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川 《健康之友》2009,(4):116-116
春天,抽芽,播种,谈情,这样的季节招人疼爱。但这样的季节却让一些人恐惧,我所说的并不是花粉过敏症患者,而是那些“恐春”的人。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医院工作的原因,朋友们和我一起闲聊的时候,总会谈到看病这个话题。印象中,不管他们是否有过就诊或住院的经历,大多数人在谈到医院的时候都有“敬畏”的表情,一种掺杂了恐惧的神秘感。说实话,在到医院工作之前,我也有类似的感觉。究其原  相似文献   

3.
张强 《健康之路》2006,(11):27-27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癌症的治愈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死里逃生”。这些获得第二次生命的病人比常人更感到生命的可贵。当他们满怀希望重新投入生活,想在职业上,事业上有所成就时,常得不到单位和社会的支持。在一些单位领导的眼里,治愈的癌症病人是“贬值”的“废次品”,因而工作安排上被列入“另册”。这样做,有一些是出于对病人的关心,有些则是对癌症患者的恐惧和偏见。  相似文献   

4.
彭春艳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37-137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可怕的威胁,特别是临终病人,感觉到自己生命即将结束而倍感绝望。不同的病人由于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及家庭环境各有不同,他们的情感和欲望亦各有差异。因此,在护理临终病人时,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针对患者临终前不同的心理状态,施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5.
解析工作狂     
成林 《现代健康人》2005,8(3):26-26
我们周围,不难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脑子里从来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他们基本不会有上下班的界限,家是一个有床的办公地点,而办公室则随时可以成为加班时躺倒睡觉的“家”;偶尔陪家人朋友散心逛街,他们也多半是人在心不在,脑子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工作……对于工作,他们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状态,一旦离开了工作,就会精神不振,毫无生气,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们是“工作狂”。  相似文献   

6.
《健康之友》2010,(1):176-178
人们习惯叫我“钱夫人”。很多陌生人在街上碰到我会拦住我说“看,这不是钱夫人!”他们给我这个绰号的重点是“钱”。而且,我能感觉到那些人这样喊是为了突显我的成功之处。因为我能赚钱,所以在他们看来,我还算很有本事的人。可他们错了。金钱并不能赋予我能力,但是金钱的确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们来一起分享他们:  相似文献   

7.
在心血管门诊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有心慌或心跳间歇感,于是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十分焦虑或恐惧,于是辗转求治于各家医院。做了多项检查,但结果并不提示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只是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01ter)显示有早搏。有些患者并没有症状,但查体发现心脏早搏,也忧心忡忡。可见,很多人还不认识“早搏”。  相似文献   

8.
有一些电影.你看了一遍后就很难鼓起勇气再看第二遍,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悲伤。 《公路电影》就是这样一部让人感到悲伤的电影。两个无助的男人,一个是在“金融风暴”中被工作抛弃而不得不离开妻子四处流浪找工作的锡元.一个是刚被妻子抛弃而混迹在乞丐群中生活的大植.两个落魄的男人就这样相遇。而且用大植后来的话说是“对锡元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是个令人沉痛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8级特大地震夺走了7万余同胞的生命,致使几百万人受灾。2010年5月12日是纪念汶川地震二周年的日子,我们在缅怀遇难同胞,振奋抗震救灾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空前灾难不仅给灾区人民在物质上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给他们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创伤。“逝者安息,生者前行”,需要关注那些从山崩地裂中生还的人,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应付方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痛苦过程,发挥中医的优势去缓解其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这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一长假这几天,读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虽然累一些,心里却十分高兴。爱默生有一句话:“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作为作者,我和我的读者也有这样一条纽带,他们愿意和我交流,我也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有读者说,虽然未曾谋面,  相似文献   

11.
苦乐药丸族     
乍听“药丸族”这名称,让人联想到“药罐子”,莫非这是一群身体不好整天吃药的人?其实此“族”非彼“罐”也。这群人中的大多数是健康的人,他们执著地追求着健康,他们希望自己能将青春留得久一些,他们的愿望都是积极向上的,虽然有时也会犯些小错误……  相似文献   

