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及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DHCA)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DHCA仍伴随着一定的并发症及死亡率。由于缺少高生存率的DHCA动物模型,探究DHCA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保护策略仍受到一定限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临床使用材料进行改进,建立一种新型的安全的无血预充的小动物DHCA模型,以满足DHCA并发症病理生理的研究。
方法:取20只成年SD大鼠(14-16周,200-300克)。CPB管道由改良储血器、定制的小动物膜肺、滚压泵、硅胶管道以及自制热交换管道,管道预充量不足10ml。右颈静脉、右颈动脉及左股动脉插管,右心房血液通过右颈静脉插管引流,通过左股动脉进行灌注。体外循环流量为全流量,大鼠体温降至18℃并进行45分钟全身停循环,随后进行60分钟复温。管道内血液离心并回输浓缩红细胞。血流动力学及体外循环指标在术中实时记录。
结果:所有CPB及DHCA过程均成功完成。实验中无大鼠死亡。各时间点血气分析均正常。术后心功能及血压均稳定。所有大鼠生命指征平稳。
结论:新型无血预充深低温停循环大鼠模型可以安全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稳健的大鼠体外心肺复苏(ECPR)模型,为体外生命支持研究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常规心肺复苏(CCPR)组及体外心肺复苏(ECPR)组,各6只.两组均吸入七氟烷诱导麻醉,行气管切开术置入自制气管插管,经右股动脉监测血流动力学.C组仅行常规心肺复苏治疗,E组建立V-AECMO,C... 相似文献
3.
4.
体外循环技术对建立绵羊的心脏瓣膜植入实验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对建立绵羊的人工瓣膜植入实验模型的影响。 方法 :8只雄性绵羊左侧开胸 ,升主动脉插动脉管。右心耳和 (或 )上腔静脉插静脉管 ,并行循环维持心跳下将国产人工机械瓣植入到肺动脉瓣位及二尖瓣位。 结果 :8只绵羊中 7只存活 (超过 1个月 ) ,1只因低心排血量手术死亡。平均转机时间 (70 0± 11 0 )min ,平均预充新鲜血量 (575 0± 2 65 9)ml ,平均追加血量 (175 0± 198 2 )ml,平均转中最低鼻温 (2 8 8± 2 9)°C。早期轻度肺部并发症4只 ,经做相应处理均痊愈。 结论 :采用体外循环并行下手术的基本方法可顺利完成人工瓣膜的植入。掌握好几个关键的体外循环技术环节 ,可有效地提高绵羊的人工瓣膜植入实验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预充血定安对预充液胶体渗透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中预充血定安对预充液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方法 :10例 (实验组 )心内直视术患者体外循环预充液总量的 3 4采用血定安 ,另 1 4采用平衡盐、4 %碳酸氢钠和 2 0 %甘露醇 ;同时和 10例 (对照组 )体外循环预充液总量的 3 4采用平衡盐 ,另 1 4采用血浆、4 %碳酸氢钠和 2 0 %甘露醇的患者比较 ;观察体外循环中血定安对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的影响。结果 :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 ,实验组的胶体渗透压比对照组的胶体渗透压显著增高 ,2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 (P <0 0 0 1)。结论 :体外循环中大剂量预充血定安可以明显提高转流过程中的胶体渗透压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异常出血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引起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异常出血的原因,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体外循环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纤溶系统激活,凝血系统激活,肝素抗凝不足,鱼精蛋白过量,术后体温过低,术前服用阿司匹林,老年、女性及二次手术病人。其中,CPB引起的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重新分布,纤溶系统激活是CPB心脏手术后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液的改良调整,对比其对婴幼儿术中术后内环境、血流动力学及术后ICU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及改良组各20例.两组均于体外循环(CPB)下行VSD修补术.术中常规组采用库存血预充;改良组对库存血预充液进行零平衡超滤(ZBUF),然后根据测得血气结果调整预充液pH值使其更接近机体内环境.观察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及电解质、炎症因子TNF-α及IL-8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改良组预充液pH、PCO2、BE、K+均低于常规组(P<0.01)并达到正常生理范围;T1b时TNF-α水平低于T1a时及常规组T1时(P<0.05),T3、T4时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T1b时IL-8水平低于T1a时及常规组T1时(P<0.05);T2、T3、T4时IL-8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ICU期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库存血预充液行零平衡超滤改良调整后更适合婴幼儿体内环境,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缩短呼吸机辅助时间、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各器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防止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对策.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收住的65例先心病患儿,对体外循环术后的资料进行分析,从术前、术后及带气管插管的护理、拔管时及拔管后呼吸道的护理等方面探讨呼吸道管理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全组65例患儿,呼吸道并发症5例,其中肺不张2例.呼吸道梗阻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通过加强婴幼儿先心病的术后监护,合理地使用呼吸机,术后注意呼吸道的管理,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羟乙基淀粉液对行体外循环术小儿红细胞压积、血浆总蛋白、血浆电解质、血小板计数、激活全血凝固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 4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随机分为6%羟乙基淀粉组(VOLVEN组)、血浆组(BP组),每组20例.