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高血压LVH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降压组)和麝香保心丸组(降压+麝香保心丸组),两组各65例。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临床症状、心电图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后临床症状(心悸、胸闷、气促等)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心电图中RV5+SV1及V4~6ST段下垂型下移幅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及上述心电图参数麝香保心丸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在降压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高血压LVH患者的自觉症状及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左室肥厚(LVH)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EF、舒张早期血流播散速率(FPV)、左房室瓣舒张早期血液流速峰值(E)以及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计算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各项检测指标,以及BNP水平与各项心脏超声指标的关系。结果 LVH组较正常组BNP水平及LVPWT均增加,E/A及FP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DD组较正常组BNP水平、LVPWT和LV-MI均升高,E/A及FPV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与LVPWT和LVMI呈正相关(P<0.01),与E/A和FPV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LVH时,BNP明显升高,而当高血压LVH伴LVDD时,BNP升高更明显,BNP是反映LVH及LVH伴早期LVDD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LVH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相关指标影响。方法 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NT-proBNP和血清H-FA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舒缩功能,降低血浆NT-proBNP和H-FAB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及严重程度分析。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553例,根据年龄以及是否合并LVH,分为非老年非LVH组(A组,1 41例),非老年LVH组(B组,86例),老年非LVH组(C组,196例),老年LVH组(D组,130例),比较各组危险因素伴发情况、生化指标、冠心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超声结果。结果与A组比较,其余3组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升高;B组和D组高血压3级比例、冠状动脉3支病变率明显升高(P<0.05,P<0.01);C组和D组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的比值明显降低;B组和D组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LVEF明显降低(P<0.01)。C组心脏超声指标较D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LVH患者高血压病程长,高血压程度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且病变程度更严重,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B型钠尿肽(BNP)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LVH组62例和未合并LVH组(NLVH组)58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TGF和血浆BNP的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各组心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LV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LVH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血清CTGF和血浆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51,r=0.64,P<0.01),NLVH组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与左心室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TGF和血浆BNP含量监测,对高血压LVH患者的诊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11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予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扩血管药物及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麝香保心丸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3次/d,口服,治疗6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距离、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以及两组患者在6个月中因心力衰竭恶化的再住院率。结果:麝香保心丸组总有效率91.66%,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再住院率明显减少,且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结论:麝香保心丸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氯沙坦、美托洛尔联合应用与单用氯沙坦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及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对EH伴LVH患者68例采用随机、单盲、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功能等指标。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后,氯沙坦组(A组)、氯沙坦加美托洛尔组(B组)的血压、LVMI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结果比较:B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沙坦加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EH患者降压、逆转LVH的作用并不优于单用氯沙坦,但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却明显优于后者,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344C/T)多态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检测4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YP11B2(-344C/T)基因型.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NSTd).结果三组基因型间醛固酮(ALD)浓度差异无显著性;左室肥厚(LVH)与非左室肥厚(NLVH)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LVH组血浆ALD浓度显著高于NLVH组(156.95±47.55 vs 146.33±45.29,P<0.05);按ALD水平四分位数分成四级,OR值随醛固酮水平的增加而递增,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344C/T)多态性与左室肥厚无关;ALD水平是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SF病人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8周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心功能。结果治疗后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和血流频谱E峰均明显降低,A峰显著上升,E/A比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药组治疗后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的CTFC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麝香保心丸,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慢血流情况,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 (- 344C/T)多态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检测 4 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YP11B2 (- 344C/T)基因型。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 (LVDd) ,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 ,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NSTd)。结果 三组基因型间醛固酮 (ALD)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左室肥厚 (LVH)与非左室肥厚 (NLVH)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LVH组血浆ALD浓度显著高于NLVH组 (15 6 .95± 4 7.5 5vs 14 6 .33± 4 5 2 9,P <0 0 5 ) ;按ALD水平四分位数分成四级 ,OR值随醛固酮水平的增加而递增 ,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 (- 344C/T)多态性与左室肥厚无关 ;ALD水平是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国产拉西地平与双氢克尿噻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对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给60例入选患者服用拉西地平4mg/d和双氢克尿噻25mg/d,疗程32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4、6、8、32周末诊室血压、心率,并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1)。收缩压平均下降16.04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9.22mmHg。结论两药合用有明显降压效果,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可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心功能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子长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伴LVH患者1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坎地沙坦酯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浆NT-pro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排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E)、左心室舒张晚期充盈峰(A)、E/A比值、E峰减速度(Edc)均高于对照组,等容舒张时间(IVRT)长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u=3.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伴LVH患者血压及逆转LVH,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及心室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再次发生心绞痛后血浆脑钠素水平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0例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介入组25例,应用酶链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的血浆脑钠素水平,及心脏超声诊断仪测量同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①对照组、介入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在治疗前及6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介入组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在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6个月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两组间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同期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呈正相关(r=0.51,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43,P≤0.01)。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再次发生心绞痛后进行介入治疗,可使血浆脑钠素水平下降,并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对35名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A组)和33名健康对照者(B组),应用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应用彩色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分别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及二尖瓣环收缩期、舒张期运动速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两组间LVEF、FS、LV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明显高于B组,等容舒张时间(IVRT)较B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VS)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VE/VA比值均明显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1)本文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有异常改变;(2)TDI技术比PWD技术准确,二者结合,可以为评估左心室功能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平均脉压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与24h平均脉压(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0例EH患者24h平均PP,左心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分LVH组和无LVH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h平均PP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EH有LVH组和无LVH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PP(r=0.3,P<0.01)和主动脉根部内径(r=0.5,P<0.01)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24h平均PP和大动脉内径增大,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EH发生LVH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维地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79例AMI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络组和常规对照组。观测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分级(NYHA)、左心室功能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左心室射血分数(EF)、每搏量(SV)、心排出量(CO)升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等容舒张时间(IVT)延长、左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速率(E)降低(P均<0.05)。治疗后卡维地络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死率卡维地络组较低,但P>0.05,可能与例数太少有关。结论卡维地络治疗AMI伴左心功能不全能在较短期内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炎性指标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入院的STEMI且行急诊PCI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马来酸依那普利组(对照组)和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组(试验组),各35例。分别评价两组病人住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基线资料相匹配(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浆hs-CRP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LVEF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麝香保心丸能有效降低行急诊PCI术的STEMI病人血浆Hcy、CRP水平,并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18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口服;联合治疗组在曲美他嗪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3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min步行距离及治疗前后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P-选择素及BNP浓度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总有效率90.63%,治疗后LVEF明显提高,LVEDd、CRP、ET-1、P-选择素及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与曲美他嗪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浆BNP浓度,减少心脏事件,可作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长期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