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行有限开窗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0年8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证实合并腰椎管狭窄45例,采用椎板间潜行有限开窗,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减压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4年,平均随访2.5年,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45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中,优36例(80%),良7例(11%),可2例(8%),未发现腰椎继发性不稳及椎管再狭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时,不能遗漏诊断导致手术减压不彻底,用有限开窗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减压处理,手术创伤小、对脊柱后柱结构破坏小,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测量值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对178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和16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X线、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测量腰椎曲线指数(LCI)、腰椎前凸度(Cobb角)、椎间盘突出指数(IDH)、硬膜囊横截面积(CSADS)、侧隐窝前后径(A-PDLR)(骨性标志),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变小或消失,并多伴有侧弯;腰椎管狭窄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加大,多不伴有侧弯,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负相关(r=-0.732,P<0.05);腰椎管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生理曲线不同,突出和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线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腰椎屈伸活动的运动学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就腰椎屈伸活动对腰椎应力分布、腰骶硬膜囊及其容量的影响进行讨论.作者认为,腰椎的某些疾患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和椎弓峡部裂等可能与根椎后伸有关。腰椎椎管的容量受到腰椎屈伸活动的影响,维持腰椎于前屈位治疗椎管狭窄症可增大椎管容量,缓解临床症状,而腰椎屈伸动力性摄片具有明确的诊断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邹云 《医学信息》2006,19(1):146-147
坐位腰椎屈曲旋转手法的作用机理是利用躯杆的作用,将腰椎旋转及屈曲,充分发挥旋转牵引力的作用,使韧带松驰紧张,给突出物一挤压力。同时腰椎屈曲,使神经根移位,改变了髓核与受压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目的。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患者一般需经历初期和恢复期。其中初期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一般是旋转手法后3天,此阶段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吃饭、洗漱及人小便均在床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腰椎前凸角度;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12  相似文献   

6.
背景:腰椎功能性侧凸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体征之一,其发生原因除外神经根性刺激,还与病变节段结构生物力学紊乱密切相关。目的:分析脊柱手法等保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脊柱功能性侧凸畸形的力学影响。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功能性侧凸患者56例,使用冯氏脊柱关节手法配合常规方法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通过美国Logan脊柱X射线软件系统量化分析椎体的旋转值和侧弯角,同时记录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评分及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变化。结果与结论:Logan测量中发现,受累椎体恰为力学耦合反常的椎体,即"失代偿椎体"或"椎体位移",且与脊柱手法触诊定位发现的问题移位椎体一致性很高;经手法治疗后"失代偿椎体"旋转值发生明显逆向改变,转化为力学耦合正常的"代偿椎体",全腰椎侧弯角亦出现明显的改善,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与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评分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相关。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累椎体的力学代偿恢复与症状学改变显著相关。提示脊柱手法以纠正"失代偿椎体"(所谓"椎体位移"征象)为原则、以恢复脊柱代偿平衡为目的的基本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腰椎小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作者对于腰椎小关节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腰椎小关节在直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时,均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而腰椎间盘退变时,其应力水平又较正常时升高。作者认为,腰椎小关节过载可能是引起腰背疼痛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退变可使小关节承载加大。引起小关节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神经根管狭窄及神经根卡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节段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要点及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07年5月共用多节段开窗加神经根管减压的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问盘突出症124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杏报告腰椎问盘多节段突出,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报告相一致.术后平均5.6年经腰椎X线动力位片判定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按NAKAI标准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1124例均获随访8个月~7年,平均5.6年,疗效评定为:优68例、良37例、可17例、差2例,总优良率达84.7%.所有病例除有1例并发腰椎问盘突出症复发及2例并发椎间隙感染外,其余均无近期严熏并发症出现,也无腰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 多节段开窗的有限手术能在直视下切除椎间盘,彻底地松解神经根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最人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  相似文献   