观察术前、心肺转流15 min、返回ICU和术后24 h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心肺转流15 min时,VOLVEN组红细胞压积为0.24±0.01和BP组红细胞压积为0.25±0.02,呈中度血液稀释,VOLVEN组血浆总蛋白为(31.4±2.5)g/L和BP组血浆总蛋白为(35.5±2.4)g/L;返回ICU时,VOLVEN组红细胞压积为0.27±0.02和BP组红细胞压积为0.29±0.01,VOLVEN组血浆总蛋白(50.1±2.7)g/L和BP组血浆总蛋白(50.3±2.9)g/L,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浆总蛋白均明显回升(P<0.05);VOLVEN组血小板计数(128.5±21.8)低于BP组(142.0±26.3)(P<0.05),激活全血凝固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血气分析亦显示术后2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采用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用于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是较安全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对全身炎性反应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32例非急诊手术首次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冠脉搭桥的患者,依性别(男女比例)、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BSA)和射血分数(EF)进行配对后分为两组:自体血预充组(16例)和经典预充组(16例).自体血预充组:用1250 ml晶体液和8000 IU肝素预充,体外循环开始前先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置换出大部分最初预充液,置换过程中严密监视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0 mm Hg以上.整个过程依患者血流动力学耐受程度决定.经典预充组:1250 ml晶体液和8000 IU肝素预充.两组患者心肌保护均采用Calafiore温血停跳液灌注,体外循环中保持温度35.0 ℃~35.5 ℃,流量 2.5~2.8 L·min-1·m-2.所有患者按标准手术步骤进行手术,先完成全部远端吻合口后,开放升主动脉再逐一完成近端吻合.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4 min,阻断升主动脉时间37 min,平均每例搭桥3.0支.手术结束前将体外循环系统中余血全部回输给患者.结果 自体血预充组平均置换出(885±161)ml的最初预充液,患者体外循环中、手术结束时、术后6 h、术后1 d的HCT水平均明显高于经典预充组(P<0.05).90%自体血预充组患者围术期免于输血,而经典预充组患者未输血比例为68%.患者体外循环结束和体外循环后6 h动脉血IL-6水平低于经典体外循环组(P<0.05).经典预充组患者体外循环开始和结束时IL-8、TNF-α水平高于自体血预充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应用自体血预充技术能减少血液稀释,减少围术期输血量,一定程度地抑制IL-6、IL-8和TNF-α炎症介质的升高. 相似文献
11.
出血是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心脏压塞甚至死亡。2 0 0 2年6月~2 0 0 3年12月,在我院行开胸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者中有12例因术后胸腔内大量出血再次开胸止血,其中11例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2 0~2 6岁,平均2 3岁。均无出血史,凝血功能正常。出血量2 4 0~12 5 0 m l,平均6 0 0 ml,经合力抢救,成功11例,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护理:1心包及纵隔引流管的护理:a.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采用负压持续吸引,经常检查管道是否漏气,定时挤压引流管,以防引流管被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无血预充体外循环(CPB)的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11至2016-11收治的先心病528例患儿心内直视手术无血预充体外循环情况。所有患儿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选用改良体外循环管路减少预充量,依据患儿术前红细胞压积(HCT)水平,选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技术,使用血液回收机行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减少血液丢失,依据体外循环情况行常规超滤、平衡超滤及改良超滤,实现无血体外循环。结果:528例不同体重患儿的预充量:5 kg(160~180)ml,5~12 kg(220~250) ml,12~28 kg(300~350 ml),28kg(600~650)ml;入室后的平均HCT(36.1±5.9)%,实施无血预充,体外循环5 min时HCT(24.3±3.1)%,停机前HCT(24.8±3.0)%,出室前HCT(32.1±3.8)%。其中有43例(8.1%)患儿体外循环过程中输注库存血,停机后有25例(4.8%)患儿输注库血。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的患儿共72例(13.6%),共放血15 520 ml。术中195例复杂先心病患儿中有189例(96.9%)使用血液回收机,333例单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中,仅有3例(9.0%)使用血液回收,且均为稀有血型患儿。体外循环过程中使用常规超滤223例(42.2%),平衡超滤211例(40.0%)及改良超滤247例(46.8%)。结论:小儿先心病手术的无血体外循环有其复杂性及特殊性。对于体重和HCT水平合适的患儿,使用改良体外循环管路,结合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体输血、超滤技术,无血预充能够安全地在儿童先心病手术体外循环中实施,从而实现节约用血,减少异体输血的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阿霉素 (Adriamycin ,ADR或Doxorubicin ,DXR)建立兔心衰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为研究心衰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措施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19只 ,随机分成模型组 (n =12 )和对照组 (n =7)。模型组 :注射ADR(1mg/kg ,用 0 .9%NaCl注射液配制成 1.0mg/ml溶液 ) ,每周 2次 ,共 8周 ;对照组 :注射相同体积 0 .9%NaCl注射液。于末次注射停药后 3周 ,测量其体质量 (BW)、心室质量 (VW)、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及最大压力上升及下降速度 (±dp/dtmax) ,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动物VW /BW明显增大 ,LVSP明显降低 ,LVEDP明显升高 ,±dp/dtmax则显著减小 (P <0 .0 1) ,病理学结果证实符合心肌病样改变。