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25(1):21-24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k1-2,P16,P53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与内膜癌变(E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33例子宫内膜癌,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0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ESH)组织进行PCNA和bcl-2,P16,P53基因蛋白定位、表达程度、对比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EC组和EAH组PCNA,bcl-2均有阳性表达,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其表达强度由中到强阳性,但这两种在EC和EAH组中表达与其在ES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16基因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ESH组阳性率93.33%,EAH和EC组分别为74.28%,63.64%,ESH组明显高于EAH组(P<0.05)与EC组(P<0.01),而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其定位ESH组基因表达均在细胞浆,而EAH和EC组基因表达见于细胞核或核浆共同表达.P53基因在ESH组无阳性表达,EAH组阳性率22.86%,EC组阳性率5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CNA,bcl-2,P53表达在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细胞恶性转化的进程中呈递增趋势,而P16趋于递减,提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衡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增生性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诊断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原位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 ,探讨其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早期癌变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 33例子宫内膜癌、4 1例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 2 0例轻度不典型增生进行PCNA和P16基因的原位标记。结果 PCNA阳性表达强度随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分级而增强 ,其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两者与轻度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 ,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以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为最高 ,两组不典型增生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分别与内膜癌比较差异均显著 (P <0 .0 1,P <0 .0 5 )。阳性表达部位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均为胞浆 ,部分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为胞核或核浆。结论 细胞的过度增殖和P16基因的表达异常 ,可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变的诊断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原位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早期癌变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33例子宫内膜癌、41例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20例轻度不典型增生进行PCNA和P16基因的原位标记.结果PCNA阳性表达强度随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分级而增强,其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者与轻度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P,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以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为最高,两组不典型增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分别与内膜癌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P<0.05).阳性表达部位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均为胞浆,部分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为胞核或核浆.结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P16基因的表达异常,可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变的诊断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22例增生性内膜及41例子宫内膜癌标本进行凋亡抑制基因(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检测,以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两者表达率(20.0%,90.9%,31.7%;40.0%;72.7%,97.6%)均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EC)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水平.方法 本研究选取129例确诊为EC或EAH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因妇科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将2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月经紊乱史、生育史、哺乳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子宫内膜样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中的FHIT各60例,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中的FHI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65.00%、35.00%.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分别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FHIT蛋白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子宫内膜样癌中FHIT的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FHIT蛋白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蛋白,可能成为临床判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转归倾向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WT1、PAX2及ER在不典型增生内膜及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Ⅰ型子宫内膜癌、20例Ⅱ型子宫内膜癌、35例子宫内膜增生、19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17例正常子宫内膜中WT1、PAX2和ER的表达情况.结果:譹訛WT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增生性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求P53基因突变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石蜡包埋组织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应用PCR-SSCP方法对19例喉癌和34例不典型增生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P53基因的研究,应用4种方法从石蜡组织中提取DNA,通过银染方法显示DNA突变带。结果:19例喉癌中有5例发生突变(E4-0,E5-1,E6-2,E7-1,E8,9-1),其突变率为7.0%;在34例不典型增生中有3例发生突变(E4-0,E5-1,E6-1,E7-0,E8,9-1)其突变率为4.0%。结论:表明P53基因突变可能是喉癌发生的始动因素。PCR-SSCP方法可以做为喉不典型增生定性诊断和喉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王维霞 《河北医学》1997,3(3):20-21
近年来.在生育年龄妇女中的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过去的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分类方法中.许多表示法意义不明确.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在病理形态上有时难以鉴别.易导致临床医生采取不当的治疗,尤其对生育年龄中的不有患者.失去了妊娠的机会.为此,本文对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形态学,如何作到正确的病理诊断分类.以便临床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86~1995年经刮宜收治诊断为子宜内股复合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共12例.本组年龄最小26岁,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3和P21ras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及其表达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35例子宫内膜癌中P53和P21ras的表达情况。结果:1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P53和P21ras基因表达阴性;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2例P53阳性(16.6%)、1例P21ras阳性(8.3%);在子宫内膜癌中P53阳性20例(57.1%)、17例P21ras阳性(48.0%)。结论:P53和P21ras基因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中均有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P〈0.05),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检测6例正常子宫内膜、14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MDM2基因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MDM2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p53基因在正常、增生性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增高,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MDM2基因在增生性内膜中较癌变内膜表达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具很好的相关性(P<0.01)。认为p53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相关。MDM2可能与子宫内膜组织异常增殖有关。在子宫内膜增生及癌变组织中可能存在p53对MDM2在转录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P1 6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33例子宫内膜癌 P1 6 蛋白和增细胞核抗原 (PCNA)进行检测。结果 :P1 6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为 6 0 .6 % ,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 (10 0 % ,P<0 .0 1) ,且随组织学分级增加而逐渐降低。 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为 81.8%。结论 :P1 6蛋白与子宫内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测定子宫内膜癌 P1 6 蛋白的表达有助于确定肿瘤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的方法及意义,用抗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6例子宫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2例正常子宫内膜石蜡切片ER、PR的表达,结果显示,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阳性率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内膜癌ER、P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正常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内膜ER、P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内膜与内膜癌、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ER、PR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化ER、PR含量SP法测定对临床预后判断,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和不同分化程度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30例(包括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各10例),不同分化程度子宫内膜腺癌38例中COX-2的表达。结果①COX-2在子宫内膜腺癌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增生症,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COX-2在子宫内膜腺癌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OX-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COX-2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肿瘤防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与癌组织侵袭、转移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原位检测,并在不同病变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与癌组织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随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和淋巴结转移的出现,P53基因的突变率及蛋白表达强度增加.深肌层浸润组P53基因突变率为71.43%、蛋白表达强阳性率为52.38%,均高于浅肌层浸润(40%,P<0.05;14.29%,P<0.01)和无肌层浸润组(14.29%,P<0.05;0,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53基因突变率为93.33%,蛋白表达强阳性率为8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3.33%,P<0.01;8.33%,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参与了其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与癌组织的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