LRP16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细胞系和相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谱;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在多种正常血细胞及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SAGE结果显示LRP16在人类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正常对应组织。脐血中未检测到LRP16表达,正常骨髓及经G-CSF动员的PBSC(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外周血、原代白血病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系(P<0.001)。结论:LRP16在不同的血细胞中表达量不同。同时表明LRP16与急性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在初诊与复发白血病中,LRP16的表达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对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经研究发现,MIC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于66例患者中,22例淋巴结转移者的MIC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K-ras、p53基因联合突变者MICA基因平均表达量高于非联合突变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2例K-ras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稍高于未突变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p53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优于p53基因未突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A基因高表达已成为了结直肠癌的关键检测指标,而p53、K-ras基因与其高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及其katG与inhA基因突变的特征,为临床选择抗结核药物治疗提供实验室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海南分院的260例患者标本,对213例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对47例进行博奥芯片法检测,再对213例培养所得菌株进行博奥芯片检测,对博奥芯片检测的47例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对101株结核分杆菌进行katG与inhA基因检测。结果 培养法和博奥芯片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6.6%(78/213)和48.9%(23/47);培养法和博奥芯片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分别为41.0%(32/78)和47.8%(11/23);博奥芯片法和比例法耐异烟肼符合率98.7%(77/78);男性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45.9%高于女性阳性率29.2%;检测katG基因和inhA基因,3个基因区域都发生突变,突变发生率大小依次为katG315(AGC→ACC)密码子(32株,54.2%)、katG315(AGC→AAC)密码子(16株,27.1%)、inhA-15(C→T)(10株,16.9%)。24株(23.8%,24/101)对异烟肼无突变但对利福平发生突变;43株也同时耐利福平(42.6%,43/101)。突变频率较高的突变位点是315,突变频率为81.4%(48/59),1株(1.7%,1/59)为双位点联合突变且突变频率最低。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katG和inhA基因突变与耐INH相关,这为临床及时准确诊断、及早使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6-9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8月~2017年8月13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组织MICA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在K-ras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K-ras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53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p53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的MICA基因的发生可能与p53、K-ras基因突变关系密切,MICA基因的表达情况是目前检测结直肠癌的关键,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PTEN 、FHIT基因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和FHIT基因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56例胃腺癌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和FHIT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胃腺癌组织中PTEN和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1%和46.4%,正常胃黏膜组织均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FHIT蛋白的表达与胃腺癌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无关(P>0.05),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PTEN和FHIT基因蛋白缺失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可作为判断胃腺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