9.
背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法分析法研究中医传统的脊柱推拿手法,来解释手法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可为临床上常用的腰椎斜扳手法提供了客观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目的:应用有限元法了解进行斜扳手法时腰椎间盘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 方法:使用正常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腰椎斜扳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椎间盘的应力远小于后部结构;从椎间盘中心到右侧有一个向后的扭转矢量,使椎间盘产生变形。结果证明腰椎斜扳手法对椎间盘是安全的,并且在椎间盘突出的对侧进行手法操作更为合理;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宜使用腰椎斜扳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对低位(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椎外科108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56例、女52例, 年龄30~65岁。108例患者均行腰椎MR和肌电图检查, 其中90例患者进行了腰椎手术。分析肌电图对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神经节段的显示结果, 并与患者的腰椎MRI和术中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8例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电图提示102例(94.4%)异常, 其中102例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异常, 43例合并神经传导异常, 15例合并F波(胫神经)异常。90例手术患者中有80例(88.9%)肌电图定位的神经根受累节段与术中观察结果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 P=0.988)。108例患者肌电图与腰椎MRI对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受累节段的定位诊断和检出受累节段数目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L4~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中, 肌电图与术中观察及腰椎MRI检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且肌电图能反...  相似文献   

11.
12.
Lumbar puncture     
Agrawal D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7,356(4):424-5; author reply 425
  相似文献   

13.
腰椎韧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韧带在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腰椎韧带的分布、组织结构以及生物力学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凭腰椎平片误判腰椎序列2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一次对脊柱全长行平片检查已成为可能.但出于传统检查习惯、经济或认识局限性等原因,许多医院对腰椎疾患行影像检查时,仅摄腰椎平片,很少行脊柱全长片定位.一旦脊椎出现解剖变异,多参照Tuffier线(即髂嵴最高点连线)判定腰椎序列.由于男女骨盆结构不同,传统认为,在腰椎正位X线像,男性L5一般位于Tuffier线以下,而女性整个L5或其上半位于Tuffier线以上[1].但我们发现上述判定法亦有可能错误.本文报道2例.  相似文献   

15.
Kortebein P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358(24):2647; author reply 2647-2647; author reply 2648
  相似文献   

16.
A meticulous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56 vertebral columns from cadavers between 64 and 89 years of age. Identification of all contents within the dural sac was completed; however, the main focus was the cauda equina and lumbar region. In addition to scope dissection, radiographs and histological preparations were used to identify structures, tissue types, and any possible pathology. Discrete intrathecal ligamentous bands were observed in all cadavers examined. They were found randomly binding the dorsal nerve roots of the cauda equina to the dura. Occasional binding of the ventral nerve roots to the dorsal roots was observe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a dense collagen ligament varying between 0.13 and 0.35 microm in thickness and from 3 mm to 3.5 cm in length. The average number of ligaments found per cadaver was 18. These ligaments displayed a broad base attachment to the nerve root or dura of approximately 3 mm. Looping of the nerve roo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ligaments was seen in one cadaver with a burst fracture.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of these ligaments demonstrated similarities to denticulate ligam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rathecal ligaments represent remnants from fetal development of the denticulate ligaments.  相似文献   

17.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pathomorphological studies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s of 572 patients with lumbar zygo-apophyseal joint arthrosis using arthrography, intraarticular treatment- and- diagnostic blockades, intracutaneous joint denerv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arthrogenous lumbar canal stenosis.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the path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lumbar spondyloarthrosis has been elaborated and presented in the given paper.  相似文献   

18.
针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近年来椎间融合器及其在椎间融合术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主要归纳腰椎生物力学实验方法、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术的最新进展,得出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有限元法的建模精细化、传统融合器的几何更优化、新型融合器的临床化和辅助固定方式的多样化。最后对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为腰椎疾患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性。方法:将2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均分为单侧固定组及双侧固定组;在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的基础上,单侧组仅行手术节段单侧椎弓根固定、双侧组行手术节段双侧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VAS)评分及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两组手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前或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双侧固定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单侧固定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少了内植物置入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对腰椎平片漏诊的腰骶移行椎的诊断作用.方法:184例(男99例,女85例)腰腿疼患者接受脊柱全长影像检查.利用脊柱全长影像资料,明确是否存在Castellvi分型之外的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结果:9例(4.9%)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依据腰椎平片无法辨出,其中6例L5与S1椎板融合,3例L5~S1椎板间结构残留.12例(6.5 %)S1完全腰化为L5样外观,出现S1~2间盘及椎板间结构,横突宽度小于19 mm,腰椎平片会漏诊.结论:临床上存在两种单纯腰椎平片可能漏诊的腰骶移行椎,一种是非矩形化完全型腰椎骶化,(可进一步分为L5~S1椎板残留与椎板融合两种亚型),一种是双侧横突均小于19 mm的彻底型骶椎腰化,只能通过脊柱全长片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