12.
京瑞 《当代医学》2007,13(9):42-44
对于“号贩子”.公众并不陌生.他们在中国的各大医院生存了几十年。“号贩子”被这样定义:那些将医疗机构的挂号凭证,尤其是专家门诊号倒卖给等待就医的患者并从中牟利的人。他们是怎样扮演着这一角色.竞能在医疗这一舞台上“长盛不衰”?他们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惩治制度与措施?未来他们还有多少生存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之一。在美国,大约百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患过此病。传统的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遗传或不良环境因素所致的“社会病”。对此,法国研究人员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发现,药物可以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来的恐惧、幻觉以及其他痛苦的症状。因而他们推断,如果药物能缓解病  相似文献   

14.
周武  张苏明 《医学与社会》2005,18(12):47-48
千百年来,深受儒教文化浸润的中国人,形成了“乐生而恶死”的独特死亡观,人们对死讳如莫深,日常生活中,谈论死亡是不合适宜的,甚至连“死”这个字也成为人们最为厌恶的字词,最恶毒的诅咒也是“你去死”之类,出于对死亡的厌恶和恐惧,即使在生活中,连正常文字应用也被其它文字所取代。某人死了,被说成“某某走了”、“他去了”、“升天了”等等。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现在许多专家教授正在大张旗鼓地鼓吹与呼吁“脑死亡”立法,咋一听,简直天方夜谭:人死了就死了,还要立法?不可理解,简直不可理喻!静心思之,它寓示着医学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对死亡认识的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整个人类对待死亡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5.
对首次透析患者实施温馨服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毒症患由于长时间处于疾病的折磨状态,再加上多种并发症给患带来的诸多躯体不适,患的社会角色和在家庭中的作用亦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当患得知透析将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患一时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悲观、失望等。因此,医护人员应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积极地干预他们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建立适宜的心理机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2004年1月我院开展了以“人关怀”为主题的“温馨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1.1 惶惑心理与对立情绪。“后进生”正因为后进,往往遭到老师不同程度的批评或训斥、家长的责备、同学的讥讽或孤立,使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讨厌以至恐惧教师和家长,总希望人家不要管他。而家长和老师又恨铁不成钢,往往管得过严、过急,导致“后进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已在他们的心理占主导地位。1.2 矛盾心理与自卑情绪。尽管“后进生”经常出这样那样的差错,但应该看到其本质还是好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时常能发现后进生的矛盾心理。如表面的…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及合作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心里的恐惧,做到教师民主、学生自主,使他们在欢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笔者在1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充分采用“攻心战术”,将谈心、关心、信心、耐心、宽容心、同心“六心”融于日常教学中,增进了师生感情,打开了学生的“心锁”,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默契,加强沟通交流。1消除隔阂常谈心谈心是沟通心灵,构建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所不可或缺的前提。通过谈心,可…  相似文献   

18.
如果您周围有一位精神病患者,您或许会担心,他会不会病情突然发作对您施加暴力行为芽您也许还会问,这类暴力行为可以预测吗芽应当采取哪些防范措施芽无疑,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精神病患者究竟有多危险芽根据4年前在香港地区做的一项调查,50%以上的人不愿与精神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疾病康复设施附近,更多的人认为精神病患者“有破坏性”,“容易危害他人”。事实上,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担心和恐慌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曾经枪击里根总统的欣克利就是一位精神病患者,此案也引起了美国当地人对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恐惧…  相似文献   

19.
管好自己     
好的管理是触发被管理者自发管理。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认为,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地强调“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人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被调动起来,规矩越多,管理成本就越高。聪明的管理者懂得在“尊重”和“激励”上下功夫,了解员工的需要,然后满足他。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员工对工作的认同,激发起他们的自发控制,从而变消极为积极。促进员工自我管理的方法,就是处处从员工利益出发,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他们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给他们…  相似文献   

20.
唐伟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6,(22):3168-3169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较为抽象、难懂的学科;翻开生物化学的课本,复杂的化学结构式,繁复冗长的反应过程,很难让同学们产生兴趣,同时也会让同学们产生畏难情绪。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恐惧的心理情绪会麻痹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对一门课程的恐惧会影响正常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对一位教师的恐惧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中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心理素质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大多数依靠自己的心理情绪来确定自己喜好的科目,喜欢的科目就可以学得非常好,非常顺利。这正好印证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而兴趣、动力都属于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会有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