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以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保留瓣下结构与否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1例保留瓣下结构(实验组)和20例不保留瓣下结构(对照组)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患者二尖瓣置换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并对左心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以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保留瓣下结构与否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方法 :收集 2 1例保留瓣下结构 (实验组 )和 2 0例不保留瓣下结构 (对照组 )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患者二尖瓣置换手术前及术后 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结果 ,并对左心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 ,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 ,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者  相似文献   

3.
李晓雷  汪华  陈旭  明波  刘仕强  曾安强 《西部医学》2011,23(6):1016-1017
目的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将69例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B(常规二尖瓣置换)两组,收集术前及术后心脏彩色超声检测左心功能的结果,并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B组较对A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较不保留瓣下结构者更有利于心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二尖瓣替换左心功能情况。方法:保留后瓣和腱索乳头肌的二尖瓣替换术40例,并与常规切 除瓣膜及瓣下结构二尖瓣替换术30例左心功能作对比。结果:术后一月行心脏彩超多普勒心功能检查,保留后 瓣和腱索乳头肌二尖瓣替换左心室收缩末期流速积分(ESVI),收缩期流速积分(SVI),射血分数(EF)和缩短分数 (FS),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此方法是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替换术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中尽可能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对照组不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心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予以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指标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每分钟排血量(CO)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安全有效,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480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为观察组,二尖瓣瓣叶全部切除二尖瓣置换的35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Tei指数、Z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8.3%,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患者的Tei指数、Z指数、LVEF、RVEF逐渐好转,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测量值均优于术后6个月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与Z指数、LVEF、RVEF负相关,Z指数、LVEF、RVEF两两正相关,且各指标相关性分析|r|<1且≠0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Tei指数、Z指数、LVEF、RVEF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适用于大多数二尖瓣病变患者,对于术后左、右心功能的改善及远期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前瓣叶及其腱索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22例保留了二尖瓣前叶及其腱索(观察组),26例未保留瓣叶及其腱索(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无手术早期死亡病例;对照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3.8%,1/26),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LVEDV、LVESV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保留前瓣及其腱索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优于传统不保留瓣膜的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全瓣下结构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对15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施行保留后瓣及全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分析对比其术前、术后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心胸比率明显缩小(P〈0.01),左心室舒张末径显著缩小(P〈0.05),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保留后瓣及全瓣下结构应用于老年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靠,能有效保护进而改善左心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二尖瓣置换术方法与早期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4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分别采取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法一切除瓣叶及瓣下结构法,分别对手术死亡率、术后多巴胺用量和持续时间、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保留组术后无死亡,切除组术后左心室功能恶化死亡1例,与切除组相比,保留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小,持续时间短,心功能恢复好,完全保留者术后恢复尤为顺利,结论:保留瓣叶与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尤其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保留二尖瓣全瓣下结构对双瓣替换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9例风心病患者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时保留二尖瓣全瓣下结构(A组),同期37例作常规双瓣替换术(B组),监测A、B两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指标。结果:A组术后心排指数、每搏指数和左室收缩功指数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A组左室内径、左室功能较B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双瓣替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双瓣替换术后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纪昌 《广西医学》1999,21(6):1128-1129
本文回顾性观察176例二尖瓣替换术(MVR)病人,其中74例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为观察组,102例常规手术方法,旨在观察对比术后心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9年,A组63例心功能Ⅰ级34例,Ⅱ级29例,B组87例,心功能Ⅰ级33例,Ⅱ级41例,Ⅲ级13例,经统计学处理P〈0.01,作者认为,只要掌握好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适应症,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患者的康复优于切除后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瓣膜置换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不同术式术后心功能恢复状况进行研究,40例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A组),另40例行全瓣切除瓣膜置换术(B组),术前、术后10天和术后3个月分别应用彩超监测A、B两组左心功能指标。结果:A组左室内径、左室功能较B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MVR)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室功能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MVR术中是否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照组术中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合并手术类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T-proBN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LEDV、LESV明显小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5 d、7 d,观察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R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更有利于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的92例患者.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有48例(试验组),其余44例患者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包括组内与组间)术前、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情况,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血管活性药物运用时间[(4.25±1.19)d]明显短于对照组[(5.64±1.63) d](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3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 (P=-0.031).术后6个月,试验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32.64±3.76)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43.60±3.68)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31.81±4.73) 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64.86±4.23)%、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36.04±2.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和短期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恢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70 mm)瓣膜病接受瓣膜置换术中原位保留二尖瓣结构的效果.方法本组37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原位完整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14例(保留全瓣组);仅保留后瓣及其腱索,切除前瓣及其腱索23例(保留后瓣组).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前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指数(SVI),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等变化.结果保留全瓣组无手术早期死亡病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和低心排综合征各1例(7.1%,1/14);保留后瓣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4.3%,1/23),发生严重心律紊乱1例(4.3%,1/23),低心排综合征2例(8.5%,2/23).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术后LVEDVI、LVESVI、LVEDD、LVES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保留全瓣组LVEDVI、LVEDD又较保留后瓣组明显缩小(P<0.05);EF、FS和SVI两组均优于术前(P<0.01);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加快;瓣膜功能正常.结论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二尖瓣置换手术中原位完整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技术,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恢复良好,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功能恢复是一种准确、简便及无创伤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巨大左室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观察组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二尖瓣置换术,临床随访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并分别于术后2周及6月测定心功能指标及左室前间壁搏动情况。结果 观察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6月时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及左室前间壁搏动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巨大左室的患者采用保留腱索和乳头肌的二尖瓣置换术可维护左室的立体几何结构,加强整体收缩功能,减少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的用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愈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115例临床资料,依据随机纸片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术中未保留后瓣和瓣下结构)45例和观察组(术中保留后瓣和瓣下结构)70例,观察两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结果:观察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手术前LVEDD、LVFS及LVEF比较,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和同组手术前的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LVEF高于同组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LVEDD、LVFS均高于同组手术前,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LVEDD低于对照组,LVFS、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可以明显缩短患者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瓣下结构是二尖瓣组合结构的重要部分。现结合有关资料对二尖瓣组合结构的生理作用以及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综述如下。1 二尖瓣组合结构的生理作用1 1 二尖瓣环 在心动周期中 ,瓣环前部变化较小 ,瓣环后部变化较大 ,尤其在等容收缩末期和等容舒张末期 ,在左心室收缩期瓣环后部收缩 ,但瓣环前部却变长。可能由于瓣环其他部分和心肌牵拉所致。瓣环前部收缩期变长有助于左心室射血期流出道阻力降低。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示在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到二尖瓣环的生理变化。1 2 二尖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二尖瓣置换术方法与早期临床效果的关系,对4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法与切除瓣叶及瓣下结构法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法和切除瓣叶及瓣下结构法二尖瓣置换术各20例,分别对手术死亡率,术后多巴胺用量和持续时间,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20.
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7年10月—2006年3月完成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050例,男487例,女563例,其中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53例,严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52例。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为3.43%,并发症发生率为5.05%。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SD)改善最为明显,LVDD、LVSD分别减小(3.57±1.32)%和(2.82±0.82)%;术后6个月分别减小(2.77±0.84)%和(2.35±0.74)%;术后12个月分别减小(1.51±0.64)%和(0.93±0.61)%。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叶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适用于大部分二尖瓣病变,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