结论 ::常规剂量多次静脉注射ADR可显著损伤心脏的舒缩功能 ,是建立兔心肌病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将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均于体外循环(CPB)下行缺损修补术,分别将6%羟乙基淀粉130/0.4和6%羟乙基淀粉200/0.5用于CPB预充,监测CPB前和CPB后60min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血小板数量(PLT)、Ⅷ因子、VW因子。结果CPB后60min两组APTT均高于CPB前,B组显著高于A组(P〈0.05),PLT、Ⅷ因子、VW因子均低于CPB前,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认为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CPB预充对患儿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术后泌尿系统的监护是反映体液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08例,术后均常规置导尿管进行泌尿系统的监测,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逆行自体血液预充和改良超滤在儿童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液预充技术(RAP)和改良超滤技术(MUF)联合应用对儿童体外循环的影响.方法4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联合应用逆行自体血液预充技术和改良超滤技术,对照组不进行上述两项技术.分别记录两组患儿体重,体表面积,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逆行自体血液预充置换液量,转前、转中、术后红细胞压积,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围手术期临床用血量.结果两组患儿体重,体表面积,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前、转中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可减少预充液量,转后红细胞压积实验组(32.50±3.04)%高于对照组(24.05±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06.50±47.85)min,围手术期临床用血量为(0.15±0.26)U,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95.75±77.94)min,围手术期临床用血量为(0.78±0.62)U,实验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逆行自体血液预充技术和改良超滤技术在儿童体外循环手术中联合应用可以减少临床用血量,降低输血相关风险,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病人术中持续吸入一氧化氮(NO)对术后出血和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42例病人被分为对照组(n= 21)和一氧化氮(NO)组(n= 21)。NO组,通过肺和氧合器(CPB中)吸入浓度为40 ppm (1 ppm = 1/106)的NO。回顾性查阅所有病人的术后胸腔和纵隔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及胸肺顺应性(Cdyn )等。 结果:NO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2小时和24 小时的胸腔和纵隔引流量分别减少44% 和34% ,术后4~10 小时和10~20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分别增加了22% 和21% ,术后0~1小时和1~4 小时病人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分别减少了33% 和26% 。 结论:体外循环术中持续吸入浓度为40 ppm 的NO可减少术后出血和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应用离心泵和滚压泵的体外循环(CPB)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的肺功能,探讨二者对CPB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准备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在手术时分别应用离心泵和滚压泵作为主泵。在麻醉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CPB结束后1小时和即将停用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之前三个时点分别抽取桡动脉血立即行血气分析,根据PaO2和PaCO2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结果两组的AaDO2在三个时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组内比较,后两个时点与第一时点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应用离心泵和滚压泵的CPB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的肺换气功能较术前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建立单纯连续性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兔模型,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建立的新方法.方法 6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42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甲基泼尼龙琥珀酸钠2 mg/(kg·d)臀肌注射4周,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在0、2、4、6周分批处死,同时检测血钙、磷、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股骨骨密度;micro-CT和HE染色分析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和骨小梁参数,并进行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股骨、胫骨、腰椎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连续臀肌注射4周后兔体质量均明显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2周后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和磷4周时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骨密度、般骨近端及头部和腰椎大部分骨小梁参数2周、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股骨骨密度丢失达到基础对照值的2.5个标准差.结论 可以通过连续注射小剂量糖皮质激素4周复制出兔骨质疏松模型,糖皮质激素可导致骨质疏松,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建模可行. 相